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110讲 由妄熏习似我相现

下文说:“由妄熏习似我相现。”这是这一小节的结论。所以一切我们现在觉得有个我的存在,本来是无我,无我之中因为烦恼业力熏习连续地转动不断,我们在这个转的当中迷了方向,等于我们去儿童乐园玩,那个转动的圈子转的太快了的时候,四面八方的环境都看不清楚,方向都迷掉了。可是我们如果不看外面,觉得自己坐在椅子上还没有动过呢,实际上外面动得很厉害。等于我们坐在飞机上,坐在车上,快车走的时候,看外面,就看到外面在动,马路啊树啊过去了…。因此这个业力形成了妄想之心,妄代表假的,把假的当成真的用,把没有的当成实有的看,所以叫它妄,也叫做妄想。由于这个妄,这个妄不一定是想了,一切物理世界的东西也是虚幻的,也是妄,不过我们在佛学佛经上惯用在妄字下都加一个字:妄想、妄念、妄心,偏重心理方面。所以由于妄念妄想的熏习,象抽烟一样,象香味一样慢慢地熏练,变成一个习惯,变成一个力量,相续不断。因此,似我相现,使我们感受到现有活着好像有一个我在存在。注意这个似,似我,似就是好像,好像有一个我存在着。

“愚者于中妄执为我。”这个我,我们用惯了,好像有个我存在,因此智慧不够,所谓悟道是智慧够了,彻底了解了。智慧不够,迷了方向,没有见到这个道体,妄执为我,自己虚妄认为真实有一个我,所以我的意见,我的见解,我的才具,你们批驳了我,那气得宁可自杀。看他那么容易自杀,可见他悟了道了,好像知道无我了,哈!但是你看人会那么虚妄,坚执虚妄里头啊有个我,为了我见,甚至可以牺牲生命,看他那么勇敢地牺牲生命的话,应该无我才对啊,可是他认为有个我,为我而牺牲。这点很滑稽的,是矛盾的。这是一段,我与无我之间我们先简单地讲过去,这些都牵扯到逻辑的问题,非常讨厌。我与无我之间,他把当时印度的各种思想辨别的很厉害。

跟着这个问题下来:“如何识外实有诸法不可得耶。”我们晓得佛法的一个中心的道理告诉我们:心外无法。一切物理世界,宇宙万有,乃至无限量的虚空,包括无边的太空,都是这个心(心是个代号)体所变,唯识所生。不承认另外有个物质的东西,构成这个物质世界的能量,是这个心体本身功能的一种投影而已,这个投影是现在年轻人喜欢用的名词,过去称“影像”。物质世界不过是影像构成的假有的实体,这是佛法的中心。现在他提出来问:如何识外实有诸法不可得耶?他说心外无法,就是我们把它浓缩拢来,不是唯识学家常用的话,偶然借用。这句话用得最惯的最多的是禅宗的祖师们,简化用,把一切的真理浓缩简化成四个字:心外无法。唯识学家偶然借用,唯识经典中也有用到,不过不常常采用,因为唯识是同现在科学精神一样,应用逻辑的道理,是讲究分析的,科学要解剖得很清楚,禅宗等宗是讲归纳的,一句话简单明了就懂了。

两个指头一拿:“要不要?”我们马上知道是问要不要抽烟。或者客人一来:

“哎,要不要?”晓得我要,这是禅。而学唯识的说你什么意思啊?这是两个指头啊,这么比划一下是指头在表演,拿茶也是这样,拿酒也是这样,吃冰激凌也是这样:

“你这个不科学啊,讲话要清楚啊!”这就是唯识精神,是两样的,但是东西是一个。所以我们借用这一句话解释。如何识外,除了心识以外,实有诸法?你讲物质世界的一切东西不可得耶,本来也空,这是什么道理?问我们学佛法的哲学家,唯识学家,那么举例子答复:

“外道余乘所执外法理非有故。”这个外道两个字不要看得那么难为情,真正的佛法所讲的外道有个定义的:心外求法都叫外道,因为佛法就是心外无法。也不是骂人的,尊重任何一个人,就是说我们人人都明白了自己心外无法,根本不需要另外求个道。我们人人,一切众生都是菩萨都是佛,我们心外求法,自己向门外走,家里有的东西向外面去找,所以叫做外道,走歪路了。不过外道也是道啊,只是可怜。本来高雄到台北走快速速路,三、四个钟头就到,结果他不晓得,从花莲转了一圈,搞了两、三天才到,到是会到了,不过走歪路了,外道,可怜相,冤枉。

所以外道不一定骂人,这个要搞清楚,尤其我们学佛的人,学佛的人胸襟是何等广大,即无内,也无外,无所不包。不要一听到外道的宗教信徒,“哎,你不同我这个,你是外道。”好像身上不粘外道气一样,小气鬼,那还叫大宗教家呀,应该保罗万象的,好人要救,坏人也要救啊,对的是对的,不对的更要使他对啊,这就是宗教的精神。那么我们现在解决了外道的意义。

外道余乘,余乘是小乘,真正的佛法,你看在《楞严经》上,佛把小乘的声闻缘觉都骂成外道,佛的训话,他老人家的训话,声闻缘觉证到罗汉啦,这些小小的罗汉还是外道,心外求法,还没有透彻。你看佛的大公无私到了这个程度,他的弟子们他都骂,不对。所以外道跟余乘两个并提,注意这四个字,余乘包括声闻缘觉小乘的,外道余乘所执的外法理非有故,不但是印度当时,其它的宗教哲学家们,乃至佛过世后,所谓信佛的弟子们,分了几十派,有些小乘学派的人,同现在的思想观念一样,认为物理世界是另外一个单元,物理世界的东西,物质还是有,物质是物质。所以我们修道只要心里不理外境,眼睛一闭,念头一空,你管你的有,有没有同我没有关系。但是他承认外界还是有的,这个问题很大,所以学唯识学到这一点,你们有些研究唯识的特别要注意。

