“云何自相相。谓自类自相。或各别自相。此所思惟。名自相相。云何共相相。谓诸行共相。或有漏共相。或一切法共相。此所思惟。名共相相。云何粗相。谓所观下地一切粗相。云何静相。谓所行上地一切静相。云何领纳相。谓随忆念过去曾经诸行之相。云何分别相。谓思未来诸行之相。云何俱行相。谓分别现在诸行之相。云何染污相。谓于有贪心。思惟有贪心相。乃至。于不善解脱心。思惟不善解脱心相。云何不染污相。谓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不染污相。此中已出离于断。不修方便者。观有贪等。修方便者。观略下等。有贪心者。谓贪相应心。或复随逐彼品粗重。如是由缠及随眠故。一切染污心。如应当知。以能对治缠及随眠故。成不染污。云何正方便相。谓所思惟白净品因缘相相。云何邪方便相。谓所思惟染污品因缘相相。即是思惟如是如是。不守根门住故。乃至。不正知住故。如是如是心被染相。云何光明相。谓如有一于暗对治。或法光明殷勤恳到。善取其相。极善思惟。如于下方。于上亦尔。如是一切治暗相故。建立此相。云何观察相。谓有苾刍。殷勤恳到。善取其相。而观察之。住观于坐者。谓以现在能取。观未来所取法。坐观于卧者。谓以现在能取。观过去所取。或法在后行观察前行者。谓以后后能取。观前前能取法。此则略显二种所取能取法观。云何贤善定相。谓所思惟青瘀等相。为欲对治欲贪等故。何故此相说名贤善。诸烦恼中。贪最为胜。于诸贪中。欲贪为胜。生诸苦故。此相是彼对治所缘故名贤善。”(十一卷)
“云何自相相?谓自类自相,或各别自相,此所思惟,名自相相。”就是说,人的思想意识形成了一个思维的状况的时候,自己构成了一个固定的形态,等于说是意识形态。“自类自相”,譬如学哲学的人,讲话、做事都像个学哲学的样子;学科学的,我们许多同学、朋友专门学科学的,我常常称“科学怪人来了”,他那个样子就是个科学家;读书人是一副书呆子的样子,酸不溜丢的。有个朋友批评我,“你啊,你读了一辈子的书,没有酸味,不行。”我说:“怎么呢?”“读书要酸,酸了还要发酵,那个酵酸味出来,这个味道就够了。”我说:“噢,原来如此。”这就是“自类自相”。你看学佛的人就是有一股佛相,慢慢三皈五戒出来之后,就是一股佛相,满脸佛气,满口佛话,“自类自相”。“各别自相”,你看基督教徒一进来,一看他就是基督教徒,一看就是个耶稣样子,没有办法的,意识形态形成了。这就是“自相相”,这个心理作用就是这样大。“此所思惟,名自相相”,因为他的思想里形成了那个形态,这个叫“自相相”。
“云何共相相?谓诸行共相,或有漏共相,或一切法共相,此所思惟,名共相相。”譬如我们中国人到了外国去,看到西餐,你看我,我看你,两个人就摇摇头,因为我们大家心理的“共相”是认为西餐不好。等于我到日本去了以后,老辈的和大家都坐在一起,何应钦先生年轻时是在日本留学的,看到日本菜就笑,我也笑,我们两个都喜欢吃的,有许多教授坐在我的旁边:“这个鱼生的,怎么吃?”我说:“你吃不了吧?叫他多拿点饭给你,你把鱼都推到我前面吧。”十几盘,我还觉得不够,那个日本人小气,一盘一块鱼,哎呀,我是一口一块,哪有那么啰嗦,“都归我收拾了,你们去买点面包吃吃。”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共相相”,外国人、中国人、阿拉伯人各有“共相相”。印度人一到我们这里,看我们吃的饭臭的要命,他绝不吃。他们要用香料做的饭,印度人都是用香料做饭,饭里放奶酸的,我们吃啊,酸得不得了,他吃的津津有味。大家都有共业,就是“共相相”,心理的共同形成的。“此所思惟,名共相相”。
