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打开《成唯识论》卷三第95页,还是在阿赖耶识,今天开讲阿赖耶识的整个的含义。
“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上次讲阿赖耶识,一个学佛修持的人,到什么时候才解脱了阿赖耶识的这个作用?学佛的目的是学解脱,这个要搞清楚,这是第一点要注意的。第二点,文字方面,他现在所谓讲的“成就”,不是说修行修成功的意思。就是说,一般人都有阿赖耶识这个作用,成立了阿赖耶识的这个作用,这个成就不是说修行成功了那个意思。所以本文讲,第八阿赖耶识一切众生统统有的,“皆悉成就”,但是名称不同。这个名称不同要配合《华严经》的道理,《华严经》上还有更多的名称,这里随便建立一些,介绍佛学里的名词,“随义别立”,根据大家所理解的道理,另立了很多的名字。
“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普通经典上就说明心见性的这个“心”字,第八阿赖耶识就是“心”,第八阿赖耶识(等)八个识综合起来都叫做心。就是一个心的作用分成八部分,所以叫八识心王。上两个月好像有位同学问过我:解释的观念错了,认为八个识有八个王,八识心王变成八大王了,这个不大好办了。八识是一个心王,就是一个心,心的总称。
所以,第八阿赖耶识(在)有些经典上就叫做“心”,何以叫它是心呢?由于各种方面心理的状况“熏习种子”,我们由过去、现在、未来;前生、现在、来生等等“熏习”,构成了一个“种子”。譬如我们的个性,所有的人每个个性不同,都是人,每个人的面孔不同、身体也不同。这就是过去生自己所做的行为构成了业力,业力变成了种子。这一生,我们每个人长成的肉体不同、面孔不同、思想不同、感情不同,由过去生的种子变成现在的现行,所以,种子生现行,现在的行为、现在的形象等等。现在我们这一生的一切思想、感情等等所有的行为,又熏习起来,累积起来,变成来生的种子。所以,种子生现行,现在的现行又成为未来的种子。所谓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就是这样建立的,所以叫万法唯心造。
“心”阿赖耶识就是心的根本部分。所以,我们要了解阿赖耶识,也叫做“心”。不过,有一点要注意,我们还要加一个名称的分别,叫做妄心,加一个“妄”字。没有成道以前,没有明心见性返回那个心的光明清净的体段以前,这个也叫心,不过加一个字,叫做妄心。
等于我们一个人,每一个都可以有做帝王、做皇帝、做总统的资格,凡是每个国家的国民年满成年都可以,男的、女的。但是,你始终没有到达那个位子,是你的功德没有成就,功业没有成就,名称就不同了。没有成就的叫老百姓,成就了的叫皇帝,还是一个人。心的道理就是如此。那么,我们普通的就叫妄心,阿赖耶识就是心。
“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另外的经典上,第八阿赖耶识在《解深密经》,不叫第八阿赖耶识,由梵文的原音翻过来就叫阿陀那识。这个“那”字,我们现在的发音是nā,在唐代念nuò,就是广东话或闽南话有个发音nuò,阿陀那识。为什么叫阿陀那识呢?阿陀那的意思就是“执持”,执着的执,坚持的持。因为我们心理上有一个东西,譬如我们的思想、心理,为什么学佛晓得空,(可是)我们随时把自己的感情、思想空不掉呢?因为这个心理的作用,它自己本身非常牢固,坚持,抓得很牢的:我的意见、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一切抓得很牢。所以阿赖耶识抓得很牢,在学理上叫做“坚执”,就是普通讲的执着。我们学佛的都劝人家:你不要执着,(但)放下执着很困难。那么,在别的经典上不叫执着,像《楞严经》上叫“黏着”,浆糊、强力胶一样黏得很牢,解脱不了,所以解脱非常不容易。
我们明明知道空,空不了。就像我们在人生的经验上,我常说我有十二个字的真言,这个真言是咒子,我有个咒子告诉你们:“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就是人的这个咒子,十二个字。学佛学了半天,学了几十年,道理都懂,劝人家都会劝:“不要执着嘛,都是空的嘛,不要那样难过。”到时候你照样眼泪“哗啦哗啦”地流,“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这个心地上,这个与生命俱来的这个东西阿陀那,执着,非常执着,执持得很厉害。
