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师:三秦版的。
古道师:三秦出版社这个《指月录》,九百二十九页。
南师:你们这个,我们中间岔过来,现在《指月录》啊,讲禅宗。这个因缘大家要搞清楚,是因为古道他们讲起发心,复兴这个洞山的祖庭,因这个因缘,所以叫大家研究。禅宗的传统,佛法的中心是什么?不要搞错了啊。那么光是语录、故事,你看每个祖师,他所记录的、抽要的,抽出要点,讲他的悟道的因缘,本人悟道的因缘,以及他教育、接引后学也悟道的故事。语录里头以当时的精彩的、又奇特的话语记一下,并不是连续的,不是连篇的啊,不要搞错了。他的说法,悟道以后,还得注意上堂的法语,乃至他教人家的普说,普说等于公开的演讲,也没有公开,不是现在公开,他丛林下挂单的和尚多,都是对和尚,出家人为主的,讲修持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你看他的修持,在禅宗语录一点都看不出来。比如我们读一个禅师的语录几页几页,最多一二十页吧,你以几个钟头把他看完了嘛,读完;他一生几十年呐,就是光坐在那里天天说这些笑话一样,过一生吗?他的修持、他的行为,在这些语录《指月录》上没有哦,他的影响力,他的做人做事……所以你读这些书,往往大家学禅宗,看这些语录搞多了变成狂禅,以为佛法就是这样,几句对话就了事了。哎,这也开悟了嘛!我也开悟了!那真是笑死人的啊,这是千万注意。不然看这些语录是很大的祸害,会狂了、疯了,以为自己也悟道了、成道了。功夫上路、四禅八定、了生脱死一点都用不上。
如果有高智慧的人就会搞清楚了,他一生的行为,修行最重要,要看《高僧传》记(载)的也不多,一生。你看这些人在古代,不是现代人,现在人很浅薄的啊,今天吃饱了就去吹牛。嗬!自己大富大贵,吃了鱼翅燕窝,哼!古人不是。古人一生的成就,有时候留几句话,所以古人的观念跟现在完全两样,尤其修持的人。以文章来讲,古人说“但得流传不在多”。有些人还不求流传,一生默默无闻自己成就。特别注意他的修行方面,要各方面去考据的。
第三点,你现在,我们给你找青原(禅师)这条线下来。从六祖以后,由青原行思禅师。青原以后传法,当然不止一个人哦,他传法悟道的成就弟子不止一个,不过他把自己那个正统的那个传法交给,这是一个习惯,譬如交给希迁了,石头希迁。石头是地方名,庙,住的地方。到希迁禅师以后,你们都看过的,了不起,起来的是药山。希迁禅师已经了不起了,他们生死来去也不同。药山你注意哦,他是没有开悟以前一切经教都通了,学问非常好。开悟后,他怎么开悟的,就是几句啊?开悟就这样完啦?怎么求证,最后怎么了生脱死,这都是了不起的。到云岩禅师,昨天是吧?
古道师:是。
南师:问题就不同了,就是青原呢跟六祖的这一段不讲。由六祖起,差不多是顿悟以后渐修,渐修、顿悟,功夫配合见地。到石头希迁、药山,都是智慧很高的,功夫吧,气派也不同,你要看他做人。到云岩就老实、规矩了。所以云岩禅师讲,先是在百丈这里对不对?二十年钻不进去。很规矩哦,二十年出家了,跟到这样一个大师,那百丈也很重视他,就是没有心得就没有心得,哪一点不规矩?很规矩的。
然后因为怎么样刺激才开悟的?开悟并不是像希迁禅师,也并不是像药山,干脆利落的。所以语录上记载“有省”,懂了,门给打开了。同他两位的师父,同他的师公、太老师,气派完全两样,很谨慎很渐修的人。所以个人后来在云岩住持,也很规规矩矩的,你看他了生脱死也不同。
所以给你们讲有个危险,怕你们学狂了,以为佛法懂了这些就简单了。行为不转,习气不转,不修行,一点用都没有。这是了生死的,是生命科学的问题。
因此,我也昨天想到,你们看《指月录》,《指月录》瞿汝稷编辑写这本书,他有篇序,古人的序不像现在人随便做序了,序是总纲,很重要。《指月录》这篇序大家读一读,要会了,都能够解释得出来,你们国文差不多了。这个序呢,你们好好读,读一下。所以中间抽一两句序言,很多名言,他为什么写《指月录》,你要把这个序言读通了,你就懂得这部书。
他编辑书,留给我们后世研究的一个方向。中间有两句话是他的名言,宏忍师要写了。“良冶之门多钝铁,良医之门多病人。”一个好的打铁的师傅,炼钢的师傅,是个工程师,炼钢的,而且最高明。良冶,冶,政治的治是三点水,这是两点,读冶,不是治了。很好的打铁工程师,炼钢的。他的旁边都是烂铁,百炼金钢是烂铁里头炼出来。好的老师旁边都是笨蛋,呵呵。
