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他一辈子只晓得留下一首偈子,“一钵千家饭”,这个名偈子了,实在好,是中国这个弥勒菩萨(布袋和尚),“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看他又看不上,这么一个烂兮兮的和尚,他也找不到一个可度的人。你看,我们出家同学,这个境界好吧!你们做到了吗?“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你说他究竟是哪里人,他是哪里来的也不知道。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弥勒菩萨,后来等他圆寂以后,才晓得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来的。那么,我们说明这一段故事,就是为了这两个字一句话引出来的,“舍受”,把受阴去掉以后,完全证得真空境界,相应,第八阿赖耶识才懂得。
“又此相应受。唯是异熟。随先引业转。不待现缘。任善恶业势力转故。”这个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受”了,受阴,这个“受”很难懂。
譬如我们经常告诉大家的,翻译的《心经》我们天天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讲五蕴,就用“色”做代表,下面的受、想、行、识四个没有翻了。那么,以中文的写法,“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同这个“色”一样,一笔就把它带过去了。若规规矩矩地翻呢,依玄奘法师翻《大般若经》的翻法:“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我的妈妈,一大堆,中文不大喜欢,所以下面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同“色”字一样,就带过去了。
可是,这个简洁的文字翻译,把这个经典翻译的文学很美丽,我们修持起来困难了,因为大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念过去了,没有体会。所以,我们大家念佛、打坐都没有体会“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就不起作意了。所以受阴很难解脱,要把受阴能够解脱了。这个“受”,我们上次也讲过的,就是本论前面,这个“受”已经说过,这个受阴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一半是生理的,一半是心理的,受阴。
所以这个“受”要了解,了解了这个“受”啊,“唯是异熟。随先引业转”,譬如我们入胎的时候,在佛学上把一个人的投胎,不叫做入胎,也不叫做投胎,叫做受胎。你看,佛经这个文字的翻译就很严重,那太高明了!受胎,我们这个肉体再来,是抓住一个身体受果报而来的,所以叫受胎,就是这个“受”。同这个精虫、卵藏一结合,变成我们这个肉身的时候,是来受报的,是受一切业报的,叫做受胎。
所以,这个受是根本的受。“唯是异熟”,“异熟”是入胎的时候过来的。“随先引业转”,像一个吸铁石一样被吸住了。所以,我们这个心里想:最好不看,社会太乱了,不想看。闭着眼睛,你跳出去吧?你眼睛闭了跳不出去呀,这个肉体在这里,等一下肚子饿了,虽然不看,面包还是要看的,稀饭还是要看的。这个受的作用,是业报,就是这个“受”解脱不了。所以,“随先引业而转”,牵引你在转动。
“不待现缘”,这个第八阿赖耶识的受阴感受,不待现在这个环境(而)来呈现的,它才起感受的作用。因为这个受是受什么?第八阿赖耶识五遍行里的受是什么?
“任善恶业势力转故”,受善报或者恶报来的,受这个业果的报应而来,这一股力量就把你转动了。我们注意这个“转”字,这个“转”是讲原理;讲现象“转”就不叫“转”了,叫“轮回”,“轮回”就是转动的意思,就像一个圈子在转动,永远在那里旋转。等于我们中央饭店楼顶的那个旋转厅一样,它就在那里轮回。所以,我们都要去旋转厅上面去吃一餐饭,就坐在里头去轮回。那个中央饭店的旋转厅永远在轮回,那个东西就叫做异熟。一下转到中山北路了,一下看到那个西门汀了,这个是异熟。所以,你要想明白第八阿赖耶识的业果报应啊,大概出家的同学没有上过那个旋转厅,我哪天统统请你们去一趟,把它包了,你就在那个上面,可以体会到异熟和轮回,这就是转变的力量。
所以,我们坐在中央饭店旋转厅里头,看外面是很好玩,自己本身被它转不知道,对不对?等于我们坐汽车,这个车子或者飞机开得快的时候,只看到两排的树啊、山啊过去,自己反而觉得很安详,在里面还打坐呢,好像我没有动过,动的都是它们。业力果报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叫异熟,自己不晓得这个生命,就转进来了。这下异熟道理懂了,这下灵机一动,有个好地方可以(去)体会了。
所以,你坐在那里打坐,你觉得:我一个钟头一支香了,或者两个钟头……很静。对不起,你没有静,你在旋转厅里转,脱掉了这个旋转的作用,证得阿罗汉果了。因此,你们写的报告日记:我昨天用功用得怎么好啊,气脉在转啊……不过是你在旋转厅里当茶房而已,并没有很好啊。就是这个道理。
“唯是舍受。苦乐二受是异熟生。非真异熟。待现缘故。”那么,假定一个人听到这个地方啊,提出一个问题了:你这样讲,我要有问题了,第八阿赖耶识,只要把这个感觉、这个受空了,就对了吗?那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蛮舒服的,没有什么感觉了。衣服穿得暖暖的也不凉,刚刚坐下来背还没有痛,那个椅子靠着还蛮好,等一下就来了。他说:那我们现在很平静,等于是这个受阴空了?错了,(这是)普通所讲的“受”,第八阿赖耶识的境界不是这个,普通的“受”是受苦、受乐,这是感觉的“受”,这是我们第六意识知道的。
