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67页,等于讲到唯识的正题:第八阿赖耶识。“此识行相。所缘云何。”第八阿赖耶识它的动态,“行相”就是心性,它的作用就是阿赖耶识的“行相”。
“行”就是它的作用、动态;“相”就是它的现状。“所缘”,它所起的作用,所缘的外境是怎么样。这是个重点,第八阿赖耶识。
“谓不可知执受处了。”这个第八阿赖耶识的行相与所缘啊,就是讲它“不可知”,我们自己不觉得,这个心的作用啊,心是怎么样自己看不出来。肉体上、生理上这个心脏不是心,脑神经也不是心,脑神经是第六意识的一个机构。那么,这个心在内、在外、在中间,都不是。第八阿赖耶识,我们有一个先要了解的,大家一定要首先研究讲过的《八识规矩颂》,它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的差别。它的界别,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天地万物,拿现在观念来说,物理世界、精神世界都是它的变态,都是它的“行相”变化出来的。
所以,《八识规矩颂》关于阿赖耶识的,“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这个生命的投胎,轮回中的投胎转世都是它的作用。投胎转世就是异熟识的作用,第八阿赖耶识的异熟、等流这个作用。“受熏持种”,一切种子它保留在内,过去、现在、未来。“根”,我们这个身体上的六根:眼、耳、鼻、舌、身。“身”就是身根,这个命根。命根分两种:有形的身体上的命根是男女两性的生殖器,是命根;广义的命根就是生命的本来,无形象的。根身器的“器”世界就是物理世界、物质世界,这个地球、这个太阳、这个月亮,整个的物质都是唯心所造的,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所生长的。
就是“不可知”,自己没有办法体会到,除了悟道以后,修道成道的人,凡夫“不可知”。“执受”,它能够执藏。无始以来本来是空的,可是它变成了有,抓得牢牢的,“执受”。“处”,就是十八界:眼耳鼻舌身,色声香闻触,十八处,十二根尘。“了”,了了分明,都是它的作用。是这样,“此识行相所缘”就是这个。
“谓”就是“讲”,自己“不可知”,自己没有看到,可是它的确有“执受”一切万有的功能,“执受”生命的功能,了了分明。那为什么加一个“了”呢?“了谓了别。即是行相。”它有“了”别的作用。譬如,现在我们头脑听这个研究唯识的课,讲话听懂了或者不懂都知道,这个是了别,它有慧,我们抬头一看:那个是天,那个是山、水,都知道,这个“了”就是指了别。“即是行相”,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心行,它的行动、它的行为、它的作用,就是这么一个现状,第八阿赖耶识。
那么,为什么叫它是“识”啊,心意识的第八阿赖耶识……“识以了别为行相故。”所以,它本来是心啊,把它分成八个部分,叫它是识。为什么称为唯识,所谓唯识宗就是唯心嘛,为什么一定要用个“识”呢?是强调这个“识”的作用,就是认识的意思。“识”就是了别,对一切红、黄、蓝、白、黑,一看就不同;那个是钟、那个是茶杯、那个是讲台,我们的观念里头了别得非常清楚。“识以了别为行相故”,以这个为作用,第八阿赖耶识。
“处”,就是这句话“谓不可知执受处了”的“处”,每个字都不同啊。“了”是有了别的作用。“处谓处所。”它有个东西,有个方向,有处所,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即器世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故。”“器世间”就是这个物质世间,三界天人,物质世间的器世间,“器”就是物质的这个东西。
这个物质、物理的世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有情”就是一切众生,这个物质世间也是它所变出来的。一切众生现在生命活着的活动,生命活动不是只讲我们啊,我们死了以后,那个生命离开这个肉体,它还是在活动,还是“有情”。我们这个肉身是这个器世间里的一个根身,叫做六根的身体。所以说,它“是诸有情所依处”,一切有情,至少现在我们这个欲界中的众生,三界里头的众生,靠这个世界而存在,在这里活动,这就是第八阿赖耶识。
所以,我们本院的同学(听)讲过《八识规矩颂》的。《八识规矩颂》的每一个部三首偈子,三首诗。前五识三首、第六识三首、第七识三首、第八识三首,四个部分包括了八个识十二首偈颂,都要背来。所以,阿赖耶识就是“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这就是它。那么,它是素来抓得很牢,“执受”,所以我们不能成道,就是执着,抓的牢牢的。它有能藏、所藏、执藏,所以,第八阿赖耶识如果勉强用中文来翻译就是藏识,藏一些什么呢?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种子,它抓的很牢。
