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提问题,第一个问题,如果天灾不断,如何降解?第二个问题,近年以来,许多适婚的女子找不到对象,什么因果,如何化解?(众笑)哈哈,问得很有意思。我觉得这位先生问的问题他自己已有了答案,还要问我,你看看啊,我念给你们听:为什么今年春雨连绵不断,是不是共业造成的?你这两个问题,一句话答了,自己答了嘛,是共业的关系。天灾不断如何化解?赶快把共业化掉,好好修行,这不是答完了。至于说适婚女子找不到对象,是什么因果,怎么化解?我看,这个提问的人不晓得是男的女的,是男的话,你应该也发发慈悲了,就是这样化解,对不对?哈哈,很有意思。
“有余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这个问题也就是刚才我们答复那两个笑话问题一样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应该知道,余部所讲的不是第六意识,生死之间的那个作用是“第八识”,不要认识错误。
“极成意识。不如是故。”真正的意识是指明了,所以意识又叫分别意识,就是明明了了,像我们这样清醒的,这个时候是清醒的;若这个时候是发高烧的时候,极度的高烧,昏迷状态,第六意识已经很弱了,所以,这个第六意识是现行的作用。到死的时候,四大一分离,意识就更分散了。但是,知不知道有这个作用呢?有这个作用,但那个不是第六意识,是第八阿赖耶识。
“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若无此识。彼事不成。转识不能执受身故。”这个我们提到过,现在重复。一个人要死的时候,他的善业、恶业,包括第三种不善不恶的无记业,(都)很明显的知道。
我们再说一遍,人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了,完全死过去了,体温不会完全很快的冷。你手摸他,善业往生上三道,人、阿修罗、天是上三道;畜生、饿鬼、地狱是下三道。以人这个身体中心,横隔膜这里作标准,说人中再来的,一身都冷完了,摸摸心口还温暖,那是再来做人,变男、变女,变穷人、福人,那是另外的。天道上升的,头部还暖的,就是最后冷;有些念佛修行好的,头顶暖,那一定是往生西方的,或者是最高往生天道。下三道,肚脐下面就是畜生道,膝盖头最后冷的是饿鬼道,脚底心是地狱道,下三道没有办法摸到,没有机会给你摸到,他死的多半是很不好,这是呆定的。人“将死时。由善恶业”,或者是“下上身分”,或者是上身开始冷到下面,或者是下身冷到上面。
“冷触渐起。若无此识。彼事不成”,这是什么功能呢?就是阿赖耶识。假设没有阿赖耶识,这个现象不可能有。因为真正到了四大分散,地大分散,这个身体上的骨头拆开了;风大,气一断了以后,意识已经散了。所以这个不是意识的功能,是第八阿赖耶识。“转识不能执受身故”,“转识”就包括第六识、前五识,它们只有这个作用,没有办法维持过去、现在、未来三(段)生命。
“眼等五识各别依故。”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识“各别依故”,它等于手的五个指头,靠这只手,第六意识等于是这只手,它是“各别依故”。“或不行故。”“行”就是作用,前五识不起作用。“第六意识不住身故。”死的时候,“第六意识”不在这个身上。
第六意识是什么?“境不定故。”它的境界不定。所以我们的第六意识普通讲就是精神作用,“境不定故”,不住身故。所以,第六意识究竟在脑子里、在心脏里,都不是!
