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181讲 闻熏习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断

譬如我们讲戒律,要不要守戒呢?要守啊,戒律是绝对讲是非的,那是绝对的是非。但是,是非的戒律是戒相,就是遮戒,拿形而上本体来讲是遮戒;第一义是性戒,那没得戒条,本来如如不动,那就是性戒。所以,经典告诉我们“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是非善恶都很清楚,但是,此心如如不动,那是道的境界。

那么,讲贪嗔痴慢等等生灭法不定,漏走了;无漏果呢,就是如如不动,确定在那里不变。就是我们普通讲,现在变成了中国文化的术语,其实是从佛经来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那个不变之体呢,是形而上道的道体,是无漏果;一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一定是变去的,所谓变动是生灭法,是有漏之因,有漏的。所以,我们所谓的证果,是证得什么果呢?就是得到无漏果位叫证果,如如不动是无漏果。受生灭法所牵制的,随生灭法走的,这都是有漏之因。譬如我们大家练习修道啊,做工夫打坐练瑜伽,今天坐一下,觉得身体工夫好得多了,精神也好了,不修不练的时候就不行,这是有漏之因,非道果,它要变动流去了。所以,那只是修无漏果的一个小过程而已。不要认为打坐这些修持我有工夫,所谓工夫是有漏之因,那没有用。工夫是经过时间,经过方法,由时间加方法练习来的,累积起来的,有漏性;无漏果是无为法,就是道果。

现在告诉我们,我们所以要闻一切佛法,要好好地研究了解这个理论来修,在闻思修慧四大过程,在闻的这个过程当中,“闻熏习”,一切“有漏”法,就是心理有漏的妄念,是“修所断”,是修行才能断得了。所以,这个妄念烦恼是要经过修持的熏习,慢慢能够转了,是“修所断”的。在别的经典上就是四个字:修所断的。就是说,我们刚才讲的见、思两种惑。思惑是我们的贪嗔痴慢疑,这些基本的心理行为要怎么样能够不起呢?“修所断”的,非修持不能断。

至于说见惑呢?所谓邪见、身见、边见等这五个见惑不是修所断的,也可以说是思所断的、见所断的。见道清楚了,思想是正思维,见道清楚了,那不是修的。所以这两个有不同之处。

因为你随时加以修持,“感胜异熟”,“异熟”就是果报。但是,果报两个中文字不能代表异熟,异熟的意思是变异了成熟。异熟这个佛学的名称等于什么呢?(譬如)我们煮饭,饭好了没有?就是变成饭了。饭是什么做的?米做的。米是因,做成了饭是果,由米变成饭这个阶段是修行的工夫,代表了有所为,有个次序的,一分一秒不能差错。就是最快速的电锅,说5分钟煮熟,还是一定要5分钟,4分半都不行,它有个程序。所以,由米做成饭啊,饭是米的果,这个叫异熟。所以,光讲一个果报不能范围(其意思),因此呀,玄奘法师另用一个名词:异熟。异熟的意义我们懂了。

“感胜异熟。为出世法胜增上缘”,那么,因修行的关系,把凡夫生命中带来的有漏种性,慢慢经过修持,渐修,一点一点把习气慢慢改过来。

所以,前天我们讲净土宗,大家讲带业往生、消业往生。我说:不要辩了,实际上,如果严重的讲,这两方面的名称,第一个字都有点下错了,是“转业往生”,非转不可。

“为出世法胜增上缘”,“胜”是最好的,最好的修行,“增上缘”。我们注意啊,各种方法,百千三昧的修法,或者是密宗、显教任何的修持,戒定慧,都算是修行中间的增上缘,等于是一个果实的肥料,加肥料。

所以,“无漏性者”,“无漏性”就是我们人性、一切众生自性里本来有个成道的种子在,任何人都有,这个属于无漏种。无漏种性任何一切众生没有断过,修也断不了,不修它也没有断,它都是潜伏在那里。

所以,你们学哲学的同学就了解了,我们人类的文化讨论人性天生下来究竟是善的、恶的?东西方的文化讲了几千年,这个问题没有得结论。所以,“无漏性者非所断摄”,它本来存在。讲到人性的问题,人性本善,那么坏人有没有善心呢?他有,只是轻微、(善心)被蒙蔽得很厉害。我们经常引一句话,普通人讲“虎毒不食子”,老虎是会吃人,最厉害,什么都吃,但是不吃自己亲生的小老虎,它还是有一点爱心的。这就是代表了人,任何生物里头这个善念、爱心是有的,只是潜伏,被别的盖住了。所以,它断不了,这个善业断不了,无漏种性“非所断摄”。

“与出世法正为因缘。”因为我们人性里头、众生性里头,本来有无漏种性,所以我们修出离法,修出离世间的方法。因此,互为因缘才能成佛,假设没有这个种性就修不起来。

譬如我们常常说,今天刚好有个朋友又跟我讨论到这个问题,讲孔子《论语》上“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讲到宰予昼寝,问我的解释。古人对这个问题宰予昼寝,宰予是孔子的学生了,白天睡觉,孔子就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大家认为骂他。那么,这个书搞得中国过去的读书人不敢睡午觉的,真的哦,不像我们现在那么大胆,学生非要睡个午觉才卫生,以前不敢。曾国藩这位先生,大家都知道,那么了不起的人物,为了履行孔孟之道,不敢睡午觉。但是他多忙啊,忙的不得了,精神撑不住,他有个办法,睡晚觉,晚饭以后睡一觉,睡一觉以后再起来办公,可以到夜里一两点钟,精神都很好。为什么曾国藩不敢睡午觉呢?因为孔子骂过宰予的,所以过去的读书人不敢睡午觉的。