等于耍魔术的人,用个空碗或者一个香头。一个香烟的头,只有一点,把它速度很快地旋转,我们看起来不是一点的香头,是一个火光的圆圈,这个圆圈是假的,是幻相。你说假吗,因为它速度快,是真的,每一点都有它。譬如我们耍魔术的碗,装一碗水拿在手里,这个手转得很快,碗也不会掉,水也一点不会流出来,这就是它的执藏。所以,我们心性之体本空的,自己的动得太快,抓得太牢,因此我们感觉到这个生命的连续,心就在这里,本空的体相现不出来。所以,为什么要学禅定?是使这个动态行相,“行”就是动态,慢慢变回宁静,宁静到回来,呈现了本相,本来清净圆满,就修持到佛的果位。佛不是他,就是我们,我们每个都是佛。
因此,现在告诉我们,它的“执受”作用,这个心的第八部分阿赖耶识的执受,“执受有二。”有二种。“谓诸种子。及有根身。”就是这二种。这个第八阿赖耶识“执受”的部分,执受些什么呢?“受”就是容纳、包含;“执”就是抓的很牢。执受什么呢?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种子。拿心理道德范围来讲,善的一切、恶的一切、无记的一切种子,在时间上无量无边,包括无数的过去,包括无量的未来以及现在。现在也无量,不过我们不知道,以为自己现在很短暂。“谓诸种子”,这是一种执受,执受一切种子。
第二点,执受“根身”,它随时要有这么一个生命,即使死了,没有了道的人,在轮回中变中阴身,中阴身还不是鬼哦,这个灵魂刚刚离开这个肉体的,是中阴身。这个中阴身自己还是觉得没有死,等于我们做梦一样,我们梦中还有眼睛、有耳朵,觉得看到东西,觉得身体被人家打得这里痛,乃至醒了以后(还痛)。严重受报的,不但梦中的身体打得痛,睡在床上的身体也会痛起来,看看也青了。其实没有人打你,是那个心识的幻觉的境相,但是肉体上就会受侵害。它的作用哪里来呢?“执受”的作用来,六根与这个身,这两种。
本院同学都要注意到啊,假设考试出题目,就出在这里。第八阿赖耶识执受有几种?两种。哪两种?一切种子,“诸种子”,以及六根与这个色身,这两种。
“诸种子者。”那么一切种子又分开来分析,有些什么呢?“谓诸相名。分别习气。”这个种子里头有名相,名相是什么呢?观念,我们思想观念。这个名不包括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老张、老李这个名。一切宇宙间有现象的,就会有名,自然会给它构成一个名称。譬如一个男的,一个女的生了我们,人类自然会给他们构成一个名称:爸爸、妈妈,这就是名。乃至虚空,我们都要给它取一个名字,这个叫什么?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虚空,虚空也是名字。所以,一切万物的现象,有了现象就有名,这就是名相,这是两样啊:名、相。
严格地讲,分开来在《楞伽经》叫做五法,哪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相就是现象。如果拿现在的哲学来讲,名就是精神的观念,我们人类的心理精神产生的,万事都有名。这也是西方翻译的哲学(名词)。用中文讲就是道,就是这个道,也可以讲是智慧。不管西方人、东方人言语表达的不同,人类那个心理的名与相是一样的。名、相是怎么来的呢?由意识的“分别”来,我们有了别、分别心,就有名相。我们普通佛学的名称叫做分别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思想,有分别的:是与非,好与坏。不讲唯识分析的佛学,普通佛学就统统叫它是妄想,妄念。
刚才讲到五法,还有两个,如果分别心不起,一念清净,不动念了,不起分别,不动念做不到的哦,那是错的哦。不动念也是念,那是什么?无记念。尤其你们诸位学打坐,想学禅定的要搞清楚,都想把妄念去掉了,好像没有妄想就是道,那是变猪了,不是修道,修猪,那是进入无明、昏沉、无记的境界。那么你说:佛法叫我们怎么去妄念呢?这个妄念代表的是不起分别。
譬如我们眼睛看任何的东西,第一眼看到了就看到了,很快就过了,快的不得了。刚刚眼睛一接触到东西,我们看到了,不知道是什么,意识没有加上分别,那就是眼识的现量,就对了。我常常比喻,比方我们心里想一件严重的事,或者你早上:今天欠人家三千万,明天不解决就要坐牢,急的啊,心里头特别急。旁边有人来说:你吃了饭没有?看见了,可是不晓得他是什么人,因为这个意识在烦恼,在想一件事,眼识看见,这个时候意识没有分别,这是讲坏的(例子)。
