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所以,“作意”我们必须要懂进去,不要只在文字上转。就是说,唯识讲的“作意”这个心理作用,“谓”“警觉”性,引起这个心,第八阿赖耶识这个心王,“应起心种”过去的种子。
譬如刚才举的例子,我们听课也好,做事也好,这个在想的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也有“作意”啊。现在是讲第八阿赖耶识的“作意”。第八阿赖耶识的“作意”怎么样了解呢?譬如我们现在大家坐在这里听课,眼睛也看着前面,心里也在想,第六意识在“作意”。但是,我们检查自己的心理,尽管在听,尽管在想,第八阿赖耶识的作意是怎么样?心里虽然在想,但心里另外好像还有一件事,什么事?自己也找不出来,对不对?是不是这样?找找看。所以,每一个同学们听课啊,脑子不空灵,听下来记忆力记不住,因为(被)第八阿赖耶识这个作意挡住了,“谓此警觉应起心种”。
“引令趣境”,因为这个作用,自己在心理上对外面的事情啊,另外发生一个联想、感想,这个叫做“作意”,“故名作意”,第八阿赖耶识的“作意”我们了解了。
“虽此亦能引起心所。心是主故。但说引心。”这个“作意”的作用就是我们心理的状态,现在的话讲,就是心所起的现象,八识心王所起的现象,心的本体所起的现象。那么它的功能呢,心的作用的功能,“心是主故”,因此《成唯识论》上说,“于所缘境引心为业”,因此在理论上叫它是“引心”,引发我们心体的那个功能。等于煤气摆在这里,一筒煤气,它的功能,我们拿洋火在旁边一点,就把它燃烧起来了,这就是“引心”的作用。
“有说令心回趣异境。或于一境持心令住。故名作意。”前面刚才讲的一句将作意的名称解释完了。“有说”,另外有一派研究唯识的佛学大师们说。作意是怎么解释呢,这一派说:作意这个作用是使我们的心被它拉走了,“回趣异境”,“趣”就是趋向,看这个同学,听课眼睛瞪着,看上去很用心,他的心理都在作意,书本都不留意了,这个是引起“异境”。或者呢,因这一句话,另外想到别的地方去了,想到很远去了,搞了半天……哎呀!我这句话没有听到!回来。就是引起“异境”,所以,对外面的境界一直跟着它走,这个心很专一。
或者心理的现状“于一境”,在某一个思想、某一个观念上,“持心令住”,始终有一个观念在这里。怎么讲法呢?譬如说,现在我们在这里听课,你家里或者有一件事情,或者某年轻同学有一本书掉在朋友家里了,心想:哎呀,下课以后,怕关门了,找得到吗?唯识也听了,但这个东西在心里头不忘,就是说“或于一境持心令住”,这个心呀,在这里很坚固的,永远在这里,这样叫作意。这是另一派的解释。文字我们了解了,讲得很吃力,你们听得也很轻松,听不懂才很轻松,听懂了也很吃力,这是真的。“彼俱非理。”告诉你,这样的说法都不对。“应非遍行。”为什么讲它是不对呢?这不叫做五遍行。“遍”是普遍,它不是一条线的存在,它是全面的存在。你所讲的,对一件事情,某一件事情……刚才我们讲的作意,是特别注意某一件事情,这个是第六意识的作用、作意,不是阿赖耶识的作意。
因为这一种心理状况“不异定故。”(同)入定一样,什么叫入定呢?譬如我观想一个佛,真正观想起来不变了,这个佛像永远在这里不动了,也不摇动,也不生灭,其它的妄想都停住了、停止了,就那么定住。这个就不叫做作意了,这是唯识学的定境,不叫做作意。作意还是在散乱的状态,所谓定境的定不叫作意,定属于别境。
你们本院的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哦,要你们把《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论》搞清楚,尤其是《楞伽大义今释》上面的那个表。
这个定是属于什么?属于五十一种心所的什么?本院的同学哪一位答得出来?有人答出来吗?答出来一百块!没有啊?一百块还是归我赚,可见你们听了那么久,还是没有用,这可以证明了吧,不能说我出的题目深吧?
