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236讲 此识无始恒转如流

就是一真法界,对这个宇宙的物理世界、精神世界,身心两方面都是它所造成的。所以我们看佛经有时候很难(懂),譬如说《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讲的妄想心,那么,那个真心的本体呢?不用这个“心”的名称了,就是“般若”,实相般若。所以,唯识把它分析了给我们听,使我们了解这个心有八个作用,八部分的作用,所以叫做八识。第八部分包括了心物一元的,身心构成的,叫做阿赖耶识,它能够含藏过去、未来的种子,我们要认识清楚的。

第二,我们修道、学佛,都想做到没有妄想。譬如今天有一位朋友来谈,也想修到没有妄想,怎么做到没有妄想啊?这个妄想究竟能不能彻底地去掉?这是一个哲学上、科学上的大问题,也是佛学上的一个大问题。小乘认为这个妄想烦恼可以断得了,小乘的思想,断惑证真,断掉了妄想、惑乱,就可以得到道。这个小乘的思想,我们大家都是一样:都认为把这个妄想心去掉了,一定就得道了。你如果再问他:妄想心去掉了,那个真心是什么样子?他讲不出来了,反正是莫名其妙的假想:去了妄想心就得道,道是个什么东西呢?

道是一个大无心?一般人认为道是无心,那么无心何必修道呢?我们修个无心就好了嘛,那修不到无心,就吃安眠药嘛,再不然把自己的脑子打坏嘛。是不是真的有无心可能做到呢?这些问题都不考虑,所以都是盲修瞎练。假设认为去掉了妄想就是,那你何必念佛呢?何必念咒子呢?何必用许多方法去修呢?加上这许多的方法去修不(也)是妄想去修吗?对不对?你念咒子也好、观想也好、念佛也好,做什么工夫也好,都是心去做嘛。既然认为没有心就可以得道了,结果你还用许多的方法?本来我们的心就很多了,因为学佛修道又加上许多的心,搞不清了,所以越来越忙,越来越乱。那么妄想究竟如何可以断呢?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学佛要把这些观念搞清楚。这是第二个问题。

那么妄想是不是可以空呢?第六意识真的清静,不能说是空了,一般人把呈现在心理上的清静境界就当成是空,这也是错的。空是真空,有个空的境界,那空的境界也是妄想。所以妄想跟空与阿赖耶识的关系都要弄清楚。

第三点,一般人认为无心就是道,也等于说是妄想空掉。妄想空了怎么样是无心?再说无心,这个人还知道不知道事呢?如果认为无心是什么都不知道,一切都不知道了,这就是无心,那么这个人学死人了,学成一个废人了。如果说无心还能够知道,那么怎么叫做无心呢?所以,学佛修道,在这种地方都要搞清楚,那我们研究《成唯识论》,研究法相唯识才有道理。

我发现很多人学佛,搞了半天自己搞不清楚,经典也在研究,教理也在研究,为什么在研究?研究些什么?他都搞不清楚,都是莫名其妙的。普通的比方他,好像是瞎子鸡在吃米,有时候,这个眼睛看不见,啄到是一颗米,有时候啄到是大便,或者啄到颗石头,它也当米,就是搞不清楚,就是瞎鸡吃米那个样子。

那么讲到无心定,无心怎么得定?这个同打坐修定有关系了,一般人打坐都想得定,什么叫做定,他也搞不清楚。打起坐来身上气脉动。气脉动同定有什么关系呢?

你那个身上的气脉动来动去,转来转去,那已经是翻来覆去,不如不定,那个气脉的转动就是不定,那不能叫做定啊。

如果是定,定是个什么样子也搞不清楚,在理论上都没有搞清楚,都在那里盲修瞎练。所以,我们要研究唯识,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学佛修道,等于是现在科学呀,先要把理论弄清楚,这个究竟是什么东西,把理论清楚了,然后根据这个原理,根据这个方法来试验、求证,达到那个所追求的目的。我们现在教理不清的人,为什么学密教?为什么学显教?这个方法是为什么?他都不知道,所以都变成是盲目地在修,这个是很严重的问题。

那么,我们现在开始的这一段,就是讲阿赖耶识,怎么空掉阿赖耶识,修到什么程度。讲到阿赖耶识,我们知道,上两次提到过。上次提到《解深密经》的那个偈子,佛说的,“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这个要特别记住。这个阿陀那识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别名。现在开始修,这个识什么时候才能切断?等于说,我们不说这个识,我们说第六意识的这个思想,大家静坐也好,平常都没有办法切断它。禅宗的祖师们有句形容的话,要把第六意识妄想心切断,要“顿断众流”,都把它切断。“顿”就是形容“立刻”,切断了一切的流,流动性的。譬如我们打坐,上去的第一个思想妄念,有没有办法把它顿断众流,把它切断?等于现在这个电灯呀,电器的开关一样,能不能立刻把它关闭?

