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是畏果,那么,这个因果是谁在做主呢?无主宰,非自然,一切唯心所造,这就是佛法。因此《华严经》就是唯识宗的基本的话,“若人欲了知”,这是我们同学们每天都要念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佛法的修行。
现在讲了这个偈颂,四句话,释迦牟尼佛说的。“此颂意言。”这个话,这个偈颂的意思是讲:“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这个是学唯识的最重点了,千万要记住啊!一切佛法这个最重点!
这四句话,佛说的意思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本第八阿赖耶识同一切的转识,即我们前面的第六意识,前面的五识,第七识,都是阿赖耶识的转变,能变转变。“于一切时”,在任何时间。“展转相生”,第八阿赖耶识是根,第七、第六识,到前面五识是用;阿赖耶识是能变,前面这些是转变。“展转相生,互为因果”。所以阿赖耶识,我们上面不是提到,第七识变成了能熏,第八阿赖耶识变成所熏,讲熏习,现行的熏习的话。
譬如诸位,常常有些本省的同学笑我,开玩笑,因为我懒得学本省话,可是又喜欢讲。因为我到台湾来以后,(民国)三十七年三十八年,教的都是台湾的一帮老朋友。你们现在都看不到了,在的话都八九十岁了,年纪很大了。他们国语当然不会讲了,我啊,闽南话不会讲了,我讲我的半吊子国语,配上半吊子的台语,他们讲他半吊子的台语,配上莫名其妙的国语,我们就这样交换意见谈佛法,还谈得很高兴。我那些老朋友都是北部的,学问还很好呢。一谈到诗啊、文啊,我随便讲什么,他们都听得懂,口音差不多嘛。后来有年轻人来,又懂台语又懂国语的,替我翻译,那些老先生骂他,“你不要翻译!老师的口音我才听得懂,你讲的台语我就听不懂!”把他骂了,说我的台语比他还讲得好。因此我到现在,被他们老朋友们一宠啊,宠惯了,我的台语永远讲不好。可是我又喜欢讲,哪个人讲台语,我说:你讲什么我都听得懂,反正到我嘴里啊,就把它变成不三不四的台语了,都不对了。
这个道理是讲什么?现在说这个故事啊。你们现在的国语都很标准了,现在的青年人。譬如我们有位同学经常说“四个儿子”,我们就讲他:“四个儿子?”他用国语讲“四个儿子”,台语发音。我搞了半天:他怎么有四个儿子呢?有几个女儿?“不是啊,四个儿子!”“怎么四个儿子?”“适可而止!”他用台语发音讲国语“四个儿子”,即“适可而止”啊。
这就是讲,年龄到某一个阶段,学一种语言不是那么困难,这是现行的习气不肯转,现行的习气可以转。假设真有人拿着枪指到你喉咙:你台语不给我讲得标准,我打死你!他一定讲得“细(是)啦细(是)啦”,一定标准,那还不标准啊?怕死嘛,这一念就转过来了。所以说,现行的熏习,就是现在的因了,变成来生的种子。
那么,我们生下来的个性带来的不同呢,是前生的种子,前生的种子是前生熏习来的,变成现在的现行,那个果变成现在的因,所以,现在的因又变成未来的果,因果是互相转变,无主宰,非自然。一定要把这个道理搞通,才能学佛。你把这个理参通了以后,你修净土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修禅也好、修天台也好,很快进步了。大家学佛之所以不能进步,不是在工夫哦,不要搞错了,完全是理参不透哦,理不明哦,不是工夫不好。工夫有什么用?你两个腿盘七天,腿放了,你那个境界就变了,那是修腿耶,不是修佛耶。你腿修成,那变成买的火腿多好呢,那个火腿买两只,把它一盘摆在那里,一百天它也不烂,也不动,不在腿上啊!
坐在那里智慧不参究这个道理,光想求境界工夫,光想:哎呦,我坐着还没有放光呢,拿个电灯泡给你前面一点,不是更亮?那不是道啊,修得成功就坏得了的,不是道!真正的佛法是不生不灭啊,无修无证,这个是正道!这个正道在哪里?在智慧上这一转,要穷理!今天特别在这里多耽误,就是严重地希望大家学佛绝对不是迷信的。而且没得依靠,靠老师没有用,靠佛菩萨没有用。靠佛菩萨有用,就是佛来告诉你,观世音菩萨现在站在你前面说:你要这样去,还是要你去啊;你要这样修,还是要你修啊。佛菩萨没有办法帮助你修啊,对不对?所以,要自己这一转,要把理穷通了。所以,这个理通了以后,晓得一切法互为因果。
因此,“摄大乘说。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如炷与焰。展转生烧。”
《摄大乘论》是一部论着,护法菩萨的论。《摄大乘论》说,这位菩萨说: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是凡夫心的本来“与杂染法”,与外面的行为染污。所谓“杂染”有善,也有恶的,也有无记的,这三性混杂。譬如我们一天的行为,每一个学佛的人,不是每一天了,随时每一秒钟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是属于什么,这个就是修行,就是反省,反省就是觉。