古道师:就跟我们一样。(众笑)
南师:啊,我们…呵,我也不是良冶。所以“良冶之门多钝铁”,都是烂铁。“良医之门多病人”,很高明的医师家里都是病人,而且都是啊活不了的病人,要死才来求名医。良医不是名医哦,最好的医生药到病除。看古文文章很美,意思在哪里?真学佛参禅的人,能够有成就的,难了。懂了这个道理啊。
佛是个良医,佛为大医王,能医众生病。他不但医你的身体的病,还医你的心病,还医你的生死的病,还医你根本的病。生命的根本,有法身、报身、化身,除了这个肉体生命。可是几个能够成佛啊?不要说成佛,成阿罗汉的有几个?所以我们研究《指月录》,对照,叫你们,他上面也有西天二十八代祖师,他了生死的时候不一样哦。后世越来越差,现在越来越难,不止差,几乎不可能,就是修持用功方面不可能。
所以我今天想到的吩咐你们,《指月录》这篇序好好研究,哪一天请哪个有研究来讲讲看,看看你把文字解释通了……
好,你这个了解了,我们继续研究下去。昨天讲到云岩禅师,如果讲他们两个师父,从青原行思禅师开始,到石头希迁,到药山禅师惟严,那都是了不起,利根。到云岩不算是钝根,比较就老实了,靠禅定慢慢修持来,所以他走的时候,作风也两样。可是下面出了…嘿,如果讲一花开五叶啊,五代,你看,六祖,徒弟是青原,希迁、药山、云岩,五代以后洞山,真的开花、结果。临济这一边也一样,哈,很有意思,叫一代一代很好的锻炼。
现在我们看,这些意思我都给你们点题,提醒你要参禅,研究这个要注意的。不但学文字,文字,《指月录》讲的都是白话文欸,我们现在看成古文,因为现代人程度不对啊,所以要你们讲一讲。像我们当年读很轻松啊,不会像现在这样解释,那么困难。好,现在我们看,洞山祖师。这是一代祖师。这个地方就在江西宜丰,我们这里古道师父,他们同登琨艳先生都去过了。马上过了年,大概年底就会去开发了,不是开发,中兴去了,重新整理。你看他这个祖师的公案,特别留意看啊。
好,我的话讲完了,叫大家注意,《指月录》序言大家要研究。那么请你说,请你讲,不是念,一边念古文一边你就用现代语讲出来。大家也学习了。你讲,不要不好意思,因为你讲也在学习嘛。好。
古道师:赶鸭子上架,啊,真是。六祖下第五世,这个“瑞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瑞州的话,一般古代的时候,它有的时候州啊,每个朝代或者每个都不一样,它有的时候会变。比如说瑞州啊,以前,后来到宋末、元的时候也叫做袁州,就泛指南昌以西、九江以南的那一片儿的,江西的那一片地区。也就是这个现在的宜春这片整个地区,后来也叫做过袁州。比如袁州雪岩钦禅师啊等等,他实际上就是在仰山那片住的,是这样子。现在的话就是洞山在宜丰县,以前唐代的时候也划归到高安县管过,所以后面这些都会提到。“良价悟本禅师”,良价是这个…
南师:法名。
古道师:法名。悟本是号,这样两个叠用。他是“会稽俞氏子”,他是会稽,也就是现在诸暨一带啊,这面。
南师:绍兴。
古道师:绍兴这一带,但是实际上他就是现在的在诸暨那一片。俗姓俞啊。“幼岁从师念般若心经”,他年纪很小的时候啊,就开始跟一个师父啊开始学念《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师:就是等于那个圆桌子上,我们的这几位年轻的大师们,现在这几天都在写《心经》。他年轻的时候,幼岁。
古道师:幼岁。“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他是读到《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地方,他忽然拿手摸着自己的脸呐,他说不对啊,这是……
南师:他说师父啊,“某甲”两个字就是说,他叫他的名字。他小的时候并不一定叫良价、洞山,这某甲就是代号,我,就是我。譬如我叫南怀瑾。“哟,师父啊,怀瑾脸上,我的脸上有眼睛、耳朵、鼻子啊!身意眼耳鼻舌,《心经》上怎么讲无眼耳鼻舌身意啊?”这个时候禅宗叫起疑情了。从小就怀疑,问题来了,已经开始追了。这段你要精彩地讲,问师父。
古道师:然后“其师骇然异之”,他师父一看,哎呀,这小孩子…
南师:这老师答不出来了,“骇然”,哟!这个小孩!
