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232讲 如是法喻

非断非常,究竟是空的有的啊?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道理。上次比喻,到了第88页,本页里头倒数第三行开始。上次讲到我们这个无始以来习气,在第八阿赖耶识的种性里头,拿水流做比方。

“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他用这个做比喻,这个语意、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表示阿赖耶识无始以来因果相续,非断非常。不是断见,断见就是空了就没有了谓之断见;“常”,就是永恒存在的。

这是讲,“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就是说,我们这个心念,我们讲到阿赖耶识,大家注意,自己回转来体会自己的心念、思想,就是心内在的这个识性,这个唯识的识性,心意识这个识性,它自己的性能、性质,从无始以来,刹那刹那之间在转变,“刹那”就是很快了,“叭”——这么一弹指,包含了六十个刹那,这个很快。“果生因灭”,譬如我们讲话,大家在听话,这个中间一个声音发出来,这个“因”。讲这一句话,使我们理解到这是个什么道理,这个结果,当“果”生了,这个“因”就灭,“因”灭了这个“果”呢,又变成后来的前因。那么这里头讲到“果生因灭”。

“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因为我们有前面的因,像昨天的是因,昨天是因,今天是果。或者我们动念去做生意,这个念头动,是因;结果生意赚了钱,或者做失败了这是果,中间因果的关系太复杂。

现在只讲因果同这个“断”、“常”的道理,因为“果生故非断”,譬如一个植物结果了,比如说现在是吃橘子的时候,一颗籽下去,种下去以后,变成橘子树,开花结果。结了果以后,“果生因灭”,那么前面这个没有了,可是这个“果”里头又有“因”,所以讲“果生故”,因为成果出来了“非断”。前面“因”看不见了,前面“因”在哪里?在“果”里头。但是“因灭故”,因为这个“因”灭、前因灭了才有后果,所以它“非常”,也不是永恒存在的;你说它不是永恒存在的?后面又“果”来了,接上来了。

所以,“非断非常。是缘起理”,因此佛法一切讲“因缘生法”、“缘起性空”。这个“有”呢,这个果的“有”啊,也不是偶然“有”,要待许多的因缘而有。譬如我们说话,意识想说话这是初因,不能发声的。必须靠我们肉体存在,有呼吸器官,有声带、有喉咙、有牙齿、有嘴唇种种,每一个小的细胞,每一个神经,许多的因缘凑合,才能发出来这个意识变成音声;同样的,我们听话的耳朵也是这样,想听,结果这个耳根机能不俱全,耳听觉不俱全,也没有办法到达意识境界里头去。

所以,因缘生法“缘起”,由因缘而生起;“性空”,它的体并不是有一个存在的东西,因为空啊,所以能够因缘生法。所以,现在在这里下一个小结论:“非断非常”,佛法的究竟道理。所以叫做缘起,缘起不是孤独起的,是各种因缘凑合而所生。“故说此识恒转如流。过去未来既非实有。非常可尔。非断如何”,他说,因此说这个识啊,心理意识的作用,“恒转”,它永远在转动。等于我们这个电,等于我们手里点一支香,把它转得很快,看到是一个圆圈;实际上,前面那一点转过来,一转动已经“因”灭了、后面“果”生;可是我们不懂这个道理,看起来啊、永远看到一个光线圆圈在转动;这个圆圈是一点一点来“恒转”的,而这个速度很快。

所以,这个心意识也是这样,我们觉得自己有个思想、有个生命存在,实际上大家在座的,至少年轻的活了二十多岁,年纪大活了六七十岁,好像我们都活着,实际上每一刹那之间,这个生命,肉体也好、思想也好,都是因生果灭,“缘起性空”。都觉得我存在,实际上并没有存在,都过去了。觉得是过去了,昨天的事今天过去了,今天绝不是昨天。所以,孔子在《庄子》里头,借孔子的话,告诉颜回的一句话,“交臂非故”。两个人对面过来,你过来、我过去,两个人走在一起了,这个你过来、我过去走在一起,这个两个膀子这么平的一靠,就过去了,“非故”,你走过去了,已经不是原来的,“交臂非故”,很快地就过去了。“交臂非故”,不是原来的;不是故旧的,一刹那之间就变去了。但是变去了,你说它存在?不是存在;你说它不存在?它没有断了,所以“此识恒转如流”。永远在转动,像一股流水一样,就是要认清我们这个生命哦。

