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刚才讲到见道以后,成佛以后,心意识,阿赖耶识的问题。“能所断证。皆依此识是与还灭作依持用。”第八阿赖耶识,我们普通人的心理作用……能断与所断,所断是心理状况,各种烦恼、思维、思想等等。“能断”,这个“能”是一个名称,并不像自然科学这个“能”。那么,“能断”、“所断”都空了,它的作用呢,“能断”也好、“所断”也好,“皆依此识”,都是由第八阿赖耶识起来作用的。就是说,减法,刚才我们用算术的办法,凡夫是增,都是加法,修道是减法,所谓反面,回到本来,“作依持用”都是阿赖耶识的功能。
“又此颂中”,“颂”就是这个,佛经上这一首颂,那个“颂”我们倒翻这一页回来,就看到了,就是第九十八页,《阿毗达摩经》这里引用,刚才解释了半天,我们解释了两三个礼拜,就解释佛说的这一首颂,等于中国的一首梵诗的作用,“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佛说的阿赖耶。
现在,我们讲这个本文、经文。都是在解释这一首诗,现在他研究这一首诗,“又此颂中”,“初句”,第一句,“无始时来界”,“显示此识自性无始恒有”,第一句就表示我们心意识这个功能,第八阿赖耶识功能,它的无始以来,就永远存在的。后面三句:
“显与杂染清净二法总别为所依止”,后面这三句呢,“一切有法本依,由此就有诸趣,及涅盘证得”,就是表示染污、清净、善恶是非等等,“二法总别为所依止”,是阿赖耶识为根本。
“杂染法者”,什么叫杂染呢?就是不好的、烦恼啊、贪嗔痴等染污上去,“谓苦集谛”,四谛里头苦谛与集谛,世界一切皆苦,一切凡夫众生集一切苦,自己认为是快乐,这是苦谛与集谛。
“即所能趣。生及业惑”,这个苦、集谛就是凡夫境界所抓着苦,痛苦当快乐,因此向这一方面去追求,所以才有生命、才有业力的烦惑、烦恼的惑业。修道呢,就是把这个业力的烦惑洗干净了。
“清净法者。谓灭道谛。即所能证。涅盘及道。”所谓修道啊,就是把原来心境上的染污洗干净,那么,拿四圣谛法,苦、集、灭、道,得了道,心中才洗得干净。换一句话说,使心中干净了,才能得道。
再倒转来说,那么,究竟(是)先洗干净了得道啊,(还是)得了道再洗干净?两句话,两条路,洗不干净不能得道,究竟什么是真正洗干净了?得了道才真正洗干净。
所以,在佛法里头是苦、集、灭、道叫四谛法门。在中国文化《易经》里头,孔子讲了一句话,“洗心退藏于密”,同一道理,修道就是把心中洗炼得非常干净,“退”,就是回转来,“密”,不是说除了密宗,心到了最空的境界,就是最秘密了。譬如我们看虚空是很秘密,你说虚空里头有没有东西啊?虚空有东西,虚空含藏一切万有,所以,虚空有东西,可是你看虚空里头找不见了东西,它所以非常密,所以“洗心退藏于密”。孔子在《易经》的“系传”里头,就说明这个道理。这里讲的也一样,表达的文字的方式不同,“谓灭道谛。即所能证。涅盘及道”,灭了一切烦恼才证得道。
“彼二皆依此识而有。依转识等理不成故。”所以,怎么样能够修道?能够把业力妄想转过来变成清净业,才证得道呢?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所以,我们要注意喽,大家学佛学打坐啊、学念佛,偶然觉得心念得到、有时候瞎猫撞到死老鼠、就撞到了(不是修到),偶然觉得很清净,这个清净念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第六意识随时在想、想、想,偶然想的很疲劳的时候,停住了,就感觉到很清净,不算得道,不究竟。这种清净的空灵的境界,一下座过一阵没有了,有些同学就“哎呀,真可惜,我再也找不到了,我好像堕落了。”我说你没有堕落,“不、不、不,堕落了,我找不到了”,这个人啊,第六意识过了当然找不到了。
