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卷三第117页,上次正讲到第八阿赖耶识所谓异熟的作用。第八阿赖耶识有两部分,一个是异熟,普通所谓的异熟就是果报,三世因果,这个前生、这一生、来生,包括无数的前生,无数的后生这个作用。那么,说生命的来源是唯心所造,这个第八阿赖耶识的三个重点是一起的,三位一体,暖、寿、识。寿命存在,生命的活力——暖(不是发烫啊,这个生命的活力存在),那么,这个识的作用也存在。上次正讲到这里。现在,117页,从左边起,倒数第四行的下半截开始:“又三法中。寿暖二种。既唯有漏。故知彼识。如寿与暖。定非无漏”,就是说,暖、寿这个生命的活力同活着的时间是“有漏”之因。所谓有漏是有生灭,有起有灭、有生有死的都是有漏。所以,得到无漏,最后证到无漏果是不生不死。“寿暖二种”,寿命同这个生命的活力都是“有漏”。所以,由此可以了解“彼识。如寿与暖。定非无漏”,所以,异熟果报转生的唯心造的生命作用也是有漏法。
那么,“生无色界起无漏心。尔时何识能持彼寿”?提出一个问题了。我们所谓的跳出三界,实际上,跳出三界很难啊,修持到由欲界跳到色界,升华到色界已经很不容易。欲界的生命都同我们一样,像我们人类在欲界中有这个肉体,四大假合,物质所假。进一步修持到色界的时候,没有这个物质的肉体,只有光、色,光色是色界里的。再升华到无色界,连光色都没有了。那么,我们拿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习惯了解,可以叫无色界是只有精神的生命,没有实体物质的东西了。
所以,得四禅的四禅定,譬如四禅八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定这四定达到了,功力达到这四定,心行的习气,贪嗔痴慢疑等等习气薄弱了,薄弱到几乎完全顿断,才能升到“无色界”,“起无漏心”。那么,在生无色界的时候,近于小乘的无漏,好像看似不生不死。
那么,“尔时何识能持彼寿”?无色界的天人,寿命比我们欲界的不晓得要长多少倍,这个寿命的功能是什么呢?当然还是唯心修持而转的。你如果说,第八阿赖耶识的暖寿识都是生灭法。升到无色界,这个寿命活得很长了,所谓无色界的大阿罗汉一定八万四千大劫,就在定境中经过八万四千大劫,不过,在他的感觉也只是一下。那么这个时候,是心的哪一部分的功能作用维持这个生命那么长?下面是答案。
“由此故知有异熟识”,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照旧的还是有,还是没有完全转了。第八阿赖耶识完全转成真如境界,那是成佛了,生无色界并不是成佛。那么,小乘有许多罗汉就是升到无色界,并没有跳出三界外。“故知有异熟识”,所以,第八阿赖耶识这一部分的功能,它有使生命的果报连续存在的功能,叫做异熟识。
“一类恒遍能持寿暖。彼识即是此第八识”,所以,第八识的这一部分作用能够使过去、现在、未来的生命连续延伸,接受这个轮回果报。“一类恒遍”,它是永恒存在的,三界都存在,即使在无色界升华得那么高,也是照旧的有。“能持寿暖”,所以,寿与暖这个功能是第八阿赖耶识异熟部分的作用。所以,异熟识,有些经典叫异熟识,是指第八阿赖耶识能受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果报的作用。“彼识”,实际上,异熟识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作用的不同。
那么又讲:“又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识。生死时心不应有故。”那么再其次,“契经说”,就是佛经里头讲。“诸有情类”,一切有生命的,所谓“有情”众生。“受生”,投胎的时候。“命终”,或者死的时候。“必住散心”,是散乱心,不是定心。我们要死时心都是散乱的,尤其人中很明显,一个动物快要死的时候就慌了,什么事情都想不起来,是散乱心。假设不住散乱心啊,几乎可以了生死了,了分段生死可以,生来死去可以做主了,所以,修定有如此的重要。
所以,上次我们引用过鸟窠禅师答复白居易的话,白居易问他:古人坐脱立亡,都能够有把握做主地走,这是什么道理?那么,鸟巢禅师的答话:古人念念在定慧中。古代人学佛,念念都在定慧之中,所以生死有把握;今人学佛的,念念在散乱中。你尽管是在学佛,乃至打坐,好像在这里坐一下就便宜给老师了:老师啊,我昨天坐了四次了!好像我应该发一个红蛋奖励奖励他,好像是替我坐了啊!打坐还不是定啊。所以,今人念念在散乱中,想生死来去能够做主,怎么能做得到呢?