古道师:吓一跳。
南师:问这个问题!
古道师:不一样。
南师:不一样,同一般小孩不一样。
古道师:然后“曰。吾非汝师。”啊,他说我做不了你老师了。
南师:他说…这个老师了不起啊!他一问,他说,“我脸上有眼耳鼻舌身意,我都有啊!为什么佛经《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什么道理啊?”老师一听,哎哟,这个孩子问这个问题,实在答不出来。老师说,好啊,你问的。我没有资格做你老师了。嗯,什么?
古道师:然后“即指往五泄山。礼默禅师披剃”。
南师:他因这个《心经》有怀疑,后来他就年轻出家了,就到诸暨。
古道师:对,这个师父“指往”嘛,指往,就是让他去到“五泄山”,也就是现在诸暨那面很漂亮的名山。
南师:哦,很漂亮的名山。你们要郊游可以组织到那里看的,五泄山很漂亮。
古道师:所谓五泄山的这个名字来历,山上有个非常漂亮的瀑布。
南师:你去过,给大家讲一讲。
古道师:他是分成五叠这样下来的,飞泄而下。然后那个瀑布的下面呢,有一个寺院,也就是五泄禅寺。
南师:那个瀑布是一层、一层、一层,所以叫五泄。
古道师:五泄,五泄山的这个灵默禅师,这边叫做“礼默禅师披剃。”去拜这个“礼(灵)默禅师”。
南师:出家了,“披剃”,就是剃光头做和尚。
古道师:那这边要提一下,灵默禅师呢他本身就是参过石头,后来参马祖,在马祖下这个顿悟的。本来是要去五台山去这个修行,后来路过五泄山的时候啊,感觉风景太漂亮,他就在那边盖个茅棚住下来了,后来就变成了五泄寺。等于五泄山这个,五泄寺他是开创的祖师,灵默禅师,这样子。他是马祖门下悟道的人,非常了不起。所以跟一位这样的大禅师出家。
然后,那从小嘛,“幼岁”开始跟师父这样学习经典,“幼岁”,那就是很小了,可能好几岁啊或者十来岁这个样子啊。后来“年二十一。诣嵩山具戒。”到二十一岁那一年呢,到这个嵩山去受戒去了。
南师:到河南少林寺那边。
古道师:对,是是。嵩山那面有一个叫做会善寺,那面古代的时候就传过很多戒,到现在还有一些那些戒坛还保留着,那个遗址还在。传过很多次,上千人啊等等,这种传戒的法会,在那面。你看他从小就带着那样的问题,一般我们比如说读《心经》,那就读就读过去了,无眼耳鼻舌身意,也没什么深思,但这个小孩子从小就不一样,这个这个。
南师:他心里一直有这个问题。
古道师:一直带着这样的问题…
南师:出家。
古道师:然后去跟着一位马祖门下悟道的一个大禅师。当然这几年,跟着这个老师呢,跟着这个灵默禅师他怎么教育方法、怎么雕琢他的,这里可没有记载。
南师:啊,对啊。
古道师:但是这里面一定有很多的这种故事,很多的教授的方法。但是古人这个就是太简略了,所以没有记载。所以他到嵩山受戒以后呢,刚开始就首先去参这个,“(年)二十一。诣嵩山具戒。游方。”然后就到处去游方参学了。“首谒南泉”,最早参学的时候,最初去参访的人……
南师:受了戒,正式做了大和尚以后,受戒了,做比丘。
古道师:对,受戒。然后去到处去参学,首先去参的是这个南泉,南泉禅师。南泉禅师是这个…
南师:百丈师兄弟。
古道师:这个马祖的弟子,跟百丈啊这些都是师兄弟,非常了不起的大禅师。刚好他到这个南泉禅师那边的时候啊,“值马祖讳辰修斋”,他是刚好修斋,刚好到了这个马祖道一大师的这个忌日啊,然后他们准备这个供斋啊,做这个纪念的这种法会啊。“泉问”,这个南泉禅师问大家,“泉问众曰。来日设马祖斋。未审马祖还来否。”他说明天要给这个…
南师:师父。
古道师:师父这个忌日到了,我们设斋这个供他,不知道这个马祖这个师父来不来啊!“众皆无对”,大家都没人吭气,答不上来。结果洞山禅师出来了啊,“师出对曰。待有伴即来。”这个良价禅师出来说,等他有了伴就来了。
南师:呵,等他有了伴,有同伴他就来。
古道师:是。“泉曰。此子虽後生。甚堪雕琢。”然后这个,南泉禅师听到以后赞叹他、夸奖他。他说,哎呀……
南师:这个年轻人。
古道师:他说这年轻人,看着年纪轻轻的,还是根器不错的啊!