那么,既然那么讲,过去的,“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来;“现在”呢,现在“交臂非故”,刚说一声“现在”,没有了,“现在”这一句话已经这一刹那之间就过去了。没有“现在”,而是“现在”很快过去了。也不能够说。其实也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只有现在,可是“现在”呢,“缘起性空”。所以,过去、未来既然都是假立的,“既非实有”。“非常可尔”,他说,那么你说明一个不是永恒存在这个道理,我们懂了,它不是常常存在,这个我们懂了,“可尔”,对了。

那么“非断如何”呢?既然“过去”没有了,“未来”还没有来,是啊,这个我们懂了;“现在”,当我们说“现在”,“现在”这一句话过去了,所以它不是永恒存在,那这个懂了。“非常可尔”,那么,这个里头,可见都是过去了,过去就没有了;未来还没有来,靠不住;“现在”,“现在”过去了,那中间就断了?!“非断如何”?你怎么说它不是断呢?它说又是连续的?

“断岂得成缘起正理。过去未来若是实有。可许非断。如何非常?”,他说你提的这个问题也对,你问的这个观念错了,思想没有清楚。假使说“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没有来,“现在”呢,讲一声“现在”已经过去了,这也就断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所以认为是偏空之果,如果认为这样就是空的,这个“空”就是断见,是断了,没有就是没有了。

“断岂得成缘起正理”,如果认为是断了、没有了,“空”就是“没有”了,“没有”等于物质灭了一样,“没有”就是没有,那么佛法所谓讲因缘生法,“缘起”——生起的,这个逻辑就不成立。因为过去、未来,假如过去的,譬如说我们讲历史吧,我们自己的历史四、五千年,历史到哪里去了?看书本上还有汉高祖啊、刘邦啊、满清啊、明朝啊,那都过去了,等于我们这个经常提到《三国演义》的词句“浪花淘尽英雄”都过去了,一代一代的人都过去了。

“过去未来”假定是实在存在,“若是实有,可许非断”,过去的“有”如果真的存在,未来(没有来)的时候,我们回想真的会有,那么,如果真实有的话,那我们承认没有断掉,不是断掉,是有的。既然是有,“如何非常”?怎么你可以说它是不会永恒存在的?我们现在学佛学方面,大家一听,因为对于佛学就是“这个”,“这个”就很麻烦的,所以真正要修道证道,这个理非透不可。理不透,你所证的都是有偏差的外道之果。普通的道理也这样,我们讲历史哲学,有人讲历史都是重演的,历史是不是会重演?没有重演,每一代不同。不但历史,我们假如自己活着,今天的生活也不是昨天的重演,不可能。你说我回家了,儿子还是儿子,太太还是昨天太太,这个太太已经不是昨天太太,儿子不是昨天儿子,你也不是昨天的你了。每一秒钟都变去,不过你自己变得太快了,反而觉得你不变动。

那么历史不一定是重演,你说历史不是重演吗?对,这个人,古人还是人,我们现在还是人,人都是说话,都要吃饭,不管你吃面包、吃饭、吃面条,反正要吃,到时间一定要吃,三餐饭都是要吃,几万年来都是重演,到时间肚子饿了还是要吃饭。形态不同,所以究竟历史是不是重演呢?还是说历史不是重演?同一道理,非断非常,不一定是重演。但是也不能说,后一代的时代,超越前人历史不同,也没有不同,照样的还是吃饭,照样的还是打仗,打仗有时、古人拿刀来杀,现在用子弹来打,乃至原子弹下来,死得快一点,照样是那么死。所以,究竟是断、常的道理?那么在这里又是辩驳。

“常亦不成缘起正理。岂斥他过。己义便成”,你认为永恒不变的恒常,“常”,如果是常,宇宙的因缘生法不要缘起了?那么这个人生下来永远活着不要死,也不要再生了?这是“常”;一个水果生出来,这个桔子永远吃不完,这是“常”。“常亦不成”,没有这个常在,不是永恒存在,不是缘起的正理。所以,“岂斥他过”,你认为这个理论,对方的论辩中间,你说这个理论有毛病。“己义便成”,好像批驳了对方,自己所建立的理由就成立?也不成立。