所以,“有情类”一切众生“必住散心。非无心定”,死亡不能叫“无心”啊。修道,什么叫得道啊?修的工夫达到无心境,无心位,才是真空。所以我们讲空,无心位才是真空;这个空还是空了一半哦,大无心位就很难了。所以,死亡不能叫做“无心定”。
“若无此识。生死时心不应有故”。那么,死亡的时候昏迷了,完全不知道了,那不能说同得道的无心是一样。所以有些人说:我最近都达到空的境界了,愣住了,愣头愣脑,脑子里没得思想,没有思想不是空哦,心里没有想的懵住了,蒙起来了。拿我们土话讲是油蒙心窍,这个心窍被油脂肪蒙住了,想不起来了。想不起来那是昏沉,也是心理的一个现状,不能说是空掉。所以有些人打坐、做工夫,觉得:我完全空了,很清静啊,什么都不知道了。这一类用功下去,脑子越来越迟钝,记忆力越来越丧失,智慧越来越蒙蔽了。不学佛、不修道还好,许多人就是打坐啊、学佛啊,搞得越来越笨!真的哦,要测验自己。这个已经很严重了,这种情形叫做真的昏沉,进入昏沉定。所以,把昏沉当成无心,把昏沉当成修道,此生命终,他生来世的果报是到中央菜场,变猪了,很严重。所以,定与不定、无心要认清楚。
“若无此识”,这个作用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生死时心不应有故”,生死是心的现象,所以死的时候是散乱,慌了,什么都不知道,没有了,这是大散乱。
“谓生死时。身心惛昧。如睡无梦。极闷绝时。明了转识必不现起。”什么道理?就是人在投生的时候,不但是死亡哦。我们生命生出来时,前生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忘记呢?是这个大刺激会变动的。所以,不但是死的时候,“谓”,注意,经典告诉我们,“谓生死时”,所以看了这句话,我们常常只管死的这一段,生的时候,入胎的时候也是一样,昏了,人就不知道了。所以讲,菩萨、罗汉有隔阴之迷,转一个身就忘了。何止转生呢,我们活着经过一个地方,几十年不去,那些人、那些事也忘了,搞不清了。我们大家现在在座的,起码也活了三四十年了,十几岁的事,许多详细的事情,你绝对想不起来。何以如此啊?没有定力。有定力的人一样很清楚。
所以说,“谓生死时”,就是告诉我们投生、要死这两方面,生理的、心理的都进入一个“昏昧”的状态。“昏”是昏沉;“昧”是暗昧,昏沉暗昧。真正死过了、真正入胎了,等于人在睡觉,没有做梦一样,这一段都不知道。譬如我们真的睡着了,不做梦的时候,睡了几个钟头觉得是一下下,你不知道,这个不知道的睡眠状态,睡眠、无心、“闷绝”,昏过去了,完全昏过去了,譬如说脑震荡,完全昏过去了。这个时候,“明了转识必不现起”,第六意识起不了作用了,第六意识是“明了”的。
譬如,假设我们找医院里的麻醉科医生研究一下,在病人开刀的时候要麻醉。当然,现在的麻醉很进步,不像过去,有些东西鼻子上一闻,不需要打麻醉针就昏过去了。那么这个时候,像现在有些好的、最新的麻醉,“明了”意识“必不现起”,不知道了。
但是,第六意识的反面,就是现代心理学讲的下意识并没有睡着。所以,一个人麻醉过去了,自己觉得很舒服哦,一个人有宗教信仰的,在医院开刀麻醉过去了,马上觉得自己飞起来了,看到上帝了…天堂多好!有些人是看到菩萨。搞了半天回来,这里的手术刚刚缝好,他醒过来了。这个情形,麻醉过去的睡梦中,那个意识是第六意识的反面,现代心理学所谓叫潜意识、下意识,实际上是第六意识的反面,叫做独影意识,也叫做独头意识,就是第六识这个作用。