譬如说我们去按摩,哎呀,身上酸呀,给我按摩一下、捏一下了,轻轻捏一下,其实是受罪嘛,捏轻一点,嗯,好舒服呀;重一点,哎呦!就痛起来了。同样是个“受”,重的就感觉到违,痛苦;轻的呢,就感觉舒服,乐。这个苦乐两种感受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第八阿赖耶识的“受”不是苦、乐的“受”。第八阿赖耶识假设是苦乐的受啊,我们投胎的时候绝对不来,这种事情不上当了。等于一个磁铁吸引一样,它就过来了,它不是苦乐。所以,“苦乐二受是异熟生。非真异熟。待现缘故”,我们现在感觉到舒服与不舒服,这种感觉的感受是“异熟”所“生”,异熟果报所发生的,并不是阿赖耶识的“真异熟”。那个投胎转生的时候是“真异熟”,它没有给你感觉,一股吸引力一样就过去了。所以现在我们感觉到的舒服或者痛苦,苦与乐这两种感受是“待现缘故”,看现在的环境。
所以,我们现在十一楼的这个环境,大家现在马马虎虎,不苦不乐,蛮舒服的,这种蛮舒服就叫做乐。假设把窗户统统打开,一个钟头后,等一下大家感冒了,伤风了,打喷嚏了,背也觉得凉了,这是苦受。这个苦受是什么?是依这个环境的变化而变,靠物质来影响的,这个是“待现缘故”。“非此相应。”所以,这个苦乐两种感受,所谓是现场环境,外界的物质环境影响到它的作用,“非此相应”,同第八阿赖耶识没有关系,这是第六意识的关系。
“又由此识常无转变。有情恒执为自内我。若与苦乐二受相应。便有转变。宁执为我。”在理论上,你要懂得阿赖耶识是什么道理。“又”,再告诉你一个理由。
“由”,由于、因为“此识”,这个第八阿赖耶识“常无转变”,它是永恒不变的,它的根本作用不变。等于拿中央饭店的旋转厅讲,它那个建筑的中心不动,就在那条街上转,它转动了十年,十年还是那一条街,它是没有转过的。但是一切众生,“恒执为自内我”,常常把自己内在那个第六意识不起作用的时候,把那个东西,第八阿赖耶识当成是真的我。
这句话怎么讲法呢?恐怕我没有说清楚啊。我们这样,先引用道书上有一个名称,叫神识,道家称它为元神、神识,这个东西就是第八阿赖耶识。那么《楞严经》上,你们翻开《楞严经》来看,讲到五阴解脱,讲到五十种阴魔的时候,讲到第四个,色受想行,行阴的时候,有一句话,佛说的:“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楞严经》的文字因为太美了,所以大家难以看懂,是古文。“观彼幽清。常扰动元”,就是描写内我这个境界。
就是说,你们注意啊。我不晓得你们有些人打坐做工夫念佛,念到什么程度?大概年纪大一点的道友们,也许瞎猫撞到死老鼠的时候,碰到过一次两次啊,修行打坐、念佛念到什么都忘了,自我也忘了,念佛也忘了,身体的感觉也没有了。但是,好像知道嘛?不知道;不知道嘛?(但是又)知道。就是这个境界,“观彼幽清”,很深远。你说没有一个东西嘛,好像生命有一个我在这里;有一个东西?不是我,不是这个分别心的我。有一些修道的人,就认为这个境界是元神了。这个元神叫做识神,也叫做神识。那么在禅宗祖师有两句话,“无量劫来生死本”,这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痴人认做本来人”,一般没有悟道的人,认为这个就是生命。
这是第一点。我们要先了解这些资料,再来研究本论。第二点,我们要注意的,常常碰到这个问题,有些人修行念佛,不打坐还好,修禅定或者念佛或者修止观,平常有些事情、有些妄想、有些人,平常根本都没有想过,可是在那个时候,忽然想出来了,而且有些不知道的事情知道了。那么,有许多同学常常问:老师啊,这是什么意思?譬如有些男同学比女同学更坦白了:我坐得好好的,这两天闭关用功用得好清静,忽然看到一个人,是个异性,我也不认识,唉,我的工夫全垮了!老师啊,这是魔呀还是鬼呀?我说:都不是,不是魔也不是鬼,是过去欠的帐,阿赖耶识过去的影子。前生有怎么一个人,一件事,这个债务没有了的,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浮现出来的,所以,有许多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呈现的。
那么,这些作用是大家不知道,“有情恒执为自内我”,认为内在这个是真的我,我们这个肉体,这个皮袋是假我,内在这个东西是真我,有人这样认为。
“若与苦乐二受相应。便有转变。宁执为我”,他说,你们不要搞错了,阿赖耶识这个心的体段是不变的。我们讲中国文化哲学,常常引用到这两句话,“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阿赖耶识是不变的,随缘而转,“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外面的七识都在转变,跟因缘而走。
所以,一般认为把外缘了了,认为这个就是“内我”。那么,你要晓得,如果这个就是内我的话,这个内我同痛苦与快乐这两种感受是有关联的。那么痛苦来,这个我就起痛苦了。譬如说,现在有个人打我,拿个刀来割,这里痛了,流血了,哎呦!我好痛!阿赖耶识没有痛,这个痛是第六意识起感受的作用,引起来的痛苦。假设有人拿刀割我,这里都流血了,很痛,再有人拿一把枪逼着我:你叫痛!打死你!我忘记了这里痛了,只注意这里了。所以,这个痛苦是第六意识起来的,第八阿赖耶识没有痛,注意(力)不在这里,它就不起作用了。
所以,假定跟着苦乐转变,就不是第八阿赖耶识了,所以,它是不转变的,它不接受苦,也不接受乐。“宁执为我”?怎么(能)把现有第六意识的苦乐作用,当成第八阿赖耶识的作用,当成有个“内我”呢?就是个错误的观念,尤其是修行人,不要搞错了这个道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