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107讲 是故我执皆缘无常五取蕴相妄执为我

现在讲到无我与空观,如何证到空性,那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初步第六意识分别不生,分别不起了,就是大家习惯性地认为所谓无念,无妄想这个境界。这个境界里头要起见道位,见到空,假定分别不生,妄想不起,不起见道作用,没有见到空性作用,这个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是智慧的了解,那不能说见道。换句话说,所谓见道,见到空性,这个空性是生空真如,好象真的道,是第六意识停止活动的作用,停止这个词不对,只好用这个名词,清静。那么见道以后,才起修道,因此你看唯识、禅宗、密宗都是一样,见道以后方能修道,修道以后所证得的空才是真空,叫后得智。

所以初见道是见到基本的第六意识的空。那么再进一步说,第六意识空了,见到法空,生空真如,见到性空,这还只是见道位,见道不一定证到果了,而只是得到了准确了修道的路线。那么何以见道呢?必须第六意识分别作用不起,清净,证得性空,进而修道,再进一步是第七识的缘,第八阿赖耶识的毕竟空,彻底空,这是修道位。因此禅宗的五祖告诉六祖:“不见本性,修法无益。”那么也叫做修行嘛,没有见空性之前也叫做修行,那是修加行法。换句话,那是什么位置呢?修行的资粮位,即修道的根本,资本,小资本。那两个资本呢?就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两种成就,才能修道,成道,成佛,大彻大悟而成就。所以修资粮位就像是我们滑稽的比方,有句土话:偷鸡要把米,修道修佛也是偷鸡啊,但是这把米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做根本,这把米都没有,就想偷鸡,就想成道?做不到,一定的。这个道理我们知道了。

“如是所说一切我执自心外蕴或有或无。自心内蕴一切皆有。是故我执皆缘无常五取蕴相。妄执为我。”最后是理论上的结论。如是所说,照上面这个理论归纳起来的一个结论,一切我执,一切众生所有的我执,自心外蕴,那么我执分两种,有自己心所生的,放射到外面,所有的五蕴,就是我们生理和心理或有或无,有时候存在,有时候自己忘记了,好象没有,妄生无我一样,外在已成。内在方面呢?自心的内蕴呢?自心内蕴一切皆有,随时随地在六道轮回中,在任何时、地这个我执都存在,就是这样一个结论,我们了解了。是故即所以,我执怎么来的呢?皆缘无常五取蕴相,都是我们平常学理不明白,心在攀缘,一切无常的当成真常,五蕴皆空空不了,随时在抓着,抓这个五蕴,不在思想就在感觉上,不在执着就在感觉,自己心理作用去抓它。妄执为我,所以虚妄构成这个我相。

“然诸蕴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妄所执我横计度故决定非有。”这又是一段结论,若上面的小结论我们懂了,然诸蕴相,就是我们的五蕴是从缘生,也是不实在的,因缘凑合兜拢来。比如受蕴,现在天气凉了,靠窗子的人觉得凉点,中间的人觉得热点,大家的感受不同,为什么这边觉得凉,这边觉得热呢?因为从地位的中间来说,这边是靠窗的,外缘所感,从缘生故,所以是如幻有,有是有,但不真实,偶然的,暂时因缘所生,暂时的存在,偶然的存在,毕竟不能永恒,不是不变的,所以叫做幻有。妄所执我,至于我们分别意识妄想所生,认为有个我在想,比如你们修道打坐,坐起来觉得最困难的是思想停不掉,对不对?这个思想怎么能停?很多人问:“老师啊,我们这个思想停不掉,怎么去停它?”我说:“没有办法。”“哎,老师怎么不答复。”我已经答复了嘛:没有办法。如果有一个办法,那还是思想,所以你不需要找方法,对不对?你说找一个方法给你,可以啊,我如果不讲真话,骗你的,给你一个方法,很多啦,那方法很多。但那不过是说把你这一手拿的东西哄到那一手来。“你看,你空了没有?”“嘿,这个对,空了,空了!”那手还拿着呢,世界上的笨人要这样哄的,他就高兴了。实际上给你讲老实话,没有办法,也不要办法,放下就是。所以这个叫妄想,妄所执我,因为你自己的心,自己跟自己捣鬼,横计度故,横生知见,在推想,决定就是确定告诉你,空的,本来空,你说本来空,“是啊,我就是空不了,所以教我一个法子。”我问:“你求什么?求空?空还有法子啊!”可是你这样跟他讲,他不懂,很失望,悻悻然而去啊。“好好,你明天来,吃三天素,洗个澡,拿个红包来,我再教你。”豁!那高兴极了,我红包也哄到了,然后随便教他个法子:“你去念个咒嘛,轰不楞瞪…,离个楞瞪…你念一万遍就会空掉。”好,他拼命去念,“轰不楞瞪…”,他求空嘛,他结果坐在那里:“轰不楞瞪…”,你看好玩吧,世界上的法门多得很。其实你懂了道理,道非常简单,道在那里?道不在老师那里,也不在教授那里,都在你自己那里。很简单,空吗,很简单,空就空嘛,不要另外用个方法,用个方法已经不是空了。所以决定非有。

