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照刚才那么个的理论,因果两个最后的动能哪里来的?因果还是现象,不是本体。因生则果灭,果生则因灭。既然没有因、没有果,因果还是有的,这就是讲,以本体形而上来讲,这两个不存在。等于白天是因,现在是黑夜,现在黑,这是果,而那么黑夜、白天这是两个现象,那个功能,物理世界我们看得清楚,这个虚空没有换,虚空还是虚空,黑夜、白天,前因、后果,虚空没有管你这个是白天、是黑夜;白天还是空,黑夜还是空,它没有变动的。这物理世界我们可以看得清,看自己的生命就找不清楚了。所以,假使“既无因果。谁离断常”?你说怎么样是空?切断?有没有永恒存在?这个中间做主的又是谁呢?
“若有因时。已有后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假使说,当我们这个“因”,说一句话就是“因”,动一个念头就是“因”,“若有因时,已有后果”,其实我们动一个思想,或者说一句话,或者手这样动,是前因;那么“果既本有,何待前因”,他说这个逻辑关系又错了,这哪值得怀疑啊,果本来就有嘛。此“因”,“啊哈”(师咳嗽一声)这是“因”;听到这个声音“啊哈”(师咳嗽一声)就是“果”。既然“果”本来就已经有了,那何必要前因,还要些动力去将果发动呢?“何待前因”?
“因义既无。果义宁有?”“宁”是古文,白话文是“哪里”。那么前因,这个“因”动了,刹那刹那间一动,已经空了,已经没有了,“果义宁有”?“因”已经空了,后“果”,后“果”是前“因”来,所谓后果的存在,这个逻辑推理也是不清的。“果义宁有”?那么这个后果存在的这个道理,哪里可以成立呢!“宁有”哪里一定认为它是有的。
“无因无果。岂离断常。因果义成。依法作用。故所诘难。非预我宗”,他说不管你,这就是世界上哲学思想,唯物学家不承认,只承认唯常的因果定律,生命的因果,同物质一样,过去了的就过去了,现状在。有一个种子种下去了,会开花结果。而这颗种子种下去,一定要阳光、空气、水种种的条件。我们现在叫作条件,佛说的是“因缘”。这只讲现在的条件,物理的定律;当物质变成能量的时候,能量是空的,这里头没有东西。那么,是“无因无果”,他就是承认你这个“无因无果”的关系。
“岂离断常”,当现在存在的时候,还是有因果,离不开有“断”(过去了就断了),那么,你认为这个“质”、“能”的互变,可见这个生命的功能还是存在的,也离不开“空”或者“有”的关联。所以,因果本身这个逻辑的理论、哲学道理,《易经》这个道理就建立起来,这就是佛法的基本道理:宇宙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道理。不过因果道理容易懂,三世因果很难懂。说我前生是蛤蟆变的,我也找不到我究竟是不是蛤蟆变的;说我前生是菩萨变的,我也忘记了是不是菩萨变的,这个东西求证就难了。那么,他现在对于逻辑的观念来说,“依法作用”,依这个佛法说明因果(前因后果)的关系,现在我告诉你这个逻辑颠倒的,“故所诘难,非预我宗”,他说你上面提出来的这些问题,正反的辩论。“宗”,我本宗,唯识法相的这个道理所告诉你,这理由的宗旨没有违背。
“体既本有。用亦应然。所待因缘亦本有故”,他说有人认为,形而上的体(是)常见。我也常说,譬如我们经常有这个观念,我们提到禅宗,大家很熟悉的禅宗神秀,五祖的大弟子,一位学问很好的大法师神秀和尚,首座就是学院的班主任,他悟道了有个偈子:“心是菩提树,身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那么一般的观念也都是这样,认为我们这个“心性”本来是佛,好像身心的构造是一个东西,叫作佛;因为现在由于烦恼、妄想把它遮住了,所以,只要把我们的烦恼、妄想拿开了,那我这个本来这个桌面就是光的,就出来了。我看一般的观念,学佛都落这个上面,这是邪见哦。这里也是这样,认为这个体呀,本体永远存在,本来是空的、本来清净。所以,读《楞严经》会读出这个毛病哦,搞不清楚!你认为“清净圆明”的这个形容词,我们读了这个,“哦,我自性体又清净、又圆明,好像“烧饼”那么圆、又明白,“玻璃”那么亮、又清净”,这已经错了,很着相。
这就是认为“体既本有。用亦应然”,所以,形而上道体本来有,在作用上也应该是这个道理、也是一样。“所待因缘亦本有故”,那么我们讲一切万有的成长、存在等因缘条件而生,“也本有故”,好像本来就存在。
“由斯汝义因果定无”,所以,在你的观点上,这个本体永远存在的,那么所谓前因后果,后果前因,是这个本体上面的摆一张桌子,等于我们这个桌面,这个永远在这里,桌子现在摆茶杯、放笔、放毛巾,现在的,等一下把这个拿开了,那别的东西花啦、花生米照样摆上嘛,这本体不动,你上面摆来摆去,这跟因果没有关系。
