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学的道理,超过欲界以上,太阳月亮这个系统还在欲界中。所以以佛学的道理,假设我们太空再发展,到太空探险,发展另外一个星球,如果是属于太阳系统以内的话,根据佛学的看法,它还是属于欲界,还是跟我们人一样有欲的观念,男女两性的爱、情、欲他都有,这叫欲界。那么根据佛的说法,超过这个太阳系统,另外到银河系统的那一边,不一定是欲界,是色界。色界没有欲,没有男女两性,只有爱,有情。
所以,有一位同学,也是很高尚的人,什么都好,什么都可以解脱,不在乎。但是喜欢画画,喜欢吟诗,打打坐看看白骨观,好美啊!我就笑他是好色之徒,色界中人。但是他不是欲界了,已经超越欲界了。喜欢山水,喜欢清高。
所以,我给这位同学讲清人的一首诗,很妙的,“行过疏篱到小桥”,这首诗我常用,我也常告诉念佛的朋友。是描写一个人到乡下郊游去了,“行过疏篱”,过了一个篱笆,另外有小桥、流水、竹林、茅舍,这个很美啊。“绿杨荫里有红娇”,然后这个竹林、茅舍、小桥、流水、人家,不是“古道西风瘦马”。“绿杨”,一片杨柳树,都是绿色的。“荫里”,那个树荫里头。“有红娇”,(有红颜色的芭蕉,红颜色的芭蕉,不一定是香蕉啊。)就是有一个女的站在那里,就是这么一幅画面……
我又插进来,有位古人教学生画画,出一个题目,要学生一幅画,什么画?万绿丛中一点红,你画一副画。学生画了很多画,这个老师没有打分数,这个学生打了分数。这个学生画的是满山满野都是茶叶,结果一个女的在里面采茶叶,身上穿着白色的衣服什么的,就是口红点了一点,好!万绿丛中一点红,所以这副画是第一名,这画的意境……。
古人打口红,你们大概不知道,我们老一辈子的都知道,我们的妈妈、祖母们打口红不像你们这样的,这里沾了一点,中间像樱桃一样的一点。我们小的时候都看过,后来到外面读书,我们觉得是血盆大口啊,这个受不了啊!我们的老祖母们是这里画一点,出门画一点。这是两个世界了,当然你们没有看过了。我们祖母搽口红,是用写春联的红纸,拿来嘴里咬一下,一点就可以。这是“绿杨荫里有红娇。”
“分明眼界无分别”啊,学佛学了那么久,晓得一切皆空,眼睛也是假的,看到的也没有什么,空嘛空不了,“安置心头未肯消”啊,这一看,眼一撩,完了。这就是执着,这一念一执着啊,千秋万劫空不了,“安置心头未肯消”,就是这一念。
所以我常常告诉修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朋友,你若能把佛念到这样的境界,就成功了,“安置心头未肯消。”那么,现在我们引用这首诗,是来解释这种情境不是欲界。在我们这个生命当中就都有三界的,有时候我们这个欲念冲动,就已经堕到欲界去了,欲念冲动到厉害,所以骂人啊,衣冠禽兽。我说对不起,不要乱讲了,我们本来就是衣冠禽兽!你不要把禽兽看低了,有些禽兽的狗、猫比我们还好啊,我们还不如禽兽呢!当然,我们穿了这个衣冠啊,好像煞有介事的,你很有学问,很有道德,那个是假装的,都是伪装啊,打个领带好像很神气,那才气人呢,什么神气?!有时候欲界严重了兽性就有了,比禽兽还不如,禽兽还是在欲界中。
所以欲界里头有暖,暖不遍三界。色界里面的生命不是这个肉体,所以修行跳到色界境界,都是光明,光体,不是我们这个肉体,没有欲了。当然,那个光我们不能想象的,不是这个光啊,很美啦,就是一句话:美!美是怎么美?就是美!反正你也没有看过,我也没有看过,看过给你讲,你也不懂,那是色界。修行跳过色界以上,是无色界,连光都没有。所以我经常给大家比喻三个字,拿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讲就是三样:情、爱、欲。无色界的情,色界是爱,欲界就是欲,情爱欲。所以要跳出三界外,谈何容易啊!