“故契经说”,它本身的著作是个论,是后世菩萨做的,契经是佛说的经典。佛经上说:“苾刍当知。世间沙门婆罗门等所有我见一切皆缘五取蕴起。”佛说的话,最后引证,用佛说的话做结论,佛告诉比丘出家人,说为什么出家?为了专心意志求道,放弃了世间一切的观念、是非人我,一切摆脱了,专修,所以叫比丘,能够了生死的才叫比丘,就是我们中国人叫和尚,女的出家叫尼姑。在梵文,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尼是梵文,代表女性。所以佛告诉苾刍:苾刍你们当知,世间上一切沙门,注意,佛教真正出家的比丘不应该称沙门,沙门在印度梵文里是指修道的人,不管在家、出家,凡是专门离开世俗到山林里专修的都可以称为沙门。婆罗门是另外的印度第一阶级,是一个宗教,也是印度社会第一流阶层的人。世间一切沙门婆罗门,他们代表了宗教,代表了所有印度的学派和哲学家等,他们的所有我见的思想,印度的这个理论多得很,宗教哲学在几千年前的印度是最发达了,各种各派,各种修行的方法都有,所以佛做了总结论,告诉弟子们:他们所有的我见怎么来的呢?我的观念?一切皆缘五取蕴起,都是因为自己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不能空,空不掉,就找个有,始终认为有道可得,有法可成,有我可修,佛法非此论。这是上面一段,根据这个理由下面开始假设,就是护法菩萨们,世亲菩萨们等的思想,加上玄奘法师把各家的思想累积起来:

“实我若无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假想有人提个问题:好,根据佛法所讲本来一切众生无我,没有一个我们所想象的我,我们众生求道还是为我而求,修道为我而修,假使修了半天,对无我的道理不了解,何必学佛?这太可怕了,实在一个东西都没有,实我假使无我的话,现在就有我啊?云何,为什么现在有我,过去的事情想得起来啊,那是我在想啊。忆识,有意识的作用,能够思想。诵习,过去读过的书,背过的,几十年一想就记得,像你们学外文的,英文为什么那么好?因为二十六个字母背的,慢慢练习会了,那个字母永远也不会忘记啊,诵习的习惯来的。还有恩怨等事,这两个字最分明,几十年前我当小孩的时候,哪个对我好,几十年都不忘,这是恩、怨,当时有人笑我或骂我,几十年也忘不了,这恩怨两个字抓的牢牢的。如果能作到:“佛说原来怨是亲。”这是引用苏曼殊的诗,那个怨亲平等,泯怨,没有嗔恨心,没有是非心,那是学佛真的道路。所以恩怨两个字是非嘛,有一点不高兴,埋怨的不得了,恨的气死了,这个气死了就是怨恨心。若这个东西一点都不能动摇,自己还谈什么修行?那不是活见鬼吗?那不应叫修行,改个姓姓活,名字就叫活见鬼。真做到了“佛说原来怨是亲”怨亲平等。所以假设说无我,我们现在的作用,人类的习惯,我们现在的宿习,的确有忆、识、诵、习、恩、怨等等,这个心理的现状硬是有这个作用啊,这是问题,下面答复这些问题:

“所执实我既常无变。后应如前是事非有。前应如后是事非无。以后与前体无别故。”照你的观念认为,的确我们这个生命另外有个我了?除了这个身体以外,另外有个我,争论,讨论这个问题。就像同学会、辩论会中两派的理由,照你这一派观念,你认为有我,实在有个我,既常无变,而且你认为这个我是永远存在的,与天地同在,无所不在,永远不变,一万年都不变,既常无变,后应如前,你那这一生生理的作用,生活的经验,那么后面的我同前面的我应该一样,你几十年后的思想同七、八岁、十一、二岁的那个思想、感觉境界应该一样啊,因为这个我是不变的,后应如前,而且你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也应同几十年的经验一样,可是事实不是啊。我们跟着年龄、时间的变动,虽然记忆是一样,但我们回想年轻的时候,比如在座的人回想自己小时候出生时那个家庭的样子,不用讲一想就想起来,第六意识的影像就出来了,对不对?你小时候家的样子都可想起来。哎,你说:“我完全想起来。”你现在是后来想前面是一样的吗?不一样,是那个影像,到底不是一样,可见无常,不真实,变去了。所以假使这个我是不变的,既常无变,那么后应如前,后面一想前面,应该是同当时的情况一样一样,事实不然,不一样。就象我们前一个钟头坐在这里讲,现在是第二堂开始,想想前一个钟头我所讲的话,再想出来影像还是两样,变去了,可见这个我在变动。所以说假设你认为这个我是恒常不变的,后应如前,后面应该同前面一模一样,可是不一样,是事非有。可见你认为这个我是永恒存在,事实上是不通的,没有这个道理,是事非有。