所以,到了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说:这个字呀,是古书印错了,宰予不是昼寝,是画寝,少了一笔,画画的画,梁武帝是这么解释的。后来,康有为啊、梁启超啊推崇梁武帝的解释是对的。我也反对,非常反对,宰予三十几岁了,而且是孔子台柱的学生啊。如果孔子是办大学的,宰予就是外语系、言语系的系主任,三千弟子里头提出来这一位,可见是孔子很好的学生了。那么一个台柱的学生,在七十二贤人里头,还要选出来站在前排十名以内,孔子有那么骂法?我说:这两句话根本不是孔子骂,孔子是奖励宰予睡午觉的。为什么道理,宰予昼寝?因为大家看到孔子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什么叫朽木呢?大家没有真研究,一个木头外层,外形很好,中间烂了,那个叫朽木,不可雕也,外层你以为是好木头,就把它雕一个佛像啊,雕一个器具,不行的,它里头心是烂的,不能保存的,所以朽木是不可雕。什么是粪土之墙呢?大概现在乡下不会再有了,过去几年以前,本省乡下还有。大陆的乡下盖房子啊,用个方盒子,弄些泥巴,用糯米饭和拢来。一个方盒子有这个台子那么宽,倒进去,几个人站在上面,拿个木头锤子那么墩下去做土墙。你们年轻人要研究中国文化,完了,这东西就没有看到过了。那么,北方过去的老房子,就是这样修墙的,很牢,跟水泥一样的牢。但是那个泥巴要粘性的,如果是北投的泥巴,有硫磺矿的,那个没有粘性,粘不拢的就是粪土,这不能做墙。所以,粪土做的墙不可污也,污就是把它粉刷,你不能粉刷,粉刷起来没有用,它过几天倒了嘛,何必粉刷?所以,把这两句的问题解决了。

我怎么能读懂这个书呢?我看了好几个好学生,真好,前途无量,后途无穷的。结果呢,我觉得前途有亮(量),只有一点点亮光,学问好、人品好、样样好、身体坏,没得办法。所以常常我说:你去休息吧。所以我也赞成昼寝,应该睡就要睡。所以孔子看到了宰予昼寝,就讲了这两句话,等于是告诉同学:不要(对宰予)做过分要求,你们不要偷懒哦,他可以睡觉,这个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我的解释方法。

那么,为什么讲到这些道理?讲到“无漏性者非所断摄。与出世法正为因缘”,这是由这个因缘,我们牵涉到这个比喻。所以,人性中间本有的东西,它随便在外形怎么样,它盖覆不住的。

“此正因缘微隐难了。有寄粗显胜增上缘。方便说为出世心种。”所以,有些人天性里头……我们看《高僧传》常常看到,其实大家没有接触到,有许多孩子们天生是可以学哲学的。真正可以学哲学要引导的好,可惜我们现在的教育不知道引导。真正大的科学家,一定要哲学的头脑,哲学家才能做科学家,这要发明性。所以我们看,几十年来,学科学的人很多,真的在科学上发明真理的没有几个,因为什么?我们学的是科技,不是科学家;是接受,没有自己新的发现。这些道理就是说性向的问题。

我们发现有许多朋友的小孩子们真正有智慧,我常常感叹,完了,这个孩子又完了,照现在的教育方式下去就完了。就像一个好的蛋一样,硬把他闷死了。那个莫名其妙的功课的压力,不合理的那一种呆板的考试方法,把他的精神都压完了。再加上日光灯的压力,你看你们二十几岁就那么可怜。眼镜的生意几十年来那么好。像我们一辈子看了多少书啊,蜡烛光之下的,现在有时候我是借眼镜方便,不然报纸我还是照样地可以慢慢看。书比你们读的多,为什么搞的那么可怜呢?这就是物质文明给我们的祸害。现在我经常有时候夜里自己还把电灯关了,点两只蜡烛来看书,那个味道,仿佛……眼睛马上舒服了。有时候我在日光灯、电灯之下,夜里写了三个钟头,我眼睛马上逃避,眼球马上警告我不能再用了,我只好把灯关了,赶快点蜡烛,一点它就舒服了。所以,这就是科学的道理了,讲起来不要太偏向哪一边了。

所以,有这种性向,还要有“出世法”的环境培养为正“因缘”。可是,要懂这个道理呀,“微隐难了”,非常微妙,非常隐晦,很难懂进去。“有寄粗显胜增上缘”,因此啊,我们一般的佛法的教育法上拿“粗显”,拿外表的事情表达,因为内在非求证不可。

所以我经常说,修持佛法是个科学,但是,不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我们的思想观念,用物质来求证得出一个结论。你说这个结论怎么样?就这样的,可以拿出来给你看;学道学佛不同,它是一个科学,但要反过来自己内在求证,外面拿不出来的。

假使有人求证到了,他肯不肯拿出来呢?不肯。他拿出来的时候是准备走路了,明天准备不活在这个世界,今天拿给你看。也许将来有一天有个人在空中走路,不要直升飞机,走一下给你看,自己用念头,出火就出火,出水就出水,可是一表演了,就绝不留在这个世界了。为什么道理呢?留在这个世界,大家喜欢学那一套:怎么空中会走路啊,道不学了,真如是什么不学了,只学外表的形象。所以神通一显,他就准备走路了。但是,显神通就是“寄粗显胜增上缘”,那么,给大家看一看,说这样是道修成功了,叫作出离心、“出世心”。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