“云何粗相?谓所观下地一切粗相。”我们大家心粗,都粗心大意,“粗相”。在佛法看来都是“下地”,下界众生,下界众生都是“粗相”,心粗气浮,做事情粗来粗气,走路不是踏了人家的脚,就是把东西打破了,忘了这个,忘了那个,都是心粗,“粗相”。你看,一脸粗相,就是这个样子,没有细相,修行到了,不但脸相转细了,皮肤细胞都转嫩了,就是走入细相。
“云何静相?谓所行上地一切静相。”静的境界,禅静的境界,色界、无色界上界天人的境界。
“云何领纳相?谓随忆念过去曾经诸行之相。”所谓“领纳”就是受相,你过去经验过的。所以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家乡,都喜欢妈妈做的菜。像我们贪嘴的人一看,“哎呀,他妈妈做的菜不好吃。”你问她亲生的儿子,“你最喜欢哪个菜?”“我妈妈做的菜。”他吃惯了。所以,每一个人哪个地方出生,走遍天下,回想起来还是自己那个家乡好。家乡那个地方,茅厕就靠着厨房边上的,还是那个味道,还是不错。真的啊,像我们乡下出来的,有些人年轻人跟我到乡下,一闻那个大粪浇在田里的味道“呕……”我觉得蛮好啊,我们从小闻惯了这个味道,尤其是太阳一晒,另有一股香味*****,别有乡土气味,没办法,“领纳相”。 你曾经经过的事情,“谓随忆念过去曾经诸行之相”,所以,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就是你前生的“领纳相”在内,每个人的个性里都带着有过去、前生成分的“领纳相”,在里头经验,各自意识形成了现行了。
“云何分别相?谓思未来诸行之相。”想到“未来”,这就靠思想分别。像你们年轻,在这里读书,两年毕业后干什么?还是有发啊,还是没发?没发就成法师,有发就没有办法。究竟走那一条路,自己去想。然后,年轻人有时候躺在床上做梦,“前途无量,后途无穷”,老年人躺在床上是“前途有限,后发无穷”,都是苦恼,这些是“未来”“分别相”。所以,要晓得什么叫“分别”,是“思”维这样、那样,比较性,比量境界。
“云何俱行相?谓分别现在诸行之相。”现在的心理状况。
“云何染污相?谓于有贪心,思惟有贪心相。乃至于不善解脱心,思惟不善解脱心相。”什么叫“染污相”?举个例子,譬如“贪”,我们人贪恋这个世界,贪恋这个世界的名啊、利啊、钱啊,这个世界的好看。假设我们有些人到另外一个世界,纵然天堂很美,有些人还不愿意升天呢:天有什么好玩的?我这里玩习惯了,嘿,有冷气,有暖气,有电灯,蛮好玩的。他习惯了,“于不善解脱心,思惟不善解脱心相”等等。
“云何不染污相?谓与此相违”,相反的就是“不染污相”。
“当知即是不染污相。”这个就叫做“不染污。”
“此中已出离于断。”所谓“不染污相”,心理恢复了自性的清净光明,就叫做“不染污”。怎么样做到清净光明的自性呢?“出离”世间,跳出了三界,“于断”,切断了,跟这个欲界一刀两断,没有关系了,切断了,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切断了。所以,出家的比丘对于世间的思维习性都要切断。
