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个鱼草等脏的都在表面,你懂了这个理,所以烦恼来去何必空它呢?这是浮面的一层,你在浮面一层,紧在做工夫,你扫得完啊?你自己晓得浮面的一层同我不相干,你这个流水身体永远是清净的,它任何渣子沉下来你都不会要的,你看这个坐起来多痛快啊,就已经传了你们一个法门了,这样再不懂啊,水泥钢骨,水泥公司都不要你,那只好变成碍事公司,“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
“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随转”,所以,阿赖耶识也是这股流水一样,你坐在这里,为什么你坐不住、定不住啊?因为我们的生命无始以来好动惯了,不管你身体不动,所以人老了,人老心不老,他还是在动,动什么呢?回想过去,现在没得办法了,只好想过去,想当年格老子如何如何多英雄啊,会蹦会跳的,现在呢,蹦也不是你的,跳也不是你的,所以老年人喜欢想过去。因为他现在实在没有办法,他只有回忆呀,人都是称自己的英雄,其实那些都是水面上的一层,所以你静坐下来,为什么不能得定,你虽然有一念清净,不能永恒定下去,内在恒动惯了的那个是属于习气,习气之难除哦,可习气很难办。
但是你要注意哦,习,习惯,气,硬是影响你这个气质,身体的这个生命气脉的物质(物质就是细胞),所以真的修道你不能脱胎换骨,就用道家四个字,连经脉骨头都要把它变掉了,用各种方法使他变,非换到他这个习气转变了,习气也就是一股业力,所以密宗把这股习气另外一个翻译就是业气,业力的习气,你看有许多修行人,所谓修行啊,住茅棚啊,入关啊,清静清静,你只要碰到外境界,一逗他,他那个烦恼起来,比什么都大,所以你看这个宗教徒不能碰的,我常常吩咐青年同学,宗教徒你不要去碰的,当然包括了佛教其他宗,凡是宗教徒,十个有五双都是半神经的,都是半神经性的,而且他看到人家都是排斥!
真正的佛法不是这个事,为什么呢?你看宗教徒有这个大毛病,都喜欢做领袖的,只要听我的就对,哪怕是一个愚夫,愚夫学了佛教的时候,学了一个宗教,信仰基督教你不听他的,“傻子一个呀!”他那个英雄主义起来,他无法统治人拿地狱来吓唬人,“该下地狱,不听我的!”都是很占有性的,你要信我,占有性、控制性,这就是人类基本的习气,自我崇高性,“我的道理你都不听,造业啊,你业重啊!”究竟你业重、我业重?大家分别不清啊。而且自己认为我所信的一定对。你的教主对啊,你的对不对我还是问题。你的教主究竟对不对我们大家还要研究研究啊。
所以我一辈子在宗教里头讲,宗教各个宗教朋友,高级朋友我都很怕;我一辈子喜欢文学我也怕文人;我一辈子研究学问我也怕学者;我一辈子喜欢拳,我也怕打拳的人,好勇斗狠,动辄比一下看,格老子!可以比的?你死还是我死呢?真比就要死人啊。我打死你过不去,你打死我划不来!何必呢?所以我学了天下第一拳:“你好啊!天下无敌!我给你跪下!你最好!”当然这一拳他不听,我出手就要你命了。这个人没有办法的,人的内习气,所以你坐在那里不能得道,修道那么多年,不能得道,内习气改不过来,你不把内习气找出来不行啊,“内习气”还不厉害,还有个厉害的同等的“外触”。
所以,讲阿赖耶识以前,五个遍行,第一个就是“触”;“触”我平常告诉你们,是与外界、物理世界跟精神世界的交感,交感作用就是“触”;“触”也可以说是很难懂,我们天然自性里觉得我需要这个东西,所以有一天我跟程教授吃饭谈,谈到“触”,程教授就很高兴,对,他非常高兴,因为我们讲到营养。我说我一辈子对营养的理论,不吃那一套,我心里想吃什么,我非要弄到吃,因为我里头需要,等到我吃够了,你再好我也不要吃,因为我够了!是啊,营养是有这个道理。我说这是我的营养。那么,讲到这里,我们旁边都是两位大医生啦,后来我就跟程教授讲:“这就是‘触’的道理,阿赖耶识。”程教授说:“哦,这下我懂了!阿赖耶识的‘触’我了解了,就是这个!”所以,对了!我说:“就是这个。”
因为平常在学理上,我只好告诉你“交感”,是精神跟物理的交感作用,这就是“触”。“触”很难懂,阿赖耶识的“触”更难懂。所以,你说我们有时候打坐坐这里,你觉得气脉震动了,“喔!气脉通了!快要来了,快要上天了!”还差三天!三天以后我就走了,那个时候不得了,其实这是内在的“触”,阿赖耶识的功能发起了“触”的作用,那就是触电一样的“触”,没有什么稀奇,这就是习气。那么所谓气脉并不是内在的东西,是外触。所以我们身体,你看,想入定,心想入定,不能入定,就是内在的习气同外在的触法影响“等法”,“恒相随转”,它永远跟着你的,跟着你在转动,这一转就是轮回,所以都缠在里头脱不出来,“恒相随转”。
“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他说佛经里头随时像这样的比喻很多,刚才拿流水做比喻、水上飘的东西做比喻,种种比喻,那么比喻是比喻啊!譬如常常讲唯识讲到阿赖耶识像大海一样,哦,完了!比喻啊,就拿到比喻、拿到鸡毛当令箭,打起坐来“哎哟,我好像大海一样,我当然是阿赖耶识了”完了!那个不是阿赖耶识,那是意识的妄想境界。告诉你比喻就是比喻,比喻过了就算了嘛。
譬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哎呀,你是某人的小姐啊?你是某人的少爷?”哎呀,这样听不懂啦!“你是某人的女儿啊?你是某人儿子啊?”“是啊。”“哎呦!你好像爸爸哟!”这是比喻,你毕竟不是爸爸,对不对?只是“好像”而已。比喻只有比喻,所以,你比喻懂了以后,要把比喻丢开的。可是一般人学佛的,听了比喻,还拿比喻当真的。哦,那个性啊,像大海一样,就坐在那里观想大海,你不淹死了才怪呢!说个“空”就像虚空一样,坐在那里想虚空,这不是自找麻烦嘛!那“空”也是比喻啊。你管它空得大、空得小呢?你有个“空”已经被虚空淹掉了。
所以,经上讲“如是法喻”,像这样佛法里的比喻,“意显此识”,他的语意,这个比喻的语意讲话的明显的,使你明显了解阿赖耶识的作用是这样,“意显此识”。
“无始因果。非断常义”,它无始以来,前因生后果,后果又变前因,永远轮转,非“断”不是空,不是断了;非“常”不是有,非空非有的,“非断常义”,就是这个道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