因此,世界上有那么多偏差见解,包括了一切宗教、哲学的偏差,“若不摧邪。难以显正”。因此啊,唯识,佛法到了最后,弥勒菩萨这个系统下来,无着、世亲讲这个唯识学,就批驳这些邪见,偏激的邪见。“邪”就是偏了,“邪”就是歪了,歪了叫“邪”了。“邪”不要看成啊,一“邪”好像坏得很,不是这样。“正”的就是正的,我们这个“邪”是什么啊?是讲偏过去了,谓之“邪”。那么在文学上还有个“邪”字,有几种念法,也可以念“邪”(xié),也可以念“邪”(xiá)。这个广东话、闽南话好像就念“邪”(xiá)。闽南话念“邪”(xiá)。那么我们假使念诗啊,有些地方都要念闽南音,广东音是唐音的系统,在唐代的音就是念“邪”(xiá)。“若不摧邪。难以显正”,所以偏差的见解,自己不清理清楚,所谓正知见,学佛法的正知见,就搞不清楚了。

“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他说这个因果的关系,缘起性空,一切是因缘所生,它的体是空的,因为性空,所以缘起,“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是中观的道理,中道观。所以现在大家不是很流行学密宗吗?大家喜欢一天念咒啊、拜佛啊,手里弄个花样指头摆来摆去——结个手印,就以为这个是密宗。那是加行法,加行,同显教、同我们普通的拜佛啊、念佛啊、吃素啊、磕头啊、念经都是一样,这是加行。所以说,你们要正修行以前先做的功夫。

那么,密宗的黄教,正修行的时候,这些都没有,形态的都没有。所以要致力“中观正见”,“中观正见”的道理是晓得一切法缘起性空。你说念咒、拜佛、观想“缘起”,因为我要观它才观起来“缘起”;“性空”不观就空了。因为空了,所以观得起来,你不空能够观吗?假使心里我想着,想一句很美丽的诗,那么你心想这句诗,或者想一个画、想一个人,“阿弥陀佛”就念不上来,因为你心里不空嘛。

“性”不空,不能缘起生法。所以“非断非常,非空非有”,中观正见。正见不能建立,一切的修行都是邪见,都是邪道,都走了偏差。“邪”不要看得那么可怕,“邪”就是邪的,走了偏岔。

所以呀,就是前因后果的道理。“前因灭位”,我们讲一句话就是“前因”,大家理解了这个道理,或者越学越糊涂,那么你也得了果了,得了“糊涂果”,学了清楚了,得了“清楚果”。这个前因灭了以后,后果就生,至于后果是对的与不对呢,那是另一个问题,另一个逻辑了。由这一句话理解了,“前因灭位”,当前因一灭了,后果就已经生了。那么这个东西讲什么呢?

他说“如秤”,天平这个秤的“两头”,就如这个秤的两头,这面重一点,这面就翘起来了,这一面把它重量加上,这里就翘起来,这个比方最清楚了,因果的道理,如秤的两头。“低昂时等”,同时平等。所以,我们修善法的就生善心,走入恶道的就堕落。是秤的两头,天堂、地狱,所谓“人天之际”,就是这个样,人与天之间,六道之间,“如秤两头”。

我们年轻同学们要用智慧,佛经这个比方非常好,尤其是对现在讲佛法更清楚。那么你所谓讲真正的佛法,这两头不“低、昂”,不低不高,永远地平。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走入正道了。你打坐也一样,坐着“哎呦!我放光了”,“哎呀!气动了,喔!我中脉通了,任脉通了”,那通了就有不通的了。你认为通了对,那个不通的不对啊?还是“如秤”的“两头”,“低昂时等”,况且这是身体的感受,同你了解心性道理有什么关系,就是奇经八脉给你加一倍,十六条经脉都给你通完了,又有什么用呢?只是你把身体弄好一点而已,“此身长短是虚空”,总归要死的,活一千年也是死,这个不相干。

道、佛在这里,要搞清楚。所以呢,智慧,念书要求在这里,佛法只是给你一个启发,你相信了佛经每一句话,死死抓住这个佛法,已经不对了,走入邪路,这就落在法执。所以《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我说法等于过河的桥、过河的船。你过了河还把船背在身上走路,你不是笨死了嘛!对不对?《金刚经》告诉我们的,所以看这些经书,你智慧自然就懂了,要用智慧看。