定境属于别境,心理有五种别境,你们去查啦,就要留意了。所以得定是得定,绝不是普通的心理,这叫做得止得定。那么,说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只有这一念不动摇。所谓定,等于是一个东西钉在这里不动了,不是那么摇摆,不是跳动,这样叫做定了。所以定是心所的状态,并没有说得了定就是成道了,没有悟道哦。但是,要想悟道必须要得定,得了定才有戒,才有慧哦。所以,定与慧是属于五种别境,定是五种别境里的,特别的境界,也是心理的状态,还是心理造成,特别的境界。
尤其我们本院的同学要注意哦,第一为了自己的修持,第二为了弘法,使别人了解。假设马马虎虎听过去了,很轻松的,那绝对答不出来。所以,我并不是故意整你们,给你们这样一个题目,这是个限度,你答不出来就完了嘛。你不能当着我说:我很用功呀。我也晓得你很用功,吃饭、穿衣服非常用功,呵,有好菜的时候更用功。等于有一个学生告诉我:“老师啊,你不要骂我,我是文武全才。”我说“怎么讲法呢?”他说:“做事情我是文的哦,吃饭我是武的啊。”我说:“对对对,你没有错,是很高明,文武全才。”他说:“做事你不要找我,我不做,那时我是文的;若有好吃的东西,老师你找我,那是武的。”所以我们要注意哦。这一段把作意介绍完了。
那么,五遍行里头的第一个是触,现在假设,我马上回转来考试的话,什么是触?我有一个最简单的定义,给大家讲过的,恐怕都答不出来,现在你们都不要交卷了,我替你们再答一次。所谓触,拿现在的观念讲,就是这个身心与外界的交感作用。这要搞清楚。触是一个,作意是第二个,五遍行的心理状况。现在讲受,这个“受”字我们大家可能懂:“哎呀!你不要吵了,我受不了了!”对不对?受是个什么东西?注意哦。
“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这个“受”就是感受,我们现在讲:享受。像好吃的冰激凌:好吃!热得不得了,啊,真享受啊!这是受。你说:我好痛苦啊,受不了啊!这是受。“受”这个心理状况是什么意思呢?
“谓领纳”,“领”字注意,领进来的领,领出去的领,带领你进出。譬如现在有人问:十一楼在哪里呀?禅堂在哪里呀?我带你进去、出来,“我带你”叫做领,领是领。“纳”,领进来了以后,找个座位给你,“你去吧。”屁股尖的挤一挤就坐下了,这叫把你“纳”进来了,归纳,纳进来,领纳这是“受”。
“领纳”什么呢?是我们心理的状况,“领纳顺违”,什么叫“顺”呢?哎呀!这正是我要的东西。譬如现在刚刚晚饭吃完,有人多吃了一点咸味,如果正听课,唯识听了一半,有人端杯浓茶给他,“真好!感谢!先生功德无量呀!慈悲呀!”因为这个时候很“顺”我的意思。或者是你正坐在这里听课,有个人看看没有位子了,他忘记了后面有个人,结果坐在你腿上来,你气不气?这个感觉不好受,这是“违”。
“领纳”“顺”,顺的境界;“违”相反,可恶的境界。或是“俱非”,两样都不是,现在也没有人打扰我,大家在家里……譬如说,家里白天男的上班了,女的买菜去了,然后只剩一个我,坐在那里没有事,很无聊。你说为什么会无聊呀?“无语怨东风”,没有事就觉得无聊!无聊就是“俱非”,都不是,都不是的时候很难受哦。
所以,一个人先不要修道,等一切人都老了,都走开了,儿女都走掉了,什么都没有了。然后啊,一天到黑如李后主那个词里讲的,“一夜珠帘闲不转”啊,“竟日谁来?”一天到黑看不到人,鬼影都看不见。李后主当过皇帝,最后做了俘虏,赵匡胤把他软禁起来,坐在那里“一夜珠帘闲不转”,就是窗帘都用不着拉起来了。“竟日谁来?”一天到黑没有人来看他,当然没有,不像他当皇帝的时候,上朝,光看到下面那个头磕下去,这个味道很好玩。所以,那个日子他过不了了。这是讲“俱非”这个境界。
人能够在这样的境界里头做到一切都没有了,乃至明天没有米了,身上也没有钱,真的一切都没有了,觉得正好修道,才可以修道。所以,我平常告诉大家:你能不能受得住寂寞,(若)能把寂寞觉得是享受,可以修道了。你们平常光想空,是因为忙得不得了啊,并不是想空呀,是想偷懒休息一下,你知道嘛。所以,哪个有资格学佛修道?没有人啊。来问打坐的,打坐干什么?想气脉通,想身体健康,这是赚钱的心理呀!
