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研究所熏的四种道理。那么,我们再讲一下总名称:第一是坚住性、第二是无记性、第三是可熏性、第四种与能熏共和合性,与能熏共同的,离不开这个熏习的作用。那么,就是所熏的道理。
最后,“可是所熏。非心所等”,所熏的作用,并不是现在我们一般的心理状况,我们现在的思想,第六意识习惯用的这个思想,有时候,这个思想是短暂维持的,它不能形成严重的种子;如果第六意识的根根建立得很牢固,已经变成下意识的动作,接近于无记性了,那么,它形成来生的种子了。所以说,“所熏。非心所等”,不是我们意识心所现有的作用,不是现行的作用。那么,所熏了解了。
“何等名为能熏四义。”所熏、能熏都有这个道理啊。“能熏”,就是说我们一切的心理作用、行为变成来生、他生的种性,也有四个道理。
“一有生灭。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乃是能熏。”我们晓得世间一切作为都是非常,不是永恒,随时变动的。虽然在变动的生活当中、作用当中、思想当中,能够有作用的,而且这个作用越来越习惯,越来越变成习惯了,“生长习气”,这个是“能熏”的道理。越来越习惯,就是刚才我们讲的:抽烟、喝酒、打牌等等,这是讲坏的了;念佛、拜佛、吃素这些等等。这是举一点点例子了,实际上世界上的事情很多了。就是说,在生灭法中,本来是生灭法,做过了就没有了,第二次再做又是第二次的生灭,可是,我们连续生灭地做下去,变成“习气”了,这就是“能熏”了。
“此遮无为。前后不变。无生长用。故非能熏。”这个道理是说明:得了道的人,就是我们刚才引用六祖悟道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境界,到了这个心如明镜,一尘不染,永远不变了;世间法是无常,得了道没有无常,永远不变了,“前后”都“不变”,一念清净就是一念清净。你说清净——有些人修道打坐,得到空、得到清净,还有清净的境界,还有空的境界,这个空与清净也要变掉的;不变是无为法,它再没有“生长”的作用。那么,无为法得了空、证了空,得了道的人,再没有“能熏”了,再不会熏个什么。有没有能熏呢?勉强说有,清净熏清净,空就是熏空嘛,同类的,没有什么。这是第一点。
第二,“二有胜用。”什么叫有“胜用”?“若有生灭。势力增盛。能引习气。乃是能熏。”生灭法是讲我们心理的作用有生有灭。譬如我们讲话就是生灭,你看,这一句话在讲的时候是生起,讲过了就没有了;我们听话的也是生灭法。这种生灭法习惯了,“势力增盛”,越来越严重。但“势力增盛”很难啊,讲两件事啊,我们都晓得唱歌的跟练拳的,我们从小都晓得有个习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唱歌的,你说会唱,好久不唱,不会了,所以唱京戏天天要练;打拳的什么拳都会打,两三年不打,或者三个月不打,丢的光光的,再也记不得了。就是这个道理,它生灭法的势力没有“增盛”。
读书也是一样啊,我们大家读书,你看在座的青年,大部分都是大专毕业。现在假设随便考你们一下中学的课题,我们临时随便出个中学的题目,出十个题目,大家一考,答出来一半已经不得了了,因为那些早就丢掉了,那些是生灭法,“势力”不强,不“增盛”。所以记忆力好的人,就是把生灭法的这个作用牢牢地记住,这就是意识的作用。所以我常告诉你们同学们,为什么你们读书那么差劲,记不住?我很奇怪,在我看来是觉得无比的奇怪!因为一个东西我大概一看,一定会有个影像,因为你们的影像没有了。
譬如,我们这位陆先生,跟我几十年了,很多话,很多句子,他大概听了几十遍了,到时侯还:“老师啊,怎么写?”他这个“势力”不增强,为什么道理?因为大家读书是用第六意识硬记,用脑。所以我已经给你们我讲过了,没有用的。你现在看要考试了,就拼命记,拼命记,哎呀,那真是记得辛苦。老实讲,你没有兴趣的,是为了家里,为了社会要考试了,联考了,拼命去记下来,赶联考用的。所以我说,孔子那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对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那真苦啊!那什么叫学问?像我们要读我们喜欢读的书,你叫我把书本放下,对不起,我饭可以不要吃。譬如看小说,看入迷了以后,“来嘛,吃饭了。”“好好,就来就来。”还是看下去。但是,小说看了记住了吗?还是记不住,那是兴趣,还是用第六意识。