所以,这个心体的第八部分“执持”种种“种子”,像我们过去带来的种性“及诸色根”,我们生下来的眼睛、鼻子、耳朵……“色根”,六根——五根,差不多是六根,为什么都叫色根呢?“色”在佛学的名称里包括了生理的作用、物理的作用,都属于色。所以,这个色根,(当)我们的生命活着——我们普通讲业报没有完,譬如有人家问:你身体好不好呀?像我经常答复人家的话:“没有问题了,业报还没有受完,罪还没有受够,受够了就完了。”他应该受的,就是色根还很牢固,执着的很牢。我们到医院里看病人看多了,看到有些老朋友,八九十岁躺在那里,上了氧气了,大概恐怕是今天明天的事了,有时候还拖了两三个月,还不走呢。他就硬是恋恋不忍去啊。那个色根身体都坏了,可人还想留恋,这个作用就是阿赖耶识抓住了。
“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所以,我们的生命生下来到现在,活到几十年都没有破坏,是阿赖耶识自己有一种坚固性的“执持”的功能,这个东西活着,不是你现在的想的能做主。假使你能做主,修行人(修)到了,说今天有了大灾难或者对这个世界实在不想留恋了,两腿一盘说再见,“啊,再见。”就走了,还没有这个本事。若有这个本事,就是说你修持到分段生死可以了了,阿赖耶识执持的功能要丢就丢,那是真提得起来放得下,可以。不然的话,你想它解脱,它不会解脱,这个它就是我自己,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所以叫做阿陀那识。
“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另外,佛学上把阿赖耶识的名词哲学性的名词了,学理上的名词叫做“所知依”。
我们现在脑子里想的这个心理作用,身体上的感觉,感觉与知觉怎么来的?等于这个电灯光,总有个来源、电源,这个电源是从第八阿赖耶识发出来的这个“所知”,是所知性的依止的部分。它能够与“染”法,染污的,就是恶的;世界上一切的染污,感情、思想、经验,累积起来就是染;“净”把染法完全清净了,返回到本来的清净面,那是净。所以,我们学佛要修净土法门,一切都是转恶为善,最后善恶皆空,到了至善的境界就是净法。
所以,阿赖耶识还有一个名字叫“所知依”,它能够作净法、染法,凡是我们思想领域、思想境界所能够理解到的,就是靠它的功能。所以,“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一切法都是靠它来的。“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另一个名称也是哲学性的,在佛经上阿赖耶识叫做“种子识”,就是一切的种子,即一切功能的能源。那么,拿我们现在观念,你也可以给它取个新名称,叫做“能源识”,也可以,一切功能都是它发出来的,“种子识”。
它是普遍存在的,“遍任”。担任的工作是“任持”什么呢?担任保持世间法,就是我们现在活着是世间法,做普通的一个人;出世间法是修行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想成佛做祖的这个是出世间法。一切的功能、心理状态都是阿赖耶识所发生的,所以它叫做“种子识”。
那么,大概地举例子,《成唯识论》把佛学里头所用到的少部分的别名,同一个东西,都是阿赖耶识。然后,我们假设看各种经典,碰到这些名称,因为研究过唯识,就了解了它是讲什么东西,就是这个东西,不要忘记了,它讲的就是我们心的作用。
