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成唯识论》卷二,55页。现在有关的是讨论种子问题。这个种子是个名称啊,我们不要觉得真有个种子啊,像稻子呀、像谷子那个种子就搞错了,这是个名词。就是说,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有一切种性。但是,只有成佛悟道了,返回自己生命本来,一切具备,一切都是圆满。如果没有悟道以前,有三种种性我们有缺陷的,是盖覆了、遮住了:一个是成佛种性、一个是缘觉种性、一个是声闻种性。那么,现在就是讨论种子的问题,“种性”。唯识学翻译用“种子”,就是普通有许多佛经不用这个“子”,用“性”,明心见性的性。
现在我们看本论,“有义种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无始有”,有一派,佛过世以后,一些大乘的菩萨,有一派的理论,“有义”,“义”就是包括有一派的理论。一切种性都是无中生有的,就是空里头生出有来,“皆熏所生”,都是后天的熏习来的。“所熏”就是第八识,受这个熏;能熏是第七识。“俱无始有”,本来是空的,因为后天把它加上去,变成了有一切的种子,有一切的习气。“故诸种子无始成就”,因此说,这一些种子呀,由这个自性本空,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最开初的接受外界的熏习、染污,等于一块白布,什么都没有颜色,因为点上了颜色以后没有洗掉,无始以来,就成就了那个种性。
所以,“种子既是习气异名。习气必由熏习而有。如麻香气。华熏故生”,一切种子。所谓“种子”要注意这个名称,这是佛学的一个名词,不要太执着。就是由于我们的习气来的,习惯形成了一股力量,叫做习气。譬如我们个性有习惯。大家现在喜欢看电视里的楚留香吗,摸摸鼻子啊,他那个动作是习惯来的;譬如有些女性啊,喜欢把指头咬在嘴里呀,这个都是习气。这个习惯构成了一股力量叫习气,种子就是习气的异名,不同的名称。
习气怎么来的?“习气必由熏习而有”,习气是由于后天的熏,熏久了构成这个习气而有。等于这个芝麻,麻油的香味,开了花以后,才有香出来。譬如兰花,没有开花以前,它没有香味,开了花以后,放出了它的香味。那么,这个兰花的根,兰花的种子,你说它本身有没有香味?没有香味,就是这个道理,“如麻香油。华熏故生”,因为开花起了作用,才放射出来它这个花香的功能。那么,这个花香味的功能它本身就含藏在种性里,可是没有经过这个培养,没有经过培养成熟以后的开花,它香味发不出来。例如我们一切众生本有的智慧、本有的神通、本有的妙用,没有经过修持的成就,所以自性的这些智慧、神通、妙用都发不出来,是同一道理。
因此,他引用佛经的话,“如契经说。诸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这是佛说的,释迦牟尼佛说过,一切有情之众生,我们这个心、心性的作用,“染净诸法”,染法就是恶的,染污的,一切坏的习惯;净法就是干净的,白净的,是至善的。所以,善恶“诸法所熏习故”,都是接受了外界的习惯,等于这个花香的香味是熏习来的。所以我们自性里头无始以来,聚集了无量、非常多的种子,“之所积集”,就累积起来。
“论说内种定有熏习。外种熏习或有或无。”但是,弥勒菩萨等等以下,举《瑜伽师地论》以下各种菩萨所著的大论里头说,我们内在的意识的种子,“定有熏习”,决定性地有熏习的作用。那“外种”呢?“外种”,譬如像我们现在后天的习惯,譬如我们人生下来,每个人带来的个性绝对不同,那么,要仔细的分析很多了,父母遗传关系,这个人生来的健康问题,各种各样的关系,生的环境、气候各种都有关系。那么,这些都属于“外种”,外面的种子,乃至后天受的教育,思想的不同,遭遇的不同。这种外种的熏习不一定了,“或有”或者是有,或者是没有,就是不一定。
