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凡夫到成佛之路,除了成佛,一切种性本自圆满,本自具备,举个例子,凡夫境界缺三种种性,不是少了,永远在潜伏中。“如是等文。诚证非一。”这是本论引用佛经的话。他说,这些等等佛经的文字,它们诚实地证明了这个道理,不只一处,大藏经所保留的,佛当时所说的很多。“又诸有情。既说本有五种性别。故应定有法尔种子。不由熏生。”再说,一切众生既然说本来有五乘性别的不同: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楞伽经》再三地告诫。
所以传法的人,做法师的、做师父的,要能够有宿命通、他心通,知道来者他的根性是哪一种,学哪一种法门,法无定法。尤其学密宗,正式的密宗,上师不择弟子,对于这个弟子的种性观察不清楚,随便收、随便教,当老师的犯戒,犯根本菩提三昧耶戒。当弟子的人,对于选择善知识,乱选择犯戒。这一条戒就很难了,我们年轻的时候(拜师),我的妈啊!这一条戒叫我怎么办?我是个瞎子,我晓得哪一个是善知识啊?哈,密宗就有那么严重。弟子不择师犯戒,菩提修行不会成就;师不择弟子犯戒。那么,当师的条件必须要知道他的根性是什么,八万四千法门,有利于他的根性修行的才可以传授。
那么其它显教的道理,佛的经典上、戒律上提到这个问题的也很多。譬如说,舍利弗跟目键连两位收了弟子,在佛在生现场的时候,几天以内修成功得果位的很多。他们这两个弟子好几年都没有成就。最后来找佛了,佛就笑了,把他们两个找来,佛说:你教学生怎么教的?你教他们修什么法?两个人讲:一个教他修安那般那,修出入息,包括了数息观,随息等等;一个教他修白骨观。佛说:你完全搞错了,两个人都错了。
不要说他生来世,他们这一生的职业都不同,一个是打银出身的,打银子做银匠,等于现在我们照相的,照相的人啊,要修那个相片,那个毛笔只有一根毛,要很细地修那个相片,眉毛呀、眼睛修得好好的。打银子做金银首饰,那个精神也要那么集中,心要很细。你应该教他修出入息,因为他心本来细。这就是教授法了,这个方法对他就很快。那个是漂布出身的。漂布,我们现在的青年都不知道,这个白布要在水里头漂过的,要站在水里呀把那个布漂得很白很白。所以你教他修白骨观就很容易了。佛说:他们两人的方法调一下。结果两人的方法一调,不到三天都证阿罗汉果了。
所以啊,为善知识,教授法非常困难。因此,佛的戒律,阿阇黎、大教授师要善观根器。等于说我们现在教育的性向问题,这个性向要搞清楚,教育是个塑造性的。把一个人的性向观测不清楚,那是错误的。当然,我们现在学教育的,在学校里学是有学了,当了老师以后,这一套都忘记了,自己那个无记种性就出来了,乱教一通。
所以,佛经上说有五种种性的差别。他说,既然佛在《楞伽经》上也提到五种种性,呆定的。外道种性的人,你教他修内道法,不可能。普通我们一般学佛的,外道种性的非常多,一来,你一问他:你为什么学佛啊?嗯,我为了身体健康、长生不老。动机不同,他的种性不同。所以,真正有个人说我要大彻大悟成佛,开始一念的动机非常难,几乎没有,据我的经验,看了几十年,几乎没有。都是好奇,或者武侠小说看多了,再不然想学“一道光出来哦”,再不然想学神通啊,都是这样。换句话,外道的种性特别多,佛的种性非常少。
所以,像禅宗里面提到黄檗禅师,年轻的时候黄檗禅师了不起的,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人。出来参学的时候,年纪轻轻,出家以后“不受绳墨”,戒律这些规矩范围他不住,不大喜欢呆呆板板的,喜欢洒脱,因此,丛林下也不能住啊,到处参学。
到了天台山参学的时候,路上碰到一个怪和尚。所谓怪呀,现在讲就是外国人那个样子,长得怪,印度人。他一看这个人的相貌很奇怪,两个人就作同参。那么同参,就是两个好朋友了,一路去参学。到了天台山,碰到大水,这个夏天的暴风雨来了,山水涨了,过一座桥,溪水涨过这个桥,过不去了,两人只好站在这个溪边,到对岸过不去了。那个和尚就看看黄檗禅师,“过去呀?”“唉,水涨了,怎么过?”他说:“你不过?我过了。”踏波而过,在水上就走过去了。他说:“过来呀。”黄檗在这里就骂他,“我先还以为你是个人,呵!你原来搞这一套,去你的!谁跟你两个作朋友哇!”这是一个罗汉,来测验他的,马上在对岸说一句,“好哇,真是大乘根器!”
以我们还做得到啊?就跪下来了:师兄啊,师父啊,慢一步吧,带带我啊,我要皈依你呀。黄檗就“哼”地骂一句:我原来以为你是个人啊,还是一个规规矩矩学道的,原来你玩这一套,去你的!就把他骂了一顿,不是大乘干的!
