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序论向诸位要讨论,先报告,不过后来经过再三的考虑研究,我们这次要讲唯识学的这个序论,在大家研究的这个熟悉、熟练的程度,好像很有困难。因此,我想放到中间或者放到后面我们来做讨论。现在发现,我们同学们,甚至于外来诸位居士们关于八识、唯识的《八识规矩颂》还不清楚,还不深入。那么,后来我们这一次的《成唯识论》的困难增加了很多。所以我们现在只好牺牲一两次的时间,把这个《八识规矩颂》再要讲一道,简单地讲一道。至于这里的住院的同学们,《八识规矩颂》这一次讲完了,希望(学得)非常仔细哦!不但将来口试随时能够答得出来,笔试都能够默写背得出来,不是为了学问,是为了自己修证的,有极需用的道理。
总之关于这个唯识方面,有两个观念要认清楚。佛学里头之所以有唯识这一门学问,这是佛过世以后八九百年之间,等于我们中国历史的东晋时代、两晋这个时间,整个的完成同昌明,再加上几百年的修习研究,一千多年,就是中国历史唐代的初期、初唐,唐太宗唐高宗这个时代,经过玄奘法师的细心的翻译,把它构成了中国唯识宗的一个大系。这个也就是整个的佛法,显教、密宗,甚至于说各宗各派,包括世间法必须要知道的一个学问。
尤其是现在,现在文化整个没落了,甚至于说中外各个宗教哲学都在破产的状况中。尽管不懂唯物思想,因为科学的发展,工商业、科技的发达,人自然迷惑在唯物的这个环境中。少数各方面讲精神玄学的,乃至精神科学的,如何脱离物质世界,而能够找到人的生命的本来的,都在摸索,但是非常混乱。
所以不管在哪一方面,唯识的了解都非常重要。为此就有两个道理:我们晓得要研究唯识,就要依据一个主要的论着,所谓《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这部书在佛学里头、佛经《论》部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课程,一般讲修持的同学,我希望都不要放过了。《瑜伽师地论》之中分十七地。瑜伽就是现在一般讲巴利文的后代的梵文翻译。在英文里叫yoga。所以经常说一般人以为学这个动作啊,打坐啊,练身体这个就是yoga。Yoga的意思、瑜伽(qié)的意思,那是身yoga,作这些动作啊、打坐的姿势啊,这叫做身yoga,身体的身。还有念咒语是声yoga,修声音的瑜伽。印度本身的心瑜伽、心yoga没有了,所谓心的瑜伽,真正的瑜伽,都到中国来了,就在佛学里头——这部《瑜伽师地论》。
讲到这个说明,我们要注意的,瑜伽我们为什么翻译成“yoga”?在古代的梵文里头,这个一般人修持,拿中国话来讲:修道的人。这个道不一定讲道家的道、佛家的道或者哪一家的道,不管(它),这个道是个代名词。在印度来讲一般修出世的人,都叫做修yoga,瑜伽(jiā)。拢总叫修道就是瑜伽(jiā)。那么真正一个人,专门修道有功夫的,就叫“瑜伽(qié)师”。实质上中文翻译它的意思,那就不叫“瑜伽(jiā)”了,叫“瑜伽(qié)”,所以中国的佛经里头有“瑜伽(jiā)”“瑜伽(qié)”两种念法。换句话说,“瑜伽(jiā)”就是yoga了。这是一个修道的总称、统称。一个是修持,有所成就的,那叫瑜伽(qié)。瑜伽师,就是说在修持有所成就的人。由一个普通人修持而到成佛,尤其佛法,他把整个的佛法,由人到天;由人天之际,到达如何证小乘罗汉比如声闻缘觉的果位,乃至大乘菩萨道的果位,如何成佛,他的著作里头分成了十七章的范围。所以叫作“瑜伽师地”,一地一地就是一层一层,这个层次,这个“地”代表层次,所以是《瑜伽师地论》,一共有十七地。那么假设你学佛的观念不要搞错了,大乘菩萨分十地,为什么《瑜伽师地论》分十七地?不是的。他这一部的著作里头就是分十七个步骤,说明了由一个人如何到达修持成佛,要成就这个阶段分十七地。那么,所有唯识宗,《瑜伽师地论》是他基本的一部大论。把印度的佛学,由释迦牟尼佛起,显教、密宗各个宗派的修法的大原理以及方法统统拢装在内了。所以真正要研究佛学必须要研究这一部书。它是真正的佛学大纲,也就是真正的佛学概论。
那么,所有的唯识的道理是《瑜伽师地论》的前面,“五地”,最重要的说明,是唯识。前面“五地”,分成哪个“五地”呢?前面第一地第一章,就是“五识身相应地”。就是人的五官,五官这个作用,五识身相应地。“相应”就是yoga、瑜伽(qie2)的意思。怎么样子相应、互相感通感应,这个是第一地。
第二是意地,意识地,意地的在《瑜伽师地论》里包括最多了。我们特别注意这句话。就是“意”,我们这个能够思想的意,就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第六意识地这个唯识所形成的,唯心唯识。
