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194讲 内变为种外变为器

“执受及处。俱是所缘。”在阿赖耶识的本身讲起来,能够“执受”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种子。“及处”就是器世界、物质世界中间。以及我们的身体、根身,都是阿赖耶识的“所缘”,都是阿赖耶识所攀缘的。

“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刚才有位同学问到:阿赖耶识摄为自体是摄一切因缘?差不多,但是不是那么粗。现在,本文就有答案:“执受及处,俱是所缘”,阿赖耶识因为因缘所生的这个关系,因缘,我们过去已经讲过的,具备了四种:种子是亲因缘;所谓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等是疏因缘,拢总称为因缘,因缘的意义就是连锁性的,一个抓一个。

“阿赖耶识因缘力故”,它的“自体”起作用,阿赖耶识“自体”起了作用。

“内变为种”,一切种子哪里来的?不是外变,还是自己所变现出来的。

“及有根身”,内变为种,阿赖耶识内在的功能发动,自己变化,等于我们的饭放在那里,放久了,它自身本身变化发酵,这个发酵也是它自身的变化,变来变去都是它。所以,我们以前也讲过能变、所变这个道理。所以,阿赖耶识的“自体生时”,“内变为种”,为一切种子,“及有根身”,变成我们现在肉体的生命,六根这个身体,这是内变。

譬如刚才讲的比方,是借来做比方,(但)它是物质,不是我们的心体,它(物质)本身就是我们心所变的一部分。如米变成饭,米做熟了变成饭;饭放久了发酵,发酵就是内变;发酵再久了,闷久了,它变成酸味,可以做酒了,酒也可变成醋了。所以“内变为种。及有根身”,米饭变成糯米酒、绍兴酒。我们常常讲绍兴酒好,真好啊,糯米做的。我们小的时候,看到做这个绍兴老酒,是糯米做的,不是现在用什么化学的,它完全是自己本身的发酵这样做。

所以“外变为器。”为物质了。刚才拿饭来比方,是借用来比方,饭没有灵性。人的自性不同,内变以为一切种,包括了这个根身,这个肉体。“外变”呢,我们拿新的名词:它投影出去,再转变、轮回,在这个宇宙间旋转,都在变化,“外变”就“为器”,为这个器世界。等于我们把一个鸡蛋打了,放在那个机器里摇啊摇,变成蛋糕。“外变为器”。

“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内变为根身、种子;外变为器世界、物质世界一切东西。所以,“即以所变为自所缘”,它自己所变出来的变成自己的“所缘”。“行相仗之”,那么,我们心理这个行为作用,就把这个现状抓得牢牢的,执受,“而得起故”,生起这个作用。

譬如刚才那位同学所问的:静下来的时候放光。放光是身识的内变,自己本身起变化,起好的变化,恢复原来光明清净的变化。内变为光明的种性,所以,影响这个生理很舒服,心境很宁静,甚至不要吃饭,不要睡眠。那么,你当时如果懂了这个道理,定久了,这是自身所变的,既无欢喜也无悲,很好,知道不吃就更好、不睡也更好。那么,这个定力慢慢保持久了,“外变为器”,你也可以起神通的作用。神通也没有什么稀奇,神通也就是内变与外变的作用。那么,你有了光明,自己觉得:这个好,就定在这个光明中,就是这个道理。“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自所变出来,自己正好借此定下来,所以,一切修持的方法都是如此。譬如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是你的内变,意念动起来要念这个念头,因念这个念头,慢慢回转来听声音,听这个念,慢慢就变成清净境界,净士现前,都是自身所变、能变的作用。现在,我想那一位同学听了,大概了解了。

“所变为自所缘”是好境界。你现在没有了,不是没有,因为什么呢?分别习气。在光明中过惯了也没有什么稀奇,刚从黑暗里来,看到光明很稀奇。所以,现在你还是一样,更深入更进步了。等于一个穷人突然发了财,发财后用钱用惯了,自己也没有觉得钱多有什么稀奇。刚刚第一天发财,哎呀,气色也好了,人也高兴了,这一下变成大富翁了,好高兴;过了几十年,哎呀,觉得好烦啊,钱多了也讨厌。实际上,你还是在那个境界里,懂了吧?这是“行相仗之而得起故”,这是好境界。你懂了,因此不要加一个心理:哎哟,这是好的,我是在光明中!那就糟了,那就变坏了;不起分别心,让它自然去,那就对了,懂了吧?

