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舍自性。名自性受。”“若”就是“假设”了,假设说,不舍掉,不离开“自性”受阴这个作用,“名自性受”,这个叫“自性受”,“应一切法皆是受自性。”假定说“不舍自性。名自性受”,用不着离开这个受阴,这个受的作用,“受”是遍满一切。那好啦,现在有人在高雄当着你的照片打你一耳光,你在这里痛不痛呀?不是这样的(道理)。所以,你要是这样讲的话,“应一切法皆是受自性”,他说应该是这样,事实上不是一切法,受是你现在心理的境界,一切受没有。
“故彼所说但诱婴儿。”所以你这种逻辑的理论,对这个受阴下的定义,是幼稚园里哄哄小孩子讲的,不合逻辑。
“然境界受。非共余相。领顺等相。定属己者。名境界受。不共余故。”“然”但是,再说,你那个问题里头的第二个附题,附带的问题:所谓“境界受”,因为外界的环境,所以我感受很舒服,“非共余相”,这个你认为不是共有的。那么“领顺等相”,你因为外界而引起你心理的感受,这种现象,境所起的,这是自己本身内心的作用,叫做“境界受”,这就不对了。那么,真正属于自己的“境界受”呢?“不共余故”,那不需要外境界的引起,自己可以求证得到,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他翻译的当时,那些学生们、弟子们程度很高了,文学程度高,这样的(文字)是真懂啊。他没有顾虑到后面的人,文学程度越来越差。尤其是现在,我们看看,教育是普及了,文字的程度是越来越差,差得不得了!
所以,今天晚上我看了一个报纸,一个《晚报》上的一个标题,我就没有看懂,我当然看懂了(意思)。一个主题的标题会标成这样?!我真是不能谈中国文化了。所以我看不懂,叫大学毕业的青年同学解释给我听听看。他说:我们意思看懂了。我当然也是意思看懂了,可是这个文字能不能这样用呢?后来研究一下,不可以这样用。我说:你们也晓得不可以这样用啊?可是,现在是领导社会思想的报馆(这样用),这有什么话讲!所以,我最近得一个结论:教育越普及,文化越衰落,几乎成了一个对等的定理,没有办法。等于物质文明越发达,文化越没落,这是一样的。就是说,社会越繁荣,经济越发达,人文的道德越衰落,也是必然的一个定理,没有办法!
因此我们看到了,很想捏一个盘子走路了,叫做涅盘去了,算了,看不下去了!所以我说,菩萨是很高明,菩萨坐在那里眼睛不看,他当然没有烦恼。做金刚菩萨不行啊,金刚也是菩萨,他瞪着那么大的眼睛看,所以气得呀,都是龇牙咧嘴的。所以,我们最好是学那个上面的菩萨,不要变成金刚菩萨,金刚菩萨难做呀,所以称金刚!你没有那个定力,眼睛瞪得那么大,自己都气垮了的。好,这个受的境界讲了。
现在是第三种“想”,什么是想?“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什么叫“想”?对于外面经过的事情,就是现在的观念:想象。譬如我们大家在座的人,都去过碧潭、儿童乐园,好像全体都去过的。有时候想起,真想去玩玩,坐那个车子那么一转,对不对?现在我们想得起,这个叫想,这个影像就来了。
如果你们搓过麻将,想到昨天晚上赢的那个牌呀,嗨呀,就是打这个牌对!那个牌里头……你们说观想不出来,会打牌的人就懂得观想,真的哦,“若把此心移学道,即身成佛有何难?”那个一想就出来了,对不对?打牌的经验,昨天打的哪一筒,哪一条都清清楚楚,报给人家听,满盘打下来都清清楚楚。所以,这个力量拿来做观想,你就成功,成佛了。这个“想”就是“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
所以艺术家的想就多,幻想那个,幻想也是想,联想也是想,幻想、联想都是想;忆想,回忆那个人,老是忘不了他,忆想也是想,这种心理现象叫想。想到那个人呀,哎呀!想得都睡不着,那个叫想,想是很厉害的。
