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222讲 故此但与舍受相应

“苦乐二受”是属于第六意识的境界。“故此但与舍受相应。”所以说,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只有到达“舍”,一切万缘放下,证到空的境界,根本“受”相应。那么,这是上面交代的理由,现在提出问题。

“若尔。”假设是这样的。“如何此识亦是恶业异熟。既许善业能招舍受。此亦应然。”好,那有一个问题来了:“若尔”,假设照你说的这个理由的话,那么,第八阿赖耶识包括了善业、恶业的种子,都是它聚藏,“亦是恶业”的“异熟”。

“既许善业”,这个“善业”是最高的善业,得道的人,证得阿罗汉果,是善业成就,一切恶心不起了,善业成就才能够“招”来“舍受”,真正的摆下、放下。

这里我们特别注意啊,不管小乘、大乘的法门,非修善业的功德而不能成就的,这个千万要注意!所以,修一切善是一切大、小乘佛法的根本道理。所以,大家一般学佛的,觉得自己怎么空不了?是善业的功德没有成就。

所以,我们常说一句俗话:“为善最乐”,一个人做了一件普通的好事,心境上就会非常的快乐,比较轻松得多。所谓轻松,就是“舍受”的一种作用。所以,真正的放下了这个布袋,放下了这个皮袋,是大“舍受”,是善业所招的果报。所以,证得道果、证得阿罗汉、证入菩萨地,是善业所招的果报。

既然这样,但是第八阿赖耶识也具备了一切“恶业异熟”啊,假设说善业能够招来放下这个果报,那么,同等的道理,恶业为什么舍不掉?譬如我们一个人,学坏很容易,学好事很难。譬如我们大家念佛,说念佛念会了,念念在佛很难。假设我们学会了抽烟、喝酒、打牌,念念在打牌上很容易。若善业可以招受这个舍报,那恶业是什么道理?

“舍受不违苦乐品故。如无记法。善恶俱招。”他说,这个里头有个道理,有个理由的。我们普通所讲的放下,舍去了一切感受,不是违背“苦乐”。证了道的人,是不苦也不乐,也无烦恼也无愁,也无欢喜也无悲,就是达到真正的清静平等。如果说,我们把烦恼放下,妄念放下,有个清静,清静还不是。因为清静与不清静是两个对立的,有个清静觉得是欢喜的话,那么清静的境界掉了就起烦恼,这不是道的境界,苦乐不是相对的。所以说“如无记法。善恶俱招”。

譬如,自性里面有三种:善、恶,两个是对立的,中间还有个无记。譬如我们凡夫的无记,做善事里面也有无记,做恶事里面也有无记,而且这个无记的力量还蛮大的,善恶两个都同它有关系。我们有时候做了一点小的坏事,自己无心,普通讲:哎呀,这个我想起来,我难过是难过呀,没有什么痛苦,因为我当时是无意做的。无意也是业呀。所以人家问:无记会受业报?我说:会呀。你坐在家里,有个飞机掉下来,把你一家人都压扁了,这个果报哪里来的?无记果报,过去也是如此。所以,有时候无意中受到伤害,也是这个来的。

那么,这一段比较很难懂,我们暂时把它交代过去,后面还有。第八阿赖耶识到这里做了个结论,现在转到第八阿赖耶识另一个相关的问题。“如何此识非别境等心所相应。”学唯识先要了解五十一种心所,心的这个作用。上次问到大家,同学们没有答出来,一百块奖金啊,这一次不发了,因为我讲过了,不算数。这个五十一种心所,有五个现状叫做别境,别境有五个:欲、胜解、念、定、慧。这一段同我们现在一般的修行很有关系了。譬如念佛,真念得好,所谓得净土三昧,“正念相继”,这是念的境界,念佛要懂得这个念。不是嘴里念,嘴里念是念佛号的名称。

这五种是别境,特别成立的。那么提出来问题,本论替我们将问题都问了。假定我冒充懂了第八阿赖耶识,那么有问题来了:“此识”,第八阿赖耶识,“非别境等心所相应”,“别境”有五种心境的现状,同第八阿赖耶识好像没有多大的关系,这是什么作用呢?

