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师:我这个开篇有一个赞,赞曰,法乳恩泽被十方,这个十方,隐喻这个十方丛林。法乳恩泽被十方,古今圣贤皆同轮。九旬健者演般若,消灾延寿功德殊。就是对老师的赞叹,就是赞叹如来,请转法轮。
南师:阿弥陀佛。
天风师:下面接着是一个颂。颂曰,太湖之滨正法留,楞严不散契如如。休道春风了无痕,消冰化雪正么时。
古道师:正么时。
南师:正什么?
古道师:么,那么的么。
南师:哦哦。
天风师:套用拿祖师的口吻。就是因为一般人看不到这个风啊,说休道春风了无痕,看不见风的痕迹,但是他消冰化雪的,这个潜移默化地在里面。
南师:嗯,犹如春风。
天风师:顶礼至尊南公上师,蒙师尊不弃容纳,并至苦心潜随之恩,实无能寻可逆之酬俸,且每思及十方与之供养,平生羞愧难耐,及至汗颜凛冽。没有心得不敢呈阅,是因恐己浅薄寡陋之言语,玷污师尊耳目,亦时时生发有愧于生养之父母,培育之师尊,助道之大众的心意,更加觉得无地自容,难当难受。如是惶惶,如是唏嘘默然。师今面命报告,乃呈此左文以示。先行告罪于己。古德曰,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此语一出,众皆哑然。其实不然,此一路若去寻它时即是大妄想。若识得借入还家之路,即是得方便。圣者若传,即是头上安头;圣者不传,即是本分。如来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谁又能传谁呢?唯有透脱根尘的圣者方能在生命的流程中任运自在,唯有显发真如自性之光的圣者方能消息五阴之用。
而虚空色边际的光必然有阴影,引得怨男痴女迷头认影。唯有即此用离此用的圣者方能破除触与离的受边际,唯有体认真如与红尘不二的圣者才能破除记与忘的想边际。而真正不起分别,此谓转识成智。唯有理事无碍、了脱生死的圣者方能破除生与灭的行边际,此谓空性的体证。粉碎了物理虚空,契入时间的分秒之间,截断众流,更无分秒。唯有站稳脚跟,不复动摇,二六时中皆不迷惑,常住觉性昼夜长明,性用一如,更无迷失。随时化现,应机起用,而又妙用无方的圣者才能够破除一切虚妄,破除光光相涉、湛入合湛的识边际。此后的灵明不昧,亦只是个恍惚有物的喻说,借假说真而已。
《指月录》石头希迁禅师的“灵源明皎洁”同样是个比喻,如同《楞严经》当中“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此光非物质色相之光,此照亦非物质、物理色相的照,此明亦非眼见之光明的明,而是自性真如与妙用的一体不二。只是千圣识得,而众生本自具足但不识得的“这一个”,或者“那一个”。如是才有六祖的“干屎橛”,圣人识得,干屎橛与佛无二,众生迷惑,干屎橛是干屎橛,不知佛为何物。“枝派暗流注”,昨天讲的这个佛家的《参同契》,“枝派暗流注”是说,在实相般若的观照下,隐乎于迷者之眼的真相,甚深微妙,细微复杂。“执事原是迷”,任何执着皆源于无明,皆属于心外求法,一无是处。
能安,若能安,这是讲这个儒家的这个安、止、虑、得的这句话。说能安,若能安,处处在在都一样,哪里不能住,哪里是好,哪里是不好呢?前提是要认得妄想,认得妄念,内外一如,止观双运,能止能定亦是如此。能虑,这个时节当然灵明不昧,自然有能得。其实也没有什么得,因为那个以无所求的心得来的无所得的得,你还要得个什么呢?