所以,一个人的生与死以及睡眠、闷绝,以及得道的人到达无心定、同罗汉入涅盘,差不多都有相似,可是绝对有不同。这个生死、睡眠、闷绝不是真正的无心位,无心位是指得道的。所以,“明了转识必不现起”,在这个情形,第六意识起不了作用。
“又此位中六种转识。行相所缘不可知故。如无心位必不现行。六种转识行相所缘。有必可知。如余时故。”他说,一个普通人在投胎、死亡的时候,或者是在睡眠的时候,(指)真正的睡着,做梦不算是睡着哦,那是意识的反面在起作用。完全睡着了以及昏过去了、闷绝,在这个位中、现象中,“六种转识。行相所缘不可知故”,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种,包括思想意识,这“六种转识”是阿赖耶识所变化出来的,在外形转。“行相所缘不可知故”,这六种作用还存在不存在?存在。
“不可知故”,那个灵知的功能丧失。
这句话怎么讲呢?譬如说我们正在睡眠,我们研究自己,或者研究别人,很有意思的。假如很累时睡着了,或者喝酒真喝醉了,普通没有真醉的啊,那只是假醉装酒疯。真醉了的人进入睡眠位,接近。你说,他的六种转识:眼睛、耳朵起作用不起作用?起作用,“行相所缘”。只是什么呢,虽然起作用,“不可知故”,他自己不明白。譬如一个睡着沉睡的人:“你醒醒嘛,不要睡了,前面有危险,你不要睡了!”“好嘛好嘛”翻过来又睡了。他那个意识还会听懂你的话,耳识还是进去了,他也会答复你:“是啊是啊,我知道……好好,不睡不睡……”翻过来又睡了,这个时候,他真正醒了,你问他,“我答复你话了?我不知道耶。”那是什么呢?因为“六种转识”,眼、耳、鼻、(舌)、身识同意识,脑子想,“不可知故”,“行相所缘”。
“如无心位”,真到了得道,证得“无心”之位,“必不现行”。无心位跟普通一个人昏迷、睡着了的不同在哪里?所谓得了道的无心位,前六识不起“现行”,绝对空了。凡夫境界空不了,只是前面六种识昏昧,懵住了,一种暗昧的状态,自己容易忘记。所以无心位并不是不知,是能知“必不现行”,前面六识不起现行的作用,所谓止水澄波,形容像大海水的波浪停止了,波平如水了。
所以,“六种转识行相所缘。有必可知。如余时故”,所以我们的眼睛、耳朵,眼耳鼻舌身意,“行相所缘”,它起活动的功能。“有必可知”,一起作用我们就晓得。譬如我们现在在看书、听话,晓得耳朵听清楚了没有,这个意识在想:诶,这意思讲的我懂了,这个意识都起作用,眼耳鼻舌身意。“有必可知。如余时故”,同平常时间是一样的。
“真异熟识极微细故。行相所缘俱不可了。是引业果一期相续。恒无转变。是散有心。名生死心。不违正理。”所以,第八阿赖耶识的异熟功能使我们遭遇三世因果的果报,有这个生命,真难懂!没有得道以前,我们自己搞不清楚,“极微”极“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中,它的活动作用,“行相”,“所缘”它同外界所发生关联的这个作用,我们自己没有证道以前“俱不可了”,永远也搞不清楚自己。
“是引业果一期相续”,它的功能是使我们的生命牵引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的果报,都是它一条线在拉动,都是这股力量在拉动。“引”是引动三世业果,善、恶、非善非恶。“一期相续”,不管过去、现在、未来,它是一条线连续。等于我们把一条线分段了:这一段叫做现在、这一段叫过去、这一段叫未来,当没有了道以前,这个生命是连续不断的。“恒无转变”,它永远不会变动。那么,这个作用虽然我们不了解,所谓这个异熟是怎么样的作用,可是,我们的生命就是它在维持,看着好像是永远活着。其实它“是散有心”,散乱的,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