“不修方便者,观有贪等;修方便者,观略下等。”所以,“不修”各种修行方法的,“观”,观察世间的一切,都在“贪”心里。其实,我们修行要检查自己的心理,你为什么要打坐修行学佛?有没有贪心?“没有,因为我看通了。”贪得厉害!哎呀,又想进步,又想得道,又想成佛,又想跳出三界,你说贪不贪?贪极了,大贪。怎么不是贪心啊?而且自己认为,“哎呀,我看那些人啊,太贪了,我们学佛,好多了。”好多了?那只好在鼻子里答一声,“哼!”好多了?一样的!不过换一个……等于我们抽香烟的,“我戒烟了!这只手永远不拿。”这只手拿着抽,这样的,不贪?哪样不贪?所以,真修到不贪之地——成功了。即不贪世法,也不贪出世法,所谓坦然而住,这样叫做坦然而住。你以为自己坐在那里,摆得端端正正,把这个意识停一下就叫坦然而住啊?这叫做停住了。坦然?坦得起来啊?不可能。所以要懂教理。“修方便者,观略下等”。
“有贪心者,谓贪相应心,或复随逐彼品粗重,如是由缠及随眠故,一切染污心,如应当知,以能对治缠及随眠故,成不染污。”所以讲这个贪心,下面贪嗔痴慢疑多得很啊,这是先拿贪心来讲。贪等于贪欲,广义的贪。狭义的贪是贪男女之间的爱,即爱心;广义的贪无一不贪,哪有不贪的?贪清净也是贪。譬如说,我经常笑自己爱干净到极点——贪心,爱清洁也是贪,没有不贪的。你说我不爱清洁,爱脏的好不好?那也是贪,贪赃嘛。总而言之,真解脱之难,学佛求解脱。所以,“贪相应心”,一切众生“或复随逐彼品粗重”,贪心是粗的一面,还跟着贪心,贪上加贪,跟着去跑。
“如是由缠及随眠故。”那么“如是”,这个样子,“由缠”,缠绕,缠绕就是结使,如丝一样一条绳,越捆越坚,“及随眠故”, 贪嗔痴慢有随眠烦恼。怎么叫“随眠”?跟着你傍边睡的,要命的,你睡的时候它也在。你说你们睡的时候有没有贪?有些人,“你到我这里睡好不好?我换了床铺就睡不着啊。”你说这个家伙贪不贪?连躺“瘫尸”的地方他都要贪下去,这个人就是贪。所以比丘者,头陀行不三宿空桑,哪里都可以过一夜。然后贪这个地方好,贪这里才舒服,不然我睡不着,这个环境改变了,我睡不着。这还叫修行啊?修不了的。牛栏、猪栏、厕所边上同莲花鲜花世界,照睡不误。这是说一切烦恼“由缠及随眠”的厉害。随眠烦恼你还不知道呢,你们打坐若坐得好,觉得一念不生——哎呀,你算了吧,你不生啊?很多烦恼都是“随眠”,跟着你在那里,它睡在你傍边,同你两个平起平睡,你还不知道呢。而且,你还爱的要死呢,它也爱你,你也爱它,解脱不了。
“随眠”两个字翻译的太好了!你说缠绵的“绵”吧,没有意思了。“随眠”是跟着你睡的,使你永远在昏迷中的,这叫做“眠”。玄奘法师翻译的别的字啊,我都没有什么大赞成,我经常赞叹他这个名词用得太好了!“随眠”,怎么想出来的?那个智慧啊!当然,他是根据梵文翻的了。“随眠烦恼”是这个“眠”字,你们不要写错了,写个缠绵的“绵”,就该打手心六百板,那就错了,“随眠”是这个“眠”。
“一切染污心,如应当知。”所以,我们一切众生心理贪、嗔、痴随时都在“随眠”烦恼啊,你应该要了解。修行,一念之间被自己的“随眠”烦恼、根本烦恼缠绕牵走了,还不了解,还等到老师骂你一顿或者揍你一下才清醒了,你看你多昏头啊!还是修行人呢?修个什么?修条大路到杭州?
