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成唯识论》卷三,上次讲到第八阿赖耶识的五遍行。五遍行的第一个是“触”,所谓“触”的道理啊,上次已经讲了。拿我们现在的观念,古文唯识学的“触”字,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平常佛学里头经常用到六根、六尘里头的这个“触”,在古文上转来转去啊,很难搞得清楚啊。实际上,所谓的“触”等于我们现在这个心理精神的方面跟外界的交流、交感,就是交感的作用。所以,第八阿赖耶识五遍行的第一个就是同外界的交感。这个交感当中,使我们发生舒服或者是痛苦、快乐、不苦不乐这种感受,属于自然的,拿我们现在的观念讲即本能的,或者借用现在心理学的名称来说:下意识的。这个第八阿赖耶识“触”的作用与第八阿赖耶识的关系是如此。
现在,我们是讲“作意”的问题,第二个遍行就是“作意”,古文都是翻成“作意”。那么原文说:“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这里的“心”字,我们先要解决这个问题啊。所以,佛学里的八识就是说明了唯心这个心八个部分的作用。那么,这个“警心为性”的心,就是讲我们的本来心,整个的,包括了八个识的作用。
现在是讲第八阿赖耶识内容里的五遍行里的“作意”,这个作意的作用是讲它“警心为性”。这个“性”不是明心见性的“性”,是“性”质,“作意”这个心理作用的性质,是使我们心理发生警觉。实际上,我们用现在话讲“作意”(即)注意,就是普通我们讲的你很注意。
“瑜伽但说与受想思为所依者”,这个触,我们刚才用现在的观念给大家解释了,即交感的作用。在《瑜伽师地论》里说,这个触同外面一发生交感,就是我们今天天气凉了,要加衣服了,就是本能,自然就觉得,不要心去想,我们整个的身体、心理都有凉意,秋凉之意。所以,《瑜伽师地论》上对于这个“触”,弥勒菩萨的本意是说,“与受”,感受,什么是受?下面都有解释。“想思”,是触的“所依”,所依仗的。换句话说,因为外面有感受,外界感受天气凉了,所以我们想到加衣服;因为加衣服,我们想到:我要穿一件什么衣服?想下面是思,“为所依”,触的作用。
对于这个思呢,思与想分开的,我们已经说过了。想是浮面,浮在外层,生灭法,所以普通佛经叫做妄想,因为它靠不住,生灭流转很快;思,比较是沉,内沉,细的,所以我们翻译叫沉思。
所以,现在这里讲思,“思于行蕴为主胜故”,这个“受想思触”的“所依”,关于最后的这个思,我们用沉思形容,我们也讲过了,它在五蕴里头属于“行蕴”,行蕴方面是它的所依,因为思就带动我们本能的活动。
“举此摄余。集论等说为受依者。以触生受近而胜故。”《瑜伽师地论》是我们刚才那么说的,另一本佛经里头的论叫做“集论”等等,他们这一派认为,所谓“触”是同外界发生关系,感受,这个“受”是触的所依,这一派的学理去掉了想跟思的作用,因为他们认为,“以触生受近而胜故”。一接触外面我们就感觉到不对,譬如说,一摸到东西就晓得烫与不烫、冷与不冷,它同感受很接近,所以这一派的佛学的大师们认为触这个作用,是跟感受最接近,因此,就把它归到那个范围去了。
“谓触所取可意等相。与受所取顺益等相。极相邻近。引发胜故。”一接触发生关系,这个触有什么呢?有“触”了,一接触就要“取”,就要抓住。这个抓不是有意去抓啊,譬如说我们感觉到天气冷了,阿赖耶识就感觉到需要有一个东西披在身上,这就是取的作用。譬如一个婴儿出了娘胎,碰到外面的空气,同妈妈肚子里的空气感受完全两样,这个触,发的很大,所以这个婴儿一生下来很小,马上就看到很快就长开,膨胀开来。那么,照佛经上说,据佛说,婴儿生下来很痛苦哦,与外面的空气一接触,胞衣一破了以后,就感觉到似有十万八千根针在身上同时扎下去一样那么难受,所以空气进来就长大了。