这个道理怎么说呢?举个例子,我们撇开这些白发苍苍的老头不谈了,你们这些中老头蛮多啊,中年老头至少都有当爸爸的了,也活了三四十岁。以做人三十年、四十年的经验,你看每一天每一天、每一年每一年这样过。过了以后,你回想一下看,那就是苏东坡的那个诗,不讲唯识,讲文学:“事如春梦了无痕”,好像过去了就过去了,一个梦,找不回来,说过去了永远找不回来;未来的你就有把握拿得到吗?也拿不到,现在正说的,马上变成梦,也是“事如春梦了无痕”啊。我们现在正是春天了,这里大家现在正在做梦,不过还有一个多钟头,一散了以后啊,“曲终人散后,江上树风清”,什么都没有,都是梦,你没有办法。但是,你说是梦、是散乱心,过去就是前面,现在、未来你都拿不住。诶,你说拿不住吗?仿佛三十年前的我也是我,现在的我也是我啊,仿佛我们一切是在活着,这个“一期”连续下来,觉得有一个生命的存在,实际上“是散有心”,散乱的,所以不得定。
所以,真得定的人能够知道自己多少劫数以前我做过什么,或者你做过皇帝、做过牛啊、做过老鼠啊、做过女的、男的。所以佛说,真正悟道了,才觉得自己的生命,从有生命以来到现在这一生,“积骨”把自己死后变成的骨头堆积起来,“如须弥山”还要大,这个生命。前生也许是变老鼠了,骨头少,变人是胖子或者小个子,这个大小骨头堆起来如须弥山;他说,才晓得我们无始以来到现在所流的所有的血啊,比四大海水还要多,这个生命,每个人都如此。而且彼此做过父母、做过兄弟、做过冤家、做过爱人,这个生命的因缘之间很复杂。就是这个第八阿赖耶识异熟“一期相续”。所以,生死散乱心也可以叫做“生死心”,那么,一般佛经叫做生灭法。
所以,我们一般的佛经,不讲唯识,我常常说有两个偈子,佛说的,你记住了,大概的佛法修持你就了解了,不是记住了、了解了,还要智慧去透过它。什么是佛法的修行行为呢?这个我们已经提过好多次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要随时检查自己,这是佛说的。所以,什么是戒定慧?戒律就是“自净其意”,那真得其戒了,“是诸佛教”,才是真定。
第二个偈子也是佛说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一切动作、一切行为都是“事如春梦了无痕”,过去了把握不住,未来拿不住,现在也把握不住,所以诸行无常,不永恒,是生灭法,起了就没了,有生就有死。“生灭灭已”,不起生灭了,“寂灭最乐”,寂灭就是得道、涅盘,就是佛证入涅盘,所以,涅盘就是寂灭。两头都不动了,即不来,我也不去,这个才是真现实哦。
所以,我们常常引用太虚法师的那几句话,“是名真现实。”现在一般人拿他这个话提倡人间佛教,他没有懂太虚法师的那个偈子,这个就在人间,就是六祖那个话:就在人间就达到这个寂灭境界。佛也说:涅盘寂灭境界就在世间,并不要跳出这个世间。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
所以,一切生灭法即是生死生。对这两个偈子知道了,修行用功就对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最乐。”两头不起,“生灭灭已,寂灭最乐”,这是得道的,所谓这里讲的无心位。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