“以能对治缠及随眠故,成不染污。”你随时要有警觉性,所以“佛者觉也”。你随时要有警觉性,能够医治自己心理的这个毛病:缠绵同随眠。然后,“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你不要认为神秀的这个偈子不对啊?神秀讲的是修行的工夫,六祖讲的是直接的见地,差别在这里。真有见地后如何做工夫?还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悟后起修,才把这个“随眠”烦恼修到了真正不染污。
你看你们普通人,指出你的烦恼,指出你的业障心理,还不服气呢,自己在那里还不肯改呢,然后还抱住那个习气、业障的心理,自己当宝贝呢,翘起个嘴巴。所以我说,你们的起心动念我看得很清楚,不给你讲,让你去缠绵,缠绵一阵后,反正六道轮回里头蛮好玩的,你滚来滚去多滚几回,我就在那边等你就是了。等到你滚的一身烂泥的时候,“滚够了没有?”“够了。”“上来。”拉你一把。
“云何正方便相?谓所思惟白净品因缘相相。”什么叫“正方便”的修行呢?“白净品”,又白又净,干净吧?好看吧?就像我们上面这一位一样,又白又净,这是佛相,善相,善才称为“白净品”;恶业称为黑业,染污。
“云何邪方便相?谓所思惟染污品因缘相相,即是思惟如是如是,不守根门住故,乃至不正知住故,如是如是心被染相。”怎么叫做“邪”的方法呢?邪方法、邪教都是“邪方便”譬如说,在美国的那个什么教啊,死了好多白人的?***。韩国前几年有个**教,那个教主还来拜访我,还送了一本他的著作给我,叫我给他签一个名才好,我说:“好好,慢慢地,我这两天指头痛,不会写字。书先放在这里,等到我指头好了再给你签名。”我才不给你签名呢,那个教主派了两个副教主来,如此等等。鸭蛋教、鸡蛋教,什么牛蛋教啊,这些等等都是了,“方便相”。他们有没有理论呢?有理论,所以他们是“思惟染污品因缘相”,“思惟如是如是,”是“不守根门”,不回转来反省自己,六根都向外走的,所以叫外道。“乃至,不正知住”,没有正觉性,不定,“如是如是”,这个样子、这个样子。所以,这个“如是”包括了很多道理:这样、这样、这样……一大堆这样多的“心被染”污了。
“云何光明相?谓如有一于暗对治,或法光明,殷勤恳到,善取其相,极善思惟,如于下方,于上亦尔,如是一切治暗相故,建立此相。”“云何光明相?”分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光明,并不是有相的光明;一种是有相修法的光明,譬如净土啊,譬如比丘戒律啊,睡的时候观这个日轮光明相。真得到禅定自在了,开眼、闭眼,身体内部自然有光明相出来,这是生理上,工夫上的光明相,智慧上的相是无相光。所以叫做光明相,就是“对治”这个无明黑“暗”。“法光明”是智慧上的光明,意识上的光明。“殷勤恳到”,要极诚恳求道的人,真智慧才发得起来。“善取其相”,你看一切佛经叫你不着相,佛经叫你不着相,哪里不着相?着而不着啊。说佛不打妄想,佛若不打妄想,这些经典怎么说得出来啊?啊?他没有思想会说得出来啊?因为他随说随解脱了。所以,“善取其相”,你念佛也好,修密也好,念咒子也好,要“善取其相”。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极善思维”,要用智慧去研究清楚。“如于下方”世界修,“于上亦尔”,“如是一切治暗相故”,这是指无明。“建立此相”。
“云何观察相?谓有苾刍,殷勤恳到,善取其相,而观察之。住观于坐者,谓以现在能取,观未来所取法。坐观于卧者,谓以现在能取,观过去所取。或法在后行观察前行者,谓以后后能取,观前前能取法。此则略显二种所取能取法观。”
注意了,出家比丘,这也是戒律,其实学佛的居士也是一样,居士也是比丘,比丘也是居士。就是说,佛经有的,真修行人才算是大比丘,不管你留发不留发,出家或者在家。有本佛经,佛说的,等我有空给你们找出来,你们暂时先做“丘比”吧,不要先做比丘。怎么样叫出家比丘?“殷勤恳到”,出家求道,勤勤恳恳,“善取其相”。一般学佛的,一来就被“空”字麻醉了,佛法讲空,你空得了吗?你取一个空,也就是“善取其相”,“而观察之”,要随时思维观察,反省自己。
