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自性“唯于诸法共相而转。亦非离此有别方便施设”,所谓真如自性,“自相为假所依”,就是说,这也是个名言、名词,不要执着。
“然假智诠。必依声起。声不及处。此便不转。”再进一步,在理论上说:依假则明真,假借这个智慧的作用,解释真如,理解到真如道体是这么一件事。我们说真、说假,是靠人活着的文字言语声音而来。“声不及处”,言语声音,乃至心性思想都不动了。“此便不转”,无所谓真,也无所谓假。所以,唯识、禅宗都提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么,可以了解到佛法的本体。
“能诠所诠。俱非自相。”能解释的、所解释的这些理,经教上,佛经根本的教理都说理,“能诠所诠。俱非自相”,都不是真如“自相”。
“故知假说不依真事。”所以晓得,一切假说的名相所说的,都不是真如原来的那个事情。“由此但依似事而转。似谓增益。非实有相。”所以,一切的理论,乃至经教上佛法的一些学理,都是相似的名言,并非真实的实义。所以《楞严经》上佛再三说到:“但有名言,皆无实义。”只有这些名相,言语的表达,没有真实的一个东西。因此,我们学佛、学法,被法相,被这些理困住了,始终证不得。所以,这些理“似谓增益”,好像有增有减。“非实有相”,其实都是无相的。
“声依增益似相而转。故不可说假必依真。是故彼难不应正理。”况且我们的这些论辩,在思想、在言语上讲这个道理,探讨这个道理,是靠人类有音声言语说话而表达的。因为有音声,所以在这个理论上有增有减,“似相而转”好像真有这件事。因此,不可以说“假必依真。是故彼难”,所以,你所提的这个相反的问题“不应正理”,不合逻辑。所谓“正理”是佛法的因明,就是佛家的逻辑方法。有一本经典是《因明入正理论》,这一本经典是我们大藏经里有所搜集的,在论部里头,是专讲因明的,叫做《因明入正理论》。
“然依识变。对遣妄执真实我法。说假似言。”不过,这一切的道理都是唯心唯识所造、所变化的。“对遣妄执”,一切佛经所说的,都是为了使我们排开、放下一切妄想执着。“真实我法。假说似言”,那么,究竟这个佛法的最后有我、无我?佛法的这个真我,我们讲一句“真我”,已经是一种声音讲出来的,并没有个真我。
“真实我法,说假”,说它是空,说它是有,都是在人类的言语文字上的打转。
“由此契经伽他中说。”因此佛经,这个照规矩不念伽他(tā)念tuō。“伽他中说”,就是佛经的偈子里讲。
“为对遣愚夫。所执实我法。故于识所变。假说我法名。”那么,你说佛法究竟无我,每一本佛经开始都是有我的啊?我们任何佛经都是“如是我闻。”都提到我啊,怎么说无我?“一时。”“世尊”或者“佛在舍卫国。”都是有我,怎么叫无我呢?他说:所谓说无我,是为了使一切凡夫,愚痴的凡夫,太执着于这个假有生命的这个“我”了,因此说无我。这个我是所变的,是心识所变的现象,所以,假说一个我。现在,他要讲真的了。
“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一切的法皆是唯心所造,唯“识所变”;一切宇宙万有,物质世界,物理的世界,精神世界,人类的一切,都是心意识所变出来的现象。“所”,把握住这个字啊,“所变”的现象。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个宇宙世界有太阳、有月亮、有太空、有高山、有流水、有平地,乃至于猪牛狗马、细菌蚂蚁等等,都是心识的“变相”,“所变相”。
宇宙万有,我们讲一个万有,还是一个名称,宇宙中间的动物、矿物、植物等等,是不是只有一万种,还不止,是有“无量种”。那么,怎么变出来有人、有蚂蚁、有细菌、有植物、动物、矿物?因为心是一个“能变”的作用。一个是能变,一个是所变。“而能变识”呢?所以,讲到唯识的本题来了。“类别唯三”,把它分类作用,说明心识的道理有三种:
“一谓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我们晓得有第八识,普通的称呼叫做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能变的功能,包括异熟识,叫异熟。“异”是变异了,能起变化的作用;“熟”是因果成熟所生的。