我们晓得现代的人很少了,过去旧时的社会里多。旧时社会,我们小的时候,听到好几个人,都是同学一辈的:就是刚才说的好像女生嫁不出去,男生,我们小的时候很多了,好几位同学害了相思病,就疯了——不是疯了,呆了!呆到对方都看到他来了,看到他的影子,那个影子灵魂就是第六意识。譬如有个离魂症,我常提的。一个人严重的时候,梦游症还算是轻的,有些人生了离魂症,人体躺在这里,一部分的精神已经出去了。就是他的第六意识坚固起的作用,“境不定故”。
“遍寄身中恒相续故。”你说第六意识它境不定,它现在在我们活着的这个肉体里头哪一部分,每一个细胞里头都有它的作用,“遍寄”,这个“寄”字注意了,它寄住在你的身体里头。“恒相续故”,永远存在。
“不应冷触由彼渐生。”所以身体要死时的冷触,并不是它的作用。
“唯异熟心。由先业力。恒遍相续执受身分。舍执受处。冷触便生。”所以,我们要生、要死的时候,身体体温的关系是第八阿赖耶识异熟部分的作用,也叫做异熟识,也叫做“异熟心”。这一部分的作用是由前面过去生的“业力”带来的,是业力、种子带来的。“恒遍相续”,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心体这一部分的阿赖耶识的作用是超越时空的,它“恒遍相续”。而且“执受身分”,把我们身体部分,寿命之所以存在,就是靠这个。所以,你真正修行、修道,你想要多活久了,在理论上绝对做得到。但是你要修到什么程度?要第八阿赖耶识执受自己的身分坚固。老实讲,这个在佛法里头有秘密,就是佛说的十念法里头的念身这一法门。譬如现在,我不是提倡你们修白骨观嘛,修白骨观不是修快点死啊,修白骨观初步白骨观不成,若观到白骨流光了以后,进一步就可以修长寿法,就可以使身体永远活着,它一路下来有三十几步的修法。
所以,这是什么作用呢?就是把异熟识,一念超越时空地把握住了,心能转物了;所以,真正的禅修只有走释迦牟尼佛自己亲传的这一路,白骨修法包含了显密很多的秘密,可惜我们讲了那么久,几乎没有一个人修成,一个脚指头都啃(看)不出来,都被肉包住了,白骨都看不出来啊。假设看出来一个脚指头都有希望,那下面的修法就一路告诉你,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理上就在这个地方,真的是超越时空。
所以,“寿暖识三不相离故。”所以在生命的过程当中,第八阿赖耶识这个唯心的作用,“寿暖识”三样,三位一体,互不“相离”。
“冷触起处。即是非情。虽变亦缘。而不执受。故知定有此第八识。”一个身体,我们活着的这个身体,死亡了就冷了,变冰了。冰了,冷触是一起,冰不冰的,死人也不知道,所以佛经用的字是“冷触”,是我们活着的人,手去摸他,接触到才晓得他冰了,因为我们身上还有暖在,所以冷叫“冷触”,你看,佛经用的名词多好。
“冷触起处。即是非情”,已经不叫做众生了,这个生命已经变成物体了,变成物质了,死亡了变成物质了。“非情”就是物质,矿物呀、植物呀等等死亡的东西;有情就是佛说的我们含灵众生,怎么有情也叫众生?有情就有寿暖识的作用。“虽变亦缘。而不执受”,所以死亡了,一冰了以后,身体也是一种变化现象,“而不执受”,它没办法维持生命。
这里有没有问题呀?这种问题要问了,不是那个下雨的问题了。这个问题我们上次提过,我们现在晓得,一个水果或者买的一块肉,要想把它保持(不坏),必须把它放在冰冻的地方,越冰冻得久嘛,拿出来也可以吃呀,也可以用呀。那么,怎么说这个“冷触”,这个冷的作用不能维持生命呢?对不对?这个是问题,这个我们上次讲过。我的解释是,这里所讲的暖不是温度,零下三十度也好、四十度也好……那个还是温度,不过是冷的,一阴一阳,一冷一热。这个所谓的暖是讲生命的活力,它有这个作用,有温暖的作用。你说冰冻的那个温度,零下多少度,那个也是暖,那是另一面的作用。但是,活的生命,你把它冰冰看,把我们活着的放到冰库三天,试试看,还活不活?这个暖就没有了,所以要懂这个道理。所以,这里就是解释第八识的道理与生命。
“又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展转相依。譬如芦束俱时而转。”学佛的应该学过十二因缘了,十二因缘你都记得吗?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叫十二因缘,一个圆圈,轮回。
