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第64页,右边的。上次我们正好讲到自性形成的种子,一切众生的种性。这个种子是形容词,不要觉得我们每个人身上带了很多的种子,那很难办了。这是个形容,但是有这个作用,不像植物呀物质的种子一样。那么,这个种子的来源是怎么来的?熏习来的,佛学只能讲到这,熏习,是一切东西慢慢受熏。我们的思想、习惯、行为、言语,自己熏自己构成了一种习惯,形成了三世因果的种性。那么,一个能熏,一个所熏。最重要的是第七识,是能熏的作用;第八识受它(熏的),本来是一张白纸,慢慢把它染了,就染成什么颜色了,是受熏的。现在讲熏习的道理,像上次大家讲到带业往生啊、消业往生啊,真正的是转念,怎么转,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讲熏的道理。“依何等义立熏习名。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首先是提出假定的问题:根据什么道理、什么理由建立种性受熏习这么个名词、这个道理?下面开始答案:所谓熏习有“所熏”与“能熏”,能所这两个道理。那么,“所熏”与“能熏”“各具四义”,统统包括了四种意义、四种理由、四种道理,那么,我们自性这个种性才生长,才形成。古书用“生长”,我们现在叫“形成”。因此,总名叫做熏习,“故名熏习”。这是个总答复,下面解释。
“何等名为所熏四义。”那么,能熏、所熏各自具备四种道理,哪四种道理?
“一坚住性。”第一种理由是“坚住性”,什么叫“坚住”呢?“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很坚固,牢固性的,“若法始终”,“法”是佛学用的名称,包括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一切心等等都是“法”,“法”是个总名词。不要听到法就是烧纸钱呀、磕头呀、念咒子呀这些。“法”就是包括了一切行为、一切事理、一切物理、一切等等。
譬如说,有一个东西始终一贯的,同一个动作、同一个类型“相续”不断,连续不断,能够保持那个“习气”。譬如大家的有些动作搞惯了,譬如抽烟吧,烟抽惯了,怎么样都想抽。打牌打惯了,一时改不掉,这个是现有的习气,喝酒也是一样。好的动作,好的习气,如学佛学惯了,我们叫他:“某某人。”“阿弥陀佛。”他已经(念的)很好了,这是好的能熏,习气形成了。不管他真的假的,你(就)是嘴里念,心里不是真的,你也念念看,构成那个习气。
“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这是所熏的作用,第一点“坚住性”,就是坚固了一个习气。等于我们演电影、演电视啊,每个主角都要给他一个特性,譬如楚留香啊,就是那样抓鼻子,那是他的“所熏”,一个习惯。有些人讲话时总是喜欢这样摸的思考,有些人这个头是这样,也是习惯,所熏。这个理由啊,是所熏道理的第一种。
“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这个理由讲什么呢?第一个是“转识”,譬如年轻人喜欢骂人,我们做小孩子的时候,外面玩久了,回来国骂,中国的国骂,“三字经”就出口了,回来以后被父母听到,打了几次耳光以后,改了,不骂了,这个意识可以转,这个习惯可以转。“转识”一转了以后。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转识成智,转八识为般若的正见,转妄想心为般若,就是成佛境界。那么,既然有转识的道理,可见任何的习惯不是牢固的,可以变动的,可以转动的。所以,既然可以转动啊,它就不是坚住性的,不叫做习气,一个习气容易变动还不叫做习气,牢固的习气怎么弄都变不动。譬如过去,有老辈子的朋友,年轻时爱打牌,那硬是发了狠誓:自己不打牌了!把自己的指头自己剁掉了,剁掉了以后,再也不会打牌了,自己发的狠心,戒牌。结果啊,九个指头还是打起来,这个打牌的习气是坚固住了。那么,是不是可以带到来生?做鬼以后会不会打牌?不知道。我今天正给同学们讲,找出一个鬼的诗,可能鬼也打牌。
这首古诗是讲我们古代佛教里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这个大家都知道。那位法师说法时,摆了很多石头,在江苏的虎丘山。因为当时他的道理没有人听懂,所以,当时的佛教界把他从西北赶出来,到了南方,到了虎丘山摆石头,他就给石头讲经,讲完了说:你们说对不对啊?那些石头都摇起来。所以,那个地方是有名的灵石啊。结果有一天夜里,生公就听到那个石头堆上面有个鬼叫,叫的很大声,很吵,生公在打坐,那个鬼紧着叫,生公很烦,就骂它:你这个鬼讨厌啊,我在打坐,你在吵!那么讨厌!你怎么不去做人去?!不去投胎变人,我来超度你,鬼听了生公的骂不叫了。