南师:但是,吹牛这样说大话。
古道师:然后“师曰。和尚莫压良为贱。”
南师:这个老前辈赞叹他,他反是说你不要把我“压良为贱”,把我好人当坏人看,“压良为贱”。把良民百姓当犯罪的人看。
古道师:对。这一段是在这个……
南师:喏,这一句话,这个问答就很有趣,参禅。为什么那么,他不晓得师父在赞叹他。是赞叹他。赞他,恭维也不受,也不是傲慢,“和尚”。因为古代称和尚,就是现在称活佛一样,很尊称哦,不是随便叫。譬如说我们到庙子上,大庙子,老方丈出来,一看就合掌,“哟!大和尚你亲自出来啊!”和尚是很尊称的啊,就是现代的活佛一样。不像现在街上叫,“哎哟,这个和尚!”那是很轻视的话,当时很尊重的。和尚你不要“压良为贱”呐。
古道师:“待有伴即来”。
南师:这些都是话头,都要参的,什么道理,怎么问答。
古道师:后来这是在南泉那一段就结束了。然后呢,“次参沩山”,后来又去参这个沩山禅师。
南师:都是大师,当时。
古道师:沩山禅师是这个百丈座下出来的。他实际上亦师亦徒的那种状态,跟百丈禅师,这样的。后来他去沩山的时候,就是这段公案也很有意思的。那边就是一个司马(头陀)大师来,在那边说,湖南那面有个很好的山,将来那边能出千人的这个善知识,他说要派人去。后来百丈禅师就派沩山去到那边住持。那刚去那个山,山高路险,离村庄又远,与猿猴作伴呐,非常艰苦的,在那边开创出来那么个道场,非常不容易,了不起的大师。
然后“次参沩山。问曰。顷闻南阳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话。某甲未究其微。”然后他见到沩山以后啊,就问沩山禅师啊,良价禅师问沩山禅师。他说我听说啊,我听说南阳国师啊,曾经有这种无情说法的一段公案,这是我研究不清楚的。
南师:什么叫无情说法,你给大家讲讲。
古道师:后面有,后面接下来沩山禅师就问他。“沩曰”,沩山禅师问啊,“阇黎莫记得么”,他说那你,这个和尚,“阇黎”是对这个法师的尊称,就跟我们现在说法师一样。
南师:嗯。
古道师:那你还记得那段公案吗?“师曰记得”,他说记得。“沩曰。汝试举一遍看。”那你再说一遍看看。
南师:南阳忠国师怎么讲的。
古道师:对。“师遂举。僧问”,然后他就,一个和尚问南阳慧忠国师的两个人的对话,他就重背了一遍,给这个沩山禅师。“僧问如何是古佛心。国师曰墙壁瓦砾是。”这是第一句对话。有个和尚问南阳忠国师啊,他说到底佛法这个大意,到底这个佛法,到底真正心法是什么东西啊?
南师:佛是个什么东西啊?可以讲。
古道师:“国师曰墙壁瓦砾是”,他说墙壁砖头瓦块这些就是。“僧曰。墙壁瓦砾。岂不是无情”,他说墙壁瓦砾,这些砖头瓦块都是无知无觉的,这个都是无情的东西啊!“国师曰。是”,对啊!“僧曰。还解说法否”,他说它们能这个…
南师:这些石头瓦块泥巴都会懂得佛法吗?
古道师:对。“国师曰。常说。炽然说。无间歇”,他说,说啊,经常说,炽然说……
南师:他说墙壁泥巴石头都会说法。
古道师:就好像没有停止过。他搞不清楚,“僧曰。某甲为甚么不闻”,他说那既然这些砖头瓦块一直在说法,没有停歇过,那我怎么听不到啊?“国师曰。汝自不闻。不可妨他闻者也。”他说那你自己听不到,不妨碍别的人能听到,别的人能听到。
南师:你听不到,你不要以为别人都听不到。
古道师:“僧曰。未审甚么人得闻”,他说不知道什么人能听到。“国师曰。诸圣得闻”。
南师:得道的人能听到。
古道师:对。“僧曰。和尚还闻否”。
南师:那和尚你呢?你,就是说你应该得道了,你听到吗?你听到吗?
古道师:“国师曰。我不闻”。
南师:我听不到。
古道师:“僧曰。和尚既不闻。争知无情解说法。”
南师:他说你老和尚,你都是国家的大师,你都说听不到石头说法,你怎么晓得这些无情,唯物的会说法呢?