“此中了者。谓异熟识于自所缘。有了别用。”为什么识、识别不叫唯心,叫唯识?就是因为它前奏的功能有了别一切万象的作用,了了分明,辨别的很清楚,所以叫“了别”。什么叫“了”呢?就是讲“异熟识于自所缘。有了别用”,我们这个生命,“异熟识”代表了这个生命,就是阿赖耶识功能起作用的另一个代表的名称。所以,异熟与等流这两个名称,我们曾经讲到过,要大家特别注意,它会变异成熟。

譬如一个人,好好一个人,受了刺激,越想越生气越烦恼,慢慢变成神经了,你说这个神经哪里来的?哎,有个魔,有个鬼!嘿,那你才是魔鬼,魔鬼也是自己变的,没有一个另外的东西。这就是异熟变的,你有了这个观念,慢慢慢慢地把它形成了。等于刚才讲的,我们拿一个鸡蛋下了碗,把它一搅,加一点水蒸一蒸,就变成了蛋羹了,蛋汤就出来了,这是异熟,还是蛋,变异而成熟。我们心识的作用也是这样。

这是讲什么叫“了”,这个“了”是明明了了的意思,不是了道的那个“了”。同样的中国字,两个意义用的不同。我们得道是万缘都了,这个“了”是都空了;现在这个“了”不是万缘都了,是了了分明,明明了了都看得清楚。这个字的观念要搞清楚啊。“此中了者。谓异熟识于自所缘。有了别用”,就是说,这个“异熟识”,我们起的这个心理状态的作用,对自己所攀缘的内外一切的境界、一切的物理,心里头很明白,“有了别用”。譬如说,刚才我们提到一个好人,受刺激重了变神经了,你说他就不了别了?还在了别啊,不过他的了别,变成了异熟的了别,他认为那个幻境界,当成真的了;真的境界当成假的了。他有了这个果报,受痛苦去了。这个了别的作用始终存在。

“此了别用。”现在我们得一个结论,我们眼睛看东西的这个思想……譬如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我也不是学佛,静坐静坐就出现,哎呀,怎么光明?哎呀,好清净!这就是了别。这个了别的作用,“见分所摄。”这叫做“见分”。所以我们见道,明心见性见什么?自性见自性,我悟道了,见性空,就是这个。所谓悟,大家不是喜欢听禅宗悟道,悟什么?见到道,自性见自性。在唯识学有四分,叫做见分这一部分的功能。所以,我们生命功能的奇妙是见分起作用。譬如我们现在看书,乃至于诸位听我在讲,我懂了!这个懂了就是见分。乃至眼睛看到东西:“哎哟,就是他嘛!几十年前我就认为他,现在就是他。不过老了一点,差不多。”这就是见分,见一色相。我们心里头的这个见分是始终存在的,此见分要了解。

那么,我们把原文再念一遍,听完了,大家就容易了解了,不白听过去了。“此中了者。谓异熟识于自所缘”啊,“有”它那个“了别”功能的作“用”。不过,古文只用四个字,“有了别用”。我现在用白话大概翻一翻,你就看懂了,自己顺手记下来。这个“了别”的作“用”是什么呢?是我们自己唯心唯识的“见分”所包含的,见分的功能,所以,它属于“见分”的范围。

我们晓得,唯识宗是最进步的佛学。唯识宗的大师是未来佛弥勒菩萨,补充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作一个发挥,留给我们后人。从弥勒菩萨之后,当时在印度,有各种成就的大师,再加上自己所修证到、所理解到、所见到的,再加分析。所以,唯识后来有见分、相分、证分、证自证分,分四部分。

现在是解释这个见分以后的相分。“然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彼相应法。应知亦尔。”这是另一派的大师提出来,要你再讲清楚,只讲了相(见?)分,人家恐怕不懂,因此提问题。“然”,但是。“有漏识”,什么叫“有漏”?我们没有见道以前,这个心意识的作用都是有漏,有生灭。凡夫的心意识没有变成正智,没有变成如如这个正智以前,都是有漏的意识。这个凡夫的“自体生”起作用,“皆似所缘”,统统都是有“相”的,都是着“相”的,有现象,都是所缘的相。

那么一切现象,譬如光明也是现象,黑暗也是现象;烦恼是现象,清净也是现象,清净跟烦恼是一体的两面啊。但是,我们心里知道:现在心里头一点烦恼都没有,哎呀,今天回去好舒服啊!(这是)清净面。我们了解了:现在我好清净啊,好高兴!这是见分见到清净面。等一下,有个人打个电话给你,骂了你一顿;或者找你有什么事,哎,你那个清净掉了,起来就是烦恼面了。那么,那个时候,你的见分也知道自己:哎呀,我这一下好烦啊!你知道好烦的那是见分;清净与烦恼是相分,现状。