后来,我们唐朝一位皇帝,到了晚唐唐宣宗。唐宣宗作过和尚的,作过沙弥,因为宫廷闹家务的关系,他逃出来了,后来作皇帝了。跟他俩是师兄弟,两个一起同参的时候,讨论佛法,一句话不对,他晓得他是太子啊,他不管,“啪”一个耳光就打过去。唐宣宗也规规矩矩,“师兄,打得对。”
所以,两个人一起出去游山参访的时候,看到溪水流下来,两个人做诗,他说:我们两个联句,古代人你做一句、我做一句,作一首诗。那么黄檗禅师讲:“千岩万壑不辞劳”,讲那个流水,这是黄檗禅师的第一句。那么,这位小皇帝,那个时候还没有当皇帝,他也想不到后来回去要当皇帝呀。他说:“远看方知出高处。”远远看来才晓得这个流水的来源这么高,这就是皇帝口吻,他到底是出身不同哇,他并不是故意的,这就是个性,就是说异熟果报,他那个本性里头出来的思想就不同。你看,黄檗禅师第一句出来,就看出是修道的人,“千岩万壑不辞劳”,第二句是唐宣宗接下去的,一看就是皇帝家庭中出来的口吻,“远看方知出高处。”第三句又轮到黄檗禅师作了,他说:“溪涧岂能留得住”,山上的水下来,在山溪里留不住的,这是黄檗禅师那个得道了的那个逍遥解脱的境界,本性就流露出来。那么第四句是唐宣宗的,“终归大海作波涛。”还是当皇帝。那么这四句是有名的名诗。
那么,以中国的文学来讲,诗词,一个人的文章,每个人同样的文章写出来,会看文章的人可以判断这个人的寿命,一生的前途就看得出来。写白话文也一样,像我们经常看到现在年轻人写的白话信,一个字东歪西拉的,那真是不晓得什么文字,“东歪西倒一篇字,七颠八倒半个人。”还不算一个人,经常看到有这样的感觉。
讲到“五种性别”,插进来这段故事。“故应定有法尔种子。不由熏生”,佛经上既然提到有“五种性别”的差别,那么就应该说“有法尔种子。不由熏生”,固定了的。那么,成佛的人他必定会成佛;那么成魔的人呢,也永远会成魔。他说,应该有这个道理。这是提问题。
“又”,再说。“瑜伽说。地狱成就三无漏根。是种非现。”有些众生下了地狱,在地狱里发了善心也可以证得菩提。譬如《涅盘经》上,这个是佛学上最重大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少看《涅盘经》,中国学禅的,学密宗的,《涅盘经》都非常重要,《法华》、《涅盘》、《华严》等等都是自求证明之路。《涅盘经》在我们中国南北朝的时候,翻译过来一半,只翻译了一半。一半《涅盘经》中提到一个名称,叫作“一阐提种性”,永不成佛。“一阐提”是罪大恶极的地狱种性,是下“无间地狱”永不翻身的。有人坏,坏透了,叫作一阐提。所以,佛教有时候骂人或者骂徒弟,气极了,“哎,你是个一阐提呀!”就是永远不醒悟,坏到极点,一阐提种。
那么,这个佛经当时翻过来时《大涅盘经》,佛在涅盘时,用涅盘讲的,翻了一半。那么,我们中国的一位法师,道生法师,也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徒弟,不同意,他说:这部佛经佛没有说完的,说了一半的话,拿禅宗话来讲:向上半提,一半,不是全体。那么他注的论呢,“一阐提种性必定成佛。”最坏的人,还是有一天,善心发现会成佛,这个理论。
那个时候佛法的重心,中国文化的重心就在河南,黄河的上游,西北,西安。那个时候,像我们这里,江浙一带到福建是野蛮地区,落后地区,一点文化都没有,谈不上。南方的文化是后来慢慢地开发,不过南方,长江以南(已经)慢慢地开始了。
那么,一个年轻的法师持这样相反的理论,同佛经相反,赶出去!所以把道生法师赶掉了,逐江而南,驱逐出境。因此他到了南方,就是我们现在扬州的焦山,就是后来的焦山高旻,禅宗的所在地。道生法师因此在焦山住着,一个人住茅棚。南方文化落后,当然没有人听他讲经说法,他无聊起来就拿些石头摆在前面,给石头说法,他自己讲:被北方的和尚集团赶出来以后,告诉你,我的话是真理,不怕,假使我说不对了,下地狱;说对了,我死后烧化的时候,舌头不烂。舌头怎么能烧不烂,就是表示我的说法是对的。那么,后来到死的时候证明,他烧化的时候舌头怎么样烧,这个舌头就是烧不烂,还是原来的舌头,哈。那么他跟石头两个说话,他跟石头叹气:“哎,大家都说我说错了,你们说对不对?”石头都点头,所以“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就是这个来的。
那么,到了后来《涅盘经》翻译过来,全部翻译过来了,不错,佛也那么讲,一阐提众生下了地狱,无间地狱,到某一个时候因缘成熟,随业力的转变,还是能够善心发现,一样成佛。所以,真理是一个,不是因为时、地的不同,或人的不同而变。