第二天,生公早晨起来,看到这个石头上有字,鬼写了一首诗给生公:“做鬼至今五百秋”,做鬼做了五百年了。“亦无欢喜亦无愁”啊,做鬼很自由,这个鬼大概是个自由鬼,没有进地狱被关起来的,我们所谓讲的孤魂野鬼,这是个很自由的鬼。
“生公叫我为人去”,现在碰到法师下命令了,一定逼着我去投胎做人,他觉得很痛苦,为什么?“只恐为人不到头”啊,这个做人比做鬼难啊,做人永远做不好啊,而且做人做了几十年啊,就马上要死掉,又来变鬼,所以很麻烦。你看,鬼都怕做人,人多讨厌啊。刚才讲到打牌,我们看《聊斋》啊那些鬼小说啊,据说阴间和阳间一样,鬼也打牌,烦恼还是很多的。不过这个鬼做得很舒服,究竟如何不知道,反正我们没有经验过,也许经验过忘记了。这就是说明,一个习气很有牢固性,带到前生后世变不了的。这是所熏的第一种理由。
所谓“转识”,譬如说地水火风四种,地大就是这个地质,硬的,水、火、风,就是空气,风一吹过来有声音,风过了就没有声音,风的流动性非常快。“及声风等”,气流的流动性很大。“性不坚住”,不很坚固的。“故非所熏”,就不是构成了所熏的道理。
譬如说,许多同学读书,我常常讲“恨铁不成钢”,我怎么教你们,就是记不得,“哎呀,老师啊,我们记不住呀。”这个记不住呀,就是所熏性不坚固,就不行。所以记忆力坚强啊,有人记忆力特别坚强,那还是一种定力啊,至少天生记忆力特别坚强的。有人读书一目十行,眼睛那么一看,自然就有快读的能力,你在那里三个字还没有写完,他已经看完了,而且看了就记住了。这就是我们提到的苏东坡所讲的“书到今生读已迟。”他多生多世,多闻的种性形成了坚固性,不是那么流动。所以有许多人脑筋很聪明,但是他不能变成有学问,或者不能变成专家,他的这个所熏性的坚固力不够。所以,这个样子是第一种理由的不是所熏。
第二,“二无记性。”这句话等于我们普通讲的:“你为什么记不住啊?”“我没有记性嘛。”就是这个无记性。我们晓得心理状况行为分三种:善、恶、无记。怎么叫无记呢?
“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乃是所熏。”假设一件事情、一个东西,平等平凡的,“无所违逆”,没有好也没有坏,就是说我们有些东西,习惯上并不是特别喜欢它,也并不是要违背它。譬如我们举个例子,我们中国人吃饭都拿筷子,你去研究一下看,一桌人坐下来吃饭,每个人拿筷子的姿势几乎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据我发现,我们有些同学,到现在四五十岁了,拿筷子还是一把抓,那么抓住的。可是他夹菜也夹得很好啊,虽然抖动,也是抖到嘴里去了。有人拿筷子夹菜是倒转来夹的,夹到以后,筷子到嘴里再一翻。不过啊,几十年的功夫啊,少林功夫练出来,还从来没有吃到鼻子里去的。像这一类的动作就是说“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这些小动作看起来即不是什么违背道德,小孩子时父母注意一下:哎,不对了,改一改,已经养成习惯的就改不了了,反正会吃饭,管他呢,这样到嘴里,这样到嘴里(师做动作),差不多嘛?
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诸位注意一下,很多人坐在一起,如果你吃饭的时候,你观察一下,每个人拿筷子的姿势、舀汤的姿势各不同。当然,人家请客的时候,你这样一观察,你变成神经了,你自己会笑起来,每个人筷子拿得啊……所以,请客的时候你就不要观察了,平常观察一下。
这是“无所违逆”,无所谓好、无所谓坏。“能容习气”,但是能够容纳,变成一股习惯、习气。“乃是所熏”,这就叫所熏了。譬如拿筷子的这个动作,所熏是这一辈子的,拿惯了,你叫他改过来很痛苦啊,这个习气已经改不了。那么,这个动作会不会带到下辈子?不一定是这样。这是举一个例子,这就是所熏,这叫无记,就是下意识的,没有什么意识的作用,这个动作就那么习惯了。再说,不但拿筷子,我们拿笔写字啊,每个人拿笔也不同,他反正写得出来了。
这个理由,“此遮善染势力强盛。无所容纳。故非所熏。”所以习气的道理,这个无记性是讲所熏的道理,这个理由是相对的,相对什么?善的行为和恶的行为,这两个力量很强,相对的。譬如说,我要做好事,看到坏的人、坏的动作、坏的行为心里反感,这就是有所违逆。换一句话说,(对)坏的习惯了以后,看到你装起来做好人也很讨厌,这个习气有所违逆了。有所违逆是加上意识啊,有所明辨,很明白的辨别。所以,构成习气啊,好像是无记性,自然了。所以,无记性你注意啊,所以我们讲心性是三种:善、恶、无记,无记也是一个作用。刚才讲拿筷子的这个动作也是一样,已经变成所熏的习气了。
他说,这个道理说明了、就是告诉你,善、恶很明显的,是两个对立的,“势力强盛。无所容纳”,它两个不能包容,善的就是善的……等于黑的跟白的,没有办法容纳。你说把白布加上一点黑的,那就不是白了,变成灰了。白的就是白,黑的就是黑,分得很清楚。构成了习气呢,不是善恶黑白的问题,是一个无记性,所以说,善恶“非所熏”,不是所熏的道理。