真记得住,是用第八阿赖耶识,一个影像一瞭过了以后,不要用心,很深刻的就钉住了“坚住性”,这个“能”!读书有记忆力,书本读的多、读的好,学问渊博是所熏来的,学问知识是所熏来的,修道也是同一道理。所以,假设学密宗念咒子,为什么念咒子那么难念呢?别的你很容易懂啊,观自在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救苦救难阿弥陀佛,最容易学会了,因为有兴趣嘛,他可以救我苦,救我难,一听就会,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咒语搞不会了,阿什么?阿阿阿……那……还有个什么?没有道理的,你搞不会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你懂了这个道理啊,就没有什么年纪大,没有什么记忆力差,没有这回事,心境清明就做到了,这是讲到这个生灭法,“能引习气。乃是能熏”。所以,“胜用”,生灭法这个“势力增盛。能引”,引出来“习气”,这个“乃是能熏”。
譬如,我常常跟朋友讲(我不会打牌)。你真的不会打牌啊?我说:真的,我一辈子不会,而且不会不是逃避哦。我年青的时候,我看大家都在打牌,中国人啊,哎呀,三缺一凑一个很容易,我还特别找两个朋友教我打牌,还坐在牌桌上搞了一天,越搞头越晕,越教越不会,“去你的,不学了。”所以,对玩的东西,像打牌我就没有学会。下棋都会一点,会一点我就把它丢掉了,不搞成习惯,乃至写字我都不肯练成习惯。
“哎哟,你的字好啊。”有人说:“哎,你这个字已经行了,给我写一张啊。”我从此不写了。因为我看了书法家很苦,像于佑任啊,这些人家里书房里堆得都是纸啊,王大哥、李麻子、张小二、李大姐、那个小姐、那个女士,他一天就是在那里给人家写,自己都在叹气:哎呀,真苦啊,会写字讨厌!当然,是兴趣了。所以,我写的差不多就不写了。我说:我字写会了,一辈子做这个事情我才不干呢。你写会了,有人找你,苦苦哀求,你说怎么说法呢?你拖了八年,拖了十年,你活着总要给他还债嘛。一天起来啊,就坐在那里,拿个毛笔弄个墨,就在那里做这个事,书法家,我不干。
不会那不行,我非要把它(弄)会,会到一个程度,不来,不给它沾染。这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所以,这个是“有胜用”的道理。
“此遮异熟心心所等。势力羸劣。故非能熏。”这个道理是说明什么?什么不是能熏?是这样形成的:“异熟心”,就是我们死后的这个灵魂,做鬼的时候,也同现在一样,有些习惯啊,鬼世界里也会碰到熟人啊,或者鬼世界的礼貌不同了,现在我们是拉手,到那里算不定是敲敲手了,也不一定了,大家没有做过了,我们没有做过鬼了。那一种动作同梦中的习惯一样,“异熟心心所等”,这个心是一下下,我们平常有时候有些所谓下意识的动作,并没有意义,自己也没有把它当一会事,这个不会形成种子的。因为这种心理、这种作用“势力羸劣”,它的势力没有力量,很弱,“故非能熏”,所以它不能形成了阿赖耶识的种子,不可能。
所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在这个地方就懂了。你说,对学生的教育,那个老师啊,希望把学生管理得怎么样的好,没有用的,他那个心理不接受,同“异熟”的“心心所”一样,他的势力,心力不坚强,站不起来,不够坚强,你怎么教也没有用。
“恨铁不成钢”,他就是个铁,他是个马口铁,到了那个化学锅炉里就没有了,没有用了,“故非能熏”。
“三有增减。”什么是有增减?“若有胜用。可增可减。摄植习气。乃是能熏。”就是我们凡夫的心理,这种心理的行为,“胜用”,心理与行为有很好的作用,但是,不是不增不减,是“可增可减”,有时候可以多一点,有时候可以减点。如喝茶一样,不喝就不喝嘛,喝白开水,练习几天也会喝白开水了,“可增可减”。“摄”是包括,“摄植”一切的“习气”,这个是“能熏”的道理。