“此等诸名。通一切位。”阿赖耶识也好、阿陀那也好、所知依也好、种子识也好,不管它用什么名称,我们讲唯心,心也好,乃至到了中国的佛学,叫它性也好,明心见性,反正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所以,唐宋以后,中国禅宗的祖师们看到佛学很流行,这种名称越弄越多,脑子里有染污了,染污了很多佛学的名相,干脆不用了。禅宗祖师们说“这个”,这个东西就叫它“这个”,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你叫它是上帝也可以,叫它是主宰也可以。昨天有同学问起一贯道。我说三贯道也可以,五贯道也可以,半贯道也可以,反正是那么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拿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生命的来源”,这个思想执着的“什么东西”。所以,“此等诸名”,上面所讲的这许多名称,“通一切位”,通任何位子上。
现在我们的佛学名称,称没有成道以前我们所有的人叫做凡夫。“凡”的意思就是平凡,一般普通的。“凡夫”是中国的古文,拿现在白话文来讲就是“一般人”,凡夫就是一般人,普通人。那么得了道的人不是凡夫,不是一般平凡的人,那么或者叫圣人,圣人是个总称,圣人里有等级的,在佛学里头有罗汉,罗汉是小乘的,分成四等;大乘有菩萨,菩萨有十等,菩萨一共讲下来有十三等,最后才叫成佛。这些都是一切“位”,阿赖耶识是“通一切位”。因此“或名阿赖耶。”叫做阿赖耶识。
为什么叫做阿赖耶识呢?“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为什么叫阿赖耶识?我们晓得,研究唯识千万注意,阿赖耶识简单地说有三个意义:能藏、所藏、执藏,它把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善法、恶法、无记法等等的种子,(因为)能藏,它都放进去;执藏,它抓的很牢;所藏,所藏的内容多了。
譬如我们研究一个人,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一个人,有些人那么聪明,有些人那么笨,或者在小学,一直到大学,研究生、博士班也是一样。有些同学就是聪明,不要给他讲课,眼睛一看他就懂了,有些打死也不懂。那个禅宗祖师说,什么人才可以学禅呢?“良马见鞭影而驰”,千里马,好的马,那好的马是很舒服,一过来骑,一上去,那个手那么一挥,脚都不要碰它,一指,它就晓得要向哪里跑了,要快跑、慢跑。那个笨马呢,拿那个马鞭屁股都抽出血了,它还是倒退,它向后退。所以,什么样的人才够得上是真正学佛学禅呢?“良马见鞭影而驰”,见鞭子的影子,还不是鞭子,它就跑了,那多聪明。
普通人非常笨,你告诉他这个背面,他不晓得正面,告诉他正面,他不晓得背面。为什么如此呢?是脑筋的关系,现在科学都晓得是脑神经的反应。科学,你不要轻视哟,那是要证据的哟,我们讲死了阿赖耶阿赖耶,你就是“阿”不出来在哪里啊,在科学上就不承认了,那都是脑神经的反应。譬如我们一生经过很多的事情,那么多的事情放在脑子哪里了?这个脑子里的神经一根一根,一条一条的。我们买个猪脑来吃吃看,就是一根一根一条线一条线的,它都是记忆刻得影子,到那个时候都是这个东西反应出来,讲起理论都很对。但是,不一定对,再一研究,再一问,科学上一问还要垮的。
譬如说,有人研究神通,他承认,医学科学也承认(有神通)。神通是不是那个脑筋呢?我们买个猪脑来看,上面一条一条的,哪几条神经是管神通的?神通、神经本来差不多了,一号、二号而已,神通一号,神经二号。那么,在脑神经上找不出,现在的科学家怀疑是在间脑里,前脑后脑之间有一块很小的白白的地方,大概像猪油一样,像鱼脑一样,软的,等一死了就硬了,变成石头。等于吃黄鱼一样,黄鱼的脑子里有一块硬的石头,所以黄鱼也叫石首鱼,这个里头有一块硬的白石头。这个间脑,普通人认为就在这个中间,所谓一贯道、三贯道,打坐的密宗、道家都喜欢搞这里,这个中间进去,在大脑中间有一块很小的是间脑。认为假设有方法刺激这个间脑,这个间脑就发出神通的作用。那么,它的功能到达眼神睛就变成千里眼、天耳通、他心通。不过还在研究,还靠不住。我说:等你们慢慢去摸吧,摸了再说。
这是一个资料。另一个资料,我们看禅宗里头一个古人。有一个唐代的读书人,他去问一个禅宗的老和尚禅师,他说:佛经上讲呀,“须弥纳芥子”,须弥山,比方讲喜玛拉雅山上可以放一颗芥菜子,这个没有问题,岂止放一颗,你放千万担也堆得下来,那个须弥山多大啊,这个容易懂啊。下一句,佛说的:“芥子纳须弥”,芥菜的子,我们吃青菜,这个芥菜的子很小,就芝麻一样大,怎么样可以把须弥山装得进去嘛?须弥山不谈了,喜玛拉雅山那么大,阿里山你把它装一装看吧,怎么装进芝麻里?
