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因上转”。说我们修净土念佛的也好、修禅的也好、修止观也好,初步的要想空转呢,转这个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清净、空转了,那么差不多了,第七识跟着转,所以“六七(是)因上转”。前五识、第八识,前五识我们不是讲过了吗?要到第八阿赖耶识转了,前五识才能转,很难哦!所以是“五八果上圆”哪!所以第二首就讲:“四惑八大相应起”,第六识转了,“六转呼为染净依”【断录】第七识俱生我执也跟着庄严起来了,它是这样转的一个东西。
那么下面讲得道的时候,“极喜初心平等性”,因为第七识这个俱生我执,它与第六意识相依为命,它是第六意识的根。所以菩萨登初地欢喜地的时候、刚刚悟道的时候,功夫到了三际托空,在三际托空里透出来这个别境慧,突然一悟,所以大家要问禅宗怎么叫“悟道”,你就是做到三际托空,那个是心量的境界啊!你悟了没有?那个悟是般若诶!你在三际托空心量的境界里头透出了这一悟,所以才“别境”了:“啊!”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悟。
譬如说有些禅宗语录讲错了,破初关,“未参禅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道以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是功夫境界、心态的状况,那同悟不悟没有关系。那是说看到这个境像心哦!那我们把第六意识只要摆平了,你看一切境界都不同了,这没有什么稀奇嘛!所以见道以后啊,“见山是山……”这都是空话!悟道,悟与不悟,禅宗这一悟,“慧”透出来。但是要这个定的境界、心量的境界到达了清明,这个中间透出了这一点慧的作性,叫做“悟了”。不是说你们拿着某一个清明的境界,抓着这个境界,“哎呀,我得了道!我悟了道!”你不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吗?
所以我们上午讲到明朝那位名士所讲人生做三件事:自欺、欺人,不然被人家欺。多半在自欺中过,要特别注意!所以第七识,初地菩萨得道的时候,登达欢喜地。其实初地的欢喜地啊,就是四禅八定初禅定功夫配合的。所也初禅呢,“定生喜乐”。
“极喜初心平等性”,只要菩萨一登地,见到自己空性的时候,初地登欢喜地,我见没有了,我相没有了,看一切众生都是平等、慈悲。所以,“极喜初心(发起)平等性”。但是换句话说,我想在座好几位都有这个经验,当你用功好的时候,心境很和平的时候,自己好像的确没有我相了,人家侮辱你打你一下都不会生气,觉得每一个人都很可怜、都很可爱的,会慈悲心会起来的。“平等性”,我跟你都平等、一切平等。但是这样叫做无我吗?没有哦,还早哦!初地菩萨登地刚刚见到了无我的这个平等性。真正达到无我要八地以上的菩萨,“无功用行我恒摧”,到达第八地菩萨,拿我们刚才以禅宗比方,到达破了重关的时候,“无功用行”了。“无功用行”很难了,不需要用功了、自然都在用功,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都在慧中。在水里头游泳也好、你去打滚也好、跳舞也好、打架也好、开车也好、登山也好、滚下来也好,你都在定慧中,不需要(用功了,自然)有定有慧,“无功用行”。
所以我们晓得,像禅宗的祖师赵州和尚,大禅师,八十岁了,还到处找明师、访道。所以“赵州八十尤行脚”,到处参访善知识。当然,他是方便讲的话,人家问他:老和尚,你是大祖师,八九十岁了,还在外面跑什么?为了这个要打成一片哪!此心还没有打成一片。禅宗所谓打成一片,还没有到达“无功用行”。你还要打坐作功夫入定才有,不打坐不作功夫你那个道就倒掉了,不叫做“道”了,叫做“倒”了,茶杯要“倒”出来了。用功才有道,不用功没有道,这个道你说还值什么钱嘛?不值钱了!所以菩萨到第八地以上,“无功用行”,所以叫第八“不动地”,不退转。没有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萨,你功夫再好、智慧再高,还会退转哦,还会退到六道轮回里头去哦,还在那里转的哦!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萨,在不动地才可以不退转。但是到这个时候是“无功用行”了,不需要用功自然用功,无往不是道,无一不是禅。到这个时候才是真做到了“有我的无我”。“无功用行我恒摧”,永远真正无我境,人无我。但是第八地以上的菩萨,只破除了人无我,法无我还没有到达完全干净哦。所以“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真做到法无我的时候,成佛了,十地以上的菩萨,进入了如来地、佛地了。那么还有我没有我呢?对不起,还有我,这个我是什么?佛的大慈悲,千百万亿化身,一切处度众生,所谓“他受用”。变成佛的、这个我啊,一念一动,这个“我”念一动,“哎呀,我要救这个人!”这一念一动,就化身出去了,变成“他受用身”,这个化身教理上也叫做谓“他受用”,为利益你而用的,一切的动作为了帮助你,乃至打你骂你一切等等,爱你、笑你等等,为了“他”。所以佛菩萨的境界,化身千百万亿,这个身,像释迦牟尼这一生,来教化我们这个世人,这一生的释迦牟尼佛的肉身,也就是“他化”,他受用身,为我们一切众生,这个“他”指我们其他的一切众生。所以成佛有我,这个才是大我,这个才是真我。所以佛一生下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我”来了,还是有“我”。