“应信大乘缘起正理。”“应信”,他说这个观念说错了,所以呀,要我们学佛“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要了解大乘道的法门,小乘人认为只要我打坐,心念一空了,万缘不起,不起心动念,念头就不敢动了,完全在空的境界里头。等于孟子讲“四十而不惑”,一切不昧,就在这个人,那个清清静静,空空洞洞的那个就是我的道,就是小乘道,偏空之果,已经落在“常见”了,很严重!这是个偏差。你要知道我们坐起来,就是烦恼万缘放下,那个清净的心境也是缘起的;你两腿不盘,不万缘放下,你就空不了。那个虽然万缘放下的空,是你造的,是你心里头变出一个样子。因为我不想,不想乱想:“去你的!不烦恼!空的!”那还不是你造出来的?!你不打坐,不向这里制造,它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不是道之体,你没有悟道。可是小乘的人呢,就是拿这些境界死死抓着是“道”,因此小乘不敢动了,你觉得只要有人坐在山里头啊,万缘放下了,花香鸟语啊,水绿山青啊,那你看这是道啊,多清净的啊。去你的!这里不清净啊?街上热闹,车水马龙,清净得很!那是偏空之果,那一个清净境界也是缘起,你习惯久了以后,也觉得很讨厌,鸟啼花落也是很麻烦的事情,这就是小乘、大乘的差别。所以真是要学佛,懂大乘“缘起性空”的正理,了解了,这是正理正知见。
“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再进一步告诉你,佛法的正理,真正深得很,妙的不可思议,没有办法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其实我们讲出来已经不是了。
“深妙离言”离开言语文字,所以在唯识的本论同禅宗经常提到“言语道断”,谁有办法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啊?!也没有办法用动作来表达;“心行处灭”,起心动念都不是。说我懂了,你已经糊涂了,有一个“懂了”已经不懂。所以“深妙离言”。
“因果等言皆假施设”,我们现在讲的因果的关系等等理论,这也是为了使我们世间人了解这个东西,所以“假设施”,构想出一个假的图画,一幅漫画一样,告诉我们,你看画、等于我们看画,看一幅画,哎呦,好画,这个山、这个水,当然我们不会着迷,晓得这是一幅画——假象,真的山水不在这个画上。所以因果等等说空说有的这些佛法的道理,也都是假设的方便说法。
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他好像到了法庭了,一概推掉了,不承认。说了四十九年的法,他说我没有说过一句话!嘿嘿,这多可笑啊,释迦牟尼佛还干出这种事情来!你们拿《金刚经》来查查看,他就会那么不承认帐的?但是他是真话。这些说法,假使说问我们现在,你说我,你研究过《成唯识论》没有?我说没有,真懂了《成唯识论》也不要论了,既然懂了,何必论它呢?管它唯识、唯心、唯物,一切都不唯了。那就是孔子告诉曾子,孔子有一天站在那里看到学生曾子过来,叫他名字,如果我们用台语来表达:“阿参啊,你来哦”,那么曾参过来,“吾道一以贯之”,等于那个一指禅“这个”!曾子说“哎!”就懂了,“唯”一声就唯了哈!管你唯心、唯物呢。你说这一唯,曾子悟道啊?还是唯物啊、唯心啊?唯什么呢?还是唯“为什么”呢?有一个什么唯?唯妄唯净啊?还是唯哪一种呢?他说这一唯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是,所以佛法一切“皆假施设”。
“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所以我们真正要证入佛法的境界,最好体会现在,就是现在这一刹那之间,等于禅宗说“当下即是”。我们讲这一句话,听这一句话,回照自己心境,究竟有没有?你说有,于心中它怎么不留着呢;你说没有,它怎么听得见呢?那么,这是用中国禅宗佛法的办法。
在佛教里头,这一本经没有翻译,这几十年,法尊法师根据藏文翻译的《现观庄严论》。“现观”,只得现在这一下,你看这个经题大概也了解,这个“现”有很多意思,也可以说“现在”,也可以说是“呈现出来”(观想意识境界马上呈现),所谓观现在法。当然不是眼睛观,是心里头观,就在现在这一念之间,你会了。达摩祖师告诉我们“一念回机,便同本得”,(你不要等我头转过来,我这样看前面,我看到你了,你的眼睛比你灵光,就在这)“一念回机便同本得”,我们在现在之间,这个思想起心动念,你回转来,一照。所以《心经》告诉你,“观自在菩萨”,你找你自己在哪里,慢慢去练习,慢慢观、观,“照见五蕴皆空”,你就会悟了。所以“观现在法有引后用”,那么我们凡夫境界里头也可以知道,当我一回想刚才这一念,就引起后面再来的念,“假立当果”,就是这个前后这个关系,一个一个连着的关系。现在我们为了言语文字上表达它,使我们自己容易理解到假说的、(引磬响)前面讲的话是因,引出后面的果,假立的。“对说现因”,这就是对立的表达,刚刚现在前面就是因,后面即是果。我们现在法师已经打了前因(打引磬),我们休息是后果。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