佛不说假话的,芥子何以能够纳须弥呀?这位老和尚说:“相公”,就是居士,他说:“这个道理你不懂啊?”他说:“我不懂。”他说:“人家说你学问好,读破了万卷书呀,有没有?”他谦虚一下,“虽然没有万卷呢,也有九千卷书了。”他说:“你的心啊,只有拳头那么大,脑子西瓜那么大,这一万卷书,怎么样装得下来啊?”他懂了!芥子纳须弥,是不假。
所以,我们这个脑子的(作用)究竟放在哪里?好,如果拿佛学来解答:不是脑,头脑是色法里头——眼耳鼻舌身,是身根的一种,我们身根中头脑很重要,头脑是身根。这个身根的命根,在男女生殖的部分,那是命根。身根在头上。那么,我们都晓得头脑是身根,是色法的一种,它不能包括过去、未来,假定承认有过去、未来的话,我们普通一般人脑子只能够了解这一生的过去,我们前生究竟是猪变的、牛变的、是蚂蚁变的、还是植物变的,我就不了解。
譬如我们做个测验,普通一般人能够记忆小的时候,最聪明的人可以记得三岁以前,三岁还想得起来。当然,现在很不同,我有个学生常常告诉我,他一岁时的事情,妈妈怎么抱他,他都还记得住。一岁以前怎么生出来的就记不住了,不知道。那么,照宿命通的道理都知道,乃至过去生的都知道。假设(这个)知道成立了,它藏在什么地方?所以有人研究,眼识、耳识、鼻、舌、身(身体)、意(思想),归到脑里头,这六根知道。
第七识末那识在什么地方?有生命以来就有我。那么有人配合现代科学的观念:末那识是在中枢神经,就是背脊骨上来这个地方,道家讲的督脉,密宗呢,密宗不谈督脉、任脉。那么认为第七识是在这里。
那么,第八阿赖耶识呢?如果说第八阿赖耶识就是脑子,那不对。所以,第八阿赖耶识我们要注意,它所以叫能藏、所藏、执藏三个意义,它为什么不翻成藏识呢?第八阿赖耶识如果用中文真正的翻译就叫做藏识,但是不愿意翻,因为这个“藏”包括了很多,归纳起来是三个意义,能藏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出世法、世法一切的种;所藏的太多了;执藏,它抓得很牢。那么,它是包括心物一元的,宇宙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同我们的身体、脑子都是它,这是阿赖耶识。所以,它不一定是在这个身体上,它的功能很大。
这一点,我们刚才提出,现代知识所怀疑的这个东西。尤其你们出家的同学们,现在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快要来了,再过十几年就到达二十一世纪。佛法不是硬要拿古老的名词硬性地:信我者得救、得度,不信我度不了,那不行。你对现代科学都要了解,阿赖耶识人家在科学方面已经提出来研究了,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是个问题。那么,我现在只跟大家提了许多资料,给你们去作研究,没有下结论,因为下结论很麻烦,牵涉太大。
现在告诉我们怎么叫阿赖耶识,“摄藏”,我们为了这个“藏”字,耽误了好几分钟,说明能藏、所藏、执藏,这个是讲阿赖耶识三种摄藏的功能。
“摄藏一切杂染品法”,就是说,凡夫一切脏的坏事它也包括。譬如有些人的脑子,做坏事聪明得很,做好事没有办法。有些人你看他,尤其你在教育方面看多了,有些学生非常调皮,聪明到极点,叫他一读书他就睡觉了。所以很好的办法我也测验过,这一类的学生你说不好管理,很好管理:好了,你不要调皮了,你先把我这篇书背来了,这个学问你研究好了,坐着看两个钟头的书,给你说,他只要拿起书一看就睡了;而如果不叫他读书,精神百倍,那聪明真聪明。聪明不一定是学问,学问也不一定是聪明,并不是说学问一定比聪明好哦。有些人学问是很好哦,像现在大专毕业的青年,知识都蛮好,那个笨透了,做事情都不行,他没有这个天才聪明。这个就是“杂染品”的法不够。
所以有些人脑子打坏主意,你看我们历史上很多人物,看古书有奸臣、忠臣,常常有人问:这许多当领袖的人为什么会被奸臣骗了?我说:你才笨了……要知道奸臣很可爱啊。你怎么晓得他是奸臣呢?我们动一个脑筋说:这一件事情有困难,怎么样才能够突破这个困难,想一个办法。你问一般好的老实人,问了半天:哎,没办法!不过如此。有些人脑子一动:这个用某某办法就解决了!非常可爱,好!一办就通。而且,你所要的,你还没有想,他已经给你办好了,那多可爱啊!所以,忠跟奸两个没有什么差别,一样的,就在最后的结论而已。奸臣是非常可爱的。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