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就是“王学”,“阳明之学”那还得了!我们这里背后的阳明山,就是以他的名字来的。日本人的明治维新,日本人之所以强起来,完全是走“王学”,崇拜“王学”。我们历史上,明朝到现在影响那么大,“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个理学家的路线,所以提倡良知良能。明朝时很多禅宗的大师是跟他学的,由儒学学知“良知”而开悟的很多啊,那还得了!四句教,本体、体用都有了,我把他批评得一塌糊涂。
“无善无恶心之体”,不通!那这个“心王”之性就是个死东西了,他用错了,“非善非恶心之体。”绝对说“无”,这个“有”从哪里来?讲心的体嘛,以西方哲学的讲法,体就是形而上道,即真如自性啊。六祖说的“不思善不思恶。”那是讲方法,那不是讲体。“无善无恶心之体,”他从禅里撰出来的,错了。
“有善有恶意之动”,我说你王阳明又错了,该打三百板。他的形象(若)在这里,我就拍着他,“你又错了,该打三百板!”那个体啊——用是体上来的,没有体,哪里有用?那个“所”用是“能”上来的,没有“能”,你哪里起作用呢?体既然是无善无恶,那你的“有”是从哪里来嘛?“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个“意之动”是从哪里来的?你说从体上来,你不是说体是“无善无恶”吗?怎么有个“有善有恶”呢?对不对?我们公审一下,我不会诬告他吧?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体既然是无善无恶,什么都没有,请问这“一知”又是从哪里钻出来的呢?如果另有“一知”的话,好,“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三元论”了!以西方哲学讲,“一元论”也不是一元论了。“有”、“无”两个是“二元”的,加上一个“知善知恶是良知”,三元论!
第四句话是对的了,行为上每个宗教都是“为善去恶”,不谈了。对的就是对的,给你打圈圈。那是教主啊,阳明大师那还得了!所以,我们有位同学找到他的字,亲笔写的,阳明大师叫王守仁。在明朝的历史上那是影响了几百年啊,中国东方文化——日本的明治维新是走王学路线的,现在到日本讲王学,那还得了!你看我这个人胆子大,把他批评得一塌糊涂。我们几十年是提倡王学的。我不管,对就是对,真理所在。不过,我有个条件,我不批评现代人的,绝不批评。所以,你们同学常常问我:现在的某人怎么样?那我就不答复你的问题。批评现代人有是非,批评死人、古人没有关系,没有是非。同时我很傲慢,现代人不在话下,目中没有人,古人有成就的人还可以讨论讨论。这就是左宗棠的那副对子:“身无半亩,心有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年轻的时候自己就有副对子。
所以,我就叫你们青年人不读现代人的著作,我就吩咐学生不要看现代人的书,我的书都不准看,要看古人的书。这是讲东方文化。讲科学呢,要学明天人(科学家)的著作,今天科学家的著作已经落伍了,你们懂了吗?新的文化就要这样学。
尤其是你们年轻的出家法师同学们,更要有这个精神!所以,我叫你们读佛经,要看大乘佛的著作。现在的佛学文章你少看啊,十二根尘啊、十八界啊,倒来倒去的,你读多了还变成猪八戒了呢,猪八戒有十二根尘啊,人都读“沉”了,要“神交古人”。
现在回转来,我们引用王阳明是为了讲这个“知”。刚才讲洪觉范写的那篇文章叫《禅源诸诠集都序》,只讲那篇序,那是非常有名的。洪觉范也是修禅悟到了“一知”就了事了,完全错了。这个知是什么?我们回转来讲本论,就是“恒审思量”的那个“思量”境界。所以,真讲禅,你看那个香岩和尚,香岩禅师出家参禅三十年,没有悟道,不参了,灰心了,学不成功。没有还俗,做个普通的和尚去种地,种菜给人家吃。挖地的时候,地上有个瓦片,他把这个瓦片捡起甩开了,这个瓦片丢出后碰到那个竹子,“啪”一下,他悟了,悟道了。参禅是这样参的。
所以,你们赶快去种地吧,不要在这里打坐,碰到瓦片就悟道;再不然台风来的时候,站在街上让那个瓦片打到头上,打破了就开悟了,哈。他听到瓦片“啪”的一声悟了。所以,后来做了一首偈子:“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大彻大悟了,没有什么修与不修的,悟道,见性成佛了。“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香岩悟道偈子: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所以,有所知的这一“知”正是第七识恒审思量。第七识末那识是“俱生我执”,我们的生命一有就有我,自然有我。我是什么?就是这一知,就是这一知来的。所以,讲到第二种能变的,我们翻译了以后,又牵扯了那么多,说明这个道理。
