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有相反的,叫我们“现观”,“现”观那当时现在的一念,当然这一念,我们把它缩小了,它的原文是“法”,“法”是包括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这是属于“法”,观现在的法。“有酬前相”,“酬”就是回报,对前面、当前所讲的这个现象,所以在这个中间、在逻辑上,假立一个因果“曾因对说现果”,相对地表达现在的果(过去的因,现在的果)。
“假谓现识。似彼相现。如是因果。理趣显然”,所谓假设,这个“假”并不是完全没有,是个影像,“假”是这个意思:假借、借用,一切都是“现识”的作用,这个“现”在时间上讲是“现在”;在现象上讲是“呈现出来”。所以整个的宇宙万象,是我们的心体起用所呈现,整个是过去、未来,十方虚空、一切世界、一切万有,就是“现识”所变。所以《楞伽经》上讲“现识”,都是这个现识所变的——呈现。
“假谓现识。似彼相现”,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环境,整个的世界,譬如拿人来讲,我们组织了一个家庭,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两个铺盖拿来一起了,衣服搬来一堆了,就变成有一个家。这是意识境界的一个呈现的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就是心意识构成,等于画画一样,我心里意识中间,想画一张画,拿起笔来就把它画出来了,这张画是假相。你说假相?真的!有这么一个现象,那么这个现象哪里来的?就是我心意识的反映出来的一个假相。
所以实质的这个世界也是这样,也是这个道理。一幅画,这个现识“似彼相现”,同你心意识所理想的那个现象呈现了,所以前因后果的道理,“理趣显然”,它的道理(哲学的道理),“趣”,它的宗旨、趋向,很明显,我们容易懂了。因此学佛要中道观。
“远离二边。契会中道”,所以落在有边也不对,落在空边也错,空、有都是两边对立的,空、有是讲现象,断、常是讲作用。落在断见也不对,落在常见也不对,所以“远离二边。契会中道”。我们对于这个课程,唯识中道观,重点就在这里,这叫做中道,非空非有。“诸有智者应顺修学”,所以真正学佛法,这是最高的目的,最后的真理。所以平常告诉大家,学佛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不是迷信。所以,一切真正有智慧的人,成佛道应该在这个地方、这个重点上去修持。
“有余部说。虽无去来。而有因果恒相续义”,另有一种说法,在佛法上、理论上,在佛学上、在佛教上,也有一种观念,“余部”就是佛弟子以后的另外一种支派,它认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空的。那么既然空,因果也空了嘛,假使佛法是空是究竟的话,那我杀人也可以,何必不要杀生呢?杀、盗、淫都可以,因为空的嘛,一切皆空。所以呀,有时候佛学的小乘佛学偏空之果同唯物观念是一样的,这是很危险的一个偏差。所以“有余部”也是这样说,虽然没有过去、未来,但是它是空,你不要搞错了,空是空,因果存在!我们有时候一听,“嗯,这个道理很对”,你仔细一想这个逻辑不成立嘛,既然因果存在就不空了。所以因果也空的话,那么不要学佛法了,这太可怕了,这是一个断见。这个中间的理论怎么说呢?
“谓现在法极迅速者。犹有初后生灭二时。生时酬因。灭时引果。时虽有二。而体是一。”一个他的理由说,我们讲“现在”,这个“现在”说这一句话,或者思想一想,很快变去了,“极迅速”。其实我们这样体会还不是真正学佛法,还有一个体会,你们年轻同学更要注意,真正的佛法:我们现在大家心里讲一句“现在”,当讲“现在”的这个时候,是一念、不是一念?你看我们假设想“现在”,一边想一边还觉得声音、旁人这些关系都知道,同时,我讲“现在”,这一个“现在”,你心里头已经加上了,这个“现在”中间有两三个念,你看这一念当中有多少念在里头,对不对?只是大家没有觉察到。
阿赖耶识所谓种因果,这个含藏意识,不管你是受的,就是接受,或者是反感,它本身阿赖耶识已经种下这个影像了。阿赖耶识包括过去、现在、未来,包括十方的空间。所以,阿赖耶识你记住一个原则,它含藏十方虚空(无尽的虚空),包括过去、现在无尽的时间,以时空两位做基础,包括的内容都太多了,都是阿赖耶识的因缘。
(同学提问……)有关系啊,你注意啊,你已经错了一点,不熏习也是熏习呀,熏习那个不熏习的,了解吗?我不愿意接受熏习,这个已经在熏习了,因为熏习那个不愿意熏习,是不是?