所以难懂吧?所以修行之难吧?先要无我,后来的真我,是这个样子。但是这个真我是《涅盘经》上讲:常、乐、我、净,这个我。这个我是如来地境界、成佛了的境界的我。所以“如来现起”,现量境要起就起。看这个众生,所以观世音菩萨循声救苦,以三十二变化身,救度这个世界。岂止三十二?他在密教里头,有二十一尊度母,也是他的化身。啊,所谓正法明如来、准提佛母,就是他的正化身,都是他的化身、变化。这些身有时候变成二十一尊度母,所谓绿度母、红度母、白度母等等,有时候又变成“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何以有如此的功德?因为他早已成佛了,他的本名叫“正法明如来”,正法明如来化身在这个世界是观世音菩萨,同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也是他的化身,正法明如来。这一些化身就是如来的境界,“现起他受用”,为了众生,自己“我”化身出去的“我”,这种境界要到十地以上的菩萨、到佛地,这个我是真我的成就,常、乐、我、净。
第七识,我们也交代了。现在(讲)第八阿赖耶识,麻烦来了。讲第八阿赖耶识,陈先生前天提出一个问题,投胎的时候,据他也亲眼看到他的家乡,因为他跟我同乡、浙江人,不过不同县,陈先生是浙江吴兴人。他说看到家乡的,有人的确到妈妈要生的时候才来投胎的。他所以前天听了三生石上这个事情,他问我是不是入胎的时候就投胎,还有半路投胎、有出胎的时候投胎?因为我们前天讲得时间来不及,我说讲到唯识第八阿赖耶识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恐怕今天我看看时间不够,先念了,大概下一次我们专题报告这个问题。
第八阿赖耶识,这是根本,“性唯无覆五遍行”,第八阿赖耶识,没得盖覆的,它没有躲藏在哪里,无所不在,第八阿赖耶识,无所不在。心物一元,无所不在的。它自己的性能,这个“无覆”,第八阿赖耶识其他的作用、心态的状况它没有。心态的状况第六识、第七识有,前五识有一部分。第八阿赖耶识,它没有心态状况。它是这么一个东西。根根,等于我们一棵树的,它这个种子所生的树根、等于这个树根;第七识等于这个树干;第六识啊(等于)树干的中间、那个主要的中心;前五识(是)这棵树前面开的花、结的果。比方,我们把它比方是这么一个东西。所以第八阿赖耶识,它其他心态没有,可它有这个作用“五遍行”:作意、触、(感)受、想、思。
所以你们有许多打坐的要了命。很多人因为理路不懂、道理不懂、理论不懂,去盘起腿来想试验这个生命的科学,你怎么通嘛!都觉得:“哎呀,我定是很定嘛,就是也没有念头,可是总是我晓得呀!”好像他要学死人才好!“完全不知道”他才叫做“定”。你要晓得第八阿赖耶识正是有思哦!这一思都没有,你不是闷绝就是昏沉,这不得了哦!大糊涂哦!它正在“五遍行”中,五遍行第八阿赖耶识有思哦!所以入定的人,一点也都不知道了,那叫做定啊?那是你的佛法,你自己乱解释的佛法。
所以一般人认为:“哎呀,打坐坐在这里应该是什么都不知道。哎呀!我越来越清醒诶,越来越不要睡觉了。”嘿嘿!那是当然喽!哦,你以为越来越糊涂、越来越爱睡觉、乃至睡着了以后什么都不知道,这叫做入定啊?这叫做变猪!真的呦!这个修下去果报会变猪了的哦。不仅我那么讲,宗喀巴大师也是那么讲,很多祖师吩咐你:不要以为昏沉的境界是定、不要以这个是无念,那是错极了的呦!无念的话,是“观察圆明照大千”,大圆镜智,更清楚;但是自己没有动思维心,没有动分别心,那个才是无念呀!所以像镜子一样,照天照地,纤毫一动都知道,那才叫无念;不是无知哦!所以你功夫越好越不要睡眠、越清楚,是当然的啊!清明境界现前嘛。所以可悲啊,很多人不懂学理乱去修行!我几十年常教你们要想学佛想用功先要穷理呀、先要穷理呀!嘿,老朋友也好新朋友也好不听我的,不听我也只好算了,跟我没有关系,你要去变什么你爱去变,下一次我碰到你说:来来来,又来了,再说。变狗也好、变牛也好、变狮子也好、变老鼠也好,再教你来嘛!再不听话,又去变去嘛。是这样哦!不是讲笑话,很严重。
所以阿赖耶识它里头有五遍行。这句话讲完了。
“界地随他业力生”,这个宇宙佛说有三界、九地,这个表后面都有,整个的宇宙万象,都是第八阿赖耶识这个功能变出来的,这个功能叫做业、业力。三界六道、天堂地狱、畜生恶鬼,鬼、神有没有?都有。什么变的?不是上帝、不是阎王、不是玉皇大帝,也不是佛、也不是菩萨,是我们每一个人第八阿赖耶识自己的业力所造的,“界地随他业力生”啊!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小乘的罗汉、声闻、缘觉,虽然他自己觉得证到涅盘、证到空,他都认不清楚第八阿赖耶识是个什么东西,“不了”,小乘罗汉他根本不知道,所以还不算悟道的呦!所以《楞严经》上佛把声闻、缘觉都骂成外道了,所以识阴里头十种外道,因为第八阿赖耶识他不知道,“二乘不了因(为)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就是大乘菩萨,有些也搞不清楚,所以由佛过世以后,有《成唯识论》、《辨中边论》、《中观论》、《大智度论》,这些菩萨们没有办法,起来作论,就是论这个道体这、个东西。“由此能兴论主诤”,意见上、思想见地上的差异。我们今天先到这里。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