譬如,我们现在听了这句话,佛法听进去了,不一定有作用。可这句话听了又不想听,(只是)耳朵里头经过了一下,所以,“一入耳根”,耳朵听过了这个东西,“牢不可拔。”阿赖耶识的种子已经种进去了,这颗种子已经下了。到了多少时间、多少劫数、多少亿万年,碰到有佛法的因缘,这颗种子自己就发出来。异时,时间不同,异地,空间不同,它成熟了,这就是因果报应的道理。
所以,由这个(道理),我们同学在研究戒律的——戒律就是行为的哲学,修道人行为的哲学。所谓戒律,拿现在的观念来讲,我常说,就是企业管理的管理学,行为管理。有许多戒律是团体行为的管理学;有许多戒律是个人道德行为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己。
戒律里头最重要的,是引用佛亲口所说的偈子,讲因果报应的道理:“纵使经百劫”,一个人所作的事情、所思想过的、所听过的话、所遭遇过的人,纵使经过千生万劫,“所做业不亡”,你曾经想过、做过的,这一点,阿赖耶识里头的一动,动念的一动,已经留下影子了,所以,所做的业永远不会忘失了,不会掉了。“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就是异熟的作用。
所以,人与人的相遇、相见,有时候冤家变成了亲家,亲家又变成冤家,千奇百怪。情感上的、关系上的,各有不同。每一点都有前因后果,所谓“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自作自受。
所以,第八阿赖耶识“能变识”有三种作用,一种叫“异熟”,所以,有些佛经的经典上将阿赖耶识翻译的名称直接叫作“异熟识”。要注意了,希望我们这次就记得了。“谓异熟。即第八识”,异熟识就是第八阿赖耶识。
为什么第八阿赖耶识叫它是异熟识?“多异熟性故”,它的功能具备,大部分是成熟因果的异熟作用,它的性能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中国的翻译,阿赖耶识只好翻它的名词、翻音,没有办法翻它的意义,它的意义包括了多种,第一种有异熟,能变方面。
“二谓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第二种的能变是第七识,第七识就是我们能够思想的。
所以,我们普通的现代心理学,全世界的心理学都讲思想是意识的作用,意识是第六识,第六识想的作用。思不是想。譬如你打坐念佛修行,修行到最好的时候没有妄想,但是,虽然没有妄想,你知道,那个知道,那个思量之性不是想,那个是思。第七识能“思量”,能思,想是第六识。所以,我们能够知道,能够想、思的,能够思想的是第七识的作用。第七识的作用与生命俱来,“恒审思量”,它与生命同时俱在,永远会在想,能够思量、思想。
所以,这个道理你(若)认不清楚,有许多人修道学佛,打坐起来最讨厌:“啊,我这个思想停不了。”可以(停)呀,你证到第八地菩萨的果位,第七识的境界转成了平等性智。那么,这个思、想的作用转成什么?转成自性,所谓菩提者觉也,能觉知一切万法。
所以,现在你坐起来、定起来修行,要想把思想断了,绝对不可能。即使给你断了,也不是真的,是第六意识自己硬把自己白痴起来,把它变成白痴,在那里压制了,并不是真断。因为自性的思量意识非断非常,不是你断得了的,也不是能被你降服得住。所以,我们真正妄想的这个想清净了,思量意识是第七识的作用,是“恒审思量故”。注意哦,第八、第七都是能变里头的作用。
“三谓了境。”就是对物质世界,外界一切的东西,心外的东西,一切的境、一切的相,与我们相对,我们就了解,这个是第六识,所以叫做分别意识。“即前六识。”“了境相粗故。”所以,我刚才叫它是想,粗的妄想。第六意识的作用是了解、接触外界一切关系的,这都是第六意识,这是很粗的。譬如你们修行用功的,有些人学佛修道、修定打坐,或者到某一种境界,纵然没有一切妄想,身体的感觉也没有了,那么,感觉到自己很轻松,很清净,还是第六意识的“了境之相”——了解了,“嗯,这一下很清净。”这还是“粗”相。这个“境相”清净无念的中间,在禅宗叫做参,教理上叫做正思惟,也可以叫做仔细观察,仔细地反省。乃至于身心皆空,在清静圆明的这个境界里,你那个恒审思量的意识的根,那个才是真意识第七识,还是在那里恒审思量。