这个领受“俱非”的“境”,这个环境;“相”,那个形象。“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它的“性”质,在这样的境界,环境里头感觉很清净。譬如家里的客人刚刚走了,尤其是家里请客,包括孩子都去买菜、洗杯子,一起忙了两三天,忙完了以后,杯子洗完了,一切搞完了,客厅收拾好了,一坐坐下了:哎呀,风去楼空,这个时候就是受,这个享受很好,这个享受是不要钱买的。这样叫做“受”。
当然,这是讲好的一面的受,坏的一面的受呢?今天打(防疫)针了,我看有许多同学,一说到打针,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那个针头拿在那里,尤其是女的,还没有扎进去,就在那里“哎呦”叫起来了,那个声音尖的比电视机里的还要尖,这也是受。你说,那个针都还没有扎下去,这是违受,有各种受,受就是这样,叫做受。那就是感觉,感受。
那么,这个受的作用在心理上,“起爱为业”,好的受会贪恋。譬如乡下人,本来没有吃过什么好东西,所以,我们在乡下(的人)有时候笑乡下的,穷人豆腐也吃不起,问他:“你将来发了财怎么样?”“哎!那我每一餐都吃豆腐。”呵呵,他这个受的境界,豆腐没有吃过啊,吃惯了一样东西……。
所以我们有两句古文,讲人生的思想境界:“从俭入奢易”,一个人平常很节省,没有钱,样样都很节省。忽然发了财,被人家诱惑,应该买电视机了,买了小的还要大的了,买了大的又来个小的了;喝了花茶还要喝乌龙哦,喝了乌龙再喝“白龙”喽,反正是“龙”不完的啦,从俭进入奢侈就容易。“从奢入俭难”,生活享受惯了,你叫他节省下来,过那个平常的日子,过不了。
所以,这个领受“起爱为业”,但是为什么偏向“爱”来讲呢?我们这个人,凡夫享受惯了,就构成了一个业力。享受惯了,你叫他不享受,所以我常说:很严重啊,像你们这一代很严重啊,像我们,假设一旦回到非常落后(的环境),我们照样能够过,受得了。我想我这种人还觉得蛮有味道啊,苍蝇在饭上飞来飞去,去去去,差不多了,加一点味道,加上(苍蝇)就是gamisa了,没有关系。你们一看,吓死了,这个环境过得特别享福,很难……这是业,“起爱为业”。
“能起合离非二欲故”,怎么叫“合离”?这个感受的作用,有时是抗拒的:这个东西我不舒服,不要不要不要,心里、嘴里讲不要,那个感觉上很不要,离开。想要的东西呀,天天用惯了就想要了,这就是受的心理作用。那么,这个里头还有问题,唯识那么讲,这个感受的作用究竟是生理的作用还是心理的作用?大家要注意哦,它是身心两方面都有。“非二欲故”,非两种欲望,哪“二欲”呢?乐与不乐,快感与不快感。快感与不快感是“受”所发生的境界,它本身不算是“受”。现在确定了“受”的观念。
“有作是说。”下面提出来,另外有一派古代的的唯识学家。这个作用与我们很有关系哦,我们注意,不要忘记了我们正在讲唯识。譬如我们天天念《心经》,《心经》的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对不对?“照见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譬如你们现在有同学问打坐啊、通气啊,(念)放在丹田啊,还有些是现在外面到处流行的,手一搞呀,气脉就通了……都是受阴境界啊!
