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166讲 然诸种子,唯依世俗说为实有

讲到“体用因果理应尔故”,这个道理上应该是这样。“虽非一异。而是实有。假法如无。非因缘故。”他说,这个阿赖耶识本身啊不是一,它的体与用起作用也不是两样,可是呢,真有这个作用,(“而是实有”)。

这一段,我们再要说明一下,学唯识佛法,到这里,一般人认为佛法在世界上,全世界其它的宗教不是全体,譬如基督教、天主教,批评佛法是无神教、无神论者,给佛教加了一个罪名,说佛教是是无神论者。那么,真正佛法的最高哲学是无神论的话,但是它下面没有讲别的啊。严格的讲,无神论者,唯物哲学思想就是无神论者。

其它的宗教都是有神论者,怎么说呢?认为生命的来源是一个权威的、一个人格化的、一个形象化的一个主宰做主。如其它宗教的教义:宇宙万象就是这一个能够做主的照他自己的形象,照他自己的意志造成了这个世界。他要生出一个太阳来就有一个太阳,造一个月亮出来就有一个月亮。说第一天造什么,第二天造什么,七天就把这个世界造成了。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一个人来,那么旧的说法,造出来的这个人是男人了。后来说,再拿一根肋骨再一造,(譬如)吹一口气吧,就变成一个女人了,那么就是女人的肋骨比男人少一根的,旧的这些传统。现在医学证明:男人女人的肋骨是一样的,没有少一根,哈哈,科学给它一证明啊,有些吃不住了。

那么任何宗教,包括我们中国的各种宗教,道教,生命是有主宰的,阎王呀什么。那么,佛教里头,我们真正的佛教写得很少哦;普通民间所信仰的佛教,老实讲,大家观念意识里头还是有神教,就是生命有一个东西作主宰。真正的佛法是无主宰,谁都主宰不了谁。所以呀,人家说佛法是无神教。

那么佛法是不是无神教呢?不是的,它倒是有神教,而且还不是一神教,它是多神教。为什么?因为佛法不但承认有上帝、有阎王、有菩萨、有鬼、有魔、有佛,都承认,但是,这个神不是左右主宰任何生命的全能。所谓一切鬼、一切神、阎王也好、大自在天的天主也好、神也好,他们同我们一样,都是生命的一个形态,还是属于一切众生的范围。而且,一切众生性、相平等,没有说只有你可以做主宰,我修行好了不能当主宰,没有这回事,平等的。你可以成佛,我也可以成佛,所以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平等平等,实无差别。修到某一个程度,一切平等,古代的佛、现代佛、未来佛一切平等。“无主宰”是指这个无主宰。那么,就是说,生命不是别人创造的,都是我们自己唯心创造的。都是第八阿赖耶识自己的因果互变的功能,“体用因果”互为变相。所有的山河大地、太阳、月亮、宇宙等是一切众生的共业所形成,无主宰。

在一般哲学里,讲宗教哲学,既然没有神我的主宰,那这个宇宙万有,一切生命是自然来的了?自然来的就是唯物思想、唯物主义了?佛法又反对、批驳,不是唯物的,“非自然”,不是自然来的。不是自然来的,怎么来的?因缘所生。因缘怎么样生的?因缘的功能是什么?都是第八阿赖耶识自我的功能,“体用因果理应尔故”,非一非异,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里头的这几句话研究起来很深的。

因此说,研究佛法,学佛的第一步开始要有“见地”。所谓“见地”,就是理性的见解清楚了,才好修行;理不透,一切的修行都是外道,盲修瞎炼。最后的成佛、成就证果也要见地,也要理透。所以,我经常说,成佛之道是大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所以,我们站在哲学、科学的立场上讲,我经常说,世界上最不迷信的是什么?佛学,绝对不迷信。那么,可是一般,我们拿宗教徒来讲,形象上的宗教徒,(对)这个佛法的真理究竟了解了多少,是个问题,非常大的问题,多半还是在迷信中去修持。

现在讲到唯识、中观这些道理,“非一非异”就是中观,就是“不空不有”、“即空即有”这个道理。那么现在原文说,“虽非一异。而是实有”,的确有这个作用。“假法如无。非因缘故”,一切宇宙生命的形成是假有的,不是真有。真有,只有一个东西,那个东西没有办法叫一个名称,可以叫它是阿赖耶识,也是假名,有这么个作用,它不属于因缘,“非因缘”的道理。

那么,“此与诸法既非一异。应如瓶等是假非实。若尔。真如应是假有。许则便无真胜义谛。”现在你这样讲,“诸法”,宇宙一切的现象、一切的作用,既然是一个东西变出来的,当它变出来各种现象的时候,不是一个了“非一”。你说不是一个?都是一个,譬如像我们大家在座的人,你看都是人,有男人、女人、老人、年轻人,都是人,人是一样的。可是,我们这一堂人都是人,一样吗?大家转过脸来看看,没有一个一样,“非一”,不是一样。都是人,为什么那么不一样?你说不一样吗?非“异”,没有两样。有一样东西我们一样,什么东西?大家都睡着了,都是糊里糊涂,这个是不是一样呀?一定一样。这个是比方啊,是很明显的比方。我们很可怜,只有到什么时候才晓得大家都是一样?睡着了那个糊涂是一样的。反过来,我们永远是清醒(也)一样,不是现在的清醒,是大彻大悟了,那成佛了,就是平等。只能作这个比方,所以非常难懂。