“又。”再说。“名言等三种熏习。总摄一切有漏法种。”“名言”,名就是一切观念,名词的观念,譬如我们在座的同学们多半是看过一下佛学,对佛学的如来呀、五蕴呀、六根呀、六尘呀这些名词记得很熟,这个是名言。假设完全没有看过佛学的人,这个名言、名词的观念没有。名言是一种。
哪“三种”呢:“我执”,即执着为我,我们人一生下来,天然的就有我的存在、我的作用;“有执”,就是有,感觉到一切都是有,生命是有,什么有,死掉、空掉就是痛苦。所以说,“又”,再说,“名言”,名色就是十二因缘里头的,这个我们不重复介绍了,研究唯识的应该对这些佛学名词有了基础了。十二因缘里头名色这一支,构成我执的同一切有的这一支,这三种熏习,这三种东西因为有我的作用,而且我们天生认为世界的一切是存在的,是有。所以到死、到空都是很害怕,因为觉得有变成没有了,就害怕了。所以“名言”,这许多的观念。这“三种熏习”,“总摄”,包括。“一切有漏法种”。怎么叫“有漏法”呢?我们凡夫一切众生,没有成道以前,所有的都叫做“有漏法”,有为法就是有漏的。所谓漏者,永远像流水一样流过来就漏走了,流走了,永远不会存在的,就是“有漏法种”。
“彼三既由熏习而有。故有漏种必藉熏生。”他说,名言、名词观念,就是我们的思想观念,这个我执,所以人,我们大家讲人年纪越大越固执,怎么叫固执起来?就是我执更重了!我们自己老了,也经常说。有时想想,蛮好玩的:“我活了几十岁了,我还不知道啊!”不一定知道。不过他的我执越来越重!因为这些加上,所以一切的有是“有漏法种”。
“彼三”,这三种既然由于后天越熏习越受熏,习气越重,“故有漏种必藉熏生”,因此我们了解了,所有一切有为法的有漏种性都靠后天的熏习而来,没有错。但是,“无漏种生。亦由熏习。”什么是“无漏种”,无为法?譬如证道了,得到无为之果,空了,这是无漏了;达到不生不灭了,不生不死这个境界是无漏。他说,“无漏种”也“由熏习”,所以我们要修,哪能不修,修就是熏习,天天练习,练习返回到本来的那个地方去,这也是熏习来的呀。这是一个逻辑上的论辩。
“说闻熏习。闻净法界等流正法而熏起故。”譬如我们接受了佛学的教育,了解了,晓得必须要经过修持才能成就。因此我们提出来“说”,这个理论就是讲“闻熏习”,要多听。所以佛学提到多闻,多闻就是声闻乘的道理。多闻的“闻”不是光听,要多研究、多看书、多问。所谓佛弟子们有声闻众,是靠因为善知识或者明师的住世存在,在他那里多学习、多听,这是闻熏修。
我们晓得“闻净法界等流正法”,我们也因为受了这个教育,晓得我们一切众生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本来就是清净光明的。“法界”是个佛学的代名词,我们普通讲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宇宙”这个名称代表时间与空间,并没有个范围,好像比世界的观念就大得多了。不过佛学另外有一个名词,超越了时空也包括时空,包括了物质世界也超越了物质世界,这个名称是佛学里头专有的,叫做“法界”,所以法界也代表了自性本体的功能。因为,如果我们没有经过佛学的教育熏修,就不懂这个道理。“闻净法界等流”,才晓得普遍的存在“正法”,“而熏起故”才使我们的心理意识上知道有这个道,有这个佛法,追求自己返回本性的法门。是这样。
提出的理由:“是出世心种子性故。”他说,我们因为接受了佛学的这些理论,对宇宙的问题、生命的问题有所了解了。所以,使我们培养,教育就是培养性的,塑造成功的,塑造了“出世心”的这个种性,因此我们才有追求出世心的种性。
“有情本来种性差别。不由无漏种子有无。但依有障无障建立。”这怎么讲呢?刚才我们讲到“是出世心种子性故”,这是提出来的相反的理论,他说,一个人接受了修道的教育,佛法的教育,听了佛经以后,所以培养了自己追求道,要听佛经,这一方面的心理就强起来。那么认为,所谓修道、求道、悟道是后天的教育的道理,也等于说,这些教育也是塑造性的,人为的把它塑造起来的。那么现代教育的名词就是可塑性,硬是把他塑造成功。