比如说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唯识经常提,讲《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论》上经常提到,有二十四种的分类,比如时间、空间,比如势、力、空、时,势是什么?是宇宙间的动能,太阳出来,月亮出来,那个地球滚动,硬是一股力量。你说一切唯心所造,假设我们入定了,太阳已经掉到地球的另一半去了,你说把它倒拉回来变成天亮,你唯心所造,你来造造看。哎,你说“我打坐起来,里头自有光明。”我没有看见啊,那是你意识里的境界啊。所以这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这个心不是指本体,是意识状态的心,你没有办法跟它配合,你转不动它,那还叫佛法?所以我们这里要注意,如果这样讲起来,你那个佛法现在的心理学就能做到。现在心理学道理通了,我心不理你,就觉得没有你,那是你的心理状态,我还站在这里,你不要觉得没有我,我还是在这里啊。

所以,真正心能转物证得菩提不是妄讲啊,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谓学禅啊,“蹦噔”一声开悟了。哎,我这几天看到好几封外地青年的来信啊,都说自己大彻大悟了,要叫我印证他,我怎么认证?我又没有开悟,所以我写信答复他说:“我是普通人,我又没有开悟。对不起,我没有办法给你印证,我希望你好好做一个平淡的人就好了。恭喜你。”他又一封一封信快送进来,非给他印证不可,最后我只好印证到废纸篓去了。这个有什么办法,因为我没有开悟,我没有办法给人家认证。他说他开悟了,我还准备让他给我印证呢,差不多。哎呀,现在青年真要命啊,多得很啊,一天到晚看到这些来信困扰的不得了,那叫做烦恼业力,哈!所以说,外道余乘所执的外法理非有故。现在先评论印度当时的所谓外道,我们看看,你看了古人的文化你晓得,中国文化也好,西方文化也好,埃及也好,印度也好,希腊也好,这五大主流的文化,搞了半天,五千年来没有跳出古人的手心,唯物唯心科学的发展早就有了,上古的人类文化,不但是东方的中国,乃至埃及、希腊早就有了的,什么唯物哲学,唯心哲学早就有了,没有跳出古人的。现在我们看印度古代,从佛当时开始,几乎与佛同时,乃至可以说比佛出世还早些,这些理论已经有了,婆罗门教都有。那么我们现在看看:

“外道所执云何非有。”现在举例子,这个外道包括:第一个是印度的当时及佛过世后的几百年,在印度文化里,哲学思想力量非常大的,叫数论学派,我们研究印度的哲学思想史,给它挂个头牌,叫数论学派,力量很大。那么它同我们现在数理科学的思想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但有相同之处,专门学习研究数理科学的人学到最高处,也自然到了空灵的境界,就是现在的数理,到了最后数字没有了,是零,是空,最后也到达这个境界。当时过去的印度数论学派的最高思想同现在数理科学有一些地方接近,有些不同,他们印度的数理学派主张什么?修持不修持呢?一样要打坐,都打坐的啊,印度每一派都修定的啊。差别在那里呢?就是打坐修定在外形上同现在瑜伽一样,都是打坐修定,差别是在见地上,观念上的不同。等于我们同样在打坐,有些人坐起来搞气,认为把气打通了,身体打通了,这个道就成功了。然后看到道家肚子里有个婴儿,认为就有个婴儿了,那就糟糕了。男人肚子里有个婴儿,十月怀胎,不晓得是不是象女人一样大,如果不那么大,这个孩子这么生?很多很多的此类道理非常有趣的。这个数论学派我们先了解了,他们也注重修持,现在讲不是讲他们修持的方法,讲他们学理上的观点。

“且数论者执我是思。受用萨埵剌阇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数论学派,第一个,认为我是什么东西呢?有我。数论学派是这么发现的呢?印度上古有个神仙,黄头发。印度的民族有白种人,也有黄种和棕色的,有黑的和比较黑的,这个国家人的皮肤颜色有好几种,所以这个人在当时古代的印度是金发的,黄头发。现在的金发女郎,在西方被认为是最漂亮的,应该说是漂亮。修道成功有神通,能够知道八万劫的事情,八万劫的前面,八万零一劫他不知道了。神通很大了,能够知道八万劫,是了不起的啊。他所创立的学派叫毗剌阇,他是这个数论学派的祖师。认为生命是有我的,这个我用现在的看法,就是能够思想的我,换句话说,睡着了,那个做梦中能够思想的东西就是我。我们注意啊,我们在座的很多同学是研究西洋哲学的,这同笛卡尔的“我思则我存”是一样的。西方哲学家认为因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啊,是同一理由啊,但是你不能说西洋哲学家笛卡尔是学数论的,从这个学派来的,这个不可以哟,不要乱扯,没有证据的事不能乱讲,只能说他们的思想有相同之处。他认为我能够思想,这个就是我。受用萨埵,佛经上也将菩萨翻为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四个字是梵文,中文把它简化了,所以称菩萨。这里的萨埵不是菩提萨埵,只是萨埵,菩提是菩提。萨埵是什么呢?萨埵是有情,这个都晓得,佛经上有。剌阇是什么?剌(发辣音)阇是无情,那现在的话讲是分子,不要推高了,讲到原子、质子、电子。答摩是什么?是痴,就是迷糊,糊里胡涂,文字上翻为痴暗,拿我们白话讲就是胡涂。他说生命是由这三种元素所构成的。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