第二,假设关闭了,我们身体上还有感觉气脉流通,这也是妄想哦,这是感受哦,你没有思想怎么样知道身体的感受呢?也要把它顿断众流,怎么关闭?所以六根都要关闭。我们常常有一句话形容学佛的人:“六根清净”。我们第一个很难清净的就是身体这个根,很难清净。譬如冷起来要穿衣服,生病了难过,这个身体的身根你清净不了。怎么样能够顿断众流,使六根清净?思想是意根哟,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譬如有些人打坐坐起来看到有什么东西啊,你眼根已经不清净了,这个眼根你关闭不了。譬如有些人说:哎呀,我要打坐,这个地方太吵了。那么你真学佛,把耳根关闭,顿断众流不听嘛,可你关闭不了,用棉花也塞不住啊,那你这个有什么用呢?所以,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研究的是这个。第六意识的顿断众流都做不到,要把第八阿赖耶识无始以来的这个习气,你想把它清净了,怎么样转化过来?现在是(对)第八阿赖耶识做结论。

这个原文我们要注意啊:“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这是提出问题。这个第八阿赖耶识“无始”以来,无始以来不是讲我们有身体有生命,像我们投胎出胎都是它的作用,所以它与生命最初最初开始的时候就开始了。“恒转”,它永远在转,这个转动就是轮回,在轮回中转,有如一股流水一样,“无始恒转如流”。我们修行人修到什么位子“当究竟舍”?才能彻底地把阿赖耶识空得掉?现在就是谈空了,几时空得掉?那么,这里唯识不用“空”字,用空给人一个错误,好像空了就是没有,不用空,很少用空,用“舍”,把它抛弃了。

下面是答案,“阿罗汉位方究竟舍”,第八阿赖耶识要修到大阿罗汉位为止,才能够空掉,才能够舍得掉。那么首先,我们研究阿罗汉,“阿”是梵文的翻译“大”,阿罗汉就是大罗汉。“罗汉”也是梵文翻译的音,包含很多意思,主要的内容叫做杀贼,能够杀一切烦恼之贼,一切烦恼妄想习气切断了。这是佛法里得道的一个果位,等于我们普通读大学的一个学位。所以,得到阿罗汉位也可以说得无学果了,不需要再学了,到了顶尖了;因此,没有证得阿罗汉位置的人都还是有学位,都还是需要有学的。那么,阿罗汉就是这个意思。不过,我们后来的中国人习惯在阿罗汉上又加一个字,大阿罗汉,本来大,那变成大大阿罗汉了,“阿”字就是“大”,为了表达清楚,所以叫大阿罗汉。

阿罗汉是小乘修法四个果位,分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四果罗汉,阿罗汉的大罗汉就是小乘的极果,就是证道了,证道的果位。那么在大乘里头呢,严格地讲,证得大菩萨还不算是大阿罗汉位,成了佛才是大阿罗汉位,依小乘的立场,成佛才叫得大阿罗汉位。到了阿罗汉的位置,切断一切生死烦恼的习气根本,第八阿赖耶识才究竟舍。

所以,你说念头几时空得掉?除非你成佛得道,否则你这个思想妄念永远不得空,空不掉那是应该的,空掉了习气你成道了,那不是压制下去。那么,现在答案我们知道了,“阿罗汉位方究竟舍”。

“谓诸圣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名阿罗汉”,怎么叫阿罗汉呢?这就是讲一切圣者、得道的人、修行圣贤、菩萨、大乘菩萨、阿罗汉等等,断了一切“烦恼障”,一切烦恼没有了,妄想烦恼一切没有了。那么,烦恼不是暂时没有,譬如现在我们坐在这里,大家心里头也没有什么烦恼,有没有烦恼?没有烦恼?(还是)有烦恼,听不懂讲些什么东西,也是烦恼;坐在这里舒服不舒服的感觉上也是烦恼,烦恼包括了很多。所以,“烦恼障究竟尽时”,彻底空掉了,这叫做阿罗汉,这个要知道。这是以小乘的根本来讲。但是,大阿罗汉烦恼障断了,就是断烦恼,妄念习气断了,就得阿罗汉,理论上很简单。

可是我们学佛的人、修道的人,烦恼障是动摇都不动摇,不要说是断了。大家开始在打坐、修行,不管你修哪个法门,都是在烦恼,工夫用不上路,今天好明天又不对了,同我们这个气侯一样,太阳初出又下雨,一下凉一下热,烦恼障障碍。假使烦恼障断了,就成佛了吗?不行,还有个障碍:所知障。所以他只能称阿罗汉,不能称大乘大菩萨。那么所知障还要完全断。

所知障属于见惑里头,烦恼障属于思惑里头,所谓叫见思二惑。这里讲阿罗汉这个位置当然不是,所以我们中文后来再加一个字大,成了佛的叫大阿罗汉,那是二障皆断。这里只告诉我们断了一切烦恼障究竟尽,就叫阿罗汉。