实际上,我们在那里打坐,摸了半天,以为学道,你不要开玩笑,你一天到黑都是在玩受阴境界啊。“哎呀!真舒服,打坐真好啊!”当然好嘛,那是“文”境界嘛,万事都不做,号称修道,而且这个时候还“大”得很:“你不要吵哦!我在修道啊!”哈哈,你看多大!这个是享受啊,这是不要钱买的享受,是最大的享受。这是受阴的境界,不是道啊。所以你们注意哦,受阴空不了,你说你有道,那我不相信;别人相信,那是个人自由了。大家都是在受阴境界里玩。
“受有二种。”另外一派说,这个“受”有两种。
“一境界受。谓领所缘。”“境界受”,譬如我们天天在“境界受”,现在去买一栋房子,或者租一栋房子,进门一看:真不错,好,这个房间啊,这个环境真好,很满意!这个就是“境界受”,“领所缘”,外面带进来的,外面引导、领导我们:唉,这个房间不错。我们去家具店一看:这个床嘛……假设,你们年轻人说:哪天我要结婚的时候,就要这样一张床。嗯,不错,一问,三十万。气都憋住了,这个受又不同了,哈,到了心里是违受,东西是好。挑个房子一看,环境很好,一问呀,租金三万,六万一月。赶快走,这个受就不大好过了。所以,这个受的一种作用是“领所缘”。
“二自性受。谓领俱触。”第二种是自己内在发起的,引领什么呢?这个“领”就是带领,就是诱导;诱导你同外界的感觉发生关系,与实质的感觉有关系。这是这一派的唯识(观点)。那么,他们的理论,“唯自性受。是受自相。”这两种作用里头,只有自己能够感觉到:这个对与不对,譬如我们现在讲“自性受”这一派的道理,“领俱触”,就是你打坐的时侯,自己认为:嗯,我这个工夫有进步……有两段、三段,嗯,打通了哪一关了。这个都是“自性受”“领俱触”,这个生理的感受。那么这一派认为,只有“自性受”这个才叫“受”,“是受”的“自相”,“受”的范围。
“以境界受。共余相故。”至于由外境界影响(而起)的那个感觉,不算是受的范围,那还有其它外界因素的作用,或者因为空气、光线、环境的作用,它不算是受的范围,“共余”,等于说是一半是物质的作用。所以这一派是这样讲的。
“彼说非理。”唯识学家,由玄奘法师确定,他说:这一派的学术解释不合理、不合逻辑。这个理是讲逻辑。
“受定不缘俱生触故。若似触生名领触者。似因之果应皆受性。”所以,这个感受,“定”,有一个定义,“不缘俱生触”,怎么是“俱生触”?当我们入胎的时候,我们的意识上就有感触,这是“俱生触”。所以,当我们有了这个身体,我这个身体今天舒服不舒服、健康不健康,我们会感觉到,这是“俱生”,与生命同时来的触的作用。他说,“受”是“不缘俱生触”的感受,所以,受的范围不同。唯识学是逻辑的,是科学的,范围的定义不能乱下。
“若似触受”,如果说感受,因为外界的接触而引发这个心理作用,这样叫它是因为外界的诱导、带领而起感触的关系而发生感受,“似因之果”,那么,这个受是另外一个原因而产生的果。“应皆受性”,那么另外的原因,或者是外界的关系,或者自己本身心理上……归纳起来都是受,都是感受的作用,这在逻辑上就站不住。这段的逻辑呀,严格地讲,因为大家没有好好受过逻辑训练,我只好把文字介绍了,再拿逻辑论辩出来就很麻烦了。
“又既受因应名因受。何名自性。”再说,既然你这个感受,“因应”,是因为外面给你起感应,才有这个受的话,“名因受”。这个是因为外面……因为今天冷,所以我感受到冷了,这是因为气候的变化,是和触有关系,但是,现在的范围不是讲外界关系的这个范围,暂时拿开,不谈这个,是讲受的本身范围。如果你认为那个也加上,叫做“因受”,因为某一个作用而产生了这个感受,那受的“自性”,现在逻辑上讨论的受的本身范围、定义是什么呢?叫我们认识清楚,认识清楚后才好用功,才好修行啊。
“若谓如王食诸国邑。受能领触所生受体。名自性受。理亦不然。”这还在辩论,这个受是什么呢?他说另外一派的比方,“受”是什么?等于当了皇帝,这个世界就是我的,这个国家就是我的,古代的皇帝。所谓老百姓的财产,那是皇帝让你自由啊,有一天皇帝说:统统满门抄斩,九族都杀了头,财产没收了,统统都收回来,帝王之制就是这样。
他说,等于帝王,当然,所有的国家、财富、人民都是他的,这个叫做受。所有他说“受能领触”,这个感触“所生受体”,这个就是“受”。若这样叫做受,“理亦不然”,逻辑太不通了。
“违自所执。不自证故。”这样一来,这个受就不是我们内心里面起的作用,而是因外界物理的影响,那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了。“不自证故”,那我自己现在体验一下,五阴里的受阴,这个东西是什么东西,那你自己求证就证不到,受是我们可以证到的。
因为证得这个受阴是什么……譬如我们打坐,大家晓得:现在坐得舒服不舒服,两个腿麻不麻,那个是受,那是受阴。对啊,你们在座的很多都打坐的,腿发麻了就马上坐不住了。但是有人晓得,硬是把受阴:我不管你!哎,他就忘记了。忘记了不是你的工夫啊,是你的受阴,这个受的心理作用不作意了,不偏向于它了,是这个道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