这个道理说明什么?“此遮佛果圆满善法。无增无减。故非能熏。”如果悟了道,大彻大悟成佛了的人,得了佛的果位,一切善法统统“圆满”,“无增无减”,到了不增不减……所以成了佛的人,能熏,你熏不上去啊,所以,我看佛前面不要烧香了,你再熏也熏不上去了,他也不抽烟,哈,熏不进去,“故非能熏”。
“彼若能熏。便非圆满。前后佛果。应有胜劣。”所以,成了佛的人,过去佛、现在佛同未来佛;男佛、女佛、老佛、少佛一样,成了佛一道(律)平等。所以《金刚经》上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真正到“是法平等”形而上,到了清净圆满佛境界,佛与佛,佛佛道同、平等,都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大家一样的。凡夫众生有生灭法,就永远不平等;不生不灭法就平等。你说悟道的人大彻大悟了,你说:“你悟了?”“悟了,我大彻大悟了!哎哟……我看你没有大彻大悟。”你这个不行,他自己都在生灭法,你说悟了,悟到哪里去啊?这就是言旁一个口天“误”,误尽天下苍生的“误”。
他真大彻大悟,悟了道的人,得清净圆满佛果。这个佛果呢,过去佛、未来佛都是一样,“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假设不是这样,那个佛也有阶级了,一年级的佛与二年级的佛有差别了,没有这回事。十方三世诸佛,十方代表了空间,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所以,诸位大家很可以放心,迟一点成佛没有关系,反正到那里都是一样的,所以,大可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在台北多玩一下,迟一点成功一样的嘛,都是圆满佛果。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四与所熏和合而转。”跟所熏配在一起。“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与所熏的第八阿赖耶识,“同时同处”,这个习惯“不即不离”,就是“能熏”。这个道理,同前面一条差不多。“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能熏。”所以说,能熏的作用,第七识就是意根。
所以,我们大家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不是念佛啊?是念佛,有嘴无心的念佛是这个舌识在念,嘴巴在念;心,第六意识没有在念,没有用的。念佛念到念念在佛,第六意识在念,这个叫念,对了没有?还没有对。念到什么,佛也没有了,念阿弥陀佛用不着一字一字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生灭法,是六个生灭,连这个佛号都没有了,没有了怎么样,你说睡着了?没有睡着,有乱想?没有乱想,就是这个念佛的境界,这个才是意根,第七识能熏,转识了,这才叫“念”。所以,我常常告诉你们,什么是念:等于你想妈妈或者你想你的情人,你陪另外一个情人吃饭,尽管我爱你啊,你爱我,可是心里是在想那个情人,不晓得他吃饭没有,着急的很:你快一点走吧,我们俩吃完分手,我要去照应他了,这个叫做念,念在心中,懂了吧?这个才是念,念佛要念到意根上有念佛之念,没有不往生的。
不往生也往生了,何必一定到那边去呢?到那边去也是念他,在这里也念他,你不往生,他来生你啊,他就来了。这样叫念,懂了吧?这很重要啊。不止念佛法门哦,你们学密宗的,要想秘密成就的,也要密到这个样子,你以为念个咒子就秘密了?唵嘛呢叭咪吽,生灭法,六个字。所以,只能贴在山顶上,结果唐僧来,把它一拉开了,孙悟空就跳出来了,它也没有这么大的力量。
念到没有这个了,就是这个念,念念不忘,这才叫“净念相继”。学禅也好、念佛也好、学密宗也好,你要学到这个成就。你们学密宗的,一个咒子叫密宗啊?那是方法,笑话,咒子不算是密宗。什么是密啊?清净圆满就是密,告诉你:你的心本来清净圆满。你找不到嘛,这还不是秘密啊!