那么,我们本论,现在也引用到,“又瑜伽说”,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讲,“地狱成就三无漏根。是种非现”,下地狱的众生一旦因缘成熟,他也可以证得菩提,当然出离了地狱。那么,是自己的种性发现,不是现行的成就,靠他自己的善根的发现,这是一个理由。
“又从无始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本性住性。”一切众生从无始时以来,虽然在六道轮回里轮转不断,不管怎么样轮转,“法尔”,自然的“本性住性”,自然的本性啊,本来就是如此,没有变过。
“由此等证。无漏种子法尔本有。不从熏生。”本论说到,以这个道理,所以,证明我们一切众生所谓成道的那个无漏种子呀,无始以来本来具备的有。所以,只要找到自己的这一点灵性,就可以恢复本来面目而成就,这个不是修得来的,但是不能不修。因为修,去掉了染污法,显出来自性的光明。所以《心经》上告诉你形而上的自性,它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是指本体而言,不是指现行而言。现行非修不可。
所以,“有漏亦应法尔有种。由熏增长。不别熏生。”那么,讲到凡夫众生一切的种性是“有漏”之因,不是无漏种性。除了三乘得道的圣人叫作无漏种性,凡夫众生是有漏种性。有漏种性也是同一个逻辑的道理,“法尔有种”,自己里头自性本自具备,因为后天的熏习、习惯,越来越坏,学坏的越学越坏,越学越坏。等于我们经常说,一个普通人如果犯了罪,去坐牢,只要坐上三个月,出来以后,那比什么人都能干,比什么人都聪明,什么坏道学的更多,因为里头老师太多了,各种老师都有。学得越熏越厉害,所以坐牢坐惯了,很想回去坐牢,呵,因为那个里头哇,很多的教育。不懂法律的,在里头也懂了法律,不懂做坏事的,能够做得一根洋火没有,可以拿起布毛来一撮一撮能够点出火来。那个本事之大,那是一般大学,学科学所教不出来的。这个熏习出来,“由熏增长。不别熏生。”
“如是建立因果不乱。”所以,这个理由还是说明,为什么前生的种子带到这一生变现行。我们今天一切的个性,一切身体的相貌、禀赋,为什么你高我矮、胖子瘦子、白的黑的,个性各有不同?是种子生现行,现在的行为,现行熏习一切的种子,现在的行为累积起来于他生来世的种性增加上去“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是阿赖耶识能熏、所熏的道理。
讲到这里,跟着下来说明阿赖耶识种性的道理。“有义。”等于一句,另外有一个道理,是佛学的道理。“种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无始有。”一切的种性、种子都是业力熏习而来,为什么?本性本来空,空的本性,“性空缘起”,由后天的熏习而来。譬如我们点香的地方,一个佛殿上点香,点久了,那个香烟熏得上面都黑了,它本来不是黑的,是白的,因为这个香烟的熏习而来,“熏”这个道理。
所以“有义”,有说。古代有位菩萨大师说,“种子皆熏故生”,一切的种子,现行业力的种子是因为熏习而来。“所熏能熏”,“所熏”是第八阿赖耶识所熏,“能熏”它的就是第七识。
“有义”,另一个道理,“种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无始有”,“所熏”是第八识,受这个“熏”而形成。第八识阿赖耶识包括一切。我看你很用功,你来答复啊。阿赖耶识的三能藏是什么?所藏、能藏、执藏。那么,它是接受了所熏的,它有净白的种子。所以我们成佛就是转,所以六祖始终告诉:悟道就是转。我们如果讲笑话,我经常引用说,讲幽默的话,本来很不恭敬。《西厢记》里有一句话就是说明了一切佛法,“怎禁得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啊,就是这一转难,一转了就成佛。
因为阿赖耶识自性中是本来净白,所以成佛了不叫做阿赖耶识,叫做白净识,就是阿陀那识,“那”不念nuó啊,照规矩,唐音念là,就是白净识。“所熏”是八识,第七识是“能熏”,它把这个白净的熏坏了,第七识是我执,因为我相起来把这个熏坏。
那么“有义”,有一派大师的理论,认为一切种子都是熏习而生,同刚才我们张教授所提的,上面讲的是相反的:所熏、能熏俱无始有,第七识能熏的功能以及第八识阿赖耶识接受能熏、所熏而成的这个道理,都是无始以来就有的。“故诸种子无始成就”,所以说一切种子无始以来都是成就的。“种子既是习气异名。习气必由熏习而有。如麻香气。华熏故生。”一切“种子”,我们唯识叫种子,普通佛经就叫作“习气”,我们修行就是转变一切习气。诸位同学千万注意呀,百千万亿、八万四千法门,所有的修行就是转变习气,此所以习气之难转也!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