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220讲 此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

请打开《成唯识论》第82页,我们上次讲到第八阿赖耶识的五遍行。这个五遍行的作用是“作意、触、受、想、思”。这是分别的解释,现在做总结论。

“此五既是遍行所摄。故与藏识决定相应。”这五种心所状况的作用,我们现在用“心理”这个名称,不大恰当,在唯识的专门(名称)是心所,这个心之体所起的这种形状。那么,它属于遍行,是普遍的存在、所包含的。因此,同第八阿赖耶识所含藏的过去、现在、未来,包括时间与空间的一切种子“相应”,因此决定使它与第八阿赖耶识有“相应”的作用。相应是个名词,怎么叫相应,它有解释。

“其遍行相。后当广释。”何以叫做五种遍行呢?作意、触、受、想、思,这种心理所起的现象,后面另外有广泛的解释,这里暂时不谈。

“此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关于“触”,我们现在把它解释成交感。但是不同于医学上的交感神经,不是属于神经方面的事,只是用交感来比方互相有交感的作用。那么,这个“触等”就是包括了触、作意、受、想与思。思跟想有差别的,思是比想深一层,这个已经解释过了。

所以,这五种“与异熟识行相虽异”,但是这个是心理作用,这个不是我们现在的心理作用,是整个心体所起的这个作用。可是它同“异熟识”,“异熟”就是我们这个生命来接触,跟这个肉体结合在一起,当它所构成的这个生命在流行的时候,这就是异熟。异熟包括异时而熟、异地而熟,配合三世因果的。

所以,“异熟识”的“行相”,它的作用虽然两样,“而时依同”,当异熟起作用、这个生命起作用的时候,它与这五种状况都是有关联的。那么所谓的关联是什么呢?“所缘事等”,同一切所作所为,所攀缘的这一切“事”情,就是人世间我们生命活动的各种“事”情,互相平等地在流行,因此这个名词叫做“相应”。

我们晓得“相应”这个名称,拿现在的话讲就是瑜伽(yúqié)。这个是翻译过来的,就是现在一般所谓的yoga,瑜伽学,yoga勉强翻成中文就是相应学派。我们一般现在学瑜伽的就是身瑜伽,做运动的,是属于身的瑜伽。还有声音瑜伽,譬如密宗许多念咒子的,各种咒语等等,甚至于佛法里的观音法门、念佛法门,它的方法都属于音声瑜伽,瑜伽就是相应的意思,也包括了交感。心瑜伽这一部分没有了,这属于《成唯识论》同佛学里的《瑜伽师地论》,所有修禅定的这些都属于心瑜伽。在印度本土,心瑜伽很少,几乎找不到了。

所以,瑜伽这两个字很难翻译。譬如我们看到出家的念经法师们,到了夜里放焰口,这是一个很大的法事了,所谓布施给一切的鬼神。那么,这个名称叫做“瑜伽焰口”,有咒语、观想,(即)心瑜伽、声瑜伽,加上身瑜伽,譬如各种手印姿势,这都属于身瑜伽方面。“相应”就是这个意思,有互相交感的作用。这一段很简单地交代了上文五种遍行解释的总论。

现在开始讨论:“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违顺境相。微细一类相续而转。是故唯与舍受相应。”我们的第六意识很容易懂,我们现在能够思想的就是第六意识的作用。一个婴儿,一个胎儿,没有第六意识,只有第八阿赖耶识、前五识、第七识。

怀胎的时候,刚刚入胎的是第八阿赖耶识,慢慢随着胎儿的成长,起来第八阿赖耶识分的枝叉、差别,那么,才有第七识意根的成长。第七识就是意根,不是现在的思想。意根成长到一个胎儿完成了,有前五识,生下来也是如此。所以,一个胎儿没有思想,有感受没有思想。当然,婴儿饿了也晓得哭,难受也哭,那个不是我们现在的思想,是属于前面五遍行里的“受”,感受,同“触”。婴儿慢慢长大了,这里封口了(囟门),每个婴儿生下来这里都是跳动的,脑体这里长满了,封口了,开始讲话,意识才形成,慢慢起分别心。所以,出生的婴儿,我们常比方说:你拿大便给他吃,拿香蕉给他吃,差不多,没有什么分别,因为他的意识没有分别。

