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说明了“二乘无学果位。回心趣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烦恼障故”,因为他“趣菩提故”,向大乘觉悟的路上走,因此小乘的阿罗汉不叫做小乘阿罗汉,这个名称就换了,“即复转名不退菩萨”,那么,他当然没有阿赖耶识的习气,这个作用已经舍去了。所以说,“即摄在此阿罗汉中”,那么,这样的大菩萨们也可以叫做是阿罗汉,反过来说。“故彼论文不违此义”,所以,“决择分”同《集论》这两者并不矛盾。
“又不动地以上菩萨。一切烦恼永不行故。法驶流中任运转故。能诸行中起诸行故。刹那刹那转增进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萨。”再进一步说,不退转地就是八地菩萨“不动地”。所以,大阿罗汉回心发大乘心,转过来直接就到了八地,八地就是不动地菩萨,不退转地。八地以上,九地、十地这些菩萨们,“一切烦恼”永远不会起行。
但是,菩萨并不是入山的,并不是出世不来的。所谓菩萨,是永远在六道中转,度一切众生的。一个人在六道中转,同世俗接近,天天接触的是烦恼,哪里没有烦恼?但是,菩萨们在烦恼中不起烦恼,这只有他内心知道,不是外表的。所以,不动地以上的菩萨“一切烦恼”永远不起现行,他永远在佛法的这个大“流”里“任运而转”,自然随缘。能够在一切“行中起诸行故”,在一切世俗的行为中修菩萨道。所以,第八地以上的菩萨进步,“刹那刹那”之间,都在道业上进步。所以,修行到了这个程度,才叫做“不退”转地的“菩萨”,第八地菩萨。
“然此菩萨。虽未断尽异熟识中烦恼种子。而缘此识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永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阿赖耶识。此亦说彼名阿罗汉。”第八地的菩萨,假定这个大乘的人开始修行,走大乘的路子,不是小乘阿罗汉转过来到达第八地菩萨的境界。虽然没有完全切断“异熟识中烦恼种子”,注意,讲第八阿赖耶识,这里怎么又提到“异熟识”呢?就是上面,我叫大家在开始研究第八阿赖耶识的时候,就要注意,第八阿赖耶识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异熟,一个是等流。异熟就是阿赖耶识无始以来的习气种子变异而成就起作用;所谓等流就是随时都存在,一股流水一样普遍地无孔不入。
所以,大乘者有没有烦恼习气呢?有。他异熟识里头,阿赖耶识起异熟作用的时候,还有烦恼的种子;面子上没有了,他烦恼种子的习气还在。譬如大阿罗汉迦叶尊者,是佛的弟子里头陀第一,第一位大弟子,苦行之好,戒律之好,那没有话讲。可是他在入定的时候,听到音乐天人唱歌奏乐的时候,他在打坐还在打拍子,他跟着打起拍子来了。那么,他有心没有心?没有心;没有心吧,很自然地就打起拍子来。因为他过去最喜欢音乐,所以这个音乐的习气他还没有断,在那里打起拍子来。等于我们会唱歌的人,听到(音乐),自己一边想事情一边拍子打起来,这就是烦恼种子没有断,习气就有如此之难!
所以,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烦恼习气之难断,修行不是那么容易的。说:“今天我打坐,坐了一两坐,很舒服很好,心里很平静,好像得道了,这下没有问题了!”哪有这回事啊,你觉得这一次坐得很好,很清净,下来很高兴,“这下我没有问题了!”这就是烦恼,就落在自我的崇高、自我的欣赏上。“我今天很进步!”它就是烦恼根本,就要检查到。
“异熟识中”的“烦恼种子”非常难断,菩萨们因为有第八阿赖耶识无始以来的这个种性未断,所以,“我见”、我“爱”这两个心所,心理的状态,“不复执藏为自内我”,虽然大菩萨们的行为看起来也有我见,也有我爱,但是他不执着了,不会执着,随时空得掉;他不会认为这一点我见、主观的这一点作用抓得牢牢的,他不会抓牢,随时可以切得断,随时可以空得了。所以,“由斯”,由于这个,永远能够“舍”了“阿赖耶”识这个作用,不算是阿赖耶识。因此在理论上,这些大菩萨们没有阿赖耶识。到了这个程度,这些大菩萨们也叫做大“阿罗汉”。