所以,“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你那个能变这个现象的功能是“能缘”,因缘的能缘,“能缘”呈现了这些现象。“彼相应法”,什么是“相应”?心所,我们心理的各种现状就起来了,或者生气、或者笑、喜欢、或者是妒嫉、或者是包容人家,这是心理的状态,心理的状态在唯识都叫做心所,归纳的名称。

“能缘”的现象起来了以后,自己心理的状态“相应”,就跟它配合了。譬如刚才的比方:我本来打坐很清净,好几月了,今天总算瞎猫抓到死老鼠了,学佛蛮有功效的,觉得很像入定了,能不能做到不知道,自吹自擂,那个是见分。刚刚一个电话响了,旁边拿起来:“啊啊,什么?股票大跌,去他妈的!哎,这怎么得了!不得了,我全家人不得了!我房子要卖了!”这一下清净面没有了,对不对?这个时候,一个境界一来,你的心理相分,一切心所是“相应法”,就跟着起作用了。真修行人在这里,接到电话,最大的祸害来了。

所以,今天吃饭以前,有个老同学,老朋友,很久没有见,特别打个电话,他晓得我忙,打个电话约好:“老师啊,五分钟时间给我就行了,我有大要紧事找你。”我告诉同学:“叫他来吃饭。”这个吃饭最好了,饭吃完了,话也谈了,这个嘴巴两用的,用完了不占用大家的时间。所以,我的方案就是请他来吃饭,吃饭以前跟我谈

两句。他人也变样子了,瘦的(不成样子)。他说:“我四十几天啊,这个罪受的,你看,老师啊,有什么法门对付这个烦恼?有没有?”我说:“有啊。”“老师啊,赶快传给我。”我说:“死嘛,空嘛,空掉就好了嘛!”“那怎么空呢?”我说:“空还有方法的?我问你:你妈妈生你,是光屁股来的,也没有老婆,也没有孩子,也没有财产,什么都没有,空手来到世界上。哇……拿奶给我吃啊!都是要人家的,吃了几十年了。将来走的时候,光屁股回去啊,本来空的,空还有什么方法?”“对。”我说:“吃饭了,好了,法也传完了,来吃饭。”他说:“老师啊,我今天很有收获。”我说:“怎么说?”“第一,你传了我一个法,空法。这个还不行,还有一个法:我看你一面就行了,烦恼就解脱了,哈,这是第二个法。你不讲我也不说,我懂了。”我说:“你饭也吃饱了,赶快回去,我也要休息,要上课。”

这说明什么?任何一个境界一来,你的心所起“相应”。痛苦烦恼,你说,几时解脱啊?没有时间,三大阿僧祗劫轮回把你缠起,越缠越紧,越紧越缠,越缠是越紧。什么是得解脱呢?所以我说,什么叫学佛?给你们讲句真话,这是咒子哦:“他妈的!去你妈的!算了!”就好了,哈哈,这个咒子好不好?有这个气派,什么事一丢,你不要看这个不是咒子啊,咒子是咒人嘛,我咒自己最好嘛:“去你的!”丢掉就好了,就解脱了!你还要念个什么“唵”,唵个什么?“阿”,阿个什么?这个咒子多好呢!我传的这个咒啊,是密宗的大咒,哎,你们去试试看,保你灵光,记着这个咒子。这是心理相应法。

所以,一切心理相应啊,“应知亦尔”,应该知道,你看,意识一生,境界一来,心理就配合了,它同这个见分是一样的。你要见到这个东西,我们烦恼一来:“我现在烦死了!”那个“烦死了”也是见分啊,见分见什么东西?

“似所缘相。说名相分。”见什么东西?就是见到自己心体的那个意识变了,变出一个烦恼的样子,这个烦恼同清净这两个都“相似”,都是一个境界,那么,这个境界是心理的现状。拿我们现在的名词啊,历代的人都会造名词啊!现在最新的名词叫做“意识形态”,你那么一讲,人家说你不落伍;哎,你说这个是心所,“什么叫心所?”“唯识。”“去你的!什么唯识!还唯我呢?我跟你不认识。”就完了,你这个佛法就不能“唯识”了。你告诉他:“这个就是意识形态。”“嗯,你很有学问,美国留学回来的?”现在人就是这一套。