所以,我们这个现行的思想意识是属于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在唯识学里包括了五十一种心所。心所就是概括了现在(有)的心理状态,现在所谓世界上流行的最新的、最旧的、老的,各种心理学,所谓政治思想、意识心理行为、各种心理思想,这些等等都是属于五十一种心所里的,这是第六意识的部分。所谓第六意识的思想也有五遍行,第六意识的思想又是一个问题,我们以后讲到第六意识时再说。

第六意识的根是第七意识,所以第七意识是末那识,没有办法翻译了,所以翻音,叫末那识。普通我们了解末那识的意思是“俱生我执”,一有生命就有“我”。这个“我”不是意识思想来的,乃至我们睡着了,这个“我”还是存在。睡着了,假设有个蚊子咬,我们自己就晓得动,那个不是现在的(第六)意识,我们把蚊子打死了,我们的思想已经忘了,这不是第六意识,是第七识的那个意根同第八阿赖耶识的“触”所起的作用。所以,这个道理先要了解了。

现在讲的“此识”是第八阿赖耶识,它的“行相”,各种活动的现状,“极不明了”。我们普通人在没有悟道以前,所谓没有“明心见性”以前,没有办法了解有个第八阿赖耶识。意识我们一想就懂了,我现在能想的、听的,这是意识的作用。所以第八识的这个“行相”,它的各种状况,“极”端的很“不明了”。“明”就是明白;“了”就是了了分明。搞不清楚,所以我们永远不容易懂得(第八识),我们现在懂得、理解到的是第六意识的范围,所以,第八阿赖耶识不是现在的第六意识所能推想的。但是,它能够证得,所以说,学佛的人要万缘放下,第六意识完全清静了,自己会了解到第八阿赖耶识的作用。

“不能分别违顺境相”,它不像我们现在第六意识的心理作用。我们现在的心理作用能够分别:“违”不舒服的东西,这个环境我不喜欢,违背我的兴趣,这是第六意识;“顺”,这个东西我很需要,或者我很喜欢,这是顺。这个“违顺”的境界、外境,这个心理作用是第六意识的作用,这个作用叫做分别作用,所以第六意识叫做分别心。那么,我们大家修持的同学就应该了解:要不起分别心。不起分别心就是普通佛学的一句话。先把第六意识我们惯性的习气,这个思想,善恶是非等等,第六意识使它寂然不动,先不要起分别。

如果我们不了解唯识的道理,有许多佛经自己会矛盾起来,一方面,佛说分别心是不好的,修行先要去了分别心。但是,譬如说《维摩诘经》就讲到“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可见是用分别心的,怎么说分别心不好呢?假如说分别心不好,佛也在分别啊,他不起分别心,就无法说明大乘、小乘、人天乘,这是善法、这是恶法,这是分别出来的。

因为,在证得菩提的人用分别心不叫分别心,是“妙观察智”,他是不着、不依,当下即空,所以可用;在凡夫的境界起分别心,自己就被分别心困住了、绑住了,追随这个分别心意识,自己连锁下去。

所以,这里的经典原文讲“不能分别违顺境相”,如果把它翻译成白话,这两句话要怎么翻译,就要加上文字了。这是说:它不像第六意识一样,能够分别顺境、逆境,各种的境界、各种的现象。

所以我经常说,现在的年轻人研究佛学,先把工具弄好,把中文学好。中文学好了,我们一看这些文字就很明显,我们就懂了。因为大家现在是从白话教育入手的,虽然是中国人,中国字也认得,其实没有懂中国文字;因为自己不懂中国文字呀,看这些就头大了,看不懂,只能说它翻译的不好。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程度太差。如果用白话文来写这两句话,要几十个字才解释得清楚,究竟说清楚了没有还是问题。好,我们现在了解了这两句话。

第八阿赖耶识,它的活动、行相,我们用现在的白话概念来讲:它的活动的范围,我们没有证道以前的人“极不明了”,对它很难很难了解。因为它同第六意识两样,它是不能像第六意识一样地分别顺境、逆境种种的境界、种种的现状。为什么呢?这句话也要加上啊,写白话的话。因为它是非常微妙、非常细腻,在古文用两个字“微细”就完了,文学高明的人一看就懂了,“微细”。现在呢,这个“微”是什么微啊?还是微积分的微呀?微生物的微呀?还是什么微呀?一大堆的观念出来了。它是非常微妙、非常细密的“一类相续”,前生、这一生、来生,它永远是这个功能作用。