“有义初地以上菩萨。已证二空所显理故。已得二种殊胜智故。已断分别二重障故。能一行中起诸行故。虽为利益起诸烦恼。而彼不作烦恼过失。故此亦名不退菩萨。”“有义”,就是另外有一个佛法里的道理。刚才上面讲的是第八地的菩萨,不退转地的,那么现在只讲大乘方面“初地以上”的菩萨。
这个菩萨地十地,应该把名字都要记得哦。当然,每一地有其境界,有其功德,有其智慧。我们经常发现在家、出家的同学们,这些常识都不具备,根本就不懂学理,所以自己的修行也不上路。譬如初地叫什么地?二地叫什么地?这一地里具备什么境界?什么功德?什么智慧?都搞不清楚。结果,动辄自己说是中国佛法,学大乘的,那很笑话。尤其我们本院的同学们,这个要注意的。一问到就茫然不知,初地在哪里?初地在正义路二段二百七十一号,二地是第二个电梯,那怎么搞得清楚,这不对的啊。
所以,“有义”,有些理论认为,“初地以上菩萨”,初地以上的叫二地、三地,乃至到八地以前,这些菩萨们已经证到“二空所显理故”,“二空”即人空、法空,在理论上懂得了。学佛的结果就是证到人空、法空。我们要注意,譬如大家说念佛打坐,修到人空做得到吗?做不到;身空都做不到,身体的感受都脱不了,一天到黑在身体里头搞,身体都没有脱掉,我空,这个人空做不到的。所以,佛法讲空是个实际的境界,不是理论。初地、二地等等以上的菩萨,已经证到“二空”,人空、法空“所显理故”,这个明显的道理他已经知道,到初地以上的菩萨就知道。这个道理知道了,这不是像我们这样的知道哦,他那个道理的知道有他的境界,懂了一点就有其境界。
等于我们读书,你读到高中,看看当年的国小的学生:“你这个孩子怎么样?”你就觉得比他高一点,你就是会比他高一点,这个没有办法的,程度就是有差别。但是,你读到高中了,不一定是学问成就了,你读到大学再看高中生:这个小孩。你的程度是比他高嘛。所以,一地有一地的境界。
所以,他们证到“二空”之理,也得到了“二种殊胜智故”,两种智慧,断了人空以后的智慧,断了法执以后的智慧,这个理论也懂。因为他“已断分别二重障故”,烦恼障与所知障的这个分别心不大起了,不起这个分别念,这就是初地以上到八地以前这些菩萨们的境界。
他们也能够“一行中起诸行故”,修一个法门成就,就把其它的法门都通达了,一个行中起一切行。“虽为利益起诸烦恼。而彼不作烦恼过失”,虽然为利益众生,菩萨道是牺牲自我利人的,那么,中间有没有起烦恼呢?菩萨有起烦恼。“而彼不作烦恼过失”,他一起来就知道,自己不会跟着转,心不跟它转了。所以呢,依这种情形,只要不跟着转,念念在菩提,念念在佛道,也叫做“不退”转“菩萨”。这个注意啊,“有义”,有一种理论说。
“然此菩萨。虽未断尽俱生烦恼。而缘此识所有分别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亦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阿赖耶识,此亦说彼名阿罗汉。”根据这个道理,这个初地到八地以前的菩萨境界,虽然没有完全断了烦恼障,“俱生烦恼”,与生命同时来的这个烦恼习气,虽然没有完全清理掉,也因为阿赖耶识的习气根本没有断尽,所以有“分别我见”我“爱”等,不过呢,他已经不执着了,到了菩萨境界。我们平常拿中国的文学来形容做一切事,过后皆空:如行云流水,不执着了。他“不复执藏为自内我”,他不会认为这个理念、这个一念灵知的习气就是我,没有这个观念了。所以在理论上,他已经“舍”掉,断了阿赖耶识的作用,因此说,菩萨们也没有“阿赖耶识”,也够得上资格叫做“阿罗汉”。
“故集论中作如是说。十地菩萨。虽未永断一切烦恼。然此烦恼。犹如咒药所伏诸毒。不起一切烦恼过失。一切地中。如阿罗汉已断烦恼。故亦说彼名阿罗汉。”所以,“十地菩萨”没有证到佛果位的,《集论》这部经典开头时就告诉我们,只有成了佛,大阿罗汉才永远切断(一切烦恼)。那么,十地菩萨没有到达佛的果位。虽然没有永远断了“一切烦恼”,可是呢,这一切“烦恼”已经降伏下去了,心不会动念。等于我们在座许多学佛的人,有时候烦恼起来,赶快念咒子哟,念佛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要起烦恼,硬把它压下去。这是凡夫菩萨,已经很不错了,压得下去很不错了。
这里也比方,这些菩萨犹如吃了“毒”药,靠念咒子或靠解毒的药把那个毒性压下去,所以,“不起一切烦恼过失”。那么,他由初地到达八地这个境界,“一切地中”,也等于像“阿罗汉”们“已断烦恼”,所以,也可以叫他是“阿罗汉”。“彼说非理。”这个理论不成立,不对。