现在,讲到唯识的变相,宇宙万有都是心意识的变相。太阳、月亮、台风、下雨,乃至一草一木,乃至一切众生,都是心识的变相。我们参禅、悟道、修道就是由这个变相变返回到自己的真如自性,就是成佛,不随变相而走。所以,我们佛学经常讲一切无常,无常就是因为它在变。所以,没有一个永恒固定不变的东西,所以叫作“无常”,这个要了解。
第三种就是讲,这个心识能够了辨一切的外境,原文就是“三谓了境”,这个心识的作用能够了别一切的外境。这就是讲,前面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它起的作用是了别一切外境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是识辨的“粗”相。我们了知、思量,能够思维的作用是思辨的细相。所以第七识很难懂,是细相。
所以,第六识是了别,“及言。显六合为一种”,就是说,前面六个识归纳起来就是一个作用,就是了别意。
好了,诸位同学,将来考试一定要答出来哟。唯识所变相的能变是哪三种?一异熟;二思量;三了别。那么,考试的问题再问下去,也是必须要记得的:第一种异熟识是以哪一识为主的作用?答案:第八阿赖耶识。第二种思量的作用是唯识的哪一种识的作用?第七末那识。第三了别、分别的作用是唯识的哪一识作用?第六意识以及前五识全体的作用。那么,你的答案是百分百的准确了。
好,这个是讲佛学。分别了境是第六识的分别作用,换句话说是粗相,是想的作用。前五识帮忙,前五识也有五遍行哦,你注意啊,前五识的想和思的成份、程度非常小,只是一点点,马上透过前五识的那个“照”识的作用能照到,照是吸收。到了第六意识,经过思想,这个思想严格地讲是想的作用;思的作用不加想,那是思的作用。
那么,我有时候用儒家的书来答复,比较融会贯通,容易了解。譬如《中庸》讲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那个还正是第七识思的作用。因此我说,王阳明所讲的“良知良能”那是第七识的作用,并非第八阿赖耶识。
那么,现在再进一步讨论。好,严格的讲,为什么说叫你们诸位同学要了解呢?你们在这里打坐,不要一天到黑瞎坐着。禅宗后来讲破三关,禅宗的三关:参禅破了初关是初悟,初关叫做破本参,这是宋朝以后所建立的三关。所以,我们禅宗的话,“不破本参不入山”,就是破了初关,拿教理讲,要见到空性才可以住山,有本钱专修了。“不到重关不闭关”,什么叫重关呢?这就很难解释了。第三是“破末后牢关”,才算是大彻大悟。所以你看禅宗祖师的语录,说末后牢关,“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把断要津,不通凡圣。”有这样严重!破了三关才是大彻大悟。所以禅宗的规矩,“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就不闭关。”没有资格闭关。
勉强来讲,普通来讲,见到空性就是破初关,真空能够起妙有的作用才是到了重关,那破末后牢关,放眼古今能有几人啊?没有几个啊!所以,成佛作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我们讲到唯识,是勉强来跟大家讲,是勉强哦,你们听了不要说:“哦,我们南老师讲的这样就是。”你又错了,你又上当了,是勉强告诉你。
破三关(对应)能变的这三项,破初关就是转第六意识,转识成智为妙观察智,了别意境不起,了别意境到了无生境界,不起分别作用;到了重关就是破除了思量的第七末那识,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破末后牢关,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成佛了。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成佛了,当然,前五识就变成成所作智了,不叫做前五识了。所以,成就三身四智,这是能变意识的作用。
我们本院在座的参加专修的同学注意呀,叫你修行、参禅、学佛、学密宗、学净土、学止观,是干什么?你是在修习转变习气,转变烦恼习气,这叫修行。烦恼习气一点都没有动摇,你在这里不是浪费我的时间吗?浪费你自己的生命!光是在这里熬腿,佛法不在腿上啊,把腿锯断了就没有佛法了?断了腿、断了手还是有佛法,佛性不断的,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今天反复地再向你们诸位常随的同学们提起,(因为)重要,不然,你们这一段书上次讲过了,听过了,已经(丢)完了。
