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我们这个耳朵如果坏了,这个机能坏了,根坏了,我们听不见声音了;因为听不见声音就少烦恼,人家骂我也好,恭维我也好。那么这个“触”就不行了,“作意”也没有了,想、受的作用(也一样)。所以讲,这个“触”的作用“故说为彼。三和合位”,三样合拢“皆有顺生”,一路连带关系跟下来,就是心理所起现状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另一个说法,也可以叫做“变异”。
我们研究这个(论),讲得好苦,也听得好苦。但是,我们在座的很多学哲学的要注意啊,西方的唯物思想,唯物论者的心理学只是讲到这一段,只到这个程度。所以他认为,没有什么精神世界,不是唯心,一切都是唯物的,都是因为外界所引起的。所以,唯物哲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学上都是在这个“触”字的境界。“触”的境界我们唯识佛学也承认,这个“触”的境界也是因外物的环境引起的,但是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是内在的心理引起外物的情况,所以叫“三和”。唯物哲学的思想根本不承认心意识这个道理,它认为只有两个东西。你们研究生学心理学、哲学的课,特别要注意这一点,就是唯物思想也有一部分接近。
还有,我们现在流行的性心里学,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也只是到这个程度。所以,把一切人类心理的活动都因为是两性的性心理关系而来,也只是到这里。所以,特别要注意啊。那么,我提出这个注意,详细的要你们自己去研究,写论文的时候,不懂的再来问。
“触似彼起。故名分别。”“触似彼起”的“触”,怎么叫做触呢?把握三点啊:根、境、识。有六根官能的存在,这个根拿现在生理卫生讲就叫做官能。我们的官能好的,同外界接触,“触似彼起”。注意,唯识用的(字)好,你读了唯识的这个“似”字啊,对于西方的唯物哲学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一看就(比)下去了,那么可见唯识的高明。
我们因外界运动发生心理作用啊,那个心理作用好像是跟外界走,并不是完全跟…,“似”,相似的影像而已。所以,“触”的功能“似彼起”,好像是阿赖耶识的分别功能起来。起来以后呢,引发了心理作用,“故名分别”,我们心里说:这个好,这个对与不对。所以望梅止喝,我们喜欢吃酸的人讲到梅子啊,话梅啊,口水一想就酸起来了,口水也来了,就是唯心的作用,就是由这个引起,“触似彼起,故名分别”,是分别心起来的。
“根变异力。”六根接触到:眼睛看到外面,耳朵听到外面,或者身体感觉到外面,“根变异力”,把业力转动,“引触起时。”引发了感觉起来。“胜彼识境。”往往啊,我们的心理被意识蒙蔽了,好像外面的力量比我们心理的力量来的重大,“胜彼识境”。
因此,“故集论等。但说分别根之变异。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触境。”所以小乘的佛经著作,像《集论》等等里头所说的理由。《集论》的内容“但说”,只说,“分别”心,“根之变异”,引发了五根、五个官能了:眼、耳、鼻、舌、身,“变”动,“和合一切”,配合了一切“心”所起的“心所”现状,有这个感“触”的作用。
“是触自性。既似顺起心所功能。故以受等所依为业。”所以,起了内外的交感,接触到交感,接触到了以后,就是感受了。“既似顺起”,一路下来,“心所功能”就起作用,就有感“受”。所以,我们手摸到烫的、热的东西就(知道)是烫或者不烫,就是感受来了。感“受”是触的“所依为业”,是它的业力。
那么,同时又引证别的佛经,另一本佛经,“起尽经说。受想行蕴。一切皆以触为缘故。”我们注意了,尤其是一般用功的同学。《心经》我们常常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五阴,受阴同想阴、行阴——阴也叫做“蕴”。受、想、行蕴这三个作用,我们感受到,乃至于思想,感觉同思想两样。
所以,我常常告诉同学们:你们要修道,就是了(liǎo)两部分的东西,把它归纳起来很容易嘛,不要看佛学是那么麻烦。我们人就是分两部分:一个知觉状态,就是思想;一个感觉状态,就是生理上的作用。怎么样先把知觉的状态宁静下来,然后把感觉的状态丢掉,就很容易了,就是简单的很,学佛就是那么简单!噢,看了佛经,哎哟,八识啊、十八界啊,越“界”越“界”不通啊。但是,你说那么简单吗?真正我们分不开!哪一样是属于感觉状态?哪一样是属于知觉状态?这些心理状况是很难分别的,能够把它分开了以后,你的修持、用功差不多啦。