下面一句话,四个字答复:“互相违故。”因为别境的这五种心理现状,跟第八阿赖耶识相反。第八阿赖耶识普通我们讲(是)无明,第八阿赖耶识是黑暗面;别境呢,这五种心理已经接近到光明面,光明跟黑暗相反。因此,我们应该懂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第八阿赖耶识是无明面,黑暗同光明两个相反。所以,修持人的心理有这五种别境,它同第八阿赖耶的黑暗面、糊涂面是相反的。“互相违故”,它两个正相反位。

“谓欲。希望所乐事转。此识任运。无所希望。”五种别境的心理,第一种是“欲”,这个欲是广义的哦,我们晓得,这里讲的欲是广义的。男女的爱也是一种欲,就是凡夫的情欲。我们把男女的爱加个名称叫做情欲,那么现在一般叫做性欲,两性之间的欲,也对,这是境界不同。但是,饮食、男女都是欲,这还是狭义的。广义的欲,欲有好有坏,欲的本身没有善恶的。欲的本身,欲就是欲,欲是属于什么呢?是属于比较不好,属于坏的业力,属于贪欲,贪嗔痴三业根本里,属于贪心里头的。

那贪心呢,也有好坏、善恶的分别吗?譬如我们一个人要想学佛、成佛,这是不是贪呢?是贪,答复的对,这是大贪。但是这是善的贪,也算是贪,这是欲的善。我要发愿,我要成就,我要成佛,我要做一万件功德,是不是欲呢?对,也是欲,不过变了一个名称,叫做愿,名字变了,还是这个东西。所以,欲本身的善恶是以所做行为目标的好坏来确定它的善恶价值,欲的本身(没有善恶)。

现在讲的欲是广义的。譬如一个人,假设什么都不(爱)好(hào),烟酒等坏的习惯都没有,“我就是爱读书。”我们一听,这个人好啊!还是欲,读书也是一种嗜好。但是你说这种嗜好不好呢?那是比较性的,那是另一个道理,不能说它不是欲。所以要了解这个欲的道理。

所以,像昨天晚上我跟同学们讲的:你们要发愿,要有志气。像我们小的时候,要想学佛、要想读书,是一种欲。你怎么都可以,杀了我的头都可以,但我今天非看这个经不可!这是欲。

等于那些打牌的人,有几个朋友为了(戒)打牌把指头剁掉了一个,永远不打牌!过了三年还是打牌。那我也看得多了,我的朋友里头有好几个,没有办法。譬如有一个抽烟的朋友。我问他:“你戒烟多久了?”“诶,二十年了。”现在有时我在抽烟,我拿一只给他(师学动作),我说:“你没有戒掉啊。”抽是没有抽,但是,拿到香烟还是要闻,这就是欲。这个欲本身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所以善的欲、好的欲就是愿,就是自愿;坏的欲就是各种欲了。“欲”,“希望所乐事转”,因为自己意识有个希望,我要这样,得到这个东西。譬如,我的欲望是希望发财,所以“鸡鸣而起,孜孜为利。”发财!所以有同学做生意,我说:我传你一个咒子啊,做生意,八个字。你们有求发财的,有好几个同学都在做生意,这个咒子我没有传过给你,现在传给你,“爱财如命,立地如钉。”这八个字是做生意的原则。“爱钱如命,立地如钉”,站着守个摊位,钉子一样,动都不动,那除了钱以外,阿弥陀佛来我都不管,那才可以发财,这个是欲。欲就是希望,跟到这个业力在转,这个是欲。

但是我们要了解哦,他现在解释的欲是一种特别的心理。所以,做英雄的人,他只想征服天下,念念都在征服天下。所以司马迁写《货殖列传》,“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世界上都是为名利两个字在转,都是找这个东西。人家问我:你要不要钱?我说:我不要(小钱)。越多越好,小的我不要,你给我一亿美钞,我马上接受,绝不客气。我说:你拿来几万给我,我晓得你明天想想心痛,所以免得你明天心痛,因此我不要。这是讲欲的道理,说明这个欲。如果转这一念,转求功名富贵这一念来求修行,那当然成功了!修行也是欲呀,不过换一个名词叫发愿,要注意哦。所以,我们大家自己修行修不好,要反省反省自己,这个希望、这个愿力坚固了没有?没有坚固修不好的,初步还是要利用它的,到了最后舍受,这个欲一丢就成功了。做学问也是一样。所以,欲这种东西,是特别的一种心理,希望跟着它在转,是这个道理。