所以我常常说,我是个性比较喜欢干净,同学都晓得,我的东西喜欢干净,你摸过一下,我就拿张手纸把它擦一擦,爱干净。好不好呢?毛病,色界的,爱清洁也是色界的习气。当然,爱脏是比色界还低一点,那是欲界的习气,所以很难。真讲修行,检查自己的心理,难到这个程度!你说爱感情,还是色界的。那么这个道理我们懂了。
回转来看原论,“虽说三法更互依持。而许唯暖不遍三界”,注意了,这个暖法是对欲界里生命讲的,色界里头没有这个暖,所以色界的生命是光、光辉。其实我们人本身也有,年青人脸上就有光彩,像我们这些老头子,光彩依稀了啊。再老了以后,一脸黑气,脸上都可以做运动场火车道哦,光彩没有了。你看那个婴儿多光彩啊,他并不是什么涂个油漆发光,他是有另外一股生命活力,这个暖的味道,你就懂了这个暖。所以,到了色界的那个生命,那不晓得比我们多美!但是要功德修到才升到色界,所以“唯暖不遍三界”。
“何不许识。独有间转”,所以这个第八阿赖耶识,在三界里头它的情况不同,轻重的关系。
“此于前理。非为过难”,所以你提的问题,以为佛讲错了,佛没有讲错。“此于前理”,同前面的逻辑是一样的道理。“非为过难”,你不要故意刁难,你自己思想搞清楚。
“谓若是处。具有三法。无间转者。可恒相持。不尔。便无恒相持用。前以此理。显三法中所说识言。非诠转识。举暖不遍。岂坏前理。”他再进一步告诉你。
“谓”,是讲。“若是处。具有三法。无间转者。可恒相持”,如果你认为三界里头都有暖寿识,“是处具有三法”。“无间转者”,中间没有间断性,没有转换性。
“可恒相持”,永远保持那个状态。“不尔”,这个问题不一定。“便无恒相”,你认为不是这样,就不叫做生命永恒的存在,他说,你这个观念、辩论都错了。
“前以此理”,前面已经把这个道理,这个前面不是我们刚才讲的,是过去我们所讲过的,这本论上的。“前以此理。显三法中”,已经表达了暖寿识。“所说识言”,只对阿赖耶识讲,并不是对第六意识讲,第六意识不能持暖。所以我们这个腿残废了,或者麻痹了,或者老化了的时候,不能用,或者手拿不起来,我们第六意识想:你拿起来、你拿起来……拿不起来,但是也拿得起来哦,我告诉你,有几个老朋友我就告诉他:哎呀,你恢复自信,也不要吃药,我告诉你,那个脚、那个手,真碰到那样,你真的意识坚强就恢复了。
这是医道,怎么医啊?传你们密宗的方法啊,真的,不是给你们讲笑话,别人让你们磕头拿红包,我还要包红包给你们,好好记住啊。譬如你手麻了,你只要这样拿起来,你提不上去就放在这里,伸直,把五个指头向里头翘,尽量地翘,就是指尖,这个很简单,翘完了又向前面伸,伸完了翘,哎,试试看啊。将来自己老了,可以自己治疗自己啊。脚也一样,就是这样翘,翘到手酸,这里酸,你练上几十天,你手就拿起来了,真的。
那是为什么呢?讲医学的道理,这就是自我治疗,物理治疗,因为我们不管是伤也好,是神经萎缩了,你用强烈的意志力把它一坚强,这个神经的活力,暖寿给它恢复了,意识也做得到,不是做不到,所以一切唯心造。你们注意,这是真的,不是给你们讲笑话,这就是一切唯心的道理,心力坚强的,意志坚强的人可以克服一切的困难,这个要注意。现在所讲的暖、寿、识是讲阿赖耶识,不是讲第六意识。“非诠转识。举暖不遍。”我现在讲的暖寿识,不是讲第六意识,暖是关第八阿赖耶识。“岂坏前理”,所以,你的辩论都是错误的,你把观念拿到第六意识上了。
“故前所说。”所以前面刚才讲的这个理论你已经搞清楚了。
“又三法中。寿暖二种。既唯有漏。故知彼识。如寿与暖。定非无漏。”暖寿识这三个条件、因素,寿和暖两种“既唯有漏”,我们凡夫是有漏,有缺点,不圆满,叫做有漏;得了道的,证得无漏果,就是圆满。凡夫有漏,“暖寿二种。既唯有漏”,这两个有漏,有生命存在,就有活力。这个不究竟,欲界的。
“故知彼识”,所以说第八阿赖耶识的暖与寿“定非无漏”。暖跟寿也告诉你,得了道的人得定的时候,他这个生命永恒存在。所以,真正入定了,可以一入定几千年这个肉身不坏,他这个肉体不坏就是这个肉体的寿命存在,暖还有,吃的很少了。
譬如,这两年有人看到肉体不坏,那是死亡的肉体不坏。在大陆上,就是浙江、四川,我们都晓得,有几个唐代人坐着打坐,一个道士,一个和尚,坐到民国,跟日本人作战时还在,坐了一千多年。一个老道在浙江嘉兴一棵树下,不过老百姓都给他盖了个茅棚挡雨了。每一年还要给他剪指甲,他手上的指甲还要长起来。反正这个人没有死亡,他在入定。你摸上去当然骨瘦如柴了,像白骨一样,好像是一个黄皮包着。但是你轻轻碰他的肉体,他不是死人那样冰的,并不难受,我们摸死人的肉体难受,好像菜场买来的那个冰猪肉,比那个还难受,刚死的死人肉体,因为没有洗过澡嘛。但是,你摸那些得道的人,很温暖很舒服的,他暖寿还在,所以这是无漏之果。
“生无色界起无漏心。尔时何识能持彼寿。”所以,入定的人,他的寿命,阿赖耶识维持着,它永远存在,所以叫不死。“由此故知有异熟识。”所以阿赖耶识有异熟的功能。“一类恒遍能持寿暖。彼识即是此第八识。”所以,入定使生命永远长生不死,是第八阿赖耶识的作用,心体这一段的作用。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