就是学净土念佛的也是这样,念佛靠一句佛号……你“南无阿弥陀佛”每一个字自己念得清清楚楚,是第三能变的了别意境在念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正是无念之念,一片清净,唯心净土现前,正是第七识的思量境界,这个思量境界才叫念佛的“念”,念就是这一思量,才是念佛的念。能够懂得这一念,有资格念佛了。然后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净念相继”,这才是极乐世界的净土与我们现在的唯心净土相接在一起,心物一元,心性不二。那么,你修净土的法门,万修万人去,必定往生。往而不往,生而不生,已经往生了,即生就是净土。也是一样啊。所以你说,念一句“阿弥陀佛”的净土宗岂可以不通教理呢,必须要通这个教理。
所以,这一节非常重要,(虽然)讲过了,怕你们放假一次早就溜走了,你们真是“能变”啊,哈,变去了。学佛的这些道理不能变呀,求多闻……记不住就是你的异熟习气带来的无记性太重,无记是个业力哦,善、恶、无记三性。读了书、看了经记不住,就赶紧求忏悔哟,就是你业力的无记性太重。无记性就是业,愚痴的业,昏沉的业。愚痴、昏沉都是属于无记性的果报,异熟果报,要特别注意啊。
你不要把无记性的昏沉、记不住当成“我是洒脱,解脱呀……我是逍遥自在呀!”你自在吧,自在变泥巴去,那不行的啊!能够念念皆记得住,过目不忘,然后把一切空得掉,那才叫工夫,那才叫解脱,提得起放得下。你说:我本来就记不住,本来就放下,你没有提起过,你放下个什么?我常常提醒人家说,“哎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屠刀拿过没有?你看到屠刀自己都发抖了,你还要拿屠刀?那个屠刀拿在手里是杀千万人不闭眼睛,这一下自己忏悔,放下来就成佛了嘛,那当然(可以这样说)。你还屠刀呢?刀屠你,你都吓死了。啊,这个是要注意呀,这次以后,诸位同学不要能变去了。
“能变”还有“二种”,第一种是“因能变”,什么叫因能变?翻译原文,就是讲第八识当中有两个作用,两个因的作用:“等流”、“异熟”这两个习气为因。所以,我们这一生生下来,每个人个性不同,他这个异熟——前生多生累劫的习惯性带来的,所以叫习气。那么,到这一生碰到这个时代的环境、地区的环境,所形成了这个个性,这就是异熟。
可是,这个异熟是等流,它无所不遍啊,等于一个河涨大水了一样,不一定在河里走、江里走,它等流,普遍地流出去。所以在六道中,这个习气同样的带上来。乃至你修成功了,做好事做多了变天人,可是,没有成道以前,你虽然变成天人,每个天人的脾气、古怪同我们也一样,各有天人不同哦。有些天人慈祥一点,有些天人像我一样脾气大一点,你不对就处罚你!那你碰到这种天人就受不了了,有些天人伟大一点,马虎一点的也有了,它是等流习气。这两种习气。
那么再说,等流习气是由于第七识当中,与生命俱生带来的,刚才讲到,善、恶、无记这三性“熏令生长”。等流习气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生命中的“我见”所形成的,有“我”嘛,有第七识平常思想行为的善的、恶的、无记的。无记就是不善不恶。
所以,我批评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那个“无善无恶”是无记性啊,那不能叫心之体啊。
六祖也讲过“无念”为宗,但是,六祖在《坛经》上自己解释过:“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所以叫做无念啊。无念并不是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就变昏沉了。所以,你们学佛打坐经常犯这个错误啊!
所以你看,“想”跟“思”你怎么去停?它是个等流果,业识不断地在流。因此啊,佛在那个《解深密经》上最重要的一首偈子,“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就是这个道理。那么“阿陀那”,为什么不叫阿赖耶呢?在《解深密经》上佛又换了一个名称,阿陀那就是阿赖耶识。但是它的作用不同,佛在《解深密经》上偏重它的异熟的作用,等流异熟的这个严重作用,所以换一个名称,就是这个第八阿赖耶识。
他说:哎呀,我平常不肯讲啊,这个心的作用很深很细。他借喻一股瀑流水一样,一股流水、一个长江、一个江河流水,你看它不断江河日夜流。看到是一股流水在流,实际上,这个就是等流的作用。严格地分析,它一念接一念,是不断地在流,等流,像个瀑布一样,它万年还在流,不能切断。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