那么,这个是取的作用,就接触到“取”的“可意等相”,即满意不满意,舒服不舒服“等相”,等等现象。那么,触跟外面一发生关系,我们这个外面不只是身体外面啊,是心外,要注意这个心,不是只指身体。心在哪里?另一个问题了。那么,一接触到,我们就有感“受”,感受同触又不同了。譬如我们碰到空气,今天冷了,晓得穿衣服,这是触本能的作用。冷到什么程度?冷得怎么样难过与不难过?这已经归到心理的另外一个作用“受”。“受所取”的是什么呢?“顺益”,舒服就觉得很对,舒服是顺益;不舒服是相反的,不顺益,所以触跟受两个很“邻近”。因为触就引发了这个感受、引发了这个感觉,因此《集论》等等的经典上认为,触跟感受彼此互为因果的,很近。
“然触自性是实非假。六六法中心所性故。”但是这个触,我们这个生命生下来,我们注意这个第八阿赖耶识,“去后来先作主公”,这个应该都知道,投胎它先来投胎,死是最后走。
譬如人死了,我们以佛教的规矩,以及中国文化《礼记》规定的礼貌,我们以前人死了,寿终正寝就是死在家里,死在自己应该睡的那个房间床上,这叫寿终正寝。那么在古人,中国的古礼,不晓得你们诸位有些年纪大的知道否,家里这个人死了,或者是父母、祖父母,完全断气了,不动(的)。中国的古礼,没有佛教来以前有规定。因为我们古人祖先们晓得有一种病,叫做假死,有人或者过了两天复活了,又活转来,所以不随便搬动的,所以依中国的古礼,那个时候叫“制哀”,不动的,不碰触的。后来佛法进入中国,道理也是一样,因为这个身体没有完全冷却,阿赖耶识没有完全走开。譬如这个人死了,一下气也断了,眼睛闭了,第六意识什么都没有了,分别也没有了,但是他的“触”还有,所以,这个时候摸他的身体,冷到哪一部分,哪一部分死亡。
触的“自性”,它自己的性能是真“实”的,不是幻想。“六六法中”: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就是说“识”,唯识的识;“触”,就是这个触;想、思、爱等等。所以“六六法中心所性故”,是它的“心所”,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就是六样,就同我们有六根啊,眼耳鼻舌身,这六个作用。所以,六六,六六等于三十六。“心所性故”,心理所起的现状都有“触”的作用。
譬如我们的手这么一动,假设我得了风湿了,我指头弯不动,我已经知道了,这个就是“触”的作用。假设我没有得风湿,没有老化,手很柔和,活动很大,我们每个触都自足用,所以“六六法中心所性故”。
“是食摄故。”所以我们生命活着一定要吃饭。所谓吃饭就是需要营养,拿现在观念讲,就是营养的作用吸收进来,那么,我们这个生命(才)活着,这个就是五遍行“触”的作用。那么,这个“触”呢,“食摄”。“食”,我们晓得佛说的“食”就是我们吃,我们需要吃,有四种吃。
“段食”,分段吃饭,譬如我们吃三餐、两餐。这个“段食”的翻译又叫做“抟食”,提手旁一个专。我们拿筷子挟饭来吃,外国人拿调羹舀来吃,拿叉子叉来吃,印度人拿三个指头抓来吃,这个是抟食。“触食”,触,感触。譬如说,我们这个地方假设完全没有空气了,我们就马上死了,因为没的饭吃,空气没有吸进来。所以,一个人假设是被泥巴埋掉了,只要超过心脏以上,就死掉了,因为皮肤也要呼吸,皮肤没有呼吸就死掉了,这是触食。还有“思食”,思想精神还要食粮,思食。所以修道,到了后来可以断除人间烟火了,他的触食的气满了,思食的得定了,所以,他不要抟食了,不要外面的烟火食了。还有个“识食”,唯识这个识。