阿赖耶识可不是欲,“此识任运。无所希望”,阿赖耶识它没有个希望,有个欲,这已经不是阿赖耶识的范围了。但是,这个也不是第六意识哦。我们现在的这个思想,譬如说,这里有几位同学是做生意的,就懂了。现在做生意是很可怜的,不管做多大的生意,分秒必争。

所以常常有些同学问:老师啊,你没有放假呀?我说:你们好笨!当老板的有放假嘛?放假是放给你们的,那个当老板的人怎么放假?他每一秒钟都没有假呀,你们放假了,他还坐在那里想:礼拜一上班,叫这些人办什么事,给你十万一个月,你要给我赚回来十二万,不然我请你来吃饭啊?又不是办救济院?本来如此呀,所以他都在那,这个是欲的作用。第八阿赖耶识它不是这个作用,它本身没有欲,“任运”而转,它跟着带动。你欲来了,它跟着欲走。

所以我讲,研究唯识最好看《西游记》这部小说。第八阿赖耶识是什么人呢?沙僧。猪八戒是第七意识,孙猴子是第六意识,都是他捣乱。这个沙僧师弟是青面孔的,专门挑行李,他没有多大的意见。猪八戒说:“跟我走,你不要听猴子的。”他就跟他走。孙悟空回来说:“你好笨呀,怎么听猪的呢!跟我走。”他说:“好,我跟你走。”沙僧沙和尚就是代表第八阿赖耶识。唐僧代表心王。

所以,第八阿赖耶识“任运而转。无所希望”,它本身不会起……这个希望作用起来就是欲。那么,这个欲一建立了以后,我们的思想(起)作用,要想发财,怎么想办法?这个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帮助这个欲去活动。

我们注意哦,本院的同学要注意啊,考试唯识五十一种心所,如果我出个题目:有几种别境?你就要答出来:五种别境,欲、胜解、念、定、慧。那么满分,不然就不行。还没有叫你做注解呢,答出五种是起码的,是特别的境界。

那么,第二种别境是胜解。什么叫胜解?“胜解。印持决定事转。此识瞢昧。无所印持。”什么叫“胜解”呢?就是说这个人特别聪明,特别有见解,在学术上有特别的见解。譬如一个学科学的,把科学学好了:嗯,这个里头有个东西,一研究一实验就发明了一个东西,这就是胜解。譬如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影响了这半个世纪,就是胜解,特别的见解。这个“胜”是特别超越于一般人的见解。

所以,有些人智慧高,聪明,为什么这样?他多生累世修的胜解的业力特别强。有些可以称其为大哲学家、大科学家。而有些人也读书,也念佛学,你念到了博士也没有用,他没有胜解。那个博士学位是笨笨的,考取了就考取了,他没有见解。有学问不在于学位。所以,我常常告诉这些博士班的同学:我现在是给你毕业了啊,博士是给你了,但是你不要认为有学问。那是学位,学问是一辈子的事啊。不要认为学位拿到了就是学问,在别的地方可以吹,在我前面不能吹啊,吹不得啊。我经常吩咐这些硕士、博士毕业的同学,那当然,他们在我前面都很乖了,因为这个老师太坏了,在坏老师前面他不敢动了。

所以,这个胜解很不容易,胜解也是多生累劫修持来的。但是,你要注意哦,有些人很会动歪脑筋的,也是胜解哦,真的哦。胜解的本身无所谓善恶,有些人专动歪脑筋。你叫他学佛,佛学名称叫他解释,他就不懂;嘿,你叫他打别的主意,那高明得很,你不能不佩服他。那是他的业力,把胜解用到偏向恶的一面去了。所以,正理只有一条呀,歪理有千条呀,而有些人千条里头的胜解多得很。胜解是什么,也是别境,心理上特别的,不是一般人通常有的,都要修持过来的。

所以,“印持”,印证;“决定”,决定性的,“事转”,那个聪明人,有时候很多的事情解决不了,这个东西怎么办?对了,他有胜解,特别的见解。所以,胜解是心理上特别的一种东西,不是一般人都能够具备的,业力不同。

那么,第八阿赖耶识有没有胜解呢?没有。“此识瞢昧。无所印持”,第八阿赖耶识像猪一样,它没有什么的,它的见解是跟着第六识、第七识在转,它就是这么个生命功能。第八阿赖耶识,(在)现在这个机械科技的时代,它就是动力的能源,它是个能源。能源本身无所谓善恶,无所谓好坏,看你怎么用出来,所以第八阿赖耶识没有胜解。这要搞清楚哦,千万要记牢哦,这个同大家自己的修持有关系哦。