“七地已前。犹有俱生我见爱等。执藏此识为自内我。如何已舍阿赖耶名。若彼分别我见爱等。不复执藏。说名为舍。则预流等诸有学位。亦学已舍阿赖耶名。许便违害诸论所说。地上菩萨所起烦恼。皆由正知。不为过失。非预流等得有斯事。宁可以彼例此菩萨。”他说,你学佛的见解没有清楚,修行都是错误的路。所以,真正学佛,研究教理是特别的重要。所以,真正的一个修行人,学禅宗的、学密宗的,学各宗的都需要先通教理。你看他的这些论辩是讲些空话,实际上,同你修持的每一个境界、经过都有关系。你见地不清,修法就错了。
他现在讲,这个理论不对。大乘菩萨到“七地”以前,都有“俱生”,与生命同来的我见、我爱等,“我见爱等”,可见去掉难得很哦。所以,一个人个性坚强,有主观的成见。学佛,把我见能够舍掉多难哦!说达到无我,嘴巴讲容易。说:“你们都是有我见,我没有我见的。”他早就我见得很厉害了。所以主观坚强,这是拿哲学的名词讲。我见,严格的讲还不只如此,你修行境界所得的成就,认为这个就是我得了道了,这就是我见,我见很难。我爱,不只包括男女之间的爱,对钞票的爱、爱这个道、爱这个境界、爱自己的成就,都是“我爱”。你说我现在爱清净,修行人爱清净,“看这些人都不对啊!”因为我爱清净,这也是我爱哟,这一点不舍掉都不行,转不过来。
所以,七地菩萨以前,俱生的我见、我爱等的“执藏”还抓得很牢,自己内在都有“自内我”,把外面的放下,“内我”很坚强。那么,七地以上的菩萨境界如此,怎么样说他已经没有阿赖耶识呢?假定,他“分别我见爱等。不复执藏”,对于分别心的我见、我爱等,他虽然不执着得厉害,因为他随时不执着,就认为没有阿赖耶识的种子的话,“则预流等诸有学位”,“预流”是小乘的果位,预流果。预流果勉强地说啊,我们打比方,大家不要认为是真的。像我们在座的诸位菩萨们都是预流果的人,预备队的。至少你在研究佛学,将来有资格可以证阿罗汉果,或者证菩萨果,至少已经在这里报了名了,是预备班上的预流。
他说,有些学佛“预流”果的人,虽然是“有学位”,还在求学中,但是他们有时候在理论上,像我们大家也有了,因为学佛的关系,有时候生气半天下来:算了,我们学佛的,不应该生气。也可以把它丢一下,已经不错了,有这样的本事也可以入预流果了。明天叫他们办一个预流果的身份证,大家拿一个,拿回去用。
如果这样说,换句话说,提得起放得下,这样就可以使阿赖耶识的习气不起作用,那么,普通预流果的人也有这个本事啊,那么,也可以说是阿赖耶识空了吗?“许便”,假使承认这个理论,“违害诸论所说”,一切佛经典上所说的,“地上菩萨所起烦恼。皆由正知”,这个严重了。“地上菩萨”,我们不是地下菩萨,我们都是在十一楼,还是地上的菩萨。这个“地上菩萨”是登地的,够资格到了初地或者二地,登地的菩萨,凡夫没有登地,就没有证得那个学位。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八地,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等等,每一地都有一个名称。
地上的菩萨有没有烦恼?也同凡夫一样,动不动妄念?动不动烦恼?起不起嗔心?起不起爱心?起,都起。不过,地上的菩萨起的烦恼大,放下后成就更快。所以佛有个比方,菩萨不怕堕落。别的人就问佛:怎么菩萨不怕堕落呢?他说:菩萨堕落就等于打皮球一样,皮球把它甩到地下,越甩得重,它蹦起来越高。他提得起放得下,(反应)快,马上警觉到:哎,错了。这个警觉一念就是“正知”,所谓正知正见。所以一切经论上说,“地上菩萨所起烦恼。皆由正知”,这个地上菩萨是讲初地到八地。八地以上的菩萨,九地、十地起不起——不是烦恼障,是所知障,不同了。
所以,这个经典上告诉我们修行的道理“不为过失”,没有错啊。“非预流等”,你提出来,拿一般预流果的人来反证,认为这个观念错了,预流果的人不够这个资格。
“宁可以彼例此菩萨”,怎么样可以拿预流果的人来比方登地以上的菩萨?这两个不能类比。你说幼稚园的学生他受教育没有?受教育,他受的幼稚园教育;大学博士班的学生也是受教育,在教育的立场上都是受过教育,但程度的差别有如此。所以,你不能拿幼稚园的学生来跟一个博士班或大教授的研究班、进修班来比方,这是不能比的。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