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以后,所谓明心见性以后,“与一切心恒相应故。”这句话要注意啊,这里有个大问题,譬如我们现在学佛,大家学打坐,包括显教、密宗各种等等,最痛苦的是什么:念头停不掉,思想去不掉。
这里头有个问题了,第一,那么你的主观已经认定:好像是没有思想就是道了,对不对?假使完全思想都不知道了就是道,那何必学道呢?睡觉多好,睡觉就没有思想。如果说,什么都不知道了就是道,那学睡觉嘛,睡不着吃安眠药,什么都不知道了。这是个逻辑问题哟,要搞清楚。
那么反过来说,得了道的人是空了,空了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了,这是自己对佛学下的乱注解。那学佛真叫做学糊里糊涂的“糊”(老师发音,佛同糊),那学糊涂多好。“佛者觉也”,是更清醒,但清醒里头有没有烦恼?没有烦恼,所以这个境界就很难懂。又清醒,又没有烦恼,又能知一切法,这才是得道以后的境界,明心见性。
打坐入定,大家以为打起坐来入定。“哎呀,你还知道呀?那叫入定呀?”那么反过来我问,“请问你,那不知道叫入定啊?”对不对?你怎么下一个定义?所以要认清楚。那么,怎么样说在定中能知一切法?永远在清净圆明,虚灵不昧,那才是定,这还是文字上的形容。所以,真正入定的人,他的六根是无漏,可是,心如明镜台,能够照见一切。
因此说,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九年的这个阶段,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入定的时候,下面有一句话,“闻”,听到,“阶下”,这个台阶下面,“蚁斗”,两个蚂蚁打架,如“雷鸣”,打雷一样声大,听得很清楚。那么就是说,真的静坐好了,只讲静坐啊,还不算入定。他六根的灵感度超越一般人。换句话说,还不算得定哟,你静坐好了,你坐在这里,整个台北市,连西门町的燕京北路,乃至新店发生的事情你都听到了,可是没有动心,没有念头,可以到达这个境界。
所以,静、定能够包摄一切法,不是坐在这里好像昏昏沉沉,那是在昏沉无记性中,不要说是得定,连打坐的初步都没有达到。所以,这个在修持上要特别注意。
因为现在讲到无漏位,悟道的人阿赖耶识转了,他的心所所起的作用与二十一种善心所相应。所以,诸佛菩萨悟道的人,他的起心动念没有一点不是功德,就是他不做功德都不行,都是善念,没有一点坏念,没有一点说是像起了坏念以后:哎呀,后悔后悔!忏悔,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惭愧、惭愧,他用不着惭愧,他没有惭愧之处,只有善念,纯善。但是,这个纯善“与一切心恒相应”,他同凡夫,普通人一样,普通人所知道的他都知道,而普通人所不知道的他也知道,所以“与一切心恒相应”。
那么,你懂了唯识以后,你看其它的大乘经典就了解了。譬如我们讲的《维摩经》上所说的,“善能分别一切法”,诸佛菩萨得道的境界,“于第一义而不动”,分别在不分别中。那么,这个道理我们发挥起来太多了,会越听越糊涂,听久了会进入无记定,所以我们介绍到此为止。
现在继续下去,“常乐证知所观境故。于所观境恒印持故。于曾受境恒明记故。”所以,得了道的、明心见性后的大阿罗汉、大菩萨、佛位,他的阿赖耶识转了,转成了大圆镜智无垢识了。所以第一句话,“与一切心恒相应故”,他能通达一切法。所以,佛经上讲,得了道的人,成了佛的人,善能知一切法,叫做正遍知,在正思维中、正定中,但是一切都知道。所以经典上赞叹佛的境界,“天上天下无如佛”,就是这个正遍知。“一切心恒”,永恒没有间断的“相应”,他都知道。
第二句话说明,得了道的(人)阿赖耶识转了,“常乐证知所观境故”,他永远在无苦恼、无烦恼、无痛苦,无苦亦无悲的“常乐”境界中。常乐者是永远快乐的,能够证到,不是理论上到达,(要)身心投进去证到,生理(身体)、心理都到达了。
“知”,了解一切,“所观境故”,所观的境界都知道。这个所观的境是什么?他自己所观到的,这个观并不是眼睛去看哦,等于镜子一样,摆在这里什么都照到了。等于我们现在科学上的太空卫星一样,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它都把它吸进来,都知道,还转播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们大家都看见。他的境界如此,都知道“所观境故”。
“于所观境恒印持故”,刚才我们比方,达到那个境界,身心一片空灵,比方像现代科学的太空站一样,所有每一个星球乃至地球上发生的影像它都自然地反映过来。
“恒”,永远,“印持”,这个影像透过来而保持不失。