“住观于坐者”,譬如打坐当中修观,这完全是靠思维修,理上证了,一样的。“谓以现在能取”,那我现在坐着的是谁啊?能坐的?“观未来所取法”,能取与所取,心的能与心的所之间研究清楚。睡时也应该这样做工夫,“谓以现在能取,观过去所取”,那么,我昨天睡着,怎么又醒了?我今天怎么又想睡?睡了到哪里去了?禅宗叫你参“无梦无想,主人公何在?”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思维修嘛,参嘛。“或法在后行观察前行者”,走路的时候:我这一步走过了,谁叫我走的?我的意识。那个意识是怎么叫我走这一步路的?乃至,前面古人修行是怎么成就的?也就是观,观“后后”,“观前前”。 这个里头,简单地说,“二种,所取能取法观”,能所双亡,就是自性发整体性自性法性显现。
“云何贤善定相?”怎么得“定”呢?“贤善定”。你要知道定是共法,外道也定啊,魔道也在定啊。你不要看魔啊,大魔王,魔不得定没有神通的,神通都从定来啊,定是共法。所以,我们出家学佛法的定,因此叫“贤善定”,不走世间定、外道定、魔法定。你以为打坐就是道啊?外道坐得比你们还好。我们老和尚到美国去……跟一个美国人夜里比赛打坐,美国人一个大个子,一个黑头,坐在那里六个钟头不动,身体还端正。我说:“一定是搞瑜珈的?”他说:“我也不知道。反正我们五个法师坐到四个钟头以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两条腿熬不住了。看人家居士,还是外国人,怎么办?”我说:“怎么办呢?”“后来我们下来了,大家拜佛,这一拜拜倒天快要亮了,大家拜的爬都爬不起来,昏沉了,睡着了。”你看,怎么弄啊!我们不好好修行,不行的。这是真话,老和尚亲自跟我讲的,老和尚很坦白的,你逗他一下,他就公开向你们汇报,此所谓老和尚***,好!道德就在这里,坦率,不做假,实际修行。你看,你到外国弘法,我经常讲:你到外国弘法,不管如何,你两腿一盘,白宫门口一坐,半个月不起来,那个美钞就来了,滚滚而来。你管我有道没有道,咱们两个比比腿看嘛,带个大斗篷,坐在那里下雪天也不怕,然后呢,钞票就来了,就是这个道理,有道没有道不论。这些啊,纵然如此,也是外道定。现在告诉你什么叫“贤善定相”,正法里头的,这还是属于声闻乘。
“谓所思惟青瘀等相,为欲对治欲贪等故”,修不净观。我晓得你们修白骨观,《禅密要法》,听到那个烂了,吐了,“哎呀,我都想呕了。”为什么有这个心理?你知道吗?因为你无始以来对世法,对于这个欲界的色身有贪欲相,所以你才厌烦。假使你没有贪欲相,就觉得这个“嗨!”高兴了,我把这个脏的业都吐出来了。知道吗?所以,你们修行没有智慧,自己检查不出来。
老实讲,不净观你们观不起来的。照《禅密要法》观到自己的身体烂了,观到那个蛆虫在自己身上肉上爬,又臭。“青瘀相”你们又没有看过,到殡仪馆看一下,人死后三天、七天以后,没有冰过的……现在的这个细皮白肉啊,三天以后就一块一块变青了。再不然,哪个管总务的?明天我们到中央菜市场去买半个猪挂在这里,不要放冰箱里,给它烂个七天,你们就观起来了,看到肉是怎么开始烂的,烂后是怎样的臭味。你非要经过这个实际,否则你观不起来,我告诉你,你就修不好。所以,为什么佛在世时,他带了一帮比丘在尸陀林?印度很穷的,人死后也没有棺材,就用草一包,丢在那个地方慢慢烂了、臭了,臭的很啊。佛就带着比丘们围着这个东西打坐。你去看吧,看到那个漂亮的,你尽管多看两眼。还不入定?哎呀,想都不敢乱想了,我的妈啊!那当然入定了,吓都吓定了嘛。所以说,要先修不净观,“青瘀等相”,“淤”就是烂肉。“为欲对治欲贪等故”,上面那个“欲”是动词,拿白话讲:就是为了“要”对付,医治自己心里头对男女之间的爱,这个道理来的。