念是第三种的别境。什么叫做念?“念。唯明记曾习事转。”念就是念念不忘,念头。所以我们要懂这一个,念佛就是靠这个。什么叫做“念”呢?那么,拿我们中国的佛法解释:一念之间,大家都晓得讲一念之间,什么叫做一念?一呼一吸,我们的自然呼吸,一进来一出去,这个之间叫做一念,一呼一吸之间谓之一念。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不是一念,是哦,一呼一吸之间不晓得有多少思想,可能有八万四千的烦恼,聚藏有这样大的一股力量。所以,我们这一点要搞清楚,什么叫一念?一呼一吸之间,勉强的解释谓之一念。那么,这一念当中包含了八万四千种烦恼,差别的法门,不晓得从哪里发展(来的?)

那么,八万四千烦恼有没有包括了正念呢?譬如说,我们讲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正思维、正念。譬如我们修行的第一步要四念处,不管大乘、小乘,以这个为基础:念身、念心、念受、念法,这是必须要的。这个道理(若)搞不清楚,你参禅也好、念佛也好,都不对的。所以把念要搞清楚,念很重要。什么叫做念呢?所以我刚才讲,你们读书学佛,记忆力不好,那是没有定力,换句话,你的念力不强。念力强的人读书呀,一目十行,一页一下就过来了,马上就记住了。这个就是定力了,念就是定力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念是能够“明记”,很明显地记忆下来。“曾习”,曾经,过去做过的什么事。譬如说,年轻的时候,我们大家在座的,不管在家、出家、老年、少年,小的时候,妈妈抱着你在家门口,你坐着小板凳,坐着玩的那个地方,想不想得起来?不要想的,只要一讲就起来了,这叫念,懂了吧?

所以,一般人学密宗说观想观不起来,我说:你好笨呀,怎么观想不起来?你从小玩过的那个地方我现在一讲,你有影子没有?有啊。这就是观想嘛。新店碧潭你们去过没有呀?一讲新店那个水流,你马上意识境界上就呈现出来了,这就是观想,这就是念。所以,“明记曾习事转”,好,这个道理要懂哦。

所以念佛不是嘴里念,你把《阿弥陀经》搞清楚了,这些境界清楚了,阿弥陀佛的像,西方三圣的像观清楚了,念头一静,阿弥陀佛就呈现在这里——这样就是念佛,念念在佛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边又想:青菜萝卜……阿弥陀佛、青菜萝卜……这个不是念佛,这个没有用的,你嘴里念佛没有用的,这是生灭心在念,念佛是念念不忘。就像是人家欠了你的钱,你晓得他不还你,要不回来,气得不得了。格老子!吃饭也气,这个家伙,钱不还我。饭还是吃了,碰到他,你好啊、我好啊,心里讨厌他,你就是这个钱不还我!那个是念,你把那个念转过来念佛,没有修持不成功的!要认识这个道理哦,才懂得念佛法门。所以,念是别境,特别的一种境界,所以念佛法门你就懂了。这里佛经也告诉你念是什么,“唯明记曾习事转”。

所以,我常常告诉你们,你们平常做得了主,平常白天,我骂你一下,故意骂你,他是老师,善知识……管我是什么“毒知识”,你也不管了,表面上把我当老师看待,虽然我是无理的骂你,你不生气,因为他是老师,你做得了主。你梦中做不做得主?做梦的时候就做不了主了,那就不行了。修行要在这个地方测验。你白天能念佛,阿弥陀佛……有嘴无心的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要念中有阿弥陀佛。梦中有人叫你,你回答:阿弥陀佛。是不是这样?要测验。

梦中能够做主,白天能够做主,既没有妄想又不做梦,睡着了你能不能做主?不能做主,靠不住。如果睡着了,有人给你一刀砍断了,你说:来不及,慢一点砍下来,我要念佛!慢一点来不及哦。这个念的道理要搞清楚,才能修行哦。注意啊,所以,这个念要特别注意,了解这个念,念是个别境。

所以我们修定,学禅宗也好、止观也好、念佛也好、密宗也好,你把念的道理没有搞清楚,统统是在那里盲修瞎练,没有用。那也有用啊,那只能说是给你的来生,种一点善根的种子而已。千万搞清楚啊,好,我们把念了解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