你再有本事,再炒一个名词,不叫做意识形态,你说:“这个形态的‘了了意识’你不懂,是最新的心理学。”“哪里学的?”“我在外层空间学来的!”他更佩服你了。世界上的人喜欢受骗,你给他讲真话,他不信,你骗他,他就信。骗进来了以后,在那里慢慢打屁股,都给他打光了,鬼东西,这些都是没有用的,他就乖了,就悟道了。佛的教育法就是这个东西。所以,现在讲教育法,你们将来都会当法师喽,将来念咒子,就念我教你的那个咒子,把他哄进来,然后打屁股:你给我放下!空掉!他就成功了,这很简单。

所以,照他(玄奘法师)这个办法一讲,我们书都看不懂;照我的办法你就懂了。

“似所缘相,说明相分”,一切境界都是假的,假的叫做“似所缘相”,好像有个东西。你说烦恼,烦恼你找找看,烦恼来时自己向自己里头找,真的没有一个东西嘛。没有一个东西,老子为什么去上当呢?受这个烦恼的骗呢?“似所缘相”,都是假的。

这个样子“说名相分”,我们加上一个学理名词,就是心理的状态,叫做“相”。相分跟见分懂了啊。

“似能缘相。说名见分。”所缘的境界,那个现象,就叫做相分。等于我们现在眼睛看外面:看到你、看到他、看到桌子,这是所缘的,眼睛所缘的现象,这叫做“相”分,这个现象。那么,眼睛闭起来,你说看到什么?看到电灯光朦朦的,这也是相分;你那个能看到看不见的,那个能分(别的),我现在什么都看不见了!你怎么会讲话,那个是“见分”,懂了吧?见分跟相分就是这样容易懂。

你要是跟玄奘法师读啊,你读书,打死你也不会懂;你跟我学,念那个咒子,很快就懂了。懂了吧,什么叫相分,什么叫见分?当然,还有个“面粉”,哈哈。

所以,相分跟见分“若心心所无所缘相。应不能缘自所缘境。”假定我们这个“心”王,八识的心王;“心所”,心理所起的这个作用,“无所缘相”,一切皆空啊,空我也不要,不跟它发生关系,都跟它绝交了,断绝关系,什么都没有,“无所缘”。这个时候,“应不能缘自所缘境”,你那个“能缘”作用的“自所缘境”——你说:“光明来了。”“我管你光不光,我不要。”你说:“这是佛的光啊。”“佛也不管。”所以,学禅宗的人:佛来打佛,魔来打魔,魔也好佛也好,一切皆空,都给我滚开,不要!你佛跟我佛有什么相干,你度我,我还正要度你呢!学禅的人就是这个气派,一切皆空。就是“心心所无所缘相”,一切无所缘。“应不能缘自所缘境”,因此,自己变成一个不自欺的人,自己所有起来的境界不受骗。

譬如说,你们学打坐的:“最近坐得好舒服!”那是所缘的境界。然后下来:“老师啊,我昨天打坐好舒服,后来他们叫我扫地,一扫一扫,我这两天找不回来了!”这不是笨中加个蛋吗?那个所缘的境界早过了嘛,你还在那里烦恼干什么呢?如果有气派,这个舒服我也不要啊,不理啊,这也是我自心所造的境界!那么,你更进一步了,进一步什么,无所谓舒服不舒服,既无欢喜也无愁,扫地就扫地嘛,做饭就做饭嘛。

你说:有烦恼来怎么办?哭它一场嘛!你哭都不敢,笨死了!哭完了也空嘛。该哭的时候拼命忍,那个鼻子都忍红了,那个气抖得啊,你不生病啊?!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就笑,自自然然的。何必学那个鬼样子,哭又不好意思,把鼻子捏着,那个嘴还捂着起。张开大嘴哭嘛,那个哭相也很好看嘛。你不相信,哭的时候,照张相看看,那个张开大嘴,哈,我们看到很好玩,蛮不错。学佛就要这样解脱,这样豁达,与一切境界“无所缘相”,那自心自在了。

“或应一一能缘一切。自境如余。余如自故。”如果你不是这样呢,或者应该怎么样?“一”每一样“能缘”之心,攀缘一切外境之心。譬如我们现在,你看,看那里:“噢,一个白骨的骷髅,模型。”是我们“能缘”的看到;“哦,他端了个茶杯。”茶杯是“所缘”的境界,你心里知道的这是能缘相。“自境如余”,你就晓得:“现在,他拿个茶杯来哄我,我根本不理这一套。”自心无分别,很清净。“自境如余”,静下来,这个东西还是如如不动,你心里明明白白就在这里。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