所以,第七转识,第七识是意根,翻译它很难翻,第七识若翻成意根,有个第六意识了,再加一个意根不是叠床架屋不好办嘛。然而,第七识不止意啊,这个意根通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所以只好不翻,按梵文翻音:末那识,“末那”就是异熟、等流这个样子。
“唯七转识及彼心所。有胜势用而增减者。具此四义。可是能熏。”有最强胜的势力的作用,而且可增可减,具备了这样四个道理,就是“能熏”。我们注意啊,能熏的四个道理。刚才所熏的四个报告过了。能熏的四个:一有生灭、二有胜用、三有增减、四与所熏和合而转。至少我们本院的同学,这四个名称都要记得啊。假设期中考试,“能熏的四种,请你说出来。”就是这个样子。
“如是能熏与所熏识。俱生俱灭。熏习义成。”这个样子,“能熏”“所熏”的这个理由现在给我们讲清楚了。所以,你读懂了《成唯识论》啊,感觉真了不起!就是说,佛的教育文化了不起!翻译的玄奘法师,孙悟空的老师,小说上说的啊,真了不起!在那个时代,我们现在觉得看这个书很头痛,看不懂,它是个科学化的,这个条理给你讲得清清楚楚,没有办法用文学化来讲。
你看能熏、所熏各四种:具备了所熏的四种,就构成了所熏的条件;能熏有四种,具备了这四种就构成了能熏的条件。综合起来,能熏与所熏才是叫做“熏习”。我们一切的修行啊,就是善法的熏习,要注意这个道理。所以,念佛、修行就是善法的熏习。所以,这一生不成功啊,熏习过了,来生、再来生也会成功。
那么,现在进一步解释了:“如是”就是这样,“能熏与所熏识”,这个唯识的作用。“俱生俱灭”,与你生命同在,习气是跟你生命同在的。那么,叫做“熏习”的道理,“熏习义成”,什么叫熏习?熏习就是这个道理,“义成”,告诉你完了。
“令所熏中。种子生长。如熏苣蕂。故名熏习。”他说,一切的习惯,我们行为,一切的习惯,在我们这个所熏阿赖耶识里头,慢慢地,外面的习惯养成,变成种子这个力量。“如熏苣蕂”,苣蕂是芊芊草,就是药店里卖的芊芊子,就是芊芊草,我们也可做菜吃的。“如熏苣蕂”,这种草也可以烧香一样,把它熏起来有一股青草的味道;我们也可以讲如熏檀香,烧起来这个香味就出来,“故名熏习”,所以叫做“熏习”。
“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这种习惯使我们养成心理作用,心意识的作用。“从种生时”,变成来生的种子。我们这一生的习惯,有许多是前生带来的种了。那么,这一生的行为是现行,现在的行为为来生的种。“即能为因”,现在种下的因,来生得果,“复熏成种”,变成来生的种性。
我们都晓得,学过佛,讲过唯识:种子生现行,一切种性。所以,我们这个身体,每个人身体的秉赋,或者变男的、女的,老实讲,你做不了主,我们做不了主。上帝做主?不是的。鬼做主?阎王做主?不是,没有这回事。天堂、地狱有没有?有,第八阿赖耶识变的,不是真有个其它的力量。那为什么我喜欢做男人,这一生却变女人?有些人很喜欢做女的,偏偏变成个男的?你做不了主,前生的业力,自己作主,自我作主。种子生现在的现行,现行加上,变未来的种子。
像我常常跟有些同学们说笑,有些同学说:老师啊,我前生是什么?我说:我又没得神通,你真奇怪。将来慢慢等电脑发明了,电脑会给你统计出来。但是我说:你自己会不会看呢,你看看有些同学,虽然变成男的,有些前生做女人的动作还忘不掉呢;或者有些同学来生快要变女性了;有些女性很多动作是男人的动作,她刚刚变女的,初生为女性。这是譬如说了,男女的转变,自己做不了主的。
所以《楞严经》告诉我们,“纯想即飞,纯情即堕”。你把《楞严经》地狱因果那一卷看清楚。几分情,几分想,会投生哪一道,思想智慧升华的高就变人。情,情欲,世间的情欲,这个情并不只是讲男女之间的什么性爱啊,不是这个道理;对一个东西的留恋,一个习惯不肯改变,就是情。所以“纯情即堕”,堕落,“纯想即飞”,就是这个道理,这都是很科学的。所以种子生现行,现行变种子。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