祖师西来示以直指法门,遥相呼应拈花法门。然中土传承一脉幽微,代有侧重,亦显偏颇。能寻得祖师西来意,非是言语,但有《二入四行观》、《楞伽》四卷用以印心而已。而祖师的本怀意旨,已渺茫如鹤影风声,三百棒又能棒出个什么?有时不做一棒用。应机施教,机不可失,此机殊可珍贵。宗下教下,通宗通教,且需上下弥合。若非饶益直下承当的法器,谁个承接甘露醍醐。况且,“三心未了水难消,天下好话佛说尽。”有几个肯信得过。若信得过,身心受用,自然显现。楞严法会今犹未散,大海与浮沤不二,空性与红尘不二,明理则以性显用,迷中倍人则以用遮性,于是生死流转,永无尽期。彻法追源,心源又最终彻底到哪里去呢?回光返照,发心之始,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相当于老师的话语,视儿女为天下人,视天下人为儿女,是以悲心、宏愿是无二无别,当以自立,当以自勉,当以自强,当以自度。惭愧僧,天风。再拜,敬呈。
南师:很好。你打出来给我啊。
天风师:好,我一会儿再修改润色一下。
南师:没,没有修改的了。很好,有心得来了,果然不错。唉,写得冷庙孤僧啊。
古道师:好像听祖师开示一样。
南师:哦?哈哈,古道说好像听你讲,(跟听)祖师开示一样,了不起。尤其这一篇扼要,恰当、扼要,还简化得很。
天风师:吃了饭,吃了别人的饭,赶快回去写。
南师:啊,这个饭账已经还了。呵。好啊,了不起啊。冷庙孤僧有道理。我们现在回转来,讲这个希迁禅师祖师的《参同契》啊。这一篇《参同契》文言简化,如果拿文学来讲,开启了南北朝到唐代的文学的一个转变,白话文的转变。大家现在看来是古文,实际上它是白话文。唐代开启走的,是文化转运的,真是了不起啊。
大家要特别注意,每一句话是五个字,都包括了好几重意思,尤其我提出来对今天时代的需要。大家看了这一篇很短的文章,在禅宗里头开始,这是在中国唐明皇以后,到他的、明皇的孙子,重孙子,唐德宗的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中唐的时候,禅宗正开始鼎盛起来。唐代的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汉唐两代,唐代的很突出的。融汇了儒释道三家同诸子百家一起,把很奥秘、深沉的佛法,融汇了中国文化,合作一流。
所谓禅宗,也就是个大密宗,秘密在哪里?秘密在一切众生自我的心中,可以说并无秘密。但是真正说,如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都晓得讲,都不敢承认。实际上是都听到这句话,自己都不认识自己,这是个大秘密。所以他先提出来“东西密相付”两个话。你看这是一句土话,我们大家特别注意。中国人常用的,在唐代以来到现在,这是个什么东西啊?这个东西是什么东西啊?哎,这个“东西”两个字,太妙了。它没有意义,但是意义太多。譬如看太阳的天象,早晨起来是怎么样,晚上起来怎么样。这个注意哦,你要参禅修道学佛,这些理不去穷透,你根本就不懂这个东西。
譬如中国几千年以前,《易经》,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第一部经典。再提起大家注意,所谓讲中国文化,《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经典的第一部,一切文字的第一部。开始是画卦,只有图案,没有文字。相传到周朝的时候,才有周文王出来先建立,把这个图案变成了文字。由周文王变成文字,由周公再加以、他的儿子周武王的宰相,再加以述说。再到孔子的时候,再过几百年,加以理解、说明,变成现在流传的《周易》,所谓叫“易更三圣”。《易经》这门学问,三位圣人,文王、周公、孔子,奠了中国文化最初一块基础。这个里头,所谓讲《易经》的根源,要了解它。
刚才讲到“东西(密相付)”两个字,这一句话,我牵涉到,简单明了把古今中外给你带进来做个研究。这么很短的几句话,如果拿现在普通大学研究院,嘿,那我可以大胆说,笑他们,你就千言万语还没有说清楚。说不清楚的。孔子在研究《易经》的道理,一句话已经说明了“东西密相付”第一层意义,“明乎昼夜之道而知”,一句话。圣人告诉我们,孔子。你说孔子悟道了没有?大彻大悟、了了生死没有?他都了了,都悟了。可是他不走释迦牟尼佛、也不走老子的路线,以人道来教化。生死之间万物的发生,“东西”两个字,你就看太阳系统跟宇宙的法则,白天太阳从东方出来,整个大地一片光明,六个时辰以后,就是十二个,现在讲十二个钟头以后,太阳从西方下去,一明一暗,也是六个时辰,十二个钟头。