我们大家注意啊,在《心经》里,想在色、受、想、行、识的中间位置,像我们打坐坐起来空不了,最讨厌的就是这个想。你不想它,它来想你。打坐就想空、空、空,这个想啊,爱你爱得要命,你空啊,它说你不要空啊,它来想你。你要它空掉,它不干,它不要本钱,也不要利息。你请它,它不来,你真要想一件事,你想不起来了,对不对?为什么想不起来?当你想一件事,忘了的时候,譬如像陆先生写黑板一样,“哎,这个字,这个字。”他:“嗯?”因为那个时候他的想在作意,你懂了吧?这个时候他在作意,想起不了作用。(若)作意、触都不起作用,它老兄就是它,它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就是它,这个想就是它。
“想”对于凡夫、普通人不是坏事哦。因为想象力高的人一定可以成功事业,这是普通人。修道就要了命了,它在中间卡住了,你怎么样都没有办法空掉它。这个想阴一空,“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你念死了,它还是在那里想。“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还是在想,这个想要了命了!它是“境取像为性”。
然后因为“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自己还想出很多的道理,然后,想自己打坐思想断不了,想想:哎呀!我这个人业重嘛,算了,我就慢一点吧。我先去成个家吧,三十年后再来学吧。自己“种种名言”,道理就出来了,种种“为业”,这是想,想的本事大得很。所以《西游记》里的孙猴子就是代表这个想,大闹天宫,齐天大圣,上帝拿他都没有办法。上帝你有多大,我想就有多大。你说你有那么高,我就比你高一点点。它就有这个本事,叫想。
“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这个想是指什么呢?是指要安立、建立,它自己在心理的境界上,对各种的境界分别、分析:这个东西归什么。
尤其我们做学问的,读书就是想嘛,没有思想不能读书呀。譬如我们研究唯识:嗯,这个应该归这样……这个文章没有写通。所以,我常常看到玄奘法师不好意思,他老人家啊……不然我也拿个拐棍,看他的像:哎,你老人家又写成这个样子,难通!可以换两个字嘛。
“分齐相”,把它分开、分类。“分”是分开、分类;“齐”就是把它归纳平等、齐头。
才能够“随起种种名言”,把它组织归纳以后:嗯,这个思想确定了,这个叫什么……我们自己会起这个作用,这个叫想,想就是这样,所以叫妄想,妄想很难办。
想的后面还有一个老板,还有一个老大,想还是老二,叫“思”,思想。实际上,我们修道第一个碰到的,这五个都很讨厌,腿子发麻,空不掉,对不对?头痛空不掉?打坐想马上一坐就成佛,结果成不了,“受”等感觉马上来了,领受。“想”挡住你,都要命的,这五种东西啊。所以说孙悟空陷在五行山中,就是逃不出来。
什么叫“思”呢?“思谓令心造作为性。”“想”和“思”在唯识里分别得很清楚。“思”等于作意,差不多,但是有差别的。本来我们好好的没有什么事,忽然一想:嘿,好久没有去逛百货公司了。下课以后:关门了,十点钟了,不然我要逛百货公司。它动出来的这个叫思;想是连续的、波浪似的,由这样联想到那样,都是想,我们平常都是想。思是当你比较要宁静一点,心里要宁静一点时忽然有的。
我们常讲打坐的一个笑话,坐禅。有个老头子在外面学佛,老人家回来打坐,这个老太太就反对,吵得厉害:为什么搞这个?帮我洗个碗也好呀。天天吵,后来没有办法,老太太也跟着他学打坐,慢慢也上瘾了。上瘾了后有一天下坐,老太太告诉老头子:“啊!学禅真好!”老头子问:“你怎么晓得好,赞叹很好?”她说:“某人欠我十块钱,十五年了,我忘了。一打坐就想起来啦!”(众笑)这不是好嘛。这是习禅的笑话,也是真的,其实这个笑话很有道理,“思”就是这样。
所以你定久了以后,有时候把前生的事情一下悟到了,前生自己做过什么,再前生都知道了,这都是思的作用忆。所以念佛念到忆佛,念念忆佛,你成功了,思念的念。“思谓令心造作为性”,它是突发的。
“于善品等役心为业。”“想”比较偏向于坏的方面,它的范围归纳到坏的方面。
“思”归到好的方面,善的。譬如我们假设研究唯识,所以你们做学问,我经常讲你们同学们,我一看就知道你这个人是不是做学问的材料,这个我们搞了几十年很内行。真做学问的人,他那个头脑、那个神气,都在思想中,尽管跟你在讲话,他心里的作意是在研究学问:这个地方、问题是怎么样?