这是一个科学的论点,你可以去调查,实验,可以拿录影,录音,完全两样,是事非有。你说录音机录的音,我最怕听了,他们常常放给我听,我:“哎,关掉!”因为自己听自己那个声音,真是讨厌,难听,我自己听就象公鸭子在叫一样,我说:

“这是谁的声音,那么难听!”他们故意恭维我,说:“老师啊,好听的很啊。”我说:“去!关掉,关掉,我受不了。”自己看自己照片,越看越讨厌,怎么长成这么一个死像,真不喜欢,是事非常。同样的,前应如后是事非无,前面的事应该同后面一样,换句话,后面的未来的事实都是前面构想出来的,这是相反的两面。“明天我要去看谁?”今天我有一个动机了,或者坐公共汽车去,或者乘记程车去,经过哪里,这些想象就是前了,明天照我的这个计划去做,也是达到目的,差不多,是事,并不是没有,是有啊。这个前后中间,我与无我不是断见的空,也不是胜义有,以后与前体无别故,所以拿时间分阶段来讲,前面同后面是一体的作用,前后是人为意识分别,时间的差别,时空都是意识分类的差别,这个道理,是讲体,我的体,非空即有。

“若谓我用前后变易非我体者。理亦不然。”假设说你答复说:“你所辩论的这个问题错了。”他讲:“我所讲是我存在就是这个体,本体的,理论的,形而上道的,你现在所讲的辩论的理由是现象界作用的关系,所以你这个论辩不通。”这好像是我们到了立法院,议会两派的那个辩论啊,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各的,他现在在辩论,然后说个理由:若谓我用前后变易非我体者,你认为这是讲的作用,这个心理的作用,前后、左右、昨天、今天、去年、今年、明年,这个是不同的,前后变异,这个就不是我体的启用,理亦不然,道理不成立,理由不成立。为什么呢?现在我们用白话加一句问,为什么呢?他说:“用不离体应常有故。”这个用不离体,比如这一杯茶,茶是它的作用,水是它的体。这个水泡茶变成茶,泡酒变成酒啊,泡药变成药,茶、酒、药那都是它的用啊,它的体是水啊,所以用不离体应常有故,水性常在,这是比方。“体不离用应非常故。”那这个体呢?体在那里?体看不见摸不着,在作用当中才了解了那个体。比如我们现在看的电灯光,我们是在看光的作用,光的能看不见的,因为光波的放射出来,所以我们才看见叫做光,其实光的能不是这个样子,我们看到的亮光不是光之能的本象,不要认为我们看到亮光就一定是看到光了,错了。尤其今天学过一点初中科学的人,如果好好读过物理的人也会懂,就怕你们的初中物理是吃鸭蛋教的,那当然不大懂,打零分的。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体不离用应非常故。

“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熏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故所设难于汝有失非于我宗。”他说:但是你讲的理由,你认为的确另外有一个我存在,也对,怎么对呢?因为一切有情众生各有本识,单独每一个都是心意识起的作用,起了这个作用以后,一用就不会停止。等于我们那个机械开关,电的开关,这个开关开启来,它不会停,而且越转越快,除非我们自己去把这个开关闭掉。现在拿机械道理你就懂得修行了,所以我们生命的这个开关开开,自己无始以来开开,它永远在转,在转的中间你想回到空的本位,回不去啊!所以修道你求谁的方法?只有自己来,自己把原来地方的那个开关一关掉,它就停掉了,不轮回,不转动了。轮回就在转动,不转动就回到那个本位去了。但是你要注意啊,现在我们修道就等于自己当年的那个开关我们摸不到了,那个开关在哪里不知道了,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你慢慢修吧,打坐也好,拜经也好,你去摸吧,有一天你摸到了,“啊哈!在这里!”叫做见道,见道你把开关“咚”一关,空了,见道了。但是你开关关了,那个机器转了几千万亿年,不晓得转了多久,象电风扇一样,虽然把它停了,但它由快转到慢,慢后还在那里慢慢转。所以见道以后修道,等它慢慢转到最后,“咔哒”,那就叫顿悟,没有了,停掉了,懂了吧。修道就是那么修,不相信你去买个开关,我在修道,天天“咔哒、咔哒”那就成功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一切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他自己的这个力量,连续不断地转,连续不断地旋转中自己的所作所为变成种子,生出现行了。过去的善种子、恶种子,我们一念之间有善有恶,有时不善不恶,掺杂的很厉害。不是说你做好人就专做好人,坏人就专做坏人,不一定啊,在这个因果中间。所以起心动念每一个行为都是未来的因,种子。我们现在这一生,人生的遭遇、思想、情感、一切等等,都是过去的种子带来的,所以叫任持种子。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