古道师:“国师曰。赖我不闻”,姓赖的那个赖啊。“赖我不闻。我若闻。即齐於诸圣。汝即不闻我说法也。”
南师:国师答复他,好在我听不到,我如果听得到(就)同诸佛菩萨一样,你就听不到我说法了。(众笑)
古道师:“僧曰。恁么则众生无分去也”。
南师:这样讲我们这些众生,还没有开悟的,都永远没有希望啰?
古道师:“师曰。我为众生说。不为诸圣说。”
南师:忠国师说,我们出来说法是为众生说的,并不是为佛菩萨说法。
古道师:“僧曰。众生闻后如何”。
南师:众生听了石头这些,泥巴都会说法,听懂了以后怎么样?
古道师:“国师曰。即非众生”。
南师:那就不是众生啰。
古道师:“僧曰。无情说法。据何典教”。
南师:这个和尚给他对话,辩来辩去,没有话讲,就问他,你是一个国家皇帝、全国的大师,国师嘛,皇帝的,皇帝是他徒弟。你是国家的大师,你讲无情能够说法,唯…,现在来讲,唯物的东西它都在讲佛法,有根据吗?在佛经什么书上?有根据吗?就问这个话。
古道师:“国师曰。灼然”。
南师:当然。
古道师:“言不该典。非君子之所谈。汝岂不见华严经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
南师:他说“言不该典”,国师听了说是这样,当然了!“言不该典”,一个人讲话,大师讲话,没有根据,没有学问、书本、佛经的根据,那是什么?
古道师:“非君子之所谈”。
南师:那就不是好人,吹牛乱吹。有所根据的。他说你有没有看过佛经啊?《华严经》上,刹说,众生……
古道师:三世一切说。
南师:刹,就是土地。你看到泥巴土地没有声音啊?它都在讲佛法。“众生说”,世界上一切声音都在讲佛法。“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过去如此也在说,现在也说,未来也说啊,哈。
古道师:恒说。
南师:横说竖说都在说,就是你听不见,你听不懂。
古道师:确实听不太懂。
南师:听不懂。
古道师:风声是风声,鸟声是鸟声。
南师:对啊!
古道师:了了分明,就是不明白什么意思。
南师:嗯。
古道师:对。然后“师举了。沩曰。”洞山良价禅师把这一段公案,给他举出来说完以后啊,沩山禅师说啊,“我这里亦有,只是罕遇其人。”啊!
南师:沩山禅师说,先问他,你记得南阳忠国师跟那个和尚对话的故事吗?他说记得。刚才我们讲的,他是重复一遍。沩山禅师听了,“哦,这样子啊,这个我这里也有啊!”
古道师:“只是罕遇其人”。
南师:可惜啊,很少碰到有个听懂的人。(师笑,同学们笑)
古道师:然后这个良价禅师说,“师曰。某甲未明。乞师指示。”
南师:他说我实在不懂,请你开示,讲清楚。
古道师:“沩竖起拂子曰。会么。”就沩山禅师就把拂尘这样举起来,问他,你…
南师:懂吗,会吗?
古道师:“师曰。不会”。
南师:不懂。
古道师:“请和尚说”,然后他说,良价禅师说我不懂,那请您开示吧,给我说说。“沩曰”,沩山禅师回答说啊,“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也挺狠的。既然无情说法的东西,父母所生的口怎么能说呢,还是我…,就是不给你说的意思?
南师:对啊,我这个肉体为“父母所生”,终不给你说。
古道师:“师曰。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否。”
南师:到了这里问答没有办法了,他就说,“师父啊,有没有同你一样程度的得道的,有没有?”
古道师:“沩曰”,沩山禅师说。“此去澧陵攸县。石室相连。有云岩道人。若能拨草瞻风。必为子之所重。”
南师:他说有啊,澧陵攸县是湖南的。
古道师:对,现在还叫攸县。
南师:还是,现在还叫攸县,澧陵。
古道师:对。“石室相连”。
南师:有一个同石室山挨到的,攸县。攸县旁边有个石头山上有个地方。
古道师:有个“云岩道人”。
南师:有个云岩,就是我们昨天讲的云岩。
古道师:如果你能啊,可想而知他那个住的地方,非常偏僻,比较就是,荒无人烟的地方。
南师:很清苦的。
古道师:对。所以他说,“若能拨草瞻风。必为子之所重。”如果你能到那里,就是不怕辛苦啊。
南师:不怕辛苦,肯到这个清冷的山上找他。
古道师:你不会白跑一趟。
南师:“拨草瞻风”,好好去跟他请教。这些文字都很美了,“拨草瞻风”。
古道师:对。“师曰。未审此人如何。”
南师:洞山说,不晓得这位,你介绍的这位云岩禅师是怎么一个人呢?