注意下面一句话,阿赖耶识转了,就是我们真明心见性以后,“于曾受境恒明记故”,这就是宿命通了,拿神通来讲,这个就叫宿命通。这是“曾”经,不是这一生,过去前生,很多生以前所经历过的境界,自己所受过的境界,“恒”,永恒的“明记”,都清清楚楚,不需要我们去回想:三年以前,某人在信义路口碰到我,借了二十块钱,究竟是二十还是十八块,记不得了,想了半天,用不着想,“恒明记”,很清楚,没有糊涂。
所以,一天头脑昏聩,脾气燥动,然后还糊里糊涂,自己认为是修行人,那就无话可说了,那我早想皈依他了,这些“佛”太多了。真明心见性是这个境界,要搞清楚这几条,第八阿赖耶识都转了。
所以说,譬如像我佛世尊释迦牟尼佛,“世尊无有不定心故。”成了佛的人没有散乱,也没有昏沉,昏沉就是昏迷,没有无记,永远在定境。定者就是如如不动。
“于一切法常决择故。”不管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到他那里,很明快地就分别清楚了,做了决定了。是呀非呀,对的不对,很快,你一提,知道了,这是错的,就马上纠正。我们凡夫搞了半天,等于做练习题一样,或者去联考一样,还在猜题呢,不晓得对不对,没有明快的抉择。就是决定性的很快,因为他一切观察得很清楚,“于一切法常决择”。是的非的,正的邪的,密的显的,都清楚,没有哪一点不清楚。
“极净信等常相应故。”所以,真正明心见性悟道的,第八阿赖耶识转成无垢识了,他本身就是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也可以,东方也可以,上方也可以,不往生也可以。因为他的本身就有个佛土,是真正的净土,所以自他不二,是一体的。
所以“极净”,清净圆明,“信”,这个“信”不是普通信仰的“信”,这个“信”是直到不疑之地,再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没有再怀疑之处。是“净信”圆满,当然不是迷信了,“极净信等常相应故”。所以,一个真正的修道人,今天进步一点,他那个恭敬心、慈悲心就发起一点。越有进步,自己是越严肃,对自己的要求越严肃,越恭敬越慈悲。因为是与善心相应,所以“极净信等常相应故”。
“无染污故。”它永远不会受“染污”,不执着的,“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此心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了,“无染污”,一切皆是“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无散动故。”虽然入世做一切事,他没有散乱心。所以,悟道以后,第八阿赖耶识不叫第八阿赖耶识,换一个名称,在《成唯识论》这本经典上,我们刚刚提到的,叫无垢识。所以,这个时候,这个心的体,我们此心“此亦唯与舍受相应。”一切事情到它这里,随时无所谓,空掉了,“舍”掉了。
“受”,那么你说:这个时候同凡夫一样有感受吗?有啊,他受什么?常乐我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死是常;无烦恼无痛苦、既无欢喜也无悲—
—至乐。这个时候是大我,不是小我,真正与万物一体。拿我们《庄子》的观念来说,这个时候是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个我是常乐我净,真正的净土现前,叫唯心净土。所以“此亦唯与舍受相应”。
所以,真正悟道的人无所谓出家,也无所谓在家;无所谓出世,也无所谓入世,“任运恒时平等转故。”“任运”,很自然,一切很自然。“恒时”,经常地,它永远在平等性中,没有高下,没有是非,没有善恶,纯净不漏,是无漏位。
“以一切法为所缘境。镜智遍缘一切法故。”这个时候,成了佛的时候,他懂不懂凡夫的这些事啊?他比凡夫还要凡夫,更清楚。像一个镜子,挂到太空里的一个大圆镜子,地球上的一颗灰尘、一个草木,什么都清楚,太空里头也清楚,所以叫大圆镜智。“一切法为所缘境”,上面这个“境”是境界的境,一切境界都是他的境界。
“镜智”,下面的“镜”是大圆镜,“遍缘一切法”,普遍包容万象。就是讲悟道以后,第八阿赖耶识转了的境界。
那么,现在假设,把它变成一个普通的对话的话剧一样:你这个佛法吹自己吹得这么伟大!还有一个不信邪的人,因为他没有证到嘛,他说:“云何应知此第八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这是问题,他说:你说了半天,描写得非常好,这个境界太美,佛是真善美,至真、至善、至美。那用什么方法应该可以知道,这个心的最后功能——第八阿赖耶识,离开眼睛、耳朵、身体这些感觉,“离眼等识”,就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他说,离开这些识“有别自体”?怎么样证明最后阿赖耶识有这样一个功能呢?这个功能如何去求证到?