阿赖耶识有两种作用,本院的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哦,期中考试要考到的。阿赖耶识有异熟的作用,异熟就是因果报应,因果报应不是说你打我一拳,我来生踢你一腿,加一些利息,不是这个意思,它异时而熟,不一定是这样的报;异地而熟,空间也不一样,境界不一样,这个果报。所以有异熟、有等流的作用,它这股力量永远地存在着。

因此,我们研究戒律你就懂了,“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其原因是什么?因为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等流,它像海洋的一股流水一样,永远都在那里流动,这个流水刚刚碰到那个堤坝,它就激怒了,就起来了,那就变成异熟了。这个道理一定要搞清楚。所以“微细一类”的“相续而转”,它永远不断的,阿赖耶识含藏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果报。

所以,上次跟大家讲到我们六道里头的生命,上次只说明了我们人是怎样来投胎的。上次讲得非常简单,你们诸位不要认为我上次讲的是完备了的,投胎的这个情况是非常麻烦的。那么,现在在外国,在美国也有人专门研究投胎的。好像朱博士出了一本书吧,《投胎与出胎》,那么,他们这些是拿催眠术,或者使人在入定中,使你回忆回忆过去。不过,很少有人是所谓的记得,差不多一千个人中也许有个把人才会使他恢复,在某一种状况里恢复。因为我们这个人,两三岁的事情都记不得了。可是也有不同的哦,像我的朋友里头、学生里头,有人一岁的事情他都记得;再高明的,刚刚出生他就有记忆力了,那个记得的影像很模糊。

所以,有一个同学问,在西藏很多喇嘛可以转生,我说:这个问题我不答复你。那个同学问了好多次,因为他喜欢学西藏的密宗,我说我不答复你。后来他死盯着问,我说:很难讲,道理是有,修持到这个境界非常难。至于说,某某这些活佛,第几生第几生投胎的,都是一个人,生了再来,生了再来,后来的很难说了,我不加评语。你要晓得,要入胎不迷、住胎不迷、出胎不迷,这个定力工夫非常难。纵然有四禅八定的成就,到大阿罗汉的果位,证果到这个程度,第八地以前的菩萨乃至小乘大阿罗汉果位的人,有隔阴之迷,转一个身,过去的事情已经忘掉了。

不过,忘掉的是什么呢?是第六识所经过的种种,有些忘掉了,可是,第八阿赖耶识遍行的种子是带来的。所以有些人生下来就对每一种事特别偏好,有天才。譬如昨天晚上,跟我们本院的同学讲憨山大师,今天提到憨山大师的年谱。有人生下来,当小孩时,他就喜欢学佛、喜欢修道,那你怎么解释都没有道理。现在教育上所谓的性向问题,这个性向是怎么来的?过去生的种子带来的,所谓天才都是过去生阿赖耶识的作用。这一类的作用,所以有隔阴之迷,转一个身容易忘记。(若要)转身投胎不忘,要专门修持,倒是奉劝大家念佛最好,因为念佛的法门是从意念的办法……

所以你们诸位同学,尤其讲修持的同学们注意。你们常常觉得我在骂你,一点记忆力都没有,讲了的书都忘记了,书都背不来,可见你没有定力,定力越高的人,记忆力越强。所以,苏东坡的那个话没有错,“书到今生读已迟”,很多的道理,书到这一生来念已经迟了。你看,白居易生下来就认识两个字:“之”字、“无”字。他家人把他抱在怀里,随便翻到什么,只要有这两个字,他都是指出来,一定不会错,所以他能够记忆力强。

我们大家自己讲修持的,做事情随时有前面没有后面,随时忘记了,现行的记忆力(不够),这就是定力不够,就是在昏沉中,一片无明,就没有记忆力。记忆力跟悟力、悟性都有连带的关系。所以,记忆力强才能恢复了宿命通,前生自己的事情都知道,宿命通是靠意念来的。妄想是要放下,分别是要空,意念这个念是正思维的正念。这个心理的作用自己分别不清楚,修持处处是障碍,这要特别注意。因为我们这里研究这些经典,重点是在于修持,自己的求证,不是想做个学者了事。如果做一个学者,那文字随便来吹一下就可以卖钱了,就可以拿钟点费了,那是自欺欺人。我们在教育上误人子弟都不干,何况讲佛法。佛法不是讲闹热,是要如何来自己求证。