古道师:“沩曰。他曾问老僧。学人欲奉师去时如何。”这个奉陪的那个供奉的奉。他曾问过他,问过这个我啊,这个“老僧”是自己称呼自己,是吧?
南师:嗯,对。
古道师:他说他曾经问过我,“学人欲奉师去时如何”,这个“奉师去时如何”,怎么理解呢?
天风师:就是亲近依止嘛,亲近依止师父。
南师:嗯?
古道师:亲近依止师父的时候该怎么做是吧?还是,我咋理解成,“奉师”,就是说这样供奉老师,走了以后如何?“师如何”,那个时候该怎么弄。是不是这个意思?还是,就是跟老师学习的时候该怎么弄?
天风师:奉,就是奉持的意思,不是那个死后的那种做法。
古道师:哦,对。“老僧对他道”,他说我对他说啊,“直须绝渗漏始得。他道。还得不违师旨也无。”
南师:你们两个也说话嘛,帮忙嘛。
古道师:你来,这段你来,你昨天讲得蛮好,来来来,讲讲讲,当仁不让嘛,这个要,禅师们都是当仁不让的啊。这一段,“直须绝渗漏始得”。
南师:你们大家也说啊。
天风师:这个沩山禅师就说呢,说起这个云岩昙晟,他就说他跟他交往,他曾经问过我,说一个去参学的人,想要依止一个师父,跟随一个师父去学习的时候呢,应该怎么去做,“老僧对他道”,就这个沩山禅师就说,我跟他讲过,“直须绝渗漏始得”,就是一定要把这个,等于说这“绝渗漏”,相当于,因为这个渗漏有一个、曹洞宗有一个三种渗漏,这么一个教理吧,或者一个……
古道师:教授方法,勘验的方法。
天风师:教授方法,勘验的方法,要把这些习气啊等等的,见地啊、功夫,各个方面那些微细的东西,都要去把他断绝掉,或者是达到最高的境界才行,你才能算把这个师父的东西学到。这个大致是这个意思。
古道师:他说,“他道”。
天风师:然后这个云岩禅师就说,那么“还得不违师旨也无”,是不是就是说不能违背师父的,任何的一些……
古道师:旨意。
天风师:意旨啊,或者是等于说是一些……
古道师:教导。
天风师:教导,对。他就问是不是这样的。“老僧道”,然后呢,就是,他其实还有一层含义说,我去了他那个云岩昙晟那边呢,我是不是,还得跟你原来参学的这个师父,我还得用你这套方法呢?也有这个含义。我不能违背你现在这个沩山这个老师啊。他说啊。然后这个“老僧道”,他说,他就开始嘱咐他了。“第一不得道老僧”在“这里”,说你去云岩昙晟那里,你不能说我在这里。言外之意你就不能提我,更不能说我叫你去的。然后“师遂辞沩山”,然后他这么样才告别了沩山禅师,就这么一段。又是告别,又是新介绍师父给他,又讲了些规矩,又讲了些拜师的方法,又还告诉你后话有交代,别说是我让你去的,你也别告诉我在沩山,有我这么一号人,你就在那老老实实跟人家学就行了,不要把我这段也牵扯进来。
古道师:不是,实际上这一段都是沩山跟这个云岩的对话,是这样子。他把…,因为洞山禅师问“未审…”,他说你介绍这个人到底咋样啊?是吧。然后沩山禅师也不说他咋样,他们两个之间的对话他给说了一遍,这样子。然后呢,就也这么离开,“师遂辞沩山”,然后呢,洞山禅师后来就离开这个沩山,“径造云岩”,直接就去,到云岩找这个云岩禅师去了,昙晟禅师。然后“举前因缘了。便问。”就把前边对这个……
南师:以前参学经过。
古道师:参学的经历,对于这个南阳慧忠国师说的,无情说法的这个公案,可见呢他一直带着这个问题。
南师:他不止带这个问题,还有个自己有眼耳鼻舌身意问题,都带到的啊,都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古道师:所以这一下来也十几好几年了。然后,对。就问,问这个,“径造云岩。举前因缘了。便问”,他就问这个云岩昙晟禅师啊。“无情说法甚么人得闻”,直接拿这个…
南师:南阳忠国师。
古道师:忠国师禅师这个公案来,直接问这个云岩禅师,这些,这个物质的东西,说是这个恒时在说法,不知道什么人能听的到。“岩曰。无情得闻。”云岩禅师说,那就是那些砖头瓦块能听到。“无情说法。甚么人得闻。岩曰。无情得闻。师曰。和尚闻否。”他说那你能听得到吗?“岩曰。我若闻。汝即不闻吾说法也。”我如果能听的到的话,那你就听不到我说法了。“师曰。某甲为甚么不闻。”良价禅师就问,那我怎么听不到?“岩竖起拂子(曰)”。
南师:一样的。