所以说,达摩祖师要人学禅,必须要研究《楞伽经》,这是唯识宗的根本的重点,你要分析清楚,自己对自己观察清楚才能了解,不然就搞错了。
“及言。显六合为一种。”那么,第六识跟前面的五识:眼、耳、鼻、舌、身,显出了第六意识了别境界的功用、作用,“合”起来就叫作“一种”,所以,前五识不谈,都归到第六识。
我们再回转来注意,诸位同学要考试的,注意。识的能变有几种?三种。第一,异熟识,能变的这个异熟识含藏了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法的种性、种子,由种子生出现行、意识,由现行意识又变成未来的种性,这些都是第八异熟识,即阿赖耶识的作用,这是第一个能变;第二个能变,第七识恒审思量;第三个能变,了境分别。此所谓能变。
“此三皆名能变识者。”第八阿赖耶识、第七识思量意识、分别了别的第六识,这“三”种都属于心识“能变”的作用,“此三皆名能变”。
怎么叫做能变呢?“能变有二种。一因能变。”以它为最初的因,最基本的基因来的。我们注意啊,讲因。譬如西方宗教的哲学,过去的宗教讲这个宇宙万有是从哪里来的?上帝创造的,神所创造的。这个神、上帝,如果把它变做是一个代名词,很有道理啊,不是没有道理啊,我们研究比较宗教的。可惜它们不是代名词。把这个上帝、神变成了一个权威性的,人格化的,而且唯我独尊,只有他,没有我们。因此,人类原始的他们的经典让他们解释错误了。如果不是解释错误了,这个主宰,所谓叫主也好、神也好、上帝也好,在逻辑上站不住,不服气,使我们不能够信服。
那么,归到宗教哲学方面,有一些宗派把神、上帝、主这些名称拿掉,就叫做第一因,第一种因。宇宙万有都是这个第一因所变出来的。那么,他们所讲的宗教哲学的第一因是抽象的理论了,第一因如何去求证?它同万有的关系,很多地方的解释还是不清楚。那么,这里所讲的第一因的这个名称呢,老实讲,在佛经佛法里已经用了很多年,用了几千年了。现在讲“一因”,还不是讲第一因,不用这个名称。
是“能变”的“有二种,一因能变”,因跟果不同。“因能变”第八识是最初的那个因,“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就是说,我们这个心是第八阿赖耶识的能变,这个第八识里头又具备有了两种功能,所以构成了一切生命的初因,最初那个因、能变的因。刚才讲第八阿赖耶识的异熟,不(只)是异熟,因此,第八阿赖耶识不翻,也叫异熟识;还有个作用是“等流”。等流是等流,异熟是(异熟)。
等流是什么?像一股流水一样永远在流,平等地在流动,活的,它永远在流转。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于李太白那首诗所描写的;也等于唐人的名诗:“滚滚长江日夜流”,它没有断过,永恒不断,所以叫“等流”。这个等流是永远在流动、在旋转,平等地流行。异熟,它因时因地,不同的因而成熟了。为什么?它无所不在,所以叫等流。
这两个第八阿赖耶识根本的因就是习气。所以我们说,修行习气难改。有些人说:
“啊,我最近习气好多了,我把脾气也改了一点。”那么容易?!那除非你证果了,得道了,证菩萨果位了,不容易的。那只是第六意识偶然地看开了一点,压制减少了一点。因为你这个等流的习气没有停过,遇事、碰到事,一样的老毛病爆发,一点都没有改。所以,自己认为稍有改正了一点,谈何容易啊!
因此,我常常有个感想,我跟同学们讲,我说:“我现在几十年下来,我觉得教育对于人是没有用的,人是教不好的,永远教不了。”学问尽管好,那个毛病是越来越大。有时候,学问越好,毛病是更大。你说年纪活大点,脾气越好?年纪越大脾气越坏,他那个等流的习气就来了。所以,认识到自己的习气,在这个地方下一刀,能够切断的话,那真是(了不起)啊。所以,佛称之为大雄,那才是大英雄,很难!
所以,习气有等流作用、异熟作用,“二因习气”构成了。所以生命之流啊,生生不死,永远不断。所以,我们说要了生死,大乘的境界,真正要了了生死啊,就是要了了等流习气之流;异熟种性不使它熟了,原来熟的使它生掉,生的佛法种性使它熟起来。才能真正了了生死。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