这很难,的确很难!所以,我们常常跟同学们讲起来,这个是很难!自然科学好办,自然科学的求证,譬如化学,白糖跟酒两个泡下去混在水里,三样一混合,味道就是不同,再放一个辣椒更不同,这是自然的,很明显的可以求证。你说第八阿赖耶识(能)回转来,怎么在自然科学上拿出一个证据来?所以,学自然科学的人又信又怀疑:对,这个理论逻辑完全对,怎么去求证,它的难处就在这里。自然科学是以第六意识思想,利用物质、物理的作用求证,拿出来的就是这个东西,看得见的。所以,学佛的阶段也是科学,就是用自己的第六意识,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智慧回转来追求的,追求到了。你说:你拿出来,他吐也吐不出来,屙也屙不出来。
所以,最高的境界,玄奘法师只讲两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好如此答复,没有办法。
对这个问题,他的答复:“圣教正理为定量故。”这里的答复,(对)我们现在学自然科学的(来说)不大满意,那差不多变成一般宗教的心理了。他说:这个你不要怀疑,一切佛经,“圣教正理”,拿那个佛经的逻辑论辩,有决定性的如此。不过,我们退回来,拿学术的立场讲,这还是你宗教权威性的讲话。
如果是现在人,受科学的熏陶久了,对这个话只好看看你,笑一笑走了,不大相信。因为这个是权威性(的说法),宗教就是这样,宗教是信者得救,不信的滚出去!那就是门口挂了个招牌,“办公重地,谢绝参观!”再不能问了,信者得救,不信不救,这个地方只能到此。我也只帮忙到此,不能再讲了。
当然,我们可以拿现代的方法,把这个佛经像这些地方再加补充,太麻烦。这个地方要补充起来,要引进很多新的观念,再说一番理由。那就离开《成唯识论》了,不讲《成唯识论》了,叫《我说“成唯识论”》,要着这一部书了,那很麻烦,暂时不作“我说”。
现在接着下来,“谓有大乘阿毗达磨契经中说。”“阿毗达磨”是一本佛经,《阿毗达磨》这本经,我们大藏经把佛经都翻了,可这本经没有翻译过来。所以,唯识宗里的六经十三论,缺乏这部经,当时没有翻译过来。
不过,在这里翻译了一点,翻译了这部经的(一个)偈子:“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佛在这部经典《阿毗达摩经》,所谓“达摩”就是论辩,反复的辩,论辩的意思。他说,这个生命的功能第八阿赖耶识,这个宇宙就是它的功能所形成的,那么它几时开始的,这个宇宙几时开始的?这已经是宗教哲学的第一个问题了。譬如我们讲哲学的,西洋人有追求了,这个宇宙是几时开始的?不要问,上帝造的,上帝七天以内照他的意思就造了这个世界,然后照他的形状,又造了我们这些人,这是根据《圣经》来讲的。对不起,那你们讲错了,那可见我也可以称上帝。因为上帝照他的样子造了我们人,我的样子就是他,为什么他可以称上帝我不能呢?对不对?以前我们研究这些的时候,常常跟老一辈子的神父们谈论,他们被我问得没有办法,所以我说,最好你下去,我来给你讲,我可以把它说得天花里头又加一个乱坠。