所以,真正的佛法除了自己悟道、证道,成就以后,否则,是很难懂。因此佛悟道以后,开始就不想说法了,就想走了算了,自己涅盘了。所以,《华严经》上记载,感动了天人,大自在天、玉皇大帝都下来给他跪着,说:你老人家不行呀,你多生多世发愿,成道了以后要度众生,你现在成功了怎么就走呢?所以,佛在《华严经》上感叹,《法华经》上也有:“止!止!”就是你们不要说了,不要说了。“我法妙难思”,不可思议,你叫我怎么说嘛,从哪里说起?说死了别人也不懂,所以他不想说法了。后来大家要求,他自己也不能违背自己的愿力,就说法四十九年,东说西说,说了半天。老实讲,大藏经记载下来的那么多,我们跟他越学越糊涂了,越不懂。

因此你看,佛快到晚年,年纪大了的时候,讲般若说到《金刚经》,你们大家知道,看过《金刚经》,他说自己没有说过一个字呀,哈,都不承认了。你说,这位老人家多无赖呀,哈,自己说了四十九年的教育,然后讲:我没讲过一句话啊,没有说呀。他说的是真话,实在没有说嘛,说出来的都是一个变相,那个道体是不可说、不可说,你讲个“空”也不对,讲一个“有”也不对,所以“非一非异”,没有办法讲。所以他讲的是真话,他说我没说过一个字呀。这个道理很简单。

我们大家在座的人,肚子饿了,怎么样能够饱呀?吃饭、吃面才能饱,我们也吃了几十年的饭,现在叫你说说看,你来说,这位女同学来说,什么叫作“饱”?你说出来看看,肚子吃饱了的那个“饱”,你能说清楚了我很佩服你——谁都说不清楚!肚子胀胀的那不叫饱,那叫肚子胀。吃了几十年的饭,怎么叫作饱,你自己想想看,表达得出来吗?表达不出来,只有自己知道,那个样子叫作饱。说我的饱跟你的饱一样不一样?“非一”,不一样。那么两样吗?我的肚子吃饱,跟你的肚子(吃饱)是一样,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佛说:“我法妙难思”。

这个答案,只有玄奘法师在印度做了个答案。外道跟佛家辩论,佛教几乎辩论输了——那个输了就不得了啊,签了契约的,和尚们都要还俗跟他们作徒弟去的。在印度有几千个和尚啊,那个外道也有几千人,辩论输了就要跟他们作徒弟了。佛家赢了,他们就要来呀,出家当和尚学佛啊。所以,最严重的时侯,玄奘法师到了,他上台答复。外道就问:你们说证道了以后,能知所知不可知不可思议,那是个什么境界呢?那么玄奘法师最后的结论:比方了,他说出来八个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就是他的答案。

等于刚才我问大家这个饱,大家都吃饭,吃饱,我们每一餐都吃饱,但饱的程度你形容不出来。所以,我们不要讲佛法,普通有许多的事,就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假定我喝这一杯茶,“好喝,请你喝”,你也喝了,“好喝吧?”“好喝”。对不起,你那个好喝同我的好喝是两样的。没有一样,说不出来。其实我们都讲出来了:很好喝,(但是)不一样。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里讲,“此与诸法既非一异”,道在哪里啊?道就在我们现在这里。虽然我们现在是凡夫,就是佛,非一非异,就是我们不懂,智慧不够。

既然这个东西同诸法,“既非一异”,既然不是说一样,又不是两样,拿逻辑讲应该是“瓶等”,应该同这个茶杯一样嘛,因为这个茶杯是化学的原料兜拢来做出来的,你说它是茶杯,它不是茶杯呀,塑胶,人工,还有些玻璃成分,化学的各种原料做起来兜拢来的,不是一个。现在说“有”,总有一天没有了,这是个假东西,它用了一万年也要毁坏,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应该像“瓶等是假非实”,都是假的。

“若尔”,根据这个逻辑来讲,“真如应是假有”,得了道,佛学的名词叫证得“真如”,那么你们讲的真如,真如也是假东西嘛,因为没有一个东西嘛。这样不是很严重吗,“许则便无真胜义谛”,如果许可的话,就是说,你承认了这个理论,那么就不必学佛修道了,得个什么道?那个道也是假的。假设承认了,就没有真正的“胜义谛”,得道的那个境界叫“胜义谛”。

这个胜义谛是唯识学的专有名词。什么叫“义”?就是道理,“胜义”,最高深的道理。“谛”那个境界,得道的那个境界,最高深的。胜义谛就没有了。这是问题,那么下面答案。

“然诸种子。唯依世俗说为实有。不同真如。种子虽依第八识体。而是此识相分非余。”他说,第八阿赖耶识,刚才我们讲过,它是能藏、所藏、执藏的总仓库。拿现在哲学的名称来讲,叫作“本体”,我们现在叫本体,哲学上常用。“本体”这个名词,是翻译过来用的,当然,日本人开始翻译,用中文翻译就叫本体,我们用了几十年,呵,是日本货,二手货。叫本体也好,阿赖耶也好,叫它仓库也好,这个里头包含了过去、未来一切的种子。