古道师:又咋跟那个师父一样。云岩禅师也是把那拂尘这样拿起来,“还闻么”,能听得到吗?“师曰。不闻。”他说听不到。“岩曰。我说法汝尚不闻。岂况无情说法乎。”他说,我说法你都听不到,那无情说法,那砖头瓦块说法你就更听不到了。那还能听到砖头瓦块的说法吗?“师曰。无情说法。该何典教。”还是前面跟那个,师父跟那个慧忠国师的对话里面的那个是一样。那你说无情说法这种话到底有什么根据啊?哪本经典里说的?依据什么经典你这么说啊?“岩曰”,云岩禅师回答说。“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师于此有省。”终于明白点了。他说你不见、你没看《弥陀经》上说这个水啊、鸟啊、树啊,这些都在念佛、念法、念僧。然后良价禅师听到这句话,有所省悟。“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这个就比较太高深了。
南师:对呀,这是,洞山的第一下,有所省悟的地方,马上写了一首偈子。
古道师:第一首偈子。
南师:做了一首词一样。好稀奇哦,好稀奇啊。
古道师:“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
南师:如果拿耳朵来听,听不到。
古道师:“眼处闻声方得知”,眼睛的眼,眼处闻声。
南师:眼睛听到声音了,就知道了。呵。
古道师:这个比较难办。
南师:哦?这叫禅宗。
古道师:是,是。“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如果用耳朵来听,永远弄不明白,领会不了。那眼睛来能闻见的话,能听见,用眼睛来听见的话,才能明白。“师问云岩”,这是另一(段),这是“师问云岩”。
南师:有所领悟以后。
古道师:对。然后又问这个云岩禅师,“某甲有余习未尽”,他说我还有一些细微的习气啊,这些烦恼啊,还没有干净。
南师:贪嗔等心念。
古道师:“岩曰。汝曾作甚么来。”他说你以前搞什么来着,都做了些什么功夫,是吧?哦。
南师:做了一些什么事。
古道师:啊,做了些什么事。“师曰。圣谛亦不为。”“圣谛亦不为”,好像…
南师:打坐参禅修行的功夫,修行做到阿罗汉、菩萨道,一切都是圣谛嘛,四圣谛。
古道师:对。他说连佛法也都,已经都…
南师:空掉了,“圣谛都不为”。
古道师:啊,空掉了。“岩曰。还欢喜也未。”那你心里面有什么高兴的没有啊?有什么喜悦没有啊?“师曰。欢喜则不无。如粪扫堆头。拾得一颗明珠。”
南师:他说你什么、一切佛法都空掉,你高兴了吧?有高兴吗?高兴,法喜嘛,不能说没有,等于一个垃圾堆啊……
古道师:垃圾堆里面。
南师:在大便,屙大便的,古人屙夜屎的。
古道师:粪堆里面。
南师:牛粪堆里捡出一颗明珠一样,你说有没有欢喜啊?
古道师:也没啥稀奇的。
南师:嗯,总是捡到了,啊。
古道师:“师问云岩。拟欲相见时如何。曰问取通事舍人。”然后良价禅师又,这个,可能也不一定是当时啊。如果说我们再想相见,再想见面的时候,我想再见到你的时候啊,该怎么办呢?这个云岩禅师说,“问取通事舍人”,这通事舍人是不是明白事理的人啊?
南师:翻译官。
古道师:哦,翻译,这叫翻译官是吧?“通事舍人”。
南师:古代。
古道师:那就是你去问翻译官好了,是吧?“师曰”。
南师:问翻译的人了。
古道师:对。“师曰。见问(次)”,他说好啊,那我见到了再问嘛,是啊?
宏忍师:“见问次”。
古道师:嗯?
宏忍师:“见问次”,已经问过了。
古道师:哦,那“师曰见”,应该是说……
宏忍师:应该是连着的,他说你去问取通事舍人嘛,那么他就说,洞山就说,“见问次”,我已经问过了。
古道师:哦,我已经问过了,对对对,“见问次”,他说我已经问过了,是吧?“曰向汝道甚么。”
宏忍师:他跟你说了什么。
古道师:说了些什么,对。“师辞云岩。岩曰。甚么处去。”那后来他告别师父,要离开了,离开云岩。云岩禅师问他,你去哪里啊?“甚么处去。”“师曰。虽离和尚。未卜所止。”虽然离开这个师父啊,但我现在也不知道去哪里啊。“岩曰。莫湖南去。师曰无。”那你是不是想到湖南去啊?湖南那面当时的话也是…呃,湖南
南师:嗯?