我们到这里,就要想一下。这就是讲,唯识方面,现在所提的,古人这些大菩萨们已经讨论过。这些东西是什么理由呢?有人在怀疑,他说,你讲“有道”,这个道是什么东西,本来看不见的,你不过是接受了这一种观念,接受了这一种教育而产生的。我们就要研究了,拿现在的道理来说,这一派等于是完全相反的理论,对不对呢?不一定对。有些人,而且不少,天生下来就有这个东西。
譬如我们现在推开佛学不讲,讲哲学问题,像我们教哲学的时候。我常说:一个人的哲学思想不是属于专门的,任何人都具备有哲学思想。哲学要追求的是什么呢?是宇宙的本体问题。第一个,生命是怎么来的?我想,所有世界上的人,据我所了解的,不管他多聪明、多笨,每个人从小长到大,尤其是小的时候,都要问过妈妈:我是怎么生出来的?恐怕大家一百个,有八十五个都问过吧?只有十五个玩得呀,太玩过分了,来不及问。我想大家都问过的,像我小时候就紧问:妈妈怎么生的?妈妈告诉我说这里生的(腋下),我还抓住她这里看了半天:奇怪!人怎么会从这里生呢?那么,老辈子对这些问题都不敢讲的,父母被你问急了,他就随便讲一个,那么有些父母就说:你呀,我路上捡来的。据我所晓得,还有一两位同学到现在心结才解开,大学毕业了以后。他说:我一直认为她不是我的妈妈啊。为什么,我每次问她怎么生的,她说是垃圾堆里捡来的,我以为自己真的是捡来的呀!
这就是说明,一切人从生来(对)这些问题一定怀疑过,这就是哲学思想。一定怀疑过太阳是哪一天有的?这个世界是哪一天有的?怎么来的?这就是哲学思想,追求一个是追求生命来源;一个是追求本体的来源。
是上帝造的?上帝他又是谁造的?上帝的外婆。上帝的外婆是谁?外外婆又是谁?这一追下去不得了啊,就是先有鸡呀先有蛋?先有男的还是先有女的?这个世界是究竟怎么来的?地质学解释这个地球怎么形成的?那么,这个虚空里头为什么会形成一个地球呢?没有地球又没有人,又没有你,又没有我,多清净呢?为什么造了这么多人,还要来研究唯识,那么热天,开个冷气,多痛苦呢!这又是谁造的业呢?这都是哲学问题了。再说,人为什么那么苦?为什么要吃饭?吃了饭为什么要变成大便要拉了?唉,一天忙(得很),又要睡觉、又要起来、又要穿衣服,这个人为什么?这许多一连串的问题就是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中国、外国,人类文化几千年,很多问题没有解答,解答不了啊!就是说,人生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变成女的?为什么变成男的?现在医学固然有许多科学的解释,不够的,我们不会满足的。
所以,哲学是人人都有的思想,不是学哲学的人有,这个就是哲学问题。那么你说拜菩萨,为什么要拜菩萨?为什么要烧香?为什么要祭鬼?鬼有没有?神有没有?这就是哲学问题。我常常告诉同学们,你们怎么什么都不学,来学哲学呢?结果学成了神经病了!都是解答不了的问题。你要真想解答得了,除非是悟道。
比方,昨天有位老同学,也是大学毕业很久了,他就讲起一个事,他吃完了晚饭就告诉我:老师啊,有一个问题,前两天看书看佛经看到的。佛啊,素来不答复这些问题的。佛有四种教育方法,有一种教育方法叫做“置答”,不答复你这个问题,为什么?譬如佛经上也有人提出来:最初那个人是怎么来的?太阳照过来,这个太阳从窗子里照过来,这里有多少灰尘,有多少细菌呢?这些问题都问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对)很多问题他置答,默然不理,就眼睛一闭打坐了,不答复你。