其实我们普通人也要四种吃饭:“段食”,分段三餐吃饭;“触食”,假设天气冷得很,没有穿着,你会冻死的,这个还是需要;若思想精神把你弄的很苦闷,譬如说有人很苦闷,忧郁就死掉了,所以我们中国文学有一个形容:“柔肠寸断”,人伤心到了极点,没有眼泪了,默默无言。古人做过解剖的,我们中国古人做过解剖的,那个猴子伤心到极点,解剖了,看它的肠子一寸一寸断掉。这个伤心肠子怎么会断?这个里头有心理作用了,气的道理,不是随便的。所以,“柔肠寸断”那是真的,是科学,不是形容。这个是“思食”的道理,思想。
“识食”那就高了,所以入定,一定多少年,可以修到长生不老,或者是死了可以转化,不入轮回,但是没有得道,他能够维持这个“识食”。所以,这个触是“食摄故”,是属于这个范围。
“能为缘故。”我们吃进去的这些营养一切等等,使我们的身体,生命的本能感觉更灵敏。这个很简单,大家学佛修道,你身体健康不健康,或者你的“触”啊,就是五遍行的“触”,假设修持得好的话,应该很好,假使不好就是你修持不对,为什么不对?你的识食,你的精神食粮没有搞好,你的修持路道、方法没有对,他“能为缘故”,他同你的生命本能互相为因缘。
“如受等性”,所以触受思三个,“非即三合”,不是说要同想思配合拢来发生触的作用。触就是触,他自己就接触。
现在要死啊?那我们就死死看了。学了佛应该知道,刚才讲了我们中国的古礼,现在不合理,人刚刚死不能碰,所以刚才讲到中国的《礼记》,死在家里以后,人死了身体还柔软,那么,完全冷却了,身体慢慢硬化,洪医生告诉我。那位法医,人死是先从眼睛、眼球这里开始(硬化)。所以,他一碰到警察法院报凶案,他就要到了,先看死人(的眼睛),把这里拉开:没有救了!这里硬了,然后慢慢开始全身硬。这些我们不知道,这是科学,他的经验来。
若没有硬化以前,软的时候,身体不能碰啊,碰他还有感受,他还有苦、乐的感受。佛法更是如此(说),这是中国的古礼。现在的人死了,不到一两个钟头,东搬西搬送到殡仪馆,在殡仪馆里把你全身的衣服,短裤什么的都脱的光光的,一条光鱼一样,“噗通”丢到药水池子里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就像白鱼一样,一个个泡在那里的咸鱼一样,那个味道很难闻。不晓得你们去看过没有,看过了以后马上得解脱,人就是那么个样子!然后,到了出殡那一天拿上来,然后用擦脚布一刷,身体刷了以后用药水一洒,脸上红的、蓝的一化妆蛮漂亮的,衣服穿起来。这在我们古礼上很不好,不过现在也没有办法,哪个人要在家庭办这个事啊,很难。
所以,我们陈教授写了一篇文章,大概在这一期的《知见》上出来,写某某人“寿终正寝于某某医院”,在某某医院就不是寿终正寝了,“寿终于某某医院”就好了嘛,中国文化的文章都不会写,乱写。某某寿终正寝于某某医院,写某某医院怎么叫寿终正寝呢?医院不是你睡觉的地方啊,不是你家啊,就写寿终于某某医院就好了。所以现在讲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不能讲了!没有一样不是错的,不错就不叫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是“都错”,都变成这样了!好了,不讲闲话了。