“何故此相说名贤善?诸烦恼中,贪最为胜,于诸贪中,欲贪为胜,生诸苦故。此相是彼对治所缘故名贤善。”我们一切众生的“诸烦恼中”,第一个是“贪”欲最重,贪欲里,人生是男女贪欲最重,所以,我们修行先要断这个。由爱才生出一切烦恼痛苦,要断这个,就要修不净观。你说:“哎呀,我想想它,好不干净啊。”你还干净啊?你先从自己身上的肉烂起。看嘛,青一块,烂一块,这里扯一块,那里弄一块,哎呀,我的妈妈,那已经够受了,不净相,白骨观等等。所以,佛再三地提,声闻道的出家比丘,此是第一法门,非修成功不可。那么,由不净观、白骨观上来:
“云何止相。谓所思惟。无分别影像之相。云何举相。谓策心所取随一净妙。或光明相相。云何观相。谓闻思修慧所思惟诸法相。云何舍相。谓已得平等心。于诸善品增上舍相。云何入定相。谓由因缘所缘应修习相故。入三摩地。或复已得而现在前。云何住定相。谓即于彼诸相。善巧而取。由善取故。随其所欲。于定安住。又于此定得不退法。云何出定相。谓分别体所不摄。不定地相。云何增相。谓轻安定。倍增广大。所思惟相。云何减相。谓轻安定。退减陕小。所思惟相。云何方便相。谓二道相。或趣倍增广大。或趣退减陕小故。云何引发相。谓能引发略诸广博文句义道。若无诤无碍妙愿智等。若依三摩地。诸余力无畏等最胜功德。及能通达甚深句义微妙智慧。如是等相。
复次如是诸相。即前根本四相所摄。谓所缘相。具摄一切。因缘相亦尔。前与后为因缘故。为令后后得明净故。正方便相一切种别皆因缘相。如正方便。邪方便亦尔。一是白品相。第二黑品相。诸染污相。唯应远离。所余诸相。唯应修习。于彼彼时应修习故。”(十一卷)
“云何止相?谓所思惟,无分别影像之相。”怎么得“止”? 一切“思维”到达了无思维,不分别,空了,这还不叫做真的空,是我们普通叫它空,是意识不起“分别影像”,影子都没有,宁静了,这叫做止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得了止。光止,得止得定,你还是属于外道啊,要起观,得慧,贤善法中比丘法,声闻道。
“云何举相?谓策心所取随一净妙,或光明相相。”昏沉的时候就掉举。你人打坐时完全昏沉,就头低下瞌睡,是你脑上的氧气不够了,所以心要提高,叫举起来。我跟你讲明吧,这是个秘法,不然,只给你讲文字啊:“举者,掉举也,掉举者非散乱也,散乱者取粗相也,掉举者细之散乱也。”我们当年听法师们讲经,是这样讲的,他东一个“也”,西一个“也”,两腿盘坐在上面,然后我们也慢慢地进入昏沉定中,就这样一座听三四个钟头。我大概听了七、八分钟,“去你的吧!”我也不听这一套了,搞些什么名堂?讲了一个月,那个题目在哪里还不知道,《大乘妙法莲华经》,“大乘”两个字就讲了四个礼拜。“大,这个字何以谓之大?大字者……”从写字教起的,教我们听这个?我的妈啊!我的外婆啊!我还来听啊?
“举相”的“举”还有这个作用——高举。“策心”,“策”就是一条鞭子,你把心提一下,“所取随一净妙”,或者顶上起“光明相”,或者是日光照下来,不昏沉了,天亮了,该醒了。但是,你举久了会血压高,散乱心起来了,就要换个“沉相”,把它放下。
“云何观相?谓闻思修慧所思惟诸法相。”这就是“观”。“闻”听了经典,你要去研究、思想,看经,看后要回到身上修,修了以后得定,得慧,开悟了。
“云何舍相?谓已得平等心,于诸善品增上舍相。”怎么叫“舍相”呢?做工夫,走一步就丢一步。你今天到了光明,赶快丢光明,就进步;若贪着光明,“我在光明里舒服啊。”你去光明去吧,你去吃光明,玩光明,你将来变成光而已,被摄影机一下就照到了,光有什么了不起啊。所以,舍是这样,即儒家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经常告诉你们:今天的进步不算数,只有明天,没有今天,永无止境地前进去,这是“舍相”,你若住在一个境界上就完了。
“云何入定相?”这是你们想要知道的,对不对?你们入定了没有啊?入昏沉的有过,入定的没有过。