那么后面三个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这个“寻伺”的道理,这两个字古代的翻译,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有余依”就是说证得涅盘的,如何“有余依”、“无余依”。那么这样合起来,这几地,它唯识讨论的,这五种最重要。至于说中间,所讲到“三摩呬多地”,如何真正得定,。“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一般人打坐走错了的,不是圣境,他以为是定。也有叙述,分析得很精详。“有心地”,怎么叫有心?“无心地”,禅宗经常说证到无心,怎么样是无心?说涅盘,“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的道理在哪里?那么《瑜伽师地论》一共十七地的一百卷,好像古今以来研究唯识,很少有人把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不要说研究到滚瓜烂熟;把他好好看完的人就很少,几乎看得你会不懂了。第一文字的关系,文字的翻译特殊;第二太科学化了,逻辑的层次太严密了。
尤其我们中国人的头脑不大喜欢搞逻辑,大致上是酱油跟醋俩差不多。所谓指头一举就开悟了,这个中国民族很欢迎;究竟悟了没有悟不知道,反正当成悟了。“啊,这个很好!”所以那么分析的精详是不大欢迎的。不大欢迎的原因,第一,就是说这个民族缺乏了逻辑科学的头脑,也就是刘教授前天也讲得缺乏,我们大家惯性地,并不是我们没有。没有经过这个教育严格的训练,数学的头脑、科学头脑太缺乏。第二呢,我们的天生有一点麻烦,所以很少有人研究完。但是你们要注意,真正讲修持,尤其对现在这个时代、未来的时代,《瑜伽师地论》是更重要。
这个《瑜伽师地论》十七地一百卷同华严经一样的多,比华严经还多,华严经只有八十卷。华严经的翻译有两种,一种叫六十卷的华严,先期的翻译;后期翻译完毕的叫八十卷的华严。可是《瑜伽师地论》是一百卷,讲卷数本书更多。那么《瑜伽师地论》这一部书道理、重点在哪里?讲修持。“修持”名词在唯识学叫做“证成道理”,我们上次提到过。不过这些名词希望大家最记得“证成道理”,修证完成,这个道理,怎么样修道,能够证到这个道。不是观待道理,也连带着观待的道理。这都是唯识学的名词。
什么叫观待道理?观,就是观察;待,就是相对的。换句话说,证成道理是功夫,观待道理是思想。所以讲唯识学有些是观待道理,在逻辑上分别得非常清楚。但是要修持做起功夫来,这个观待道理配合这个证成道理,事跟理两个真合起来,那是非常难的,非常非常难!因此我们一般后世以来研究唯识学多半落在讲观待道理上,所以能够把唯识学配合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学密宗、学禅、学什么,观待同证成道理配合起来几乎很少。
比如我们晓得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学禅。禅,都晓得基本上达摩祖师吩咐的是依《楞伽经》为印心根本。《楞伽经》就是唯识宗的主要一部经,也是禅宗的主要一部经。换句话说,各宗各派都离不开的,这一部经。那么,它重要的是在证成道理,修证完成。那么,同时密宗呢?学密宗的人对于《瑜伽师地论》、楞伽、华严等等都非要彻底了解不可,不然密宗学起来很危险,多半学成外道,学成魔道。说学成外道是很客气,学成魔道是很容易。
为这些道理,所以我们把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一定先弄清楚,这是初步的,等于说学唯识学,它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玄奘法师因为唯识学,讲唯识有那么地困难,所以他翻译了这些(经典)以后,以自己的心得、了解,再把唯识的大纲的纲要,简单的要领,归纳又归纳,所以他作了这个《八识规矩颂》。我们想,《八识规矩颂》大家现在手边都有,就是这个《楞伽大义今释》上面有的。《八识规矩颂》有个《贯珠解》,就是几十年前一位研究唯识的居士范古农,稍加简单明了地注解,他这个注得比较更简单更要好。 那么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他把八个识分成四个部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给它作三首偈子,分三部分。