人这个身体是四大构成的,地水火风叫四大,每一大有一百一十种病可以发生。呼吸系统发生的毛病,就有一百一十种病,归纳性的。地大,骨头病,发生的毛病有一百一十种。所以,四大的毛病有四百四十种病。譬如感冒,感冒了肠胃一定不好,胃一定不好,好了就不感冒,胃好了不会感冒。换句话,胃不好,所以会感冒;再翻过来说,因为感冒了,胃一定不好。所以啊,好的医药治你的感冒,是先把胃的消化功能健康起来,同时连带的,不是光吃感冒药就行。随便吃些感冒药,吃多了把胃更吃坏了,感冒更不容易好。譬如说,任何一种小病,如感冒都可以使人死亡。
因病而死,寿数终了,是正死。横死呢?寿命没有到,或者犯罪死了,或者是意外的旅行死了,各种各样的死,那些都是横死。至于自杀上吊还不算是横死,是横死里面最差等的。自杀的人连入地狱都没有资格,孤魂野鬼,那是很难超生的。为什么呢?逃兵嘛,你的业报应该还账的,你还没有还完,你就逃回来了,你罪加一等。所以这个自杀很惨,所以不能自杀,要知道,等着慢慢好好死。本来我们生来的目的是干什么?等死,本来如此啊,道家的哲学,庄子讲的“不亡以待尽”,生命看上去没有死,实际上是慢慢死,活一千岁也是要死的,等死而已。
人到死亡的时候,现在告诉我们大家死亡(的经过),你问我有死过的经验没有,就不要问了。也许我有死过的经验,因为过去死过嘛,还记得,你们大家诸位都忘了啊。人得病死亡是讲正常的死亡,刚才讲过的四百四十种病,任何一种病都可以死亡,没有什么稀奇。正的死亡,只讲一种正的死亡,所谓寿终正寝,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走了的时候。你看,一个人快要死了,躺在这里。
第一个,四大假合之身,这个身体机器坏了,第八阿赖耶识这个灵魂就离开这个肉体了,我们叫做死亡。这个机器怎么才开始坏呢,这跟唯识都有关。死亡的第一个是地大分散,也可以说是地大初动。年纪大了,两条腿脚心还发暖,身体还很灵便,六根都很灵利,还叫做健康。人怎么老的?先从两个脚老起,先从脚上死起。
我常常告诉你们修道要懂啊,为什么要盘腿,两条腿坐不住,是气脉不通,实际上你已经死亡了一半,不管多年轻,盘着腿坐不住,坐住也不行,要两个腿发舒服,舒服得比什么都舒服,那才叫健康。你坐在那里等一下就发麻,那是腿不健康。
你们看过婴儿没有,小朋友们、年轻人没有看过,当妈妈当爸爸的应该看过,婴儿躺在床上玩什么?玩腿,两个腿光是蹬,这个手不大会动的,对不对?妈妈们,我说的没有错吧?到年纪长大了,五六岁,三四岁的小孩子最讨厌了。所以,“七岁八岁狗都嫌”,狗都讨厌他,猫狗在睡觉,他就跑过去逗它们,不要它们睡了,因为他的两条腿要活动,它才长大;手的动还比较少,手抓东西经常打破了,捏不住,对不对?大家还记得吧,我们都是这样活过来的。
有许多年轻人在这里修道,我都很佩服,他们都是我师父,我非常佩服。年轻就爱跑嘛,所以有时候爬山去了,因为两条腿发胀,喜欢跑。到了中年以后,坐起来就要这样了(师学姿势)。腿没有力气了,不大喜欢跑了,慢慢地懒得动。到了老年,两条腿喜欢翘起来了(师学姿势),老年人走路“咚咚”,对不对?用本省话讲就是
“硬嗑磕”了,可以打鼓了,骨头硬了嘛。所以,老年人的脚还暖和,很轻灵,还轻松,那说明地大还很健康。所以,真正要死的时候,先感觉到的是身体。你们读《论语》读到一句(跟你们提到古书真是要了老命了),曾子是孔子传道的弟子。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