佛经讲宇宙几时来的?所以,西方人讲中国没有哲学,我说“中国有啊,”中国没有形而上学的追求,宇宙哪里来的,很少追求的,拿天子就代表了。我说:“谁说的?有啊。”他说:“在哪里?”“《诗经》里。”《诗经》里头真的很多,不但《诗经》,而且唐人的诗里都有,唐诗。当然不是《唐诗三百首》,那是选给小孩子们念的。唐诗太多了,五号小字印就那么一大堆,三百年来的唐朝人有多少诗人啊,上至皇帝、皇后、妃子、宫女、读书人,乃至鬼诗,唐朝的鬼都会作诗。真的,唐诗里头收录有一部唐朝的鬼诗,有些鬼诗作的比人好多了。所以唐诗那么多,还有隋唐的诗,我随便提一句哲学(性)的,“春江花月夜”,这是唐朝一位诗人诗篇的题目,里头的名句,“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就是中国的哲学。你们西方的哲学越听头越大,痛苦得很啊,先有鸡呀先有蛋?我们中国人说,管他鸡呀蛋呀,都把它煮起来吃了!而且蛋要放在鸡肚子里,加一点佐料,很好吃。西方人非要把它分开,问得很清楚。所以西方人就看中国人没有哲学思想,不追问的。我说:谁说的,你们又不懂!
一般的中国人书也没有读好,他自己也不懂自己家里的东西,诗人里头就有,比你们问得好。不问先有鸡先有蛋,连鸡蛋都吃了,他只问“江上何人初见月?”世界上第一个看到月亮的人是谁?是你的爸爸?是我的妈妈?“江月何年初照人?”请问你,这个月亮是哪一天开始照着这个世界的?这比你们先有鸡先有蛋的问得好得多了,也就是这个意思,佛学也追问这个东西,说人类哪里来?人种哪里来?
佛说,人不是上帝造的,我们这个地球的人是从光音天来的,另外一个天的人下来作种。当这个地球开始形成的时候没有人,光音天的人,等于我们现在造一个航天飞机到月亮,到太空里头探险,光音天的人都会飞翔的,不要架航天飞机,他自然就飞过来了,看这个地球,好美丽呀!可惜这个星球没有人,他们常常跑来玩,结果怎么样留下来变为我们的祖宗的?佛经上说是因为贪心,贪什么?饮食男女,先贪吃,上了当。
这个地球刚刚开始时有一种东西,佛经叫做地味,地上一种味。那个时候,地上就是泥巴了,地上的东西指头那么一沾,好吃得很!这个人就贪吃,开始在这里玩呀,飞呀飞的,男的女的到处乱飞,飞一阵又回到光音天了,后来慢慢的(经常来),地上沾一点吃,好吃呀!这一吃好吃,过几天又想来沾一点吃,吃了个把月,一百天以后呀飞不动了,只好留在这里,是吃地味吃的。
那么据说,这个地球的人这个业力,人生一百年,一代比一代更坏,坏到我们已经坏得一塌糊涂了。因此吃面包就要加一点白“塔”(奶)油,就表示一“塌”糊涂的意思,人类很一塌糊涂。这一塌糊涂是吃地味下沉了。所以有一本佛经,有一个弟子不服气,问佛:你说的话是真的?佛说:绝对真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这个比丘和尚也很厉害,就在佛前面一跪,佛说:你干什么?佛啊,请您老人家把这个地球的地味拿一点给我们尝尝看看。佛很难办,一个人千万不要做佛,好在佛有神通。他说:好。佛就把手用神通伸到地下,不晓得伸得多深了,当然比海底探油井的那个还要长呢,长得不晓得多少,这个手一拿,拿出来,你们尝尝看,佛不在这里,不然抢也要抢一点来。这个是地味。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