修道如果到心中无烦恼,既不欠账也没有烦恼,六根大定,对境都知道,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没有分别,这样才是清净,勉强叫它是无念,并不是(真的无念),是不起分别,这个不起分别的就是正智,这就是般若境界的正智,五法中的正智。正智是永远保持清明,不起分别的,如如不动,就进入道,这就是佛道。所以,这叫作五法,唯识所注重的,《楞伽经》特别注重。哪五法要记得啊:名、相、分别(凡夫心)、正智、如如(菩萨道心)。
所以,正智是什么呢?空的,不是不知,一切都了解。我们以中文来形容,如明镜当前,此心没有分别,一个擦亮了的大镜子,大圆镜在这里,物来则应。狗来镜子一照,镜子里有个狗,狗走了镜子不留影像;人来一照,有个人;万物一起照,它有个万物影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是不起分别,正智的现行。
如果你们修道、禅定,能够随时随地养到行住坐卧,此心的行径都能如此,大事了毕,你不成道也不行,道也要来成你了。所以,你打坐起来,又想要身上的气脉通了,又想搞个什么境界了,那你统统是分别心在搞,永远不会成道。这样一来啊,等于白居易的诗告诉我们的:“空花那得兼求果”啊,一切本来空幻,你要求个有所成的果子,错了。
所以,我常常同你们诸位同学讲:不要走错了路,学佛不要以有所得的心,来求一个无所得的果,就错了,它本来是空嘛,无所得的果。结果你来打坐学佛,硬想如买股票一样,投资一样,坐个几天就想悟道,这个贪心多大!比那个股票市场的贪心还大。以有所得的心来求这个无所得的果,背道而驰,不对的。
所以说,阿赖耶识执藏了一切种子,哪些种子呢?“诸种子者”,“诸”就是一切,很多名相。譬如我们读书,一个读书人读书万卷,学问渊博,天上天下无所不知,学问哪里来的?分别心来的,懂得越多,记得名相越多。譬如我们讲佛经的时候,用佛经的名词来讲,用佛学的名相;如果我们讲别的东西,讲科学,就不能用佛的名相,要用科学的名相,都是分别心来的。
所以,阿赖耶识包括了“诸”名相,包括了一切“分别”,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习气”,习惯的这个东西,这个习气。这是解释阿赖耶识的执受作用有两种:第一种子,第二根身。那么,种子包括哪些种子呢?名、相、分别习气。那么你说:哎,佛经上还有两种:正智、如如,怎么不谈呢?这两种有,在一切种子里,可是它没有发,假设这两个种子一发出来,分别名相就空掉了,那就成佛了,这个种子是一切圆满的,凡夫是有缺陷的,所以,他只讲到“名”、“相”、“分别习气”。
那么第二种,“有根身者。”什么是根身?“谓诸色根。及根依处。”“根”,有根的身体,我们人有根,六根,同一棵树一样。你看,我们把自己研究清楚,并不是一个人,等于一棵树一样,有很多叉叉,每棵树都有根,我们这些都是根。当然,我们看到眼睛没有像树一样伸得很长,你不要看我们的眼睛是这样贴在这里,其实伸得很长哦,你尽你的目力看到多远,那个根的作用就已经到达了多远;我们的手也不止那么长,我们手的意志放的光,不止手(的范围),还超过手外面,现在的科学可以照的出来。实际上,我们手的这个根身的意,有时候坐在这里,就想拿这个脚到那里去,可是拿不到,还需要帮忙。所以,这个六根的“根身”,是讲我们这个“诸色根”,粗一点讲,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乃至一部分的意识根;细一点,这个色根是讲什么?我们每一个细胞都是色身的根,“色”就是物质世界有现象的。
什么叫“根依处”呢?哦,这就很严重了,很多现代学医的高明的同学们毕业了,就是名医师了,跟我讨论“根依处”是什么?譬如我们眼睛,眼睛的“依处”是什么东西呢?眼睛是根啊,眼睛也可以开刀的。眼睛这个能看的视线,根根是在后脑这里,这个是不是根的依处?还不是。那根的依处是什么?蛋白质构成的那个细胞?还不是。在科学上,现在还很难找(到)“根依处”是什么。勉强地说,是那个构成肉体的蛋白质细胞。
譬如说,我们人的生命是男人的精虫跟女人的卵藏两个结合构成的,那么,精虫与卵藏你如果拿到化验台上(分析),都是蛋白质等什么东西,没有东西一样。可是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功能,能变出来一个人?这个人的思想,如果分别心差一点,可以想一个理想,使世界上的人造反,把整个地球弄翻了。现在科学家发明的一个是氢弹了,将来比氢弹还厉害的,也是这个色身,根依处起的作用,分别心起的作用。
这个“根依处”是个什么东西?在《八识规矩颂》上,“根依处”还有个名称叫做“净色根”。哎,你们本院的同学背得来吧?在哪一句?帮我想一想,“五识皆依净色根”,这个净色根就不是这个眼睛、耳朵了,眼睛、耳朵是这些神经的作用,是根,不是净色根。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