那么我们晓得,第一要了解玄奘法师为什么把八识分成四个部分来作偈子呢?这个就是学唯识首先要了解的。唯识学认为一个人、普通的人成佛,普通的人、凡夫的心,结果成佛,不像别的宗派说……譬如说我们普通人都听到禅宗是空的,或者说学佛是空的,空了就成佛,这个观念很错误的。空了就成佛啊?是什么人的见解?是我们一般人自己下的注解,不是佛说的注解。佛经上很少找到说“空了就是佛”,没有这个话。这是一般人自己对佛学错误的见解相传。况且你还空不了,没有修空了的。那么怎么样能够空?这个空这个问题,依逻辑来讲,什么叫做空?空有很多种啊。譬如说这个虚空也是空的。譬如讲,我们现在拿唯物的思想来讲,一个东西没有了就是没有了,没有了就是空的。人死了,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没有这个人。那么这种这样叫做空吗?这个空在佛学叫做“断见”,断掉了,这个东西没有就没有了。所以空有很多种。拿般若经来讲,空,一直连下来有十八个空。你说“空了就是佛”,哪一个空啊?拿我们来讲,空间也是个空。理性观念上对于这个东西没有了也是个空。没有了是绝对否定了。没有这东西就是没有。
那么拿我们意识境界闭起眼睛来,觉得脑子不大思想,清清净净地、迷迷糊糊地,那个自己认为也是空,这是你意识境界,是你第六意识的现状,并不能算是空。你如果认为这是空,你大错而特错了!如果这样认为是空,打坐下去呢?越来脑子越白痴了,会糊涂了,将来什么东西也不会想。所以依佛经(讲)的果报,坐起来迷迷糊糊,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什么感受,坐在那里,以为自己是空,坐久了,他生来世是变猪。变成头脑没有思想的东西。不要说他这种,假设一个人在(这样的境界),以为我自己这样空,坐久了,三年以后,你文字都不会写了,什么都想不起来,思想非常迟钝。这不是空。这是意识停留在一个无记位,丧失了记忆力。你意识可以把自己丧失,造成丧失记忆力。所以偷懒的人、不肯用脑筋的人,往往智慧出不来。这个脑筋是越用越出来,它不用了以后,它慢慢就变成什么智慧也没有,一天就是这样(师示)懒洋洋的,就会到这个程度。所以人到了自己整天脑子灵光出不来,慧力出不来,可以说前生你就是这一类的顽空境界坐惯了,所以脑子会笨,思想会混乱。我讲脑子是借用的名词哦。
所以佛法不承认这些乱讲。“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以后来又批驳。
所以唯识告诉你成佛是“转识成智”,只有这一转。是一个东西,把你转过来就成佛。凡夫也是人,佛、圣人也是人,转凡夫成圣人,只是这一转。所以转识成智,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识。第六识意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的这个作用,转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这叫“四智”,转八识为四智,这时凡夫成佛。转识成智,这唯识的道理。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智慧成就,是转八识为四智,转识成智。
所以玄奘法师以八识分成四智的四部分,每一部分写三首偈子,他所以写了《八识规矩颂》。颂就是佛教文学,非诗非词,又像诗、又像词,是印度的文学的韵味与中国文学诗词的韵味的参合拢来一种变体,所以在佛经里经常有颂、偈,这是印度文学、佛经文学与中国诗词文学参合的变体的一种作品。那么八识转四智呢,我们晓得顺便提到禅宗里头,说六祖到底是开悟的人,六祖就讲过,转八识为四智,是转其名而不转其实。还是这个东西,转了,转其“名”,这个理上转了、名词上转了、现象上转了,这个实际本质的还是这个东西,转其名而不转其“实”。是这个道理。
那么,现在我们大概介绍一下,先把这个《八识规矩颂》了解一下。
第一首,“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所以有些同学我要你们背啊,你觉得很痛苦,背是很痛苦,不要说是你,我认为背书的记忆力比你们都高明,当年我要背这个的时候也很花时间。因为它不是诗词,很拗口。但不论用什么方法,你必须要把它背来。这个背呢,不像诗词的背法,好的文章情感上背很容易就背来。这个东西,是理性上背,要分析地背,你就背来了。所以往往看到是四言八句,你也总想读诗一样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用感情去背,绝对背不来。
现在我们提到前五识这个偈子,看下面注解“性境现量通三性”。我们先讲这几个名词。我们先拿现量这个名词来讲。唯识学有三量,这个“量”有三量,这个名词必须要记得:现量、比量、非量,这三个量要记得。实际上还有个名词,在三量以外还有个“圣教量”。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