“谓由因缘所缘应修习相故,入三摩地,或复已得而现在前。”怎么叫“入定相”?因缘法,各种因缘凑合。你说:“那要财、法、侣、地,这个啊?”不是这个因缘,你自己的生理调顺了,四大今天无病,无痛;心静,那个心路的历程,就是心走的这条道路,或者再用一个名词,“星星隧道”,总算撞进去了,走到这个隧道里。刚刚碰到身体正常,身心两个因缘一凑合,我叫做瞎猫撞到死老鼠,因缘凑合了,所缘的境界一下刚好:“诶,我本来要观明点,观不起来,偏偏张同学开了一下电灯,晃了一下,光明又来了,定住了。”——瞎猫撞到死老鼠,“因缘所缘应修习”,正是我要进入的境界,到达了。
所以,一般人认为入定是有个东西进入,灌香肠那么进去——入定就是你要的……譬如我要入光明定,结果我身心一片光明到了,已经进入这个状况了,就叫“入”,进入这个所要缘的状况。譬如我们现在要上课,有个人希望进来听《瑜伽师地论》,门给他打开,因缘凑合:“请进。”“有没有位置?”“有位置坐。”坐下来以后听得很入港,这就是因缘所缘,他要求听《瑜伽师地论》,现在因缘跟所缘凑合了:“啊,这个道理对!”他入了听《瑜伽师地论》的这个定,懂了吧。认为入定了,以为入进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不知道不是变猪了嘛,那何必入定呢?定者就是定啊所要求的因缘与所缘都凑合了,就入定了。
所以,大家学佛的很笨,像我们当年学入定,经典上翻,怎么叫入定?四禅八定讲了半天,怎么入定?你说我是怎么了解的呢?嗨,我读佛经是在哪里读啊?我就站在那里看小孩子玩那个陀螺,绳子一打,那个陀螺“嗡嗡”一转,它就定在中心了,看起来不动了——哦,入定!动不动呢,动得太快了,所以不动;不动吗,在动,它在中心点立正了,此所谓定住了,定在中心。等转不动时,倒下来,昏沉了;摇摇摆摆的时候,那个陀螺散乱了,懂了吧?你们靠佛经才懂道啊,哎呀,太笨了。入定相,入那个中心点进去,插头插对了。你今天上坐觉得身体也很舒服,两腿一盘,眼睛闭也好,不闭也好,哎,已经很安祥了,你所求的就是这个安详,入定相。然后,你们啊,安详境界来了:“我要入定,怎么想法使它入定?哎呀,我入了好几天还不入定……”你在那里害入定的相思病,怎么入定嘛,你说我说得对不对?不相信你问他老人家,说错了,他会打我,说对了,请他下来,我要上去坐了(众笑)。所以,进“入三摩地”静修。
“或复已得而现在前”,就是说,你曾经经历过的那个定境,随时可以在前面现前,站着也好,坐着也好,随时到达这个我所要的境界。
“云何住定相?”入定是初步入门,入了这个定,要定住了,就叫“住定”。
“谓即于彼诸相善巧而取,由善取故,随其所欲,于定安住,又于此定得不退法。”我要这个境界——上坐也好,站着也好,心境一宁静,一回来就进入这个境界,“善取”,随时随地可以进入这个境界,这就叫做得定,教理叫“住定”。
“云何出定相?谓分别体所不摄不定地相。”出定就出定,我不想住在这个境界了,也不是你的分别心所能达得到的所能挑动的,不包含分别心那是任运正在的。“不定地相”,就是散开了,这个就叫“出定”,我不在这个境界里了。等于说:我今天进入这个讲堂来上课,上课就是上课,完了就走了嘛,就不在你这个境界了,就是“出定相”。
“云何增相?”我们知道了入定、住定、出定的这个理论,那么,怎么样使我们的定力增加呢?
“谓轻安定,倍增广大所思惟相。”那身心非要得轻安,(否则)不能入定,也不能住定。轻安,相反的就是粗重,我们凡夫一切众生心也粗,身体也粗,骨头也粗。所以 “相法”上讲:这个人的身体轻盈,步履轻盈……所以从前,我跟老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那位袁老师,我们当年叫先生,先生跟我说:“怀瑾啊,你过来,我告诉你,今天下午有一个人来,你注意。”
我说:“什么人啊?”
“姓肖的,叫肖**。”
我说:“干嘛的?”
他说:“哎,你不晓得,他医道很高明,武功也很高的,你不是喜欢武功嘛。”
我说:“我现在对武功高的没有兴趣。”
他说:“你先看,我叫你了解一个事,这个人将来非成道不可。”
我说:“什么事?”