刚才天风也提到,光明不是有相的,智慧的光明。他理解到一点了。明白了这个,你研究身心、了生脱死,明心见性都是一句话,孔子“明乎昼夜之道而知”,一昼一夜。那么你研究《参同契》、《宝镜三昧》同洞山法门,很清楚是从这个路线来的。
我当年讲《易经》,只给它加两个字,很明白一句,可是大家听了、看了,都不懂;没有去…不是不懂,自己没有去参。我加几个字呢?四五个字,“明乎昼夜之道而知生死”,一知,信得过,你功夫也到了,智慧也到了,可以了生死了。明白了昼夜之道而知生死。所以禅宗祖师的文句非常简单。他不是故意保留秘密,他以为这样一写,大家会懂了。这就是“人根有利钝”,利根一下懂了,钝根永远不懂。这个道理你看,“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西方有圣人,东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学佛修道,了生脱死,成仙成佛,就是这一点东西,你明白了,通通完成。
由这个道理切进去,所以这篇东西你看到是唐代的白话文,拿现在讲,现在讲他内含的秘密,修道的功夫与见地都讲得很透彻。我们到昨天为止,讲到他“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宇宙万有,整个的人类,追究这个生命的根本,不管是宗教、哲学,到现在的科学,通通在追寻这个东西。只有这个东西,你明白此理、此事,修证到的古代的佛与祖师,一切的菩萨,十方诸佛,十方一切的菩萨,东西方的圣人,不管儒家道家,通通懂。都是包容万象的,没有像现在宗教一样,这一门、这一派、这个教不是那个教,都错了。这两句话特别注意,“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互的互卦是《易经》最重要的,内外、上下都是互相关联,叫做互。而且中国字这个互字就是画卦,上卦同下卦。左右十方,叫互相关联。互相关联的道理就是佛讲的因缘法。佛所讲因缘生法,缘生,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就是回互。任何成熟的世界,最下流的男女饮食同菩提涅槃是一体的,都有关联,所以说没有分别、没有差别了。每一句话发挥起来都非常深刻啊,你们要注意。尤其古道,要去准备振兴洞山这一脉,由六祖之下,更要注意了,“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这两句话,跟到这个意义来的。那么怕你们教育方面,开始从小孩子不以读古书开始,从白话文学开始学就…好像变成古文搞不清楚了。其实他告诉人很明白,“门门一切境”都是因缘所生法,没有内外,没有古今,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世间法,也没有出世法,处处事事互相都有关联的。做功夫也没有说完全四大的身体跟内心分两半,没有,身心互相“回互不回互”,都有影响的,所以叫“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性空的。
回转来,刚才天风的报告提到,最初,等于我说的话,他用别的语句理解到了。最初就是最后的,最后就是最初的,“回而更相涉”,相互的关联,一步都不能、一步都没有差别,也没有分别。“不尔依位住”,可是你不要抓住一点,抓住一点用功,“不尔”,就是不可以,“依位住”,依他而起,抓住某一点认真,关注这一点是究竟,其他都不是,或者一念定在那里、“这个是佛法,是定,其他不是”--这已经错了。就是那么简单十个字。
“回而更相涉”,互相有关联,就是缘起性空,教理的。“不尔依位住”,不可以依他而住,有个定、有个住已经不是了。
因此跟到,“色本殊质象,声元意乐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譬如讲到,以人来讲,本身来修证这个佛法,明白这个东西,我们现在是父母所生之身,刚才《楞严经》也听完了,《楞严经》佛到最后结论了,你要注意你这个父母所生之身是精虫卵藏,欲念的意想构成的。配合我们自己当时看到那个境界,迷头认影,把那个影像跟自己的想念结合了,变成这个身体生命。这个生命的肉体是完全是色法,地水火风空,变的。