所以普通我们一般读书啊,孔子说,做学问是很快乐的,我说是很痛苦的。普通人没有思想,这个脑筋没有思想。换句话说,你们读书读不进去是为什么?想多思少,就读不进去。因为他不认为是问题,他作意认为是问题,我非要追究这个东西不可,这是“思”的作用来了,学问是思想的思成就的。
所以,“于善品等役心为业”,“役心”,专门向这方面去。所以读书就是这样,你们读各种书都要这样,心里有所爱好,有这个习气。这个不懂,非要把它弄懂。像我们头发白了,老了,还有这个习气。一个问题不懂,宁可半夜都在翻书,我记得在哪一个地方,哪一本书上,拼命找,最后找出来了,哈,不错,是这个样子。这一下子安心睡觉了,不然安不了心,就是断气都不大肯断气,因为这个东西还没有查到。这是“思”的力量。
所以“役心为业。”这四个字玄奘法师用得好极了。它奴役这个心的作用,它的业力就有这样大。使你的心因为这个思,思不通的时候……譬如,我常常引用宋朝名词人辛稼轩的诗,我讲过好多次了,是他的名诗。这么一个大诗人,大将军,同岳飞一样,那是真的文武双全,要想统一中国,结果受了种种的打击,老年只好在那里作诗。他是诗:“饭饱闲游绕小溪”,饭吃饱了,摸摸肚子散步帮助消化,“闲游”就是自己在家里退休了,大将军退休了,“绕小溪”,绕这个溪水。“却将往事细寻思”,他慢慢把过去这些问题,国家的问题、世界的问题,慢慢想,过去自己做对的、错误的在哪里?“有时思到难思处”,有时候想呀想不通,这是回忆,思的境界,不是想哦。想不通的问题,“拍碎阑干人不知。”怎么叫“拍碎阑干人不知”?想那个问题解决不了,站在那个栏杆边,人对着栏杆:怎么搞的!怎么搞的!当时怎么这么笨呢?!“拍碎阑干人不知”,这是描写那个“思”,思想专到极点,硬是这样。辛稼轩的名诗。所以说“役心”,什么叫“役心”?“有时思到难思处”,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等于参禅想开悟就是悟不了,“拍碎阑干人不知。”
如果再进一步,他当时写得很好,如果我再给他改一个字更好,“拍碎阑干手不知”,手打痛了还不知道,最后一看,哎呀!手怎么打肿了,这样思就思到了极点。你们觉得好不好,这个字改得好吧?“拍碎阑干手不知”,“人不知”不过是没有人看见;“手不知”是自己不晓得手都拍肿了,怎么办?怎么办?自己的手都拍肿了。
“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这个“思”跟“想”分开,“想”比较属于是恶业,“思”比较属于是善业,这个地方你要注意了。所以,修道学佛打坐不能成功,老实讲,你们对“思”就没有认清楚。我用中国文化,不用佛的文化来讲,告诉大家,“思”是什么,就是《大学》上“知止而后能安,安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就是“思”,思虑,要静态才叫作“思”,“想”(之)所以叫做浮想,它是动态的,水波浪那样动,叫“想”。所以,大家学东西学不好,学问不成功,学佛修不好,打坐不能得道,你都在想啊,妄想在搞,“思”,哪里懂呢?“思”到了,“拍碎阑干手不知”啊,那才是“思”。
(同学提问:系心一缘是不是“思”?)系心一念是“思”啊,“思”的境界。譬如念佛一心不乱,那是“思”,那正是“思”到达“止”的境界。再下定义:“思”是专一性的,“想”是散动性的。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