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195讲 所觉义皆无

“自境如余”,静下来,这个东西还是如如不动,你心里明明白白就在这里。

“余如自故”,外界跟我两个没有分别,打成一片了,用不着对境心不起嘛;对境起心也没有关系,起与不起一样。

所以你们:学佛的人这里不敢去。我说,我们当年学佛,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同学:“来来,今天晚上,看看,我看你们用功不对啊。”“某人,你去跳舞厅买几张票,一个台子弄好啊,我们到那里喝咖啡去。”看人家跳舞,就在那里打坐,蛮好,也不盘腿,看看。然后老师胡子抹抹:“好不好?”“好,这个境界好。”“怎么好?”“看都下了地狱。在那时扭啊扭,也蛮好看嘛。”所以,有时候我们坐茶馆听唱戏去,一听,“哦……”那个声音,“哇……”这么一唱,坐在那里一看,半睡不醒的,也用不着盘腿就空了。这个样子就是“自境如余”,自己的境界同外境界打成一片;“余如自故”,一切外相同自心的清净一样。

所以,我以前常常告诉那个出家的朋友,哎呀,在山顶住茅棚,一个月下来问我拿钱,米给他送去,菜给他送去,我说:“你要知道啊,我供养是供养你在山上住茅棚,不过你没有用啊。”“那怎么样?”我说:“你山上住茅棚,打坐一天到黑清净,只听到猴子、鸟叫啊,有屁用!你下来,等你住三年茅棚住下来,我带你到跳舞厅啊,到马杀鸡(按摩院)马杀牛的地方去看看,你那个定力,非垮不可。这个地方垮掉了还有什么用?!”“老师,我不会。”我说:“我早看你会。”“怎么?”“你到我家里背米上山去,经书我都有,你都不看,你就在茶几底下拿电影明星的画报看。你这个茅棚还住个屁啊!但是,我供养是供养你了,我也晓得你只修到这个程度而已啊。”

跑去山林中,那就是老子的话,“不见可欲,其心不乱”,如此而已,那是环境养成的,不是你见了道。见道的人随便到地狱里头,它都是清凉世界,有什么关系啊?魔鬼的境界也是莲花世界啊。所以,大家修道的观念,都走入这个小乘路线,“不见可欲,其心不乱”是逃避现实,要现实到你的前面来啊。记住这两句话:“自境如余。余如自故”,不起分别。

“若心心所无能缘相。应不能缘。如虚空等。或虚空等亦是能缘。”那么再说、再讨论。“若”就是假定。这个“心”以及“心所”,心所起来的心理现状、形态。

“无能缘相”,一切都不攀缘外境界。譬如说,假定我坐在这里,看到下面千千万万的人听课,你们有恭维的、有笑的、有对的、有听不懂的、也有不愿意听的,你说我看见了?没有看见。就是我老师的那两句诗:“佛座拈花余贝叶”,贝叶就是佛经嘛。

“樽前含笑看人头。”就是看到很多人头而已,我也不晓得哪个是男女、老幼、出家、在家,不管,就是那么多,看到一个一个那么多摆在那里,“樽前谈笑看人头”啊,就这么一件事,那就没有什么,“无能缘”。

“无能缘相。应不能缘”,这时候的心境,即然对一切不起攀缘…起攀缘是怎么用?“咦,他在这里啊……”一边讲课一边看着他,这就是能缘、所缘的作用。“哦,这里还有个他!”这就不对了,能缘所缘了;不起能缘,都是人,无所谓对象,就是那么讲(课)出来,“如虚空等”,此心犹如这个虚空一样,一切不着,不着相,如行云流水。就是这个道理。

“或”,相反的,或者说。“虚空等亦是能缘”,哎,你注意,刚才讲同虚空一样——错了,虚空也是个现状啊。你说:“我现在的心啊,打坐都空了。”“空到什么程度?”“噢,同虚空一样。”对不起,你还没有空,有个虚空的相在啊,对不对?所以说,“虚空等亦是能缘”之相;真正所谓虚空,连虚空的境界都没有,无所谓空与不空。“故。”所以。“心、心所必有二相。”因此我们要了解,心理意识起作用就有两种相、两部分,哪两部分?就是见分与相分。

我们眼睛一看东西,一讲话,“哎,我在讲话。”我这个话怎么讲的,这是我的相分,懂了吧?那么,我讲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话我讲对了没有,自己很清楚,这是我的见分。等于你们诸位听我这一句话讲对了没有,怎么讲的,这是相分,你知道他怎么讲的;你一听,哎,这句话我懂了,他讲得有道理。这是你的见分。起心动念的作用一定有见分与相分。这是相分的道理,说明了。见分、相分今天说了两分了,还有两分留给下一次讲。

那么,“如契经说。”这个“契经”是引用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别的经典上说的。

“一切唯有觉。”这一切都是自己知觉到的那个觉悟,我们人有知觉。所谓成佛证得菩提,菩提翻译中文是正觉,也叫做悟,悟到一切唯有觉。

“所觉义皆无”,正觉是能觉之心,悟到在那个自性能的体段上“所觉”起来的,由这个知觉了解而起来的差别的道理“义皆无”,都是空的。“义”就是道理。

“能觉所觉分。”“能觉”就是见分的道理,拿哲学来讲是精神部分;“所觉分”就是现象的部分。

“各自然而转。”所以我上次讲到念佛法门,没有什么带业、消业的问题,转念就往生,也不是带业也不是消业,“各自然而转”,见分同相分都在那里。

转动迷糊了就是轮回,转动把轮回切断了就成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成道了。所谓见分同相分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他引用了佛经,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道理,说明这个相分与见分。

现在,我们四分讲了二分:见分、相分;如何是悟道,证道,那个是证分;你悟的道对不对呢,证的对不对呢?证自证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