这等于苏东坡的诗说,“人生踪迹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留一个清净影子,“鸿飞哪复计东西”,他当然找不到了,这就是第六意识。所以,你把清净、偶然一点清净境界,认为自己已经到达了“道”的境界,找不到了还很可惜,这个又是惑、这个是惑业,迷惑了。那究竟真清净要什么?第八阿赖耶识转,这才得究竟清净,第八阿赖耶识这个生理也要转,身体转了。引用这个说不大好,可以引用苏东坡另外一个偈子,“事如春梦了无痕”,这些都是苏东坡的名句。
现在讲“谓灭道谛。即所能证。涅盘及道。彼二皆依此识而有”。
“依转识等理不成故”,所以得道的境界,如果说把意识心念偶然压制下去,清净一下,这个认为得道了,逻辑不通的,不对的。所以说,现在一般人所谓学禅的,偶然心境有所领悟了,会心一笑(会心微笑),或者是意识上、心理上现出一个清净的境界,或者意识上现出一种幻想,很迷,吃了强力胶(致幻药)那个样子,“嗯,这就是禅,这就是禅。”那喝酒喝的醉了,这就是禅、禅、禅,那也叫禅啦?不是这样的,那是第六意识惑乱状态,惑就是经典上的惑业。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所以,真正悟道、得道,是要第八阿赖耶识彻底的转化。
“或复初句。显此识体无始相续。”他说另外有一位大师的解释佛说的这个偈子,第一句,他明白表明第八阿赖耶识无始以来像一股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地在流,那么我们拿现在白话文,生命形容它,生命之流。这个生命之流永远在流,它没有断过,无始相续。
“后三”,后面三句。“显与三种自性为所依止”,这个后面三句,“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显出什么呢?“三种自性”,好了,这个碰到问题了,研究唯识学,前头八识我们讲了,八识说明什么?说到“二无我”,我们怎么叫开悟?所谓真正开悟啊,第一步,先证得人无我、身也无我。证得,不是理论上懂得,不是听到清风来了,“飞过去了,悟了!”那不是的。那要身也空、心也空。第二是法空,人无我、法无我,所以八识、二无我。三自性,说一切无自性,唯识讲“一切无自性”、“诸法无自性”,什么诸法呢?譬如,这个玻璃杯,它这个也是。烟灰缸,玻璃做的,这也是一法,无自性,它没有自己的东西,它不能永恒存在的,它是许多化学的原料经过高温、经过提炼、经过人工、经过模子把它做出来的,因缘所生、无自性,自己本身没得东西,现在我们叫它烟灰缸,假定我们人类开始叫它这个名称,叫作马桶,把马桶叫作烟灰缸,我们现在拿到手上说“这个马桶很好”。这都是无自性,它自己作不了主,所以,一切法无自性。
但是有些学佛学的人,听了唯识,看了佛经,“一切法无自性”,禅宗的人讲“明心见性”是外道,“无自性嘛,怎么可以明心见性?”他不晓得唯识所讲,一切有为法皆无自性,得了道明心见性也是个方便名称,也无自性。那么唯识得了道的人,那既然无自性我何必修道呢?同唯物论一点,不是,唯识另外变一个名称叫证得真如,你叫自性,它叫真如,都一样。等于我们这个人,爸爸叫我们叫儿子,我们的儿子叫我们叫爸爸,哥哥叫我们叫弟弟,我的弟弟叫我叫哥哥,还是如此,名称不同。
那么唯识又建立哪几个“三自性”,现象界一切物,三种为“谓依他起。遍计所执。圆成实性”这三种,后世的唯识学,这个名称下面都给它加一个“性”字,“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这三种,叫三自性。怎么叫三自性?这三种心理作用状况,它三个范围各有它自己独立的性质。
怎么叫“依他起”?我们也知道,我们一切凡夫众生心理都受外界的影响——依他起。所以我常常跟本院学佛同学们讲,你们学什么佛啊,都是声闻众,佛的弟子声闻众,声闻众是依他起,有个善知识,有个好老师,有个好朋友,受他的影响,本来不信,来看看,原来你也跟他抬杠,慢慢,杠就抬进来了。依他起,靠人家引过来。