“谓现在法极迅速者”,当现在这一念快得很,虽然快,也同你刚才问的有关系。
“犹有”它自己,中间也有,“初”开始,“后”后来,这个“初”就是生与灭这两个阶段,“二时”的关系。“生”,所谓我们在理论上语言表达说“生”。“酬因”这个叫做因。“灭”这个观念是讲后果,“时虽有二。而体是一”,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同未来,时间上,前一秒钟,后一秒钟,这是两个,现象有两个。但是时间这个本身,它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所以“时虽有二。而体(性)是一(个)”。
“前因正灭后果正生”,当前因灭的时候,后果才生,“体相虽殊。而俱是有”,所以本体同现象虽然不同,都是同时存在,“如是因果。非假施设”,所以翻过来的理论,又告诉我们,前因后果,这个所谓“假施设”,假立的理论上表达实际上有这么一个东西存在。
“然离断常。又无前难。谁有智者舍此信余”,但是,离开整个的佛法,或者讲空说有,说断说常,“又无前难”,前面提出来,“难”,就是自性的疑难的问题,有怀疑有困难的问题。前面那么多,就前面所讲的这些问题。
“谁有智者”,其中,所以真正学佛,哪一位是大智慧成就的,了解了这个东西,相信这个真理?“舍此”,如果懂了以后,决定深信这个真理,舍了这个真理,其他没有可相信的,因为归纳性的总是空、有两个道理。
“彼有虚言。都无实义。何容一念而有二时。生灭相违。宁同现在”,所以,再进一步说,我们当讲“现在”的时候,说到“过去”,说到“未来”,这两个观念其实都是“现在”,因为我们现在讲话:“过去”这是现在一念,“未来”未来还没有来,但是,当我们讲“未来”,了解了“未来”,还是现在一念。所以,他们对过去未来这些观念,这两个问题,他们都有虚言(“彼有虚言”)空话,“都无实义”,真正求证的时候,这些理论都不存在,都不需要了。为什么呢?一念之间,就是讲现在我们一动念,这个念头里头无所谓过去,无所谓未来,只有现观。所以“生灭相违”,生灭这两方面都是对立的,“宁同现在”,灭就是过去,生就是未来,未来、现在是彼此相矛盾的,“宁同现在”,过去已过去,未来不需要算,“宁”就是哪里,哪里同现在呢?只有现在当前一念。
“灭若现在。生应未来。有故名生。既是现在”,我们讲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灭掉了,就没有了,“灭若现在”,现在说,过去了,就没有了,“生应未来”,那未来的呢,就刚刚提出来生出来,就属于未来。“有故名生。既是现在”,不管过去未来,当前的就是这一念。
“无故名灭。宁非过去”,相反的理论,没有了,叫做灭掉了,灭掉了当然是过去了;“宁非过去”,哪里不承认它的过去呀,当然承认了过去;“灭若非无。生应非有”,如果过去了的,并不是没有,至少我现在整个过程变成过去了,“生应非有”,未来的出生没有看见,就应该不存在,但是一讲未来“生既现有”,一讲未来就变成现在了。“灭应现无”,当时现在的,过去这个观念没有了。
“又二相违。如何体一”,所以,他说你刚才讲的,过去未来,有空与有,断与常,这两个是对立的、矛盾的,怎么样是为一体呢?“非苦乐等。见有是事”,他说这只是一个理解观念上的问题,并不像我们现在肉体坐在这里,痛苦、快感这个是很现有,容易体会;所以到理念境界里头,就不同现有一样,很不容易体会。
“生灭若一。时应无二。生灭若异。宁说体同”,他说生与灭之间假使是一体的,那么时间就没有两个了,没有叫做过去、未来。这个我们常说,翻开佛经一看,有两个看法,每一本佛经翻开一念,“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或者佛在哪里,只有“一时”一句话,这个有两个观念,以世俗的学理的看法,印度人不大管时间的,所以这个民族很有趣的,它自己也不管历史,历史观念很差,数字观念也很不精细,时间也不大管,这个民族天生修道的,尤其是南部,所以印度人没有自己好好一个历史,现在所有印度史都是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之间,西方人给它建立的,其实大部分历史资料在我们的大藏经佛教里,那么西方人不采用,所以印度史,真正一部印度史不像我们啊,二十四史,每一代都有历史,世界上最初注意历史的只有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保留得相当完整。印度民族不保留,所以他、佛在什么时间,在哪里讲的,它懒得记,“如是我闻”,“一时”那个时候。那个时候什么时候?不知道。这是以现在话来讲。拿佛法的道理是高明极了,因为时间没有过去,时间都是相对的,无所谓过去,无所谓未来,只有现在;只有“一时”,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所以这是两种观念的看法。
这里所讲的“生灭若一。时应无二”,就同佛经上说“一时”的道理是一样,只有现在,无所谓过去、未来。“生灭若异”,生与灭如果变异了呢,“宁说体同”,怎么样说是一体呢?