现在讲“受”,感受的,“想”,这两个我们还容易懂,“行”阴很难懂。他说,这三个都是“以触为缘故”,把这四个作用一起连起来。他好像忘记了讲一个,五阴里头的色阴没有讲,对不对?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色阴,这个身体就是四大:地、水、火、风,有骨头、有血、有肉、有神经、有脂肪,这个都是四大地水火风变的。因为这个身体是物质生理的,这个生命的物质变出来了以后,没有错啊,它也要热胀冷缩。所以你看,有些人说:哎呀,你胖了点。我说:夏天嘛,同物理作用的热胀嘛。冷缩,冬天就缩小点,一定的,是真的呦。那么,这个情况很多啊,你仔细看看人,有时候问:哎呦,气色好不好?夏天什么脸色,冬天什么脸色,都有差别的。
这个四大色阴及“受想行蕴。一切皆以触为缘”。所以“触”呢,它同外界(有联系)。外界也是四大:地水火风,空气、日光、水等等。
“由斯故说识触受等。因二三四和合而生。”由这个道理,所以讲“识”,意识状态,就是思想部分;“触”,感觉部分;“受”,我们现在所发生的心理上的感受,感受舒服与不舒服。分有层次,各家的说法有不同,“因二三四和合而生”。
这要研究一部《五蕴论》。行蕴,譬如我们讲,如果研究《百法明门论》,我们曾经提到过,《百法明门论》有五十一种心所,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我们上次也提到过,譬如时间、势、速,你的意识没有办法控制。假设我们打坐的人入定,你一定一个礼拜,你入定的人出定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有一个礼拜,就是一下下,可是外边的人晓得,看这个钟点、这个日历已经七天。那么就是,你的定力可以在你自己内部的世界里头把这个时间改变了,缩短了,你觉得这么一下下,怎么有七天呢。所以我们古人的诗,我们小的时候念书啊就学这诗,“王子去求仙,弹尘上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你们现在当小孩子的时候,这些不会接触到了。我们小的时候,相当于现在幼稚园这个阶段就念这些,还会默写这些。但是事实上,你在自己的修养境界上可以转变了这个时间观念,外面的时间呢,这个地球的运转并不因为你入定而变掉,对不对?所以,像时间等就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你的意识心没有办法跟它相应。所以,它属于星体的行法,宇宙的动力,宇宙的运行。
因此讲,心所有多少?“二三四和合而生”,这些数目字我们暂时把它拿掉,如果讲这些数目字,在《五蕴论》,佛经里都有的,譬如说刚才讲《百法明门论》,你查一查这些大概都知道了。我们在这里不作啰嗦的报告,一报告起来,你会头昏了,已经到了最后了。当然,头昏了也好,回去不要吃安眠药,一定睡觉了。
所以,“瑜伽但说与受想思为所依者。思于行蕴为主胜故。”所以《瑜伽师地论》对于触的问题只讲,即弥勒菩萨认为,触这个作用,与我们生命心理的感“受”、与思“想”、与“思”有关联。
那么,什么叫“思”呢?“思于行蕴为主胜故”,所以“想”我们容易(理解),自己晓的:我自己在想、大家在想,自己感觉到我在想,想是表面上的,所以佛学又叫做妄想。这个“妄”字等于浮想,三点水的浮,浮在外面我们还看得见。思就深沉了,所以,我们中国文学形容“思”形容的很好:沉思。等于水面上的是浮想,波浪在面上,思等于沉到海底去了,不大容易体会。所以,中国的文学形容得非常好!
“思于行蕴为主胜故”,思(在)行阴的成份重。我们先把想与思解决了,大概有个了解。现在我们大家坐在这里听这个课,脑筋:我懂……不懂……,当然一半了。到了两个钟头后快要下课了,正是有一点昏昏要睡了,有点疲劳了,一半已经“想”知道了,想回家,想下课,想疲劳,这个都知道。“思”不知道,思在哪里呢?我们坐在这里,那个家,我的家在那里,今天本来想几点钟回家,家里还有点什么事,你现在没有去想它,可是它那个作用在那里,这个是“思”,(这样)一提,你就懂得那个“思”了。所以,“思”跟“想”是两层东西,都是一个心的作用,它有这么微妙,分析起来很严重。
所以,我们讲思想思想,我上哲学课的时候,我常常讲的,乃至在主要研究思想的机构我也讲:你们乱讲话,“思想问题”?思想是什么问题?思想本来就是问题,有问题就有思想嘛,就这个道理。说“某一种思想有问题”,这话对了。不能随便笼统地讲“思想有问题”,思想本来就有问题,人就有思想,思想就是问题,问题就是思想。这个思跟想是这样一个差别。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