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立无表”,到了思想的东西已经是属于抽象了,不是用色法可以表示的,这在理论上是没有矛盾的,违即矛盾,互相违背。为什么呢?“谓此或依发胜身语善恶思种增长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语恶现行思立。故是假有。”注意,现在讲到唯识的比较中心去了。我们都听过《八识规矩颂》,这是唯识宗的基本,其中有五遍行,存在于任何八个识中:作意、触、受、想、思。对于普通人我们只晓得讲思想两个字,一个名词。唯识中的心理作用的分类:想是粗的,我们脑筋动,每个思想过来,这是属于想;到达思的境界脑电波不大动了,脑的思虑不大动了,换句话说是脑里非常轻微的波动,那个是思。比如我们睡眠的时候会做梦,梦就是一种思的反应,不是想的反应。这个思也可以普通叫做念。比如,假设今天在座的有人欠了别人两、三千万,在现在工商不景气的状况中,尽管坐在这里听唯识,但一个字也听不进去,心里就想:明天怎么办?是脚底抹油呢?还是准备去坐牢呢?还是怎么办?帐还不上!这个时候昼夜不安,睡眠不安,其实也没有人向你讨帐,这是念。等于我们怀念自己的儿女,我相信怀念父母都不会有那么好的感情,最好是怀念自己喜欢的爱人吧,那才是茶里是他,饭里也是他,丢不下来。那是思,很细,自己都检查不出来,那就是念。
这里所谓讲‘思愿善恶分限,假立无表’,属于无表色,道理没有错,这怎么说呢?谓即讲,此即这个问题,或者,依发胜身语,比如我们念佛、讲佛、或者信宗教天天向上帝祷告,嘴里说好话,手合掌,假装好人,想的也是好事,这叫胜身。比如我们打坐,手打印,身体一点也没有作怪,这叫胜即特殊的,很好的身业。那么坐在那里合掌念佛,嘴里没有骂人,当然若念、念、念到三字经——国骂上去了,不大对了,只是念‘南无阿弥驼佛’,口业、语业,胜。善的、恶的,思。种,是种子里,生命带来的就有思。增长是什么?因为人的天生功能里自然有思。婴儿境界有没有思啊?有他的念,婴儿还没有第六意识,分别心还没有,但是不能说没有思。这个思啊,阿赖耶识也有思的作用,有想。所以我们中国古人讲,若婴儿生下来笑,“嘠、嘠”或者自己莫名其妙地睡觉时笑,据说是婴儿没有忘记前生的那个境界,因为这个地方(百会穴)还没有封拢,这个身体工具还没有做好,这时他同前生乃至外界的鬼神都有点相通的,所以看到别的很好玩,他就会笑了。等到这个“蹦、蹦”跳的地方一封拢后,开始讲话,第六意识开始,那些境界没有了。若能记得的话,说明这个人的定力很高了,你看几个人能记得婴儿的事情?所以那个境界还有思的种子,等到会讲话,受后天的教育,社会、时代、家庭、环境种种增长。
我们讲的天才,就是思的那一念,偏重前生的种子带来的。所以有人对某种专长特别爱好,小孩子几岁就会。想到一个文学的境界,清朝的一个历史学家、大诗人,叫赵翼,他有首诗讲做诗,其实何止是做诗,学艺术、学画、学音乐,修道也是一样。他说:“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小孩子学讲话始终讲不好,只认为是自己功夫没有到,慢慢学,功夫到了一定学得很好,到老的时候才觉得不是学得会的,天才带来的。比如我们学外文或什么,或是这位外国同学学中文,认为工夫到了,我一定能讲的很好。但是,我常常告诉年轻的同学学外文:“哎呀,你学外语,大概上飞机会叫咖啡、饭来吃。上馆子晓得拿叉子、刀子就已经了不起了,问路会问。你说要学好英文,来辈子再说吧。”就是任何一个国家,比如我们都是中国人,你们都学过中文,但你们是不是文学家,能写一篇文章使我读了眼泪都掉出来,做不做得到嘛?“做不到啊!不是文学家啊。”为什么都认得中国字,都会写,为什么你就写不了那么好美的境界?“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种性使然,所以这个种性非常重要,就是我们普通讲的根基,也就是天才。