你要先认识“色本殊质象,声元意乐苦。”讲到佛法,说五阴解脱的色相,色受想,这个色法,对佛学的科学你就要了解,分析得很清(楚)。为什么佛经在翻译成中国(话),不用现代话物质或者物理,或者现在从外文翻译什么,啊,夸克啊,什么电子啊、原子,都不用。讲到唯物方面,佛经始终只讲一个东西,色。物理世界一切作用就有个色相,这个色相代表光,光也在内,他也不用光。
色相是青黄赤白,佛经只讲四个字,你注意,没有讲黑。青黄赤白,实际上青黄赤白还不是,只起了头。我们这个光色里头啊,彩色很多,大部分离不开现在物理所知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红橙黄绿蓝靛紫只有青黄赤白。红色,譬如太阳东边起来的,昨天、譬如说晚上,小吴送我回去,快到晚边,路上就看到太阳,喔,她就叫,哎,老师啊,你看这个太阳红的,啊,代表是…然后她是那边出生,西边的。我说对啊,同你们家乡那个晚上太阳红一样。她说对,太阳的红啊,晚上的红同早上的红两样。她讲的,她自言自语。我说怎么呢?她说“晚上的红,没有热力的,早上的红是有热力的。”诶,我说你不错啊,是这样。红,热力猛了变橙色了,橙色跟红不同了,是红变出来。再退化了就变黄色了。这是红橙黄。绿色是青色变来,所以红橙黄和蓝,你仔细去研究,这都是物理了。我们不用多了,大概提一下,你们自己去参,去研究。
这个色相的呢,背后是什么?是光。光的背后是什么?是空。说“色本殊质象”,你看他从唐代文字,不是现在讲物理科学,其实都是大科学。当我们看到色相的时候,光色的时候,不是物质了,是物理的作用。“殊”,就是分开来,不同。光色同实质的物质的现象是两回事。可是,它是个宇宙间一个、有个功能,空性所变的。就是这一句话,你研究现在科学牵涉到声、光、电、磁变化,化学(变化)等等。
你看这些祖师学问多大!色本来,“殊”,不同于物质的现象。同样的,我们听到人类万物,风有风声,水有水声,鸟有鸟叫的声音,虫有虫叫的声音,乃至我们坐在这里,太湖大学堂,如果夜深人静,你打坐听的是什么声呢?大部分听的是禅堂里是电流走动的声音。真正的声音是静态,那个静,是无声,你还听不到呢。就在动相声音中间。所以修证佛法,先用眼耳两方面,眼睛、耳朵,就是声色方面你去体会。
“声元意乐苦”,声是空的啊,一切的音声,八万(四千),也就是回到前头,“门门一切境”。声也是门门一切境,色也是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它是两回事。“声元意乐苦”,我们听到小孩哭的声音,你也跟到伤心了,声音没有伤心,也没有苦乐。狗叫同佛菩萨念经有什么两样?是你心的分别。声色外相,它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可是你依位而住呢?刚才讲“不尔依位住”。你要着相了,你跟到又喜怒哀乐,悲欢苦乐,同妄想了。但是他不那么讲,不像佛经那么讲。他用口语,就是白话,唐代的。
“色本殊质象,声元意乐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然后讲到言语。我们表达佛法的道理,总用文字言语,文字言语真讲清楚道理了?没有。听了这句文字,听了某人一句语言,悟道了,是暗合,不是明合,刚刚明白。暗合上等、中等,上中下分层,任何一句话…所以你看古来的祖师,禅宗,有些听到唱歌而悟道了,有些听到什么鸟、鸡叫而悟道了。唱歌、鸡叫都在说法。所以佛经讲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切鸟、一切树木,它本来都在说法,乃至我们这个世界一切声音、一切色相也在说法,只是你不懂。
洞山祖师这个问题参了很多年,最后明白了,是这个,“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这里说法等于《华严经》了,“刹说众生说”,刹,就是土地、国境,物理世界,随时,一切声音都在说法,所以性空缘起,“刹说众生说”。你看洞山祖师年轻参禅,众生都在说法吗?矿物质、土地、泥巴、树木都在说法吗?这个话头,他怀疑了很多年。他向云岩祖师等等(请教)。
“是啊,都在说法。”
“那我怎么听不见?”
“好在你听不见,你听见了,你就不是凡夫了。”
啊,他说:“谁听见呢?”
“圣人都明白啊!”
“我听不见。”
“因为你不是圣人啊!”
“如果我听见了?”
“最好你听不见,听见了你不是人,你变成圣人了。”啊,就“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好,告诉你用功。现在你们生命存在,我们打坐修行,这个肉体在修对不对?
大众:对,是。
南师:这个肉体是什么做的啊?