古道师:湖南那面的话是不是指南岳那一带,也是…
南师:多的很嘛,就每个大师…到湖南转转。
古道师:“莫湖南去。师曰无。”无,不去。“曰莫归乡去”,他是不是想回家乡啊?故乡去啊?“师曰无”,然后他说,然后这个云岩禅师说,“曰早晚却回”,他说那你…
南师:几时去回来啊?
古道师:“师曰。待和尚有住处即来。”他说。哦,几时回来?他说等师父你有住的地方了,我再来。要不他自己可能住在一个破山洞里头,弟子们来了也没地方住。“曰自此一别。难得相见”,师父说的,这个云岩禅师说的,哎呀,那这样……
南师:两个这个时候都有暗示了,活的不久了,怕一、一分开了就不会见面了。
古道师:恐怕就很难再见面了。“师曰”,良价禅师回答说,“难得不相见”,这里面都话里有话。既然本性如如,万物一体的东西呢,谈不上什么相不相见,本来就时时在一起。“临行又问”,那个洞山禅师临出发的时候啊,临离别的时候啊。
南师:道别。
古道师:“又问。百年後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祗对。”
南师:他两个心里都有数啦,(这)年纪分手了不会再见,临走的时候问,百年后,意思说师父啊,你过世了以后,有人问你的,那个时候没有照相嘛,你的真面目,师父是什么样子啊?话,一语双关。
古道师:对。“如何祗对。”那怎么样给人家回答呢,“岩曰。向伊道只这是。”南师:你告诉他这个就是啊,当下就是。
古道师:“师良久”,那就是洞山禅师在那儿沉默了很久,是吧。“岩曰。价阇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师犹涉疑。”“大须审细”,他说,哎呀,他说这个……
南师:你这个人,你这个和尚。
古道师:你要承担这个事情啊,必须要非常这个仔细啊,不能马虎啊。(天风师:如来家业)承当这个事情,那祖师一脉相承的东西,这个明心见性这个东西,哦,你要承担这样大的事情……
南师:你等于说,你现在要到宜丰,修、恢复祖庭,“大须仔细”啊。
古道师:“师犹涉疑”,可能这个时候,这个洞山良价禅师,还是有点,就是还没有完全的自肯承当,还有点怀疑。“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后来走路的时候,过一条水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影子,才真正的大彻大悟了,所以他写了一首偈子啊。
南师:这个时候悟道。
古道师:“有偈曰”。
南师:“切忌从他觅”。
大众:“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南师:但须什么?
古道师:“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南师:你告诉他,“渠”就是广东话,就是他,唐朝的话“渠”,“渠”不是念渠,现在音。“渠”,你到香港,广东人问,这个宏忍师怎么样?他答复你,“渠”,就是她怎么样。这首偈是悟道偈,大家要记住,好好体会一下,悟道的。“切忌从他觅”,你打起坐来,身体上做功夫啊,有感觉啊,弄些什么境界啊,看到菩萨啊,都是从他找了。他,四大、五大、一切境界,都是万物。大家念一下呢。
大众:“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南师:“应须恁么会”,就是福建话、广东话,唐代的话,应该是这个样子,“该样”,闽南话就讲“该样”。“恁么”,现在湖北还有这个口音,恁么,就是这样。“该样”,应该这样去理解才懂得佛法了。
薛虎:老师啊,一个钟头了。
南师:他悟道啦,先讲到悟道,还没有死呢。
古道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不要追逐这一切外在的种种触受,甚至六尘境界去追逐这个东西,如果这样的话,“迢迢与我疏”,那就是这些都越来越远了,跟自己不搭界。
南师:对。你讲啊,讲下去啊。
古道师:“我今独自往”,那种,这种就是,就像百丈禅师升堂说法一样,就是“灵光独耀脱根尘”,那种东西、心性的东西,他是孤零零的。“处处得逢渠”,啊,这样的话是处处在在,时刻都保持着那种……
南师:你现在讲话的时候是独自往,还是不是独自往?
古道师:“迢迢与我疏”啊。呵呵呵
南师:对啊。
古道师:在作意,唉呀,这个就难解释了,现量的去取证。
南师:好啊。
古道师:哪位,哪位已经这个独自往了…
注:本书根据南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