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个分段生死是怎么来的呢?不是十年十年来的,每一分每一秒钟都在变化,新陈代谢,老了、死了是变异生死。每一餐青菜萝卜吃下去,大便屙出来了,就靠这个维持着,把这个生命维持着。明天呢,又吃羊肉吃火锅,后天吃海鲜,都是生命变异来的,每天都在变。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体会出来,分段生死与变异生死。你把现实的人生搞清楚了,再到形而上本体,一样清楚。
所以他说,第八阿赖耶识这个生命功能“一类相续常无间断”,由它建立了这个物理的宇宙,“是界”:(三界六道,人、天、阿修罗就是)上三道,畜生、恶鬼、地狱是下三道,佛学的分类,把所有的生命归纳起来,叫做六道。
有一个比六道详细的分类,叫十二类生,生命的十二种种类。在《金刚经》上,把这个生命分成了四生。所以我们有些放焰口啊、拜水忏啊、梁皇忏啊,经常念到“四生六道”,四生就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些是“趣”,六趣,“是界趣生”,四生,胎生、卵生……“施设本故”,这些生命,胎生、卵生,生命的根本是什么东西来的?不是唯物的。那是唯心的?不是这个思想的心,思想的心,我现在坐在这里打坐,起心想想,我再生个孩子放在这,你想不出来,这是第六意识的心。所以,也不是这个心理的心,是本体的心,第八阿赖耶,生生不已的,都是它的作用。
“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这个“性”同明心见性的性没有关系,是第八阿赖耶识这部分,它的功能、它的性质、它的性能。“坚持”,坚固保持了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种子。所以过去做过的事,现在、过去、未来的一切印象不会掉了,所以第八阿赖耶识翻译过来又叫做含藏识,含藏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种子。
这个注意哦,假如问本院同学:第八阿赖耶识含藏了一切种子,一切都具备吗?你们就要答出来了:没有成佛以前,一切种子都具备,缺三样种子。哪三样?你们应该想的起来哦,你们将来出去做法师的。声闻、缘觉、菩提种性,就是成佛。要成了佛以后,证得菩提以后,一切种子完备。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
所以“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这个道理像什么呢?做个现象的比方,当然,我现在不会玩,会玩魔术的,你拿一碗水,把一碗水端在手里,这个手快得一转动,这个水一点都不漏,转动得快它一点不漏。所以我们觉得自己的生命是宁静的,在睡觉,没有,统统在动中。
你说我打坐入定,入定也是另外一个动。如果拿动静来讲,可以说你打坐入定的人是在大动,动的幅度很大。像我们这个地球一样,转的多快啊,但是众生在这个地球上,不会觉得自己在转动。我们上次也讲过,我们走高速公路开快车的时候,没有觉得自己的车子在动,只觉得两边过去了,实际上是自己动的速度太快。所以你们要研究,尤其研究自己在打坐静坐时,究竟是动、是静的?你很难下一个定义哦,这些理不透,就去做工夫,所以都叫做盲修瞎练,所以佛就骂是外道,外道就是心外求法,把自己心的体都没有搞清楚。
所以,第八阿赖耶识这个性能,它“坚持”一切种,像刚才我们这个比方,像个碗转动,一碗水转动得太快了,一点(水)都漏不出来。这是讲恒,“恒转”两个字,到这里解释一个“恒”,它永远这样存在。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既然讲它是永恒存在,它是一个样子的吗?譬如我们这个人,几个月不见:啊,你胖了一点;你瘦了一点,他变了,不是永恒存在。前一秒钟同后一秒钟都在变,天地间没有一个事情,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所以《易经》也是讲变之道,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
所以,如果你认为清净法身是永远常在,外道知见,错了,非断非常,要搞清楚。所以他讲恒转,“转”呢,“谓此识无始时来”,上面讲它是恒,它永远连续如一股流水一样,连接起来不断,所以是恒。等于我们看淡水河,不要说很久,从你们从小在此地生下来,从小看淡水河这股流水,现在还是淡水河,没有动过。“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就是恒啊,但是这个淡水河没有变动吗?它每一秒钟变去的,念念生灭。
这个念,不止光是思想叫做念,一呼一吸之间,一个呼吸之间,我们人的生命就是这样维持的,这个鼻子,这两个管一呼一吸进来出去,这样活着的。若这个气进来不出去也闷死了,出去不进来也没有了,这个呼吸就是生灭,对不对?不要你管它的,念头思想也是。这个生灭是“前后变异”,前面一个念头,后面一个念头,变去,变去不一样,前面的念头是我刚刚想喝茶,后面念头一想啊:嘿,喝汽水也可以。人真到了沙漠里头,干到没有办法,马尿都可以喝,最后没有办法维持生命,自己屙出尿自己喝进去。那到了沙漠里头,一滴水,那价值不是黄金能够比啊,就是命。所以,现在我们在东南,尤其是在台湾,水又多,自来水也好,我常常用到一半,想起当年在那个艰苦的地方用水的时候,我就赶快关水,我就念一声,“哎呀,菩萨,水菩萨慈悲,谢谢!”这是我们在水边的人想不到的。到了西北去,一点盐巴那是命,那里没有盐啊,我们在海边,盐很浪费。