譬如我们现在心里、眼睛前面没有东西,假设我们这个眼睛前面(现在,你看,你们心里有个东西,这是什么?)木鱼。你为什么有这个东西?依他起,因为我拿出来木鱼,你才看到有木鱼,“他”,这个东西走了,就应该空灵,如果这样去体会就很好,到处可以修行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都是依他起。所以,人的心理状况都是依他起。从小妈妈生下来,干干净净明镜一样,拿来照我们看到都蛮好,叫爸爸,我们小的时候“爸爸”,对妈妈说“妈妈”,依他起,有、没有,都是依他起,思想一切都是依他起染污上的,这个本来是干净的。所以,依他起者无自性,它不需要依他起。
你说我现在打坐坐得很好,依他起、依他起哦,有个同学告诉我,“有一天我很空的时候,硬是前面看到鬼啊,那不是依他起啊。”我说“那怎么样?依你起啊!”是依你起。你那个鬼的影像况且没有,若要是真有,格老子,不依他起,鬼是你的鬼,我是我的我,连影子都没有。他就依他起:“有个鬼啊,是啊,我也懂唯识,是啊,不是依他起,硬是有个东西,”其实还是依他起,把别的影像硬当成鬼,因为阿赖耶识有一个鬼的观念在,所以,一切法皆是依他而发起。
所以谈唯物哲学,一切的哲学思想都是依他起,你譬如说,像我啊,一天到晚听到各种各样的环境不同,因为同你们诸位生活的方式不同,像我遇到的五花八门的人物都碰到,譬如刚刚留学回来,又坚持讲法,“这一趟美国,美国的月亮是比中国大得多了”,后来我就要训他了,训他以后,因为他依他起,我说你中国的月亮啊,我说你几岁出门,十二岁出门,所以,中国月亮有多大你还没有量过呢,你还懂得个什么中国月亮?
说有一位朋友,这个外国人,最近跑来,大陆上回来跟我讲,“嗯,中国山水真好!”我说你到了哪里?“黄山。”我说你对黄山做什么评价?风景、绝代佳人!我说你呀,从前,你们这些外国长大的外国孩子,我告诉你,你们在外国这些风景不算数啊,中国有很多,你们不信,现在看了以后讲黄山是绝代佳人,我说,还有好多地方比佳人还要佳哦,那你没有看过啊,所以这从思想观念,依他起。人是那么可怜。
“依他起”了以后,有“遍计”,普遍的,“计”就是抓着,心里想:“嗯,这就是真理”。所以,哲学家认为我这个是真理。宁可为真理而死啊,绝不会跟着你们愚痴人活着,哲学家的头脑。所以,学着哲学学到最后只好跳楼自杀了,他为真理而去自杀,你真理没有人听得懂,实际上那些真理啊,是他的“遍计”,是他的认为,我认为这个样,我认为这个宇宙开始啊,哦,宇宙开始猴子变的,你说人不是猴子变的,那跟你打破了头,好了好了,我说你不要跟我来争了,你去做猴子的子孙,我做我的,自己人的子孙有什么关系呢,不要吵了嘛。
“遍计”,所以人的主观成见,主观成见就是遍计;“所执”抓得很牢。那么,你的思想主观成见是哪里来?先是依他起,本来没有的。譬如诸位,你们没有听过唯识的,很好嘛,你们觉得很冤枉,何必跑到这里听唯识啊?听了以后,好了,依他起,我讲了唯识,然后你跟人家两个抬杠,哪有第八阿赖耶识啊,人家说我第六都没有看过,你有第八?你抓得很牢的。一定跟人家吵的。“遍计所执”,不是上当了嘛!这里依他起,将来出去又“遍计所执”。
修行就是“圆成实性”,一切都不所执,都不执着、不遍计,“事如春梦了无痕”,引用苏东坡的诗,一切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过去已过去,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未来莫计算,没有来,还没有来嘛。所以常常有许多年轻朋友跟我谈事情,我又事情又多,又烦,一方面想修清净,一方面那么多烦恼,我就问,你跟我讲了半天,“讲几时啊?”“老师啊,明年的事。”我说现在还是阴历十二月初啊,到明天我不晓得我活着不活着?算不定我明天就死了,去你的!明年的事现在在啰唆个屁!过去已过去,未来还莫算,不要去计算了,明天还有明天在嘛,你有那么多计算的,明天你晓得,忽然来个大地震一摇,坐在椅子上一摇,也许都摇到十七层去了,那怎么办呢?那你说跟谁两个去讲明天?