“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有是说明,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境界是烦恼妄想断了,舍掉了,怎么舍呢?“尔时”到达这个境界,阿罗汉这个境界的时候,此时,第八阿赖耶识的那个“粗重”的“烦恼”,没有讲细的,像我们粗重的烦恼,表面上的烦恼就断不了。第一个,大家碰到的最基本的,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得静,思想断不了,乃至于睡眠还做梦,做梦就是思想,没有断除。不但做梦是思想,我们睡着了的那个昏昏迷迷也是思想所造成的,那个叫做睡眠位的烦恼。所以,断了烦恼障的人睡眠也没有了,也断了,永远是清醒,没有思想,没有烦恼。刚才我们说做梦也是烦恼,那么我睡觉睡得很好,天天想睡,什么事情都不想干,那也不做梦,那我断了烦恼了?睡眠本身就是烦恼之一,要注意搞清楚。

所以这个阿罗汉的位置,粗重的烦恼断了,“永远离故”,永远离开了,不会起来了,因此叫它是“舍”,抛弃了,丢开了,没有烦恼障。“此中所说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学果位。皆已永害烦恼贼故。”“此中”,现在我们讲的这个中间所包含的意思,现在我们讲的“阿罗汉”,所谓阿罗汉是包括了“三乘”道的“无学果位”。三乘道是声闻、缘觉、菩萨,大乘是菩萨,小乘分两种:声闻、缘觉。现在我们讲《成唯识论》,这个里头所讲的意义,所谓阿罗汉是哪种?“通摄”,包括了声闻、缘觉、大乘菩萨们,不管大小乘,真正修到无学位了,不需要再学了,已经到了家了,他们都是能够“永害烦恼贼故”。这个烦恼的妄心,我们形容它是个“贼”,偷袭我们的,不会来了。所以,这里讲的阿罗汉是这个意思。所以,得了道的阿罗汉,有一点要说明,特别是出家的弟子们,所以出家众的果位是以阿罗汉为目标修持。那么在家人有没有成阿罗汉的?一样的,真正到达了果位,也是得阿罗汉果。

得了这个阿罗汉果位,“应受世间妙供养故。永不复受分段生故。”得了阿罗汉果位的人,有资格接受这个“世间”的一切“供养”。为什么他有资格接受呢?因为他空嘛,他无所谓受供不受供养,他是心等虚空,心等于虚空,所以叫无学果位。那么,得了阿罗汉的人呢,永远断了生死,生死不来了。但是断了什么生死?断了“分段”生死。所以,六道轮回中,我们这个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是分段的生死。所以我们学佛、学禅是为了了生死,要真正了生死,要证到阿罗汉的果位,才能了了分段生死。那么,他可以住在不生不死的一个境界里头,当然还非究竟。这里只讲到这里为止,本论下面还有讨论。

“云何知然。”他说,那你根据什么道理,根据什么佛的经典知道这样,所以然这个道理?为什么到了这个境界就断了生死?

“决择分说。诸阿罗汉。独觉。如来。皆不成就阿赖耶故。”这是一段。

“集论复说。若诸菩萨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如来故。”

“云何知道”?你怎么知道?例如“决择分”,《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说的,这一部分的经典说:一切的阿罗汉,乃至缘觉乘的独觉佛,“独觉。如来”,乃至成了佛,大乘的。“皆不成就阿赖耶故”,他们的阿赖耶识都没有了,不会形成一个阿赖耶识,都空了。这是引证经典上的一个证明。

第二个引证的经典是《集论》里的,《集论》也是一部经典,又讲:假使一切大菩萨证得菩提,菩提就是觉悟,大彻大悟的时候。“顿断烦恼”,这个烦恼不是一点一点慢慢断,一下子就切断了,像一个大流水一样,两边把它一切,把水切干了,不来了,“顿断烦恼”,是讲大乘的菩萨,烦恼障断了,所知障也断了,“及所知障”,烦恼障、所知障都断了。《集论》里头说,大菩萨们,所谓真正悟道的时候,顿断一切烦恼。

我们要注意,尤其本院同学们,你假使是专门学佛更要注意,所谓顿断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才叫做开悟。不要认为:我懂了就是开悟,那是开玩笑啊。那么在这个时候,成阿罗汉的果位,在大乘道就是成佛,顿断烦恼,烦恼障、所知障都断了,就成佛。他说,这是两个佛经上所说的,佛说的,根据佛的理论传下来。

“若尔。菩萨烦恼种子未永断尽。非阿罗汉。应皆成就阿赖耶识。何故即彼决择分说。不退菩萨。亦不成就阿赖耶识。”他说“若尔”,假定是这样,“若尔”是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假定根据这两部佛经所讲的,“菩萨烦恼种子”,是大乘菩萨们没有断烦恼,菩萨是没有断烦恼,所以称菩萨,大乘道。

那么这个道理呀,是《楞严经》里头佛提过几句话,简单明了,就是扼要地说:“自未得渡,先渡他者,菩萨发心。”自己还没有成就,先能够说法,理论上都对了,教人家修行成就,这就是菩萨,所以他自己不一定证到。所以有许多法师们讲佛学的,讲得是天花乱坠,都对了。你不要笑他:他自己连打坐都坐不住。但是他是个菩萨!

“自未得渡,先渡他者,菩萨发心。”“自觉以圆,后觉他者”,自己大彻大悟成就了,同时,自己成就了,再来教化、教度别人,“如来应世。”他是现在的佛,他已经成就了,不但理上到,事上也到。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