所以这个东西、这个生命,前念后念,“前后变异”,“因灭果生”,前后变异中间都是因果。譬如刚才我们举的例子,我想喝茶,我们假设在座的有一位朋友,口干了想喝茶:老师这个桌上有杯茶,一定蛮好喝。不过想想:不要,那一边还有凉水。这个念头变了很多了,这个念头一动,已经变了很多。这个后面的念头哪里来的?前面的念头带过来的,前面是因,后面是果,“因灭果生”,这个因果是前后的,“非常一故”,它不是永恒不变的。
所以“恒转”两个字解释得那么清楚,什么叫永恒的?这个大现象看到它是永远存在的,譬如这个太阳,我们天天看,看了几十年,它永远是这个太阳,是吗?不是。昨天太阳(已经没有了),今天的不是昨天的。前一秒钟的不是后一秒钟,“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它不是一个。
“可为转识,熏成种故”,熏成就的。那么我们这个生灭的念头、这种思想怎么来的呢?前因后果怎么来呢?他说这是受熏来的,我们生命有这个功能,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功能。所以,拿第八阿赖耶识跟第七识、同我们这个意识来讲,第七识(末那识)是意根,第六是意识,第七末那识是意根、那么另外的翻译就是“我执”,我们生命一来就有我,这个是意根,意之根,我能够想,我能够念,所以你看西洋的哲学家,西洋哲学也有很了不起的哦,不过一般没有好好学的,所以你看笛卡尔就可以说“我思故我存”,我因为有意识有思想,就有我,“我思故我存”。我是这样存在。
那么笛卡尔所见到的是第七识,但是第七识是“能熏”,熏什么?熏第八阿赖耶识接受所熏。因为是这样。
譬如说,我们比方拿一个白布在这里,(假设)是第八阿赖耶识,它是纯白的,它这布啊,在菩萨前面连着挂,你们大家天天在菩萨这里烧香,这个烟呐,熏、熏、熏,这个白布熏了久了,它变成黄了,再熏久了变黑了,已经不是那块白布了,它比方第八阿赖耶识也是这样,受一切的心念的熏习而构成。所以呀,投生的时候,说每一个人生来个性不同,第八阿赖耶识种子带来的。种子生出现在的行为,现在的生命。现在的生命当中,各种行为再熏啊、熏啊、熏到后来,变成来生的种子,所以叫“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因缘生法,因缘所生。因缘是空,我如果不搭这个缘,一念切断了,不搭这个缘,那就行了。但是你不行啊,你那个习气的力量非去搭不可。所以呀,他说第八阿赖耶识转识,熏成就的。
“恒”再说,“言遮断。转表非常”,又是两句。所以怎么叫“恒转”呢?“恒言”,这一个名词下了这个定义,意义就是说,“遮”、“遮断”断见,你认为空了就没有了,这个不对的。这个观念把你挡掉了,“遮”就是挡掉。不对。它是永远存在的,所以“恒言”,为什么讲它,倒过来说“言”,“言”就是讲哦,为什么讲它是永存呢,遮,挡住了一般人的断见,认为空了就没有了,所以“恒、言”,为了遮住(挡住)一般人断见(错误的思想),四个字,翻译出来这么长。如果你不懂这个字,你读的时候读都不懂。所以,要你们古文赶快弄好,不然研究什么佛学啊?“哎呀,看了现在人著作”,现在人他自己书都没有读好,五六十岁人写的都没有用,他书都没有读好,他读对了没有?翻译都会错的!所以现在我看得真可怕。
“转表非常”,是“恒”、“转”两个,为什么用“恒”?“恒”,就告诉你,不是空了没有,是遮住了“断见”;“转”呢?“转”这个字,这个意义,表示不是永恒的存在,是“非常”。
“恒言、遮断”,为什么叫他是“断”了呢?能够断呢?“转”,这个意思是表示他不是长远的存在,“转表非常”。你看,有那么一个道理。所以讲到的下面一个道理,所以我常常骂,今天上午也在那里讲,训我们自己本院这些同学,你们跟我学,学了些什么?我的东西你什么看过了,“老师长、老师短、老师吃半碗”,有什么用?本来我吃饭吃半碗饭。譬如《楞严大义》,你说看《楞严大义》读了我的偈子、诗,我说你们背诵了我的东西,不管我诗好不好,别跟我说那四句诗、偈子决定是流传之作,也好得很,譬如讲这个道理,我那个诗,你们哪一个能够马上提出来,奖金一百块,讲这个道理。背得出来提出来,有没有?我讲本院同学,外来的朋友也就不管了,提得出来吗?不要说过后跟我讲:“老师啊,我是可以讲,不好意思啊!”有什么不好意思?一百块就一百块,要不然两百!我那个偈子,你会吗?
“生死无端别恨深”,生生世世我们在轮回,“无端”,无端是什么意思?没有一个起头、没有一个结束,无始无终叫“无端”。你不要学了白话文就说“无端”就是无缘无故。没有一个开端,没有一个开端就是无始无终。“别恨深”,你看我们生了死、死了生,究竟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就是“恒转”,“浪花流到去来今”,一股河流一样,流水过去也在流、现在也是、未来也是。“白头雾里观河见,犹是童年过后心”,童年过后心了,这就是佛叫波斯匿王给他证明,他说“你几岁开始?”
问这个皇帝,“看到这条河水在流啊?”波斯匿王皇帝答复佛,他说我三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去庙子上去烧香,那个时候我就看到这一条河在流,他说你现在多少岁了?他说我六十几了,头发都白了,老了,他说那条河流你看到是不是一样?他说看到还是那么在流。佛说,好了,年龄形态都有变化,你那个能见之性没有动过,就是这个
“非断非常”,“生死无端别恨深,浪花流到去来今,白头雾里观河见”,还是当年看河水那个“见”,“犹是童年过后心”,没有老少、没有男女,自性。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