因此,我们讲到“微细一类相续而转”,引证了很多的空话来说明这个道理非常难懂。过去的种子生现在的现行,现在的现行变成未来的种子。这个要搞清楚。

“是故”,古文,就是白话的“所以”,所以啊“唯与舍受相应”,第八阿赖耶识我们怎么去了解它?真正证道的时候,证了空了,“舍”,一切放下,放下什么?感觉受阴的境界没有了。

我常常告诉大家,你们学佛、学道、学密宗、念佛、打坐,坐了半天都在受阴境界里搞,坐了半天,“哎呦,腿麻了。”这个“腿麻了”就是受的感觉,感受来的。

“哎呀,气脉通了。”气脉是什么东西,就是“受”。有个“受”,“受”就是“念”。你不要认为:哎,我现在没有妄想,就没有念。你有感觉,肉体的四大感受,就是受阴没有空,那什么都存在啊,绝不能说你没有妄想。有色身就是个大妄想,这个生命肉体是个大妄想存在的。所以,第八阿赖耶识要什么时候你能够理解到它呢?

真证到空,真证到阿罗汉境界,一切“舍”掉。“舍”就是放下,真正的放下。那么“舍受相应”,这个时候我们懂得第八阿赖耶识了,就是这个原因。

在这里,我们加一段故事。对了,他老人家(大肚子弥勒菩萨塑像)刚好在这里,我们普通叫他是中国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实际上不是这个样子,弥勒菩萨也同画像、塑的观音菩萨一样,很漂亮,很庄严,细腰身,三围都很好的。你看密宗画的那个,那是真的,因为他现在还在兜率天为天主,欲界中。那么,这位算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在中国佛教史上叫做泗州大圣。泗州在安徽这一带,他是这里的一个和尚。他的名字叫什么也不知道,是唐末的人,就是这个样子,大肚子。当然比他还福,他已经很漂亮了,世界选美他可以入选了。那个和尚大肚子很难看,永远背了一个布袋,布袋里装了什么东西你不要问。

我有一位朋友,我常常提起他来,现在已经过世了。这位先生好啰嗦呀,北大毕业的,北大的三朝元老,读大学读了十年。因为家里很有钱,读半年请假回家了,保留学籍。再休息半年又来上课,所以北大十年中的同学们都认得他,所以叫北大的三朝元老。学问很好,很啰嗦。每次到我们家里来,东看西看,今天看到一个酒瓶了:“噢!你今天有客人啦。”我说,“对呀。”“招待酒?”“对呀。”“这是什么酒呀?”“白兰地!”“哪一种白兰地呀?”“喝了多少呀?”都问。

有一天,大觉寺那个灵缘和尚,因为是跟我过来的(来台湾),我把他接过来的。那么,灵缘和尚会画画,他就画个弥勒菩萨。我说:“你这张画得还不错。”我就把它贴在壁橱上。他来看到了:“哦吆,这是什么?哦,大肚子弥勒菩萨?”我说:“对呀。”“谁画的呀?昨天没有看见。”我说:“是那个灵缘画的。”“哦,他还会画啊。”问的半天……“诶!对了,他背个布袋。”“不错。”“他布袋里装些什么东西呀?”(众笑)

我这下火了,我说:“去你的!你这个家伙!你去问他装了些什么东西!”哈哈哈,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所以讲弥勒菩萨的那个布袋,也有人问过我装了些什么东西。那么,这个泗州大圣,在禅宗是个大祖师。你说他装了什么东西?有人问他佛法,他一辈子就说这么一个佛法:他一天背个布袋到处逛,有人问他:什么是佛?佛法?请师父传给我。他就在那里站着,把布袋一放,看着你,一动不动,意思问你(懂不懂)?看你半天,还是傻头傻脑的不懂,他把布袋背起就走了。其实是他说法完了,用不着讲唯识。所以,我们这个布袋一放下就完了,这就是受阴,“舍受”。所以,现在大家打坐起来在那里,这个皮袋放不下啊,坐了半天还是在这个皮袋里头打转。我们这个就是皮袋啊,不过,这个皮袋用久了嘛,那个皮袋上面起了一些老纹了,就叫做老头啊,你们年轻的皮袋漂亮一点。不过漂亮,究竟是老的漂亮呢?分不开啦!就是这个皮袋。他说:放下皮袋就对了,提起皮袋,你不懂,不懂只好把皮袋背起来走啊。像你们大家现在就是背着个皮袋在走呀。这个就是个皮袋,这是他老人家的说法。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