“前因灭位”,我们再念一道。“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这四句话好得很,在文学的境界,一个哲学的东西,科学性的表达,而有这样好的文字,这是玄奘法师的高明的手法。所以讲我们念书讲,看到这里就要圈起来,打双圈,圈起来、自己脑子里要圈住,要记得,那么你做工夫的时候一用就对路了。然后啊,听完了经典,书一合,那是《成唯识论》,我还是我,那你是“常”,不是断了,习气也断不了。

现在,归到原文:“如是”,这个样子。“因果相续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他说你懂了这个道理,前因后果的关系,犹如秤的两头,“低昂时等”。“如是”你懂了,“如是因果”,所谓前因后果的关系,“相续如流”,又是个比方,你看河里头流水,我们看到永远在流,跟我们这个生命一样,觉得我们活在这里,实际上昨天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当我看到这个水、这一截水的时候,这一截水已经过去了。所以前因后果之间,“相续”,它是密得很,所以我们看不出来中间的空隙,“相续如流”,像一股流水一样。因此,我们理解了这个道理,不靠时间观念,过去念、现在念、未来念,不假过去(“假”就是“借”),不要借用过去、现在、未来这个观念,“方成非断”。然后,因为“过去”变成我们“现在”,“现在”变成“明天”与“未来”,不需要靠这个,就了解了它不是断见,这股流水它好像永远在流。

“因现有位。后果未生”,“因”是前因,譬如说,我们现在讲“譬如说”这句话的“因”啊,这句话是前因,引起后面要说的话;当我所以说“譬如说”,“因现有位”,这句话出来就是“有”了,“后果未生”,后面还没有来,这个“因”,谁的因呢?谁做主的?能做主?譬如说,有一个人,叫他是上帝也好,叫他是佛也好,叫他“哈不愣登”也好,这个家伙啊,创造了这个世界,假使这个属于前因(第一因),当这个“因”要站出来要创造这个世界,后果未生,因是谁因?谁创造了这个上帝?那么西方宗教哲学,一般的宗教不谈哲学了,宗教是不准问,到此止步,“信则得救”,上帝哪里来你怎么可以问!佛从哪里来不能问。那是宗教,宗教就这么关门了,“谢绝参观,到此止步”。

哲学家说不要紧,你把门缝打开,给我看一看,我只要晓得上帝哪里来的,这个道理呢,不看也可以,听一听,听到了我就信。所以呀,哲学从宗教里面出来。科学家告诉哲学家,不行老兄,听到看到不行,我们要进去摸一摸,这是科学精神,科学现在还在追这个东西,尽管向太空发展就是要追呀,所以这个“因是谁因?”最初因是谁创造的,这个第一个因,谁来创造的?第一个鸡蛋哪里来的?先有鸡啊、先有蛋?第一个人哪里来的?先有公的、先有母的?“因是谁因”?

“果现有时。前因已灭。果是谁果”,哎,先不要讲“因”正是个问题,“果”也是个问题啊,我们现在的生命活着的是父母生的,父母是我们的前因,有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后来呢,因为有了我啊,这个男的、这个女的就变成了我的爸爸、妈妈,前因一灭,我们现在后果,后果里头有前因,我们也生后一代;“果”现前,当这个成果刚刚呈现在“有”的时候,那么前因已经没有了,成果出来前因就灭了。

“果是谁果”?这个果的存在,又是谁使它做主存在呢?说我是它做主,你没有把握,那如果我可以有把握,那我要我自己不死,永远不死,行吗?不行!那么这个果是谁果?谁?所以禅宗“参话头”要你看,“念佛是谁?”“我是谁?”对方是谁?

“若有因果,谁离断常,若有因时。已有后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他说那么,这个“因”怎么来?“果”怎么来?佛法最后的求证是证到这个,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最后证这个,根本那个“能”,宇宙生命,一切,根本那个来的,本位证到了,就证得菩提,就大彻大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不是功夫,而且功夫指头一指放光,哎,现在很简单,四十块钱、二十几块钱的一个手电筒,马上就放光了,那不在乎这些。能放光的从哪里来?就是找这个。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