大众:四大。
南师:四大。就是五大,空不谈了,空在其内。四大的自性它本来就清净的。“自复”,自己恢复本位。这是回互的道理,一切都回转它的本位。所以《楞伽经》、《楞严经》、《华严经》处处大经告诉你,四大无自性。火大跟水大呢?难道水真淹了火吗?把火断种了?不会。水大里头有火,它回到本位不动,空性。火真把水烧干了吗?不会。哈。一到那个水大起作用,火就撑不住了。它彼此不相见面。
地水火风,风,我们现在用呼吸打坐,你以为呼吸,练呼吸安那般那,靠呼吸悟道吗?错了。呼吸是风大,风大自性空,他到最后的那个不是呼吸了。自性有个功能,其实叫做习气了。这是生命的根本来了,能量,现在科学是叫做能。四大的自性“自复”,不要你去调整它,你念念空了,四大自己会调整。所以真正悟道、得道的人修如来大定、楞严大定、般若大定,他不走小法门,不在练气功,也不修气,也不修脉,只要姿势一摆对了,一忍住,就是“忍”,无生法忍,一“定”,他自己会调整。“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四大自性,我们本身活到这个身体,修行,一念清净,清净就不管它四大了。四大跟到你清净,便所有病痛去掉了。有“如子”,儿子跟到母亲一样,他自然跟到来,心物一元,一念清净是本来到达了,四大自己起变化了。所以,洞山祖师悟道是“切忌从他觅”啊,不跟四大跑,不跟身体跑,不跟感受跑。“迢迢与我疏”,你越管四大的身体越麻烦了,越走越远。你不管四大的色体呢,四大跟到你调整了,“如子得其母”。啊,嘿!
然后他分析四大,“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四大就是这样。风火两个作用最大,它靠在一边的。所以我们看,譬如我常给你们说笑话,你们看到过,旧的武侠小说土匪抢人,“风高纵火,月黑杀人。”啊!火靠风力,那个威风就大了。火仗风力,威风大了。水也是一样。这个“火热风动摇”,火是热量,因风吹动,越来越大,这个电力能量。这个里头牵涉,如果加现代科学,所以二十一世纪的弘法,你从物理自然科学进去,一样使他悟道。火热风就动摇,火在这里靠风加大,火依风势,是吗?不是。风仗火威,嘿。啊,有风,加上一个火,那不得了。它两个是本来不相干,它因缘配合在一起,变成物理世界的万种千般,“火热风动摇”。
“水湿地坚固”,水跟地是一种,四大。水凝结了,就结冰。冰再凝结了,就变坚固土地了,变岩石,变金刚钻。我们懂了这两句,你身上的病都是风火地水变化。发炎了,慢慢发炎你不调整它,不空了它,不弄好,因为呼吸的关系,呼吸系统跟发炎配合了,不得了,你大病了。身上的水大不清理了,多了,湿度高了,肥胖了,慢慢水大没有风,不去掉,不用安那般那去掉,就结块了,变癌症了,把细胞变成瘤了。也是医学,里头很多很多内容。“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天风:水湿,水大的湿性)对了,它两个一组一组。可是只讲两面了,火水两个配合呢?又不同的变化了。
所以修气脉变成说,最后变成彩色虹光之身,这个里头是四大变化。但是叫你用功不要注重这一面,“切忌从他觅”啊。你要依他而走,你就入外道境界了,《楞严经》的魔境就是这样。你不要依他而走,此心一念是清净的,它加上时间空间,是自己调整的。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碱醋。”这个就不要讲了,六根,眼睛看色,耳朵听声音,鼻子闻香味,舌头知味道,碱醋,这个舌头自然辨出味道,是你心想配合的。
“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这一切一切,你若跟到身体四大在转,你用功用得都白用了,走到外道去,这也叫做心外求法。不能说你没有利益,你听了也不信,自己跟着这一面就被它拉走了。拉走了你已经着魔境,给他磨掉了,折磨你。“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你从六根四大去搞,从色身上去求道,所以《楞严经》这个魔障给你讲得清楚得很,你自己找的,没有真的魔磨你。你不求根,只向枝叶上去寻找。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所以修行什么是本?此心是本。心,心本无心,一念空。四大变化,一切功夫,一切神通,一切的妙用都是枝末,不要理他。“本末须归宗”,宗,此心一念本来空。你也不要造一个空境出来,造出一个空境已经作意了,你又受骗了。“尊卑用其语”,所以哪个是最尊贵的,哪个是卑贱的--所以曹洞用五位君臣来分析这个道理,临济用四宾主分析这个道理。道家用,什么,这个水火、坎离、采补分析这个道理,都是一样。
薛虎:老师啊,时间到了。
南师:好,正好讲到这里,先做一个阶段。“本末须归宗”啊,不要搞错了。“尊卑用其语”,这些理论听一听都懂了,悟了的人不听那一套。
注:本书根据南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