“由此。”由于这个道理。“如来第八净识。唯带旧种。非新受熏。”成了佛,大彻大悟悟道了,成佛了、成了如来,他的第八阿耶识整个的心田、心地,佛学这两个名词都在用,“心田”或者“心地”。严格讲,第八阿赖耶识不是黑的了,不是污的,已经转成白净识了。拿识来讲,第八阿赖耶识转成白净识了;拿转识成智来讲,就是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那么,悟了道的人还是这个心,但转了,成佛了,所谓净土,这才是真正的净土。
到了净识的时候,假设我们现在在座的,大家一念悟道,成了佛了,这个心田转成白净识了。那么,你讲话的时候,这个声音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样子呢?你个人的相貌动作,如果你喜欢摸摸耳朵的,你万一悟道了,还是喜欢摸耳朵,那就叫摸耳朵佛了。八十八佛的第八十九个佛,还会摸耳朵,这个没有关系。
“唯带旧种。非新受熏”,所以,过去的旧习啊,佛学有一个名词叫始觉,你刚刚开悟成佛以后,这个始觉的境界,旧习旧业还是带着,不过不着,心念熏不上了。
所以,古代禅宗的一位祖师讲,就是名言了,真正悟了道的人是如何,黄蘖禅师说:“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人还是原来的这个人,六祖没有悟道以前还是这个六祖,悟了道以后还是他,但是变了一个人,行为、言语、思想、习惯都变了,他的行履、他的行为、心理的行为变了。
所以,有一位祖师就讲:悟了道的人还活不活在这里呢?活在这里啊,他的这个受报身,受恶报也好,福报也好,还没有完,还不会走。那么,活着怎么办呢?两句话,我们学佛人经常效法的:“随缘消旧业”,就是还账,过去的帐应该还的都还了;“更不造新殃”,新的犯罪行为不会造了。造什么新的业呢?造些善业,不过,善业他也不要,他只有布施出来,做了好事也不留了;恶业是再不会来了。所以“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从悟道起,绝不会再造恶业了,不会再添坏的缘;善业做了的,他也是随业随消,做过了就算了,心中不留。所以说,这是无记性的道理,不受熏了。这是第二种理由。
第三,“三可熏性。”可以受熏习成功。“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什么是可熏,养成习惯,形成来生的种性呢?就是说,任何动作、言语、行为,自在,自己意识可以做主。“性非坚密”,但是它的性质并不是那么坚固,并不是那么细密,空隙比较大,能够接受习气的熏习,这个就是所熏的道理。这是这个名词的含义。
那么,“此遮心所及无为法。依他坚密。故非所熏。”怎么讲呢?“心所”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的思想,心里所想的,我们现在活着的思想、行为,这所有的心理作用,用佛学的名词归纳笼来一个总名称,叫做“心所”。那么,唯识宗采用世亲菩萨所著的《百法名门论》,把心理所有的作用,由凡夫而到成佛,归纳起来有一百个法门。普通我们的心所有五十多种,譬如贪啊、嗔啊。其实贪、嗔、痴已经是归纳性的了,假设是照现在心理学的研究啊,这个心所就太多了!现在的科学是演绎性的,越分析越清楚;越清楚,归类的范围、名称越来越多。像古代佛说的心理学是归纳性的,把很复杂的心理浓缩了再浓缩,所以有五十二心所。
这个“心所”“依他坚密”,注意,怎么“依他”呢?我们现在的思想是靠我们这个肉体的啊,靠我们生在世界上的这个物质的环境。有许多事情并不是心理要那么想,譬如说,今天诸位同我一样都换了衣服啊,加了一件了,气候凉一点了。你说:我一切唯心,不凉,你还脱掉,穿个汗衫来上课,做得到吗?哎,我不怕感冒,当然你不怕,鼻涕直流,头会痛起来。因为我们这个思想是“依他”,依仗还有个东西促使你,你才形成了这个思想。所以,冷起来感觉到冷,要穿衣服,热起来感觉热。假使我们这个身体或者是成佛、或者成神、或者变鬼,“亦无欢喜亦无愁”啊,没有依他起的这个身体,就不怕了。
做鬼还有身体,这个身体是第六意识所形成的,就叫做中阴身。中阴身变成鬼道,那硬是鬼,鬼还是有形体,还是依他,所以,下地狱还是觉得受痛苦的,实际上,那个身体给我们看起来,那个身体是假的,可是他受痛苦。同样的,我们的肉体,给成道的人,给色界、无色界天人看起来,我们很可怜:这个身体是假的,可这些人会伤心地哭呀、痛呀。可是我们现在没办法解脱,是“依他坚密”,坚固性很牢,而且一个个的观念很密切,解脱不了。所以,学佛的法门就是求解脱。
所以说可熏性,既然这样,心所,就是讲我们凡夫;还有得道的人,悟了道得到无为法,一切空了,空了就无为了。“无为法”也“非所熏”,得了道了嘛,等于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啊,尘埃挂不上了,就没有办法所熏啊。所以,你看出一个道理:得了道的,成了佛的无为法同凡夫的心理同等的厉害。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