你注意哟,学了唯识,听了佛学以后:哦,原来我们有种子。你回去后不要一天到黑啊,打坐时脑筋想:哎呀,我那个修道的种子在哪里?闭起眼睛在身体里找种子。你不要神经了,找种子?种子有什么?里头有些细菌、有些肠子、肚子,种子放在哪里?细胞这些都不是种子,这个种子是形容词。如我们人世间植物的世界一样,桃子、谷子,麦子,都由种子种下去才发芽,拿种子来做比方,叫作种子。

“然诸种子。唯依世俗说为实有”,就是根据人世间一般世俗的习惯,佛法没有办法表达,只好用世间的习惯来说:阿赖耶识包含了这些种子。“不同真如”,这个种子呢,就是凡夫这个生命,来来往往的一切作用,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的作用,这个作用同“真如”,自体自性这个道是两样。这个种子虽然依赖于第八阿赖耶识,它是聚藏在那里。

“而是此识相分非余”,我们一切的种性、种子,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面起的作用,起了作用就有这个现象。这个理论很难懂。我们作一个比较通俗的比方,我常说的: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来,每一个人,我们在座的都是人,虽然都是人,每一个人的相貌、个性、思想、脑子的聪明、笨程度都不同,习惯都不同。譬如说,我们这个手势,讲话的比手势,有人喜欢那么比,有人喜欢这样比,也不同。有些同学们喜欢学我的讲话,有时候在晚会时,他们就学我的样子比手势,我自己坐在那里看了也蛮好笑,但是我晓得,你比的那个手势不是我的那个手势,非一非异,到底不同。

这个“到底的不同”就是表达了,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带来的种子所发的那个异熟习气、等流习气不同,不一样。不一样就是不一样,那个电视上讲的,没有办法。这个就是我们的种性。那么,到底为什么态度不一样、神气不一样、讲话不一样呢?这是阿赖耶识的表相,唯识学的名词叫作“相分”,这一部分不同,现象不同。

“见分”来了,“见分恒取此为境故。”“见分”跟“相分”记得啊。我们第八阿赖耶识这个心的作用有“四分”,四个部分:相分、见分、证分、证自证分。

所以你们学禅宗,年轻人讲悟道,开悟了,什么叫开悟了?大家说:哎呀,“云淡风清”啊,“青蛙跳井”啊,悟了、悟了,看到花悟了,那真误了,耽误了,不是大彻大悟的悟。你修行纵然达到清净无念的境界还是“相分”,不是“见分”。我们这个相分——什么是相分呢?我们诸位体会啊,学佛法唯识,慢慢体会进去了,你可以研究佛学了。现在诸位坐在这里,我在讲话,你们的精神都在注意我的讲话,注意这个道理,眼睛精神都在注意前面,这个是相分。现在诸位想想看,当你注意我在前面讲话的这个道理,你的内心上有个知道:嗯,这个道理,对不对?那个是见分,懂了没有?那个是见分。你看着前面,这是相分的作用,所以我们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身体能够感觉,这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见分呢,我们知道自己:哎呀,这个对、这个不对。这是见分。

譬如你们诸位年轻的同学,天天坐在禅堂里修禅定,感觉到:哎哟,我最讨厌(思想停不了)。你们经常问我:“老师啊,我最痛苦了,这个思想停不了啊?”你们都是这个问题,对不对?你那个思想往来停不掉,那个是相分;你知道自己:哎呀,好讨厌,我这个思想怎么(停不下来)?那是见分!它不在那个思想上嘛,对不对?是不是这样?你们同学想想看。所以,叫你修道只管见分不管相分呀,懂了吧!?

再告诉你们,你们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管佛陀阿弥、阿弥陀佛都可以,倒转来陀,这样陀过来陀过去,阿弥陀佛、陀佛……随便你们陀吧,陀佛、陀佛、陀佛……念得快的时候,这一念就是相分,你知道自己我现在在陀佛、陀佛、陀佛……这是见分,懂了吧?修行要在见分上修。

哎,今天晚上我是传的密宗啊,真的,不是给你们讲笑话。你要去学密宗,这一点给你指出来,不晓得要你磕多少头啊,拿多少供养,多少诚恳,才告诉你。这是见分。那么,你见分懂了,见道了没有?不见得,你从此可以晓得修持之路,所以不要被相分骗去了,你只修见分。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自己的见分知道自己在阿弥陀佛,念念清楚,那个见分就是道的根本,知道了见分可以开始修了。

结果你们坐在那里修了半天:“哎呀,老师呀,气脉动了;哎呀,任督二脉通不过。”那个(是)相分的相分,你理它干什么呀!?这四大本空,你不要理它,管它呢,它痛就痛嘛。你知道自己:哎哟,我现在头痛。那个见分没有头痛啊,你何必被相分骗去了!懂了吧,就不要着相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