那么,我们反省自己的心理行为的杂染:有时候是善法,有时候恶法,有时候无记,怎么说呢?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啊,我们的心理行为,看到这个人蛮可怜,想布施给他。尤其你上菜场,太太们拿着皮包,看他蛮可怜,想布施一下,手还摸到皮包口了,想一下,第一念想布施给他,帮忙他——“善”。多少呢?我今天带出来三百块,布施了他一百块,二百块恐怕买的大家不够吃,而且怕先生知道后挨骂,怎么办啊?第二念不算是恶,但是也不算是善,(善)已经减一半了。第三念,一想想:算了吧,我还是买菜要紧,皮包本来“咔嚓”开了一半,“嗒”,又把它扣起来,没有了。去买菜:“哦,多给我一点啊。”买菜完了以后,还多拿一根葱回来才高兴,恶法来了。就是这一念之间,然后走到半路上,那个可怜的人也忘记了,拿人家的葱,多贪的葱也忘记了——无记。
对不对?我们的行为啊,这是拿女性(来做例子)。对不起啊,偏向于女性,没有讲男人的坏。男人的坏更坏,臭男人啊,素来臭男人更臭的了,不要批评了,批评了太难看了。你看我们的起心动念,所以佛经叫做“杂染”,这个心理作用有善、有恶、有无记,杂的。同样一个念头起来,一秒钟的变化是“杂染”。如果每一念都是纯善,那当然叫做菩萨,大慈大悲纯善,毫不考虑。
所以,我经常跟同学说:哎呀,学佛?不要学佛。社会上很多人学佛,我看到不学宗教的很多人是菩萨。慷慨好义的人很多啊,看到好事就做了,做了他也没有宗教信仰,该做的就做了,说:“你做了好事。”他说:“吵什么东西?什么好事啊?”这种人那才是菩萨行。你觉得:哎呀,我是学佛的,应该帮忙他,做个好事——不是菩萨行。这是有计较心,已经不是了。所以,我们心理行为都被“杂染”,这个读经要看清楚。
所以,《摄大乘论》说,“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互相为因果、互相为因缘。怎么说呢?阿赖耶识的过去生的习惯带来的,使你有时候很慷慨想布施。过去生的习惯带来的很悭吝,所以钞票拿出去,拿到人家手里最后还发抖了二下,那个发抖是前生的习气,舍不得的习气,拿出去的这一念是这一生的现行,因为学佛学到布施,布施到了他手里以后啊,看看钞票是花的,眼睛是白的,最后抖两下手才收回来,很心痛。所以,阿赖耶识过去的习气同现在心意识的行为“互为因缘”。这等于什么呢?“如炷与焰”,一个蜡烛点起来,蜡烛一点起来的时候不是有亮光吗?亮光的旁边有没有黑烟?有没有?一定有的。黑烟就是过去的染法,恶法的习气;亮光是现在善行的行为,它两个一定跟着来的。
所以你们同学有许多打坐就问:“哎呀,老师啊,我坐了半天,没有进步啊!我很可怜哪,我很烦恼,我的业好重哦。”我说:“你的业怎么晓得重啊?称过没有啊?”他说:“称过了,很重啊。”“怎么重啊?”我说:这个杂念,越打坐啊杂念越不断了,妄想越多,对不对?诸位都有这个经验吧?“如炷与焰”,等于这个蜡烛,蜡烛你把它点亮了,你亮光多大,那个黑烟就冒多高,你旁边那个烦恼妄想是你的黑烟嘛,你管黑烟干什么?你只管亮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阿”到底就算了嘛,就“陀”跟“佛”老是“陀”下去嘛,你“陀”个佛,还何必“陀”那个烟呢?对吗?所以,你烦恼妄想跟着起来,你不管嘛,不理它嘛,你只管你的阿弥陀佛……一路清净下去。“如炷与焰”,蜡烛光亮有多亮,旁边的黑烟就冒多大,那个黑烟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你完全变成亮光了,没得烟了,没得杂念妄想了,你成功了吔!成功了多少呢?成功一半。最后啊,蜡烛也不点,黑烟也没有,光也不亮了。啊,那就叫做涅个盘,般涅盘,清净涅盘。既无烦恼,也无快乐;既无痛苦,也无悲哀;既无清净,也无妄想。那就对了,不二法门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如炷与焰,展转生烧。”这个蜡烛光的这个炷,火炷跟旁边的烟一样,互“相为因果”。换句话,你没有亮光了,它不会冒黑烟嘛,对不对?它两个互相为因果。杂染法,注意哦。因此,刚才我们讲了半天笑话,不要难为情,说:我修行了半天,怎么还有坏心念呢?如果你这样难过的话,你就想想《摄大乘论》说的“如炷与焰,展转生烧”,没有关系,这个习气要慢慢修行,慢慢断这个习气。
“又如束芦。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第二点,这个道理也是《摄大乘论》上告诉我们的。譬如“束芦”,一根芦草,把它捆拢来,三根芦草把它扎起来,搭一个架子,两根站不住哦,三根才架得起来,三角架。拿芦草把它架起来,把它捆拢来,“互相依住”。你说是靠哪一根的力量?每一根都不用力,三根都着力,“互相依住”。所以,我们修行也是这个道理。凡夫开始修行,有善、恶念不同,互相辗转在变。
“唯依此二。建立因缘”,一个念头建立起来了,譬如我们念佛,不免有妄想烦恼,因为我们是凡夫嘛,这个黑烟冒惯了的,但是你不要跟着黑烟跑,只看亮光就对了。
“所余因缘,不可得故”,所谓因缘,三个东西合在一起,凑拢来这个因缘,互相为因缘,本来空的。空就叫不可得,中间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你用这个道理起心动念去修行,这才叫做正修行,佛说如此,我说如此。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