那么,这位同学昨天讲:“我素来很奇怪这些问题,佛都置答,所以我也不敢问你,我怕老师也是这个方法。”我说:“对呀,你问我也是这个方法。”我说:“你现在为什么提出来问?”他说:“我因为看到这一段佛经又说了。后来,有一个弟子再问佛,佛还是眼睛闭起来置答,不说话。那么这个弟子也不走,永远在那里赖着,就赖住了。那么佛有一天就跟他说:我告诉你呀,譬如一个人,身上中了一个毒箭,这个地方飞来了一把箭,或者一把刀插进去,这个刀有毒哦,你赶快要治疗,把这个肉挖了,赶快把刀拿出来上药,救好了恢复,你这条命就存在。而(这条)命存在呢,才有时间问:生从哪里来?死向哪里去?宇宙最初是哪?他说:现在我的教育法是你们大家中了这个毒箭在里头。他说:你不去医治,不去把这个毒箭拿出来,天天还抱着那个毒箭在看:这个毒箭是怎么样制造,怎么样构成的?为什么上面有毒?它为什么不射到别人身上而射到我的身上呢?而且为什么射到这里不射到那里呢?若射到那里,屁股那里肉多一点更好。你这样一想呀,你慢慢去研究吧,你看这样划得来吗?我的教育方法,是叫你先把这个毒箭拿掉,你有了生命,后面的问题你就懂。”这个同学讲到这里,我就跟他笑一笑,我说:“那等于是你找到了答案啊?”“答案没有找到,这个问题至少……”我说:“对了,我也叫你赶快回去把毒箭拔掉了,少来研究这些问题了,没有时间了,来不及了,到了中年。”讲讲讲讲,后来他又谈到别的问题,又问:“老师呀,很怪呀,那个七月半那天,我素来不信邪的呀,哎呀,那一天感觉到很奇怪,硬是有邪!你说怎么办?”我说:“你又中了一个毒箭了。”他就哈哈大笑。鬼神这些东西都是哲学问题。
因此我常说,你们何必跑到大学来研究哲学?我哲学系一上堂。我后来不教了,若规规矩矩(地讲),一个国家、一个大学,研究哲学的系嘛,每一个学期大概考进来三个五个最多了。不是为了联考啊,被人家分到哲学系,你还为了什么学哲学,你真是哲学了,都莫名其妙,现在很可怜。真有目的学哲学的人,一个学期能够考取三个,了不起了!结果我上堂一看呀,嘿!哲学系有八十多个学生。尤其我一上课,加上外系来的呀,教室挤满了,旁边都坐起。我说:你们都是哲学系考进来的呀?考进来的举手,有多少?有八十几个。这八十几个有七十二个都是女的,我说:我的妈呀!
你学了哲学真是七十二个“我的妈”,这个学出来怎么得了,你们将来都是哲学之母,这个世界要疯了。
而且女的学了哲学之后,这些问题改善了没有?碰到小事情照样地流眼泪,碰到一切不如意的照样气了半天,这是女的哲学。我说学这个干嘛呢?真奇怪!这是哲学问题。现在讲的是刚才提到的哲学家的事。
那么,佛很慈悲,在唯识学,不管是科学、哲学的,他对你的问题还是答复了。他跟着说“有情本来种性差别。不由无漏种子有无。但依有障无障建立。”他说:你这个问题不要问到边上去了。“有情”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这个生命自来的这个本性、种性、种子,为什么有差别呢?聪明人那么聪明,笨的人那么笨,有些人生来的才能那么高,有些人就是没有办法。这个种性的差别是哪里来的?那个本体都是一样呀,我们生命的本来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变成这个生命以后,差别就这么大?等于诸位在厨房里包饺子,那个面粉和起来都一样,手里随便抓一个那么一捏,每个捏出来的,你仔细看看,都不同,没有一个相同的;除非机器包,也不同,仔细研究也不同。
他说这个道理不是由于“无漏种子”,无漏种子就是本来成道的,本来干净面的。他说,并不关于无漏种性,成了道的那个种性有或者没有。那么,为什么说人,一切众生生来有那么多差别的不同呢?这个理论是建立在有障碍无障碍上。
等于说一块白布,大家都是一块白布,都是很干净的。那么,这块白布一染上颜色以后,有些白一点、有些淡一点、有些浓一点,如果有些人再加上别的颜色,就变得更厉害。所以这个叫“有障无障”。所以,学佛是除二障:一烦恼障,二所知障。这两样习气去掉了,就悟道了,不是说成佛了。烦恼包括一切心理作用,都属于烦恼。那么我再重复地解释。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