“你等一下看,他走路那个走姿啊,嘿,真叫做行云流水啊,那个步履蜻蜓点水,而步步很踏实的。”
他说:“你若是看到有人走路,如风把他飘过去一样,这样的人会短命的,脚跟不落地。但是,他是脚跟落地的。”
我说:“哎呀,这样啊,有这样的人?”
他说:“有啊,下午你不说话,你看,看了以后,我给你介绍,让他知道你。”
“好了。”
我下午就坐在那里等,结果肖**一来,是不同,别有风韵,骨骼轻灵。他在峨眉山跟赵**学拳,又学密宗,又修道。他们师兄弟四人,还有一个女师兄弟,五个人,在山上没有事,跟猴子们两个玩的,在树上跟猴子比赛,看哪个爬得快,轻功就学到这个程度。赵**后来学密宗,是满清时代最后的一个镖师、武侠。然后,住在峨眉山那个万丈悬崖上,没有路通上去,他们几个师兄弟就是蹦上、蹦下,就上去了。经常跟猴子在一起玩,猴子跟他们是朋友。所以,他的武功练到那个轻灵啊,骨骼……后来我跟袁先生讲:“现在读书读懂了一件事:骨骼珊然。”那个骨骼之轻灵啊,没有话讲。你看我们许多人,走路就是笨笨地,那个水泥地都给他“墩啊、墩啊”地响,粗笨,一身都是业力,轻安是重要。
“云何减相?谓轻安定退减陕小所思惟相。”轻安并不是究竟啊,修定初得轻安,轻安会减退的,不用功就会减退。或者饮食调节得不好,或者不晓得调整四大地水火风,或者是心散乱了,或者是心起烦恼了,起妄想了,轻安立刻退去,这是靠不住的,不是究竟定相。
“云何方便相?谓二道相,或趣倍增广大,或趣退减陕小故。”“二道”即大乘上道,小乘声闻。知道或增、或减这两个方便,就是“二道相”。
“云何引发相?谓能引发略诸广博文句义道,若无诤无碍妙愿智等,若依三摩地,诸余力无畏等最胜功德,及能通达甚深句义微妙智慧,如是等相。”怎么叫“引发相”呢?三十二相讲完了,修定的心理。就是说,真得了定,一切学问智慧都懂,看不懂的佛经统统懂了,“谓能引发略诸广博文句义道”,就是这个道理。可以得“无诤”三昧,一切无障碍的智慧,一切愿力也发起,一切智慧也发起。然后依照这个引发定的定境界,“诸余力”,其它的力量像十力、四无畏等功德,力大波罗密,乃至那个武功的力量都到了,要学武功,一个指头就可以变成大力金刚,随心所用。“无畏等”布施法,做到了“最胜功德”,都是从定发。“及能通达甚深句义微妙智慧,如是等相”,统统具足。
“复次如是诸相,即前根本四相所摄,谓所缘相,具摄一切。因缘相亦尔,前与后为因缘故,为令后后得明净故。”总而言之,三十二个入定的心相,就是前面讲过的“根本四相所摄”所包含。分析起来那么多,归纳起来就是“四相”;“四相”再归纳起来,就是一念;一念再归纳起来就是空。总而言之,就是“所缘相”,有分别影像所缘,“具摄一切”,包括了一切。“因缘相”也是这个道理,“前与后为因缘故”,前后互相为因果,前面动一个善念,为善最乐,你心中无烦恼,无妄想,动一个善念,心一和平,你上坐就安详,就容易得定。你若有烦恼妄想,前后互相为因果……“为令后后得明净”,前念是善,后念就容易清净;前面是烦恼,后面就容易染污,这就是简单一念之间的三世轮回因果。
“正方便相,一切种别皆因缘相,如正方便,邪方便亦尔。”外道法、魔道法,它念念做坏事,它念念那个坏的功力就成就。
“一是白品相,第二黑品相。”“白品相”是善法,“黑品相”是恶法。
“诸染污相,唯应远离。”学佛学道的人,一切恶业、染污心理、烦恼等等妄念都应“远离”。
“所余诸相,唯应修习。”善法品好好去修持。
“于彼彼时应修习故。”对于出家修行的比丘,在修声闻道的时候,在任何、任何、任何的时间都应该这样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