现在讲思,愿,欲望,这个思想的愿,这是讲我们现在活动的。或依定中,真正入定的时候,四禅八定,得定了,定的境界并不是说没有妄念、妄想,但是不能说它没有思啊,那完全错了。若定到连思都没有了,那你不要学了,那叫顽空,那变成木头、石块了,那何必学佛、学打坐?干脆用麻醉剂或吃安眠药多好,它有思。所以我们晓得佛说饮食吃饭有四种,最后的思食,到了那个时候不需要吃饭了。我们现在的吃饭是段食,手抓来吃,分段的饮食,所以功夫到了,得了定以后,可以不需要饮食,为什么?他可以思食,我们普通讲是有精神食粮,他自己会有那个境界。所以或依定中,止身语恶现行思立,故是假有,所以在定中,我们打坐时身体不会动了,至于坐在那里还那么扭一下,“哎呀,我气脉动了,通不过了。”那是造心业嘛,心还在造业,所谓讲气脉,你心还在造业啊,不过是造一点好业,健康业而已,也叫做业。真到了定,身体没有感受,感受的粗受没有了,那才叫做定。
所以你们打坐时,你教他某个动作:“老师啊,他在入定。”我只好笑一下,这也叫入定?甚至我们在厕所里蹲着看报纸,半天也不出来,那叫做入定啊?哈,那不是开玩笑嘛。定了以后,止身语,当然不会讲话。恶,这个恶是广义,一切起心动念的现行不动,现行没有。种性的思有,现行的思没有,种子生现行。但是定中有没有思呢?有思,即所谓止观的观的专一境界,就是一片光明,你就是心和光明的相应境界中。不动就叫做定,定就是一个境相不动了,超越时间、空间而不动就是止。像我们普通只能讲是修修静坐而已,哪能真做到静?真做到的,定就是止,止就是定。看起来他好像在那里打坐,其实是在那里造业,造个什么业?造个心业,他在搞气,“哎,到这里…哎,到那里…。”这样叫做入定?所以我觉得跟在厕所里看报纸差不多,此法即那法,哈,那不通。要懂得定中,止身语恶的现行,思立,那不是妄想,专一思定,心系一缘,不动。所以定中的境界并非究竟,故是假有。所以你看禅宗六祖讲不念定慧解脱,是讲本体的理论。大家看了六祖《坛经》,“哎,学禅不要打坐了!”那你开玩笑了,不要自欺了,故是假有。
“世尊经中说有三业。”世尊即佛,我们这本书是论,佛过世后,这些成就的菩萨,分个阶层,不敢自称成佛了,只能说是菩萨,造的著作称为论。因此佛所说的记录始终归为经,这是经跟论的差别。现在我们研究的是论,它引证佛说的话,世尊经中说有三业,佛经上将人的身、口、意叫做三业。
“拨身语业岂不违经。”假设我们现在认为没有身业、语业,把它们拨开了,那是违背圣教,违背佛的说法,在信仰、观念、逻辑上都是错误。“不拨为无但言非色。能动身思说名身业。”前面讲,“世尊经中说有三业。”这是另外提出问题,他说:听了半天,你们说身业、语业这些都没有,都是假的,空的,但是佛经上佛就讲过人有三业啊,身、口、意。佛都说有三业,“拨身语业”,而你现在说身业动作是空的,语业也是空,那么意识思想等于也是空的了,你只保留一个思的境界,“岂不违经”?你不是学佛吗?你是违背了我们的教主啦!这位大老师的教义啦!”那么他答复:不拨为无但言非色,能动身思说名身业。他说你的思想搞错了,我并没有讲这个空是没有个表示啊,并没有说空是没有啊,空不是绝对的没有啊,这个道理很重要啊。所以一般学佛的人一提到空就错误地认为是绝对的没有,比如一根火柴烧完了就没有了,这是唯物论的空啊,佛法的空不是这个。所以东南亚一带的南传小乘佛教,以空为根本的,最后被唯物哲学吃掉了,自己都莫名其妙地变成唯物思想的同路人,东南亚的佛教闹了那样一个历史上的悲剧,就是哲学思想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了解,所谓空不拨为无,并不是像唯物论那样的断见,那个不叫空,佛学叫断见。
大乘佛法所谓的空是包含了万有,此万有的种性若引用中国《易经》的两句话说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这个空。所以小乘的佛学把空变成断见,与唯物思想同路了,那就错了。因此这里告诉你不拨为无,你怎么听话都不会?理论都搞不清楚?我没有讲绝对的没有,是空。但言非色,唯识在文字上没有看到一个空字,是讲非色,或非有,不是有。“不是有就是空。”哎,这是你的断定,你的观念错误,他只是讲非色,不是色法。这就是文字的逻辑,一个字都不能差,不能随便下一个字,所以写文章难啊,有时一个字都要慎重地考虑,不像现在写白话文,随便造个名字出来都可以,乱七八糟都行,不行。不拨为无但言非色,那么你提到的佛说有身口意三业,当然有啊,能动身思说名身业,我们那个自性的功能一动,身体作用,身体发出动作,即身体的思想作用,这就是身业。你们学心理学的现代青年注意啊,能动身思,我们那个思想本身也是身业之一。