所以,你不要“遍计所执”,也不“依他起”,人家来谈了半天为前途的希望,哎呀,我说你一切都希望,跟我说半天,什么想干啊?你还是二十几,前途无量呢;我白发苍苍啊,前途有暗,所以你说你的,最好你不要跟我俩说这些。
都不依他而起,此心圆成实性,本来一个镜子一样,很光明,你不要修,你说我来修道,修出来一个大光明镜,哎呀,早就不光明了,你给大光明障碍住了,就不光明。所以呀,这个三性要搞清楚,这三种名称,“三自性”,是三种自性为所依。阿赖耶识的种子,我们一切的习惯,形成了业力,业力就是个习惯,等于抽烟一样,烟有什么好抽啊,你说戒了烟的人,我听人家讲说,好痛苦,真的吗?有那么痛苦?也很无聊,嘴巴又淡了,脑子都没有思想了,你说会有那么严重吗?当然我也抽过啊,真没有什么,但是烟只要放在这里,不是一时跟你两个在谈话,这个手就摸摸,就点上了,这是第八识在点,因为意识还在跟人家谈话,业力习气。它没有作用,这是它的无记性,把这个第八阿赖耶识业力习气,不依他起、不遍计所执,自性圆满,本来就是道,每个就是佛。所以,你从心境如此修养。
所以,三性的道理,三个理论、名称道理懂了,你说修行怎么去修啊?怎么去参禅,三种,这三句话就是参禅,从自己本来原形处,主观成见不遍计所执,对境无心就是不依他起。所以我说那个道家的神仙吕纯阳,得道一半的时候,还没有大彻大悟以前,做了一首诗,很好的,这个给大家有用处,不过他是半路的话,还不是到家的话:“一日清闲自在仙”,我们讲过好多次了,这个人生啊,难得一天清闲,一天清闲无事就叫神仙,“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这天心中,又不感冒又不咳嗽,又不伤风又不头痛,六神和合、身体平安。所以,人生最难的就是“平安”两个字,平静跟安祥,“丹田有宝休寻道”,丹田就是心田,心田,我们心脏部分这个心田,真正的中丹田是在这里,“丹田有宝休寻道”,这个“宝”是什么?是清净念头,心就随时念头清净,再也不要去找个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对境那个心,还求个什么禅?无心就是禅了,无心,对境无心就是不依他起了,不遍计所执了,既然不依他起,不执着,就是圆成实性。所以,我说吕纯阳修到一半,未成佛悟道。“一日清闲自在仙”,人生难得清闲,可是有些人啊,平常怨恨啊,有些同学啊,“老师,功课太多啊,忙得不得了啊!”“好、好,放你假嘛。”他又出去玩去了,认为这一天放假他觉得无聊,给他清闲呢,他不作神仙,要去“颠倒颠”,颠起来了,那么你给他功课讲的,他又怨恨,老师难做啊,那这个就是这样子啊。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