“故”,所以说,“生灭时,俱现在有”,生与灭就是现在,所以“生、灭”也就在现在。“同依一体。理必不成”,这个体只有一个,所以,他说这个逻辑不成立。
“经部师等。因果相续。理亦不成”,那么,这还是批驳佛教内部的,有些大乘观点的法师们,所谓讲经的法师们,这还是讲印度当时,经部的这些论师等,认为因果是连续不断,他说这个理由也还不成立。“彼不许有阿赖耶识能持种故”,不管大小乘的观念,把心的体,第八部分的阿赖耶识他们不承认,就是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是阿赖耶识一定能够保持这个种子?”在当时佛陀过世以后,大乘经部的论师们,还有些不敢相信,信不下来,它阿赖耶识能够保持过去、未来一切种子。这是经部的,也非究竟。因此本经,本书劝我们“由此应信大乘所说因果相续缘起正理”,认为这些经部论师对于这个“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中观正理搞不清楚,所以有这个错误。
那么我们如果研究佛学发展史,比唯识早一点,龙树菩萨建立了“般若宗”,在我们中国佛法叫它“性宗”,性宗谈空,一切皆空。所以比龙树菩萨又迟几百年,无着菩萨他们根据弥勒菩萨的法系,建立了“相宗”,就是唯识。唯识说有,确有其事。那么说有说空,还是两边对立,但是龙树菩萨早就留下一部论《中论》,说中观,偏空也不对,偏有也不对,即是到这里为止,申辩阿赖耶识的种性与因果的关系。
现在转来说阿赖耶识的本性。“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阿罗汉位方究竟舍。”他说这个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的心,心性体端,从无始以来,跟生命俱在,它永远在流转,在轮回中,一股流水一样。修行到达什么程度,阿赖耶识才没有?换句话说,拿我们简单的明了的观念,怎么样才叫做空?真正证到空就是佛法的道理。“乃至何位”?到了哪一种果位?是修到哪一种程度?“当究竟舍”,彻底地阿赖耶识这个作用就没有。
那么答复这上面的问题,“阿罗汉位方究竟舍”,譬如我们像有些人修行,修到念头空,乃至这个空的念头一定,一千年一万年或者一分钟两分钟,这是第六意识的空,这个空不了,身体肉体还是空不了,肉体空不了,时间空不了、空间空不了。等于我们大家学打坐的人,坐个三十分钟,那灵的很,不要闹钟呢,二十几分钟腿开始就发麻了,到了三十分钟,我的妈啊、娘啊,不念佛了,光念妈啊、娘啊、腿啊,好痛啊,它就来了!他时间空不了,而且坐起来空间也空不了,我坐在这个位置就不对,这个方向同我不适合,都被时间、空间困住了,这都是时空。肉体,物质世界,都是阿赖耶识所显变的。空掉时间,空掉一切,空间也空;身心,身体也空,物质世界也空,整个彻底地空,阿赖耶识的境界,证得阿罗汉的果位,才能够完全舍掉。唯识始终不讲一个空,舍掉。那么,拿我们现在年轻人文学,扬弃了、抛掉,才把它丢得开,那么普通讲放下,这样才真正放下。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