所以我常常告诉大家;我们的思想是没有表达出来的行为,实际上思想就是一种行为;我们的行为是已经表达到外的思想,它两个是一个东西。所以小乘的戒律是针对行为而讲,对思想部分不太追究。如果讲普通的一般法律法理学,即法律的哲学方面,大乘戒律已经涉及思,起心动念已经犯意戒。等于普通犯罪的,看你有没有这个行为,没有构成这个行为,你想一下不免有之,那还不判罪。大乘的戒律,只要想一下就已经犯戒了。你想:“这只笔很好,若给我用多好。”这就已经犯了侵犯的罪,盗罪,大乘思想的戒律有那么严重。所以说能动身思说名身业,身在造业。
“能发语思说名语业。”都有个思字,能够发动你要说话的那个动机,就叫语业。
“审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说名意业。”心的状态,心识的状况,审即反省,能够思想的:“哎呀,我怎么那么想呢?你看我怎么想吃他的包子呢?哎!这好丢人!”心里难过,就是审查的作用。心理学上旧的翻译叫监查意识,我们这个心理意识中有这个监查、审查自己的作用。决即决断,这个事情一定要这样办!比如说,我们学佛打坐,心里想:怕坐不了吧,哎,坐死算了!这是决断。审决,这两种心理即二思,大概的归纳为两种观念。意相应故,这个不属于身体,也不属于讲话,是意识上。因为这两个审、查自己,决定自己的作用,这两种思的作用属于第六意识的作用。作动意故,我们讲五遍行的所谓作意,它能够造做那个意识形态,构成形态,即观念,构成了意识的一个观念、状况。作动意故,它造做了动这个意的动作,说名意业,在理论上的名词就是意业。我们了解的这些,大家学佛,讲修行有多困难,身、口、意三业一动都不敢乱动,一起心动念都在犯罪,都在犯错误。但不要那么害怕啊,我们想的大部分都是善的,他并没有讲善恶问题。现在是告诉我们心理的状态,讲清楚地认识自己,自我的认识。
“起身语思有所造作。说名为业。是审决思所游履故通生苦乐异熟果故。亦名为道。”所以身、口、意三业能够使我们发起身体、讲话、思想的作用,有所造作,使我们这个念头一动,身体就会动作,嘴就会讲话,或者有思想,有所造作,说名做业。那么这个造作构成的行为,尽管外面没有动作,思想就是行为,这个行为与思想的作用都叫造业,说名为业。佛经上用业,不是罪孽的孽,孽是专门代表坏的,佛学很少、没有用孽字。比如小说上写老和尚骂人:“业障!”即这个业,不能用孽。这个业包括两方面,阳面、阴面、中间性的,即善业、恶业及无记业。等于一只手一样,有正、有反、有中间即无记业。无记业等于我们现在普通讲的下意识,自己都莫名其妙,但那个也是业,是一股力量的作用。是审决思所游履,身即身体的动作,语即讲话的表达,思即思想的作用,都有审查自己、决定自己的作用。你说:“我这个人没心思的,脾气坏。所以有时候自己想不骂人,可是骂了。”不要讲这个逃避的话。当我们心里很急的时候要骂人,你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审查决定:“格老子非骂不可!”中间很快,间不容发,一秒钟都没有,你说谁吵架、骂人、打架、杀人的时候脑子不清楚?没有这回事!绝对清楚。所以讲到犯罪的行为啊,若要佛学追究其心理,就非判罪不可,随便怎么不清醒还是要判。你说:“我糊涂了,神经了。”没有这回事。他当时有审决这个作用在。这两样东西审决,包含了善的审决和恶的审决,以及无记的审决,都有这个作用。所以是审决思所游履,就是思想的作用,心理的作用,这是它走的路子。因此它构成行为通人生的苦与乐,故通生苦乐,构成了行为之后,就有果报,叫异熟果。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