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171讲 如麻香气。华熏故生

刚才我们引用了中国黄色的文学《西厢记》的话,“怎禁得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就是那一转难,哈,这一转就转成了,就是转不了!

所以你看,我们多少修行人打起坐来呀……没有事呀,在山林中修道静坐,自己觉得:哎呀,清净庄严呀,我好像成佛了……我有好几个出家的同学,也就是学生了,过去在山上住茅棚啊,闭关啊,我供养他,好得不得了。我说:你下山来试试看,我带你去玩玩看,灯红酒绿他就完了,还不要带去玩,到我家里,他坐在那里不看别的佛经,专门看在我茶几下面的电影画报。我一看,我说你(断录),(山上住茅棚功夫)非常好,一经过事,就完了,一旦入世,接触人事,一切完了。你那个定力也没有了,清净也没有,无念,恐怕你那个时候想无念也做不到了,那个无念是压下去的,不是真的。没有无念,那个无念都在昏沉、无记。所以这个很难啊,一切修行千万记住,就是习气之难除也。

所以《维摩经》提到大阿罗汉,如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传禅宗心印的,是我们学禅宗的大老师。你看迦叶尊者喜欢音乐,多生累劫是个大音乐师,在那里打坐入定的时候,天人那个音乐一来的时候,他还是在打坐,在定中哦,可是身体打起拍子来了,为什么?习气去不了,大阿罗汉最后一分习气(很难除)。所以,回心向大乘,十地菩萨等、妙二觉以后得金刚喻定,去掉根本无明,完全顿断习气,转身成佛。所以,学各宗的不能不通教理,尤其学禅宗的,非常难。学禅宗不看经教,是大错而特错。禅宗祖师的话,“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乱说,不是佛法;当然,你光研究佛学,不好好修行,“通教不通宗,好比独眼龙”,那也不行。所以要宗也通、教也通才能修持。

现在讲到教理的道理。“种子既是习气异名”,所谓一切种子就是习气。什么叫习气呢?一个人生下来就喜欢学佛,它也是习气呀,这是善行的习气。你不能说好学佛不是习气哦,也是习气。我喜欢做好事还是习气,做坏事是习气,好事也是习气。你说我好坏都不想做,就是一天到黑想优哉游哉呀,万事不想,那是无明、无记的习气,也是习气。无一不是习气,要懂得这个道理,才可以谈开步修行。“种子既是习气异名”,这个习气哪里来的?原始的习气怎么来的?“习气必由熏习而有”,是慢慢熏习成功的。

“如麻香气。华熏故生”。所以,玄奘法师翻译的文字,你说多难懂啊,但是他文字高明不高明?非常高明!古文太简约了。他说这个“麻香气”,我们台湾出了一种麻香气,销外国的,香麻油,就是台湾的特产一种。这种草,这种植物,它本身是香料的根源,但是,这种植物,当它没有开花的时候,它的香气出不来。因为它根里头、种子里头有香(的因),你把这个种子拿来它并不香,要把这个种子培养起来等它长大,开花的时候,它香气才发出来。这个比方好极了,玄奘法师这个文字比方,“如麻香气”,香麻油那个香气。“华熏故生”,因为开花了,那个香气才慢慢生,才感觉到这个香麻油的全身都有香;当它没有开花结果的时候,那个种子并没有香哦。这个道理要多去参一参呐。所以我们修行,一切道理都在此。

所以修行,自己到了顿悟成就,顿刻成就的时候,一切本有的功德都发出来。其实我们大家也有功德,都不是这一世作人呀,也不是一世作众生,有许多。现在因为是被坏染污的习气盖住,好的功德发不出来。

例如,常常有些同学问:“老师呀,我在打坐的时候忽然闻到檀香味呀,我没有点那个檀香啊?”我就笑一笑,“哎呀,普通的,不要理了,不要好奇。”实际上是什么?自性功能偶然的发现。再说,这个香味怎么来的?因为你身上的气脉通了,脾胃上的香味自有,有时候觉得是外来的,从空中来,也可以说是自他不二。那么换句话说,你有一分修行,就有一分功德,也是种子偶然的披露,偶然的发现,不要着相;以此着相以为你有修行功德,完了,那你就着魔境了。比方,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下面,他举了许多佛说的理论,正的证明,反的证明,说明这个道理。“如契经说。诸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无始以来,无始是假定做一个阶段。自性本来清净光明,譬如《楞严经》另外走一个说法的路线,《楞严经》说:自性本来清净圆明……

你们诸位,现在我们张教授不是带领好多同学在研究《楞严经》吗?《楞严经》第四卷,佛的弟子富楼那就提出来这个问题,问佛:既然自性个个都是佛,既然自性本来清净圆明,为什么会动无明这一念,哪里来的?这很严重哦,这个问题是全部佛经里头的一个大问题。既然自性本来清净光明,为什么“青天忽起浮云障”?这个黑云,这一片黑云来、慢慢扩大,把这个清净光明障住了,这一片黑云哪里来的?物理世界我们好答复,物理世界的太空本来是空的,黑云哪里来?是地球上的蒸气起来,把它障住了。但是,障住了,是障住地球上面的那一层空,超过这个,几千公尺以上,外面还是清净光明的,对不对?这个是地球物理,好答复。哎,自性怎么说?所以《楞严经》上佛答复“觉明为咎”四个字,这就麻烦大了,“觉明为咎”。换一句话说,无明从哪里来?从明来的,这不是答了等于不答吗?醋是怎么变的?是酒放久了发酸来的,醋是酒变的,酒也是醋变的。那怎么变,这一变怎么变?拿物理还可以讲,自性怎么解释?《楞严经》就是“觉明为咎”。

譬如这个问题,我们学佛的处处碰到:无始以来,自性本来既然清净,为什么动这一念无明?这一念无明从何来?那么,如果笼笼统统地用《金刚经》、《般若经》来答复:“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好像很解脱,气派很大,结果是糊涂而来糊涂而去。那么成了活佛了,叫作呼图克图,糊里糊涂,那怎么行?不行的。

所以,学佛参禅,到了最后佛在《解深密经》上说,越修行到后来越细,非常细,细得不得了。等于我们开始在地上挖个井,开始挖井很粗,就看到成绩了,一挖下去,你看,泥巴就出来了。挖到了最后,几丈深的时候,大概挖了一个礼拜都看不到一块泥巴出来。功力越深了越细了,实际上呢,同开始挖的成绩是一样的,因为太深了,所以拿上来,表面上看到的成绩呀,效果就慢,其实是一样的。所以修行到后来,越来越细密,不可以笼统。

因此,历代的禅宗祖师骂后来的禅宗之徒,叫“笼统真如,颟顸佛性。”笼统同颟顸是古代的土话,就是糊里糊涂,乱七八糟,自己认为明心见性了。笼统真如,颟顸佛性。

“契经说”,一切有情这个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这个白净识呀,我们自性本来清净光明,后来为什么染污呢?因为一念无明的“熏习”而来。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啊,刚才没有讲完,只好到这里为止,诸位可以回去自己参一参。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