那么,所谓十二因缘是佛常说的,在二乘法中,生命第一个是无明。这个无明,佛学里头中文翻译的这个名词好得很,无明可以说是莫名其妙、不明不白、昏头昏脑、一塌糊涂、黑暗的,就是无明,不光明。所以投胎来的时候,这个生命最初来是无明来的。这个无明来投胎,这一念是一念无明,了(liǎo)了无明就得道了。所以,无明是生命的第一个来源,无明一动,入胎,缘行。其实无明、行这两个同识是三位一体,这里讲。十二因缘大家都很熟的,我们不多说了。
这里提到,“又契经说”,佛经说。“识缘名色”,第八阿赖耶识入胎以后,这个胎儿刚刚入胎的时候,名羯罗蓝,就是刚刚入胎,现在说是精虫、卵藏,这两个一碰结合成胎。“名”叫做胎,梵文“羯罗蓝”不管了,这个胎就是“名”,我们用中文“色”,它就是一个精虫跟卵藏结起来的,这个是色,色就是有物质了,有实质了。经典上又说,这个“名色”一来呀,“缘识”,因为有了这个肉体生命,这个第八阿赖耶识慢慢成长,成长出来,生出来以后,八识完全起了作用,所以“名色”又倒转来“缘识”。“缘”就是攀缘,缘另外的一个名称叫做攀缘,就是一个抓一个,一个抓一个,连锁的抓来叫做攀缘。
“如是二法”,所谓“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展转相依”,互相为因果,不要呆定地讲那个是前因,那个是后果。只能说,我现在讲的十二因缘是把它分段了,说这个叫前因,这个叫后果,一个一个来。实际上呢,“展转相依”,互相为因果。
“譬如芦束俱时而转”,怎么叫“芦束”?三根筷子、三根木棍,把它捆在一起、架在一起,这样架起来都不倒,三角架起来,都不要捆住。你说靠那一只呢?都不靠,抽掉了一只都倒,抽掉两只更不行。所以,这三个东西,识、名色、无明俱时而转。
“若无此识。彼识自体不应有故。”所以,假设没有阿赖耶识的作用,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那个识是什么东西?那是空的东西,没有。
“谓彼经中自作是释。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逻蓝等。”这就是佛经里头佛讲的十二因缘的作用,“自作是释”,他自己已经作了这个解释。“名谓非色四蕴”,“名”是什么呢?胎儿,这个胎儿是抽象的。“色谓羯逻蓝等”,“色”是什么呢?就是精虫卵藏这个胎儿,那么,这个胎儿就是“名”,胎儿的“色”就是精虫卵藏的结合。“此二与识相依而住。”所以一有了生命以后,他同这个第八阿赖耶识彼此互相起作用,这个生命就形成。
“如二芦束更互为缘。恒俱时转。不相舍离。”等于两个东西,两个互相依靠而架拢的力量,互相为因果,互相为攀缘,永远连锁下去,不会舍开那一边。“眼等转识。摄在名中。”我们普通讲的六根、六尘,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是第八阿赖耶识所转变起的作用,都包括在一个“名中”,“名”就是一个抽象的观念,这个“名”字也可以解释成是精神的部分。
“此识若无。说谁为识。亦不可说名中识蕴。谓五识身。”所以,这个第八阿赖耶识的作用“若无”,假设没有第八阿赖耶识作用。“说谁为识”,那么,十二因缘所讲的识是讲第八阿赖耶的识,不是第六意识作用,千万要搞清楚。“亦不可说名中识蕴”,也不可说这个名相里的抽象观念是唯识所造的,不能那么解释。“谓五识身”,不能讲这个是讲眼耳鼻舌身五识,都不对。
“识谓第六。羯逻蓝时无五识故。”你假设说十二因缘的这个识是第六意识,那就错了。“羯逻蓝时无五识故”,那个刚刚结合的胎儿,第一天种胎的那个胎儿,第一个七天以内叫“羯逻蓝”,佛在分别这个胎儿成长时,是以七天为一期。“无五识故”。
“又诸转识。有间转故。无力恒时执持名色。”再说,第六意识同前面的五识,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转识,“有间转故”,它有间歇性、有间断性的,在转变。譬如,当我们的耳朵专一听的时候,这个眼识就不发生作用,因为意识跟耳朵两个配合,专门听这个,眼睛也瞪着,但是看不见了,见而不见。它是有间歇性的转动,“无力恒时执持名色”,它没有一个力量经常保持精神方面抽象的观念。
“宁说恒与名色为缘。”所以,“名色”同第六意识互相“为缘”,为攀缘,这个是错误的。讲经的时候,这个理论不要不搞清楚。“故彼识言。显第八识。”所以讲到十二因缘的时候,这个无明缘行,行缘识的这个识,入胎的“识”是讲的第八阿赖耶识。
好,我们现在到第四卷了。
“又契经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无此识。彼识食体不应有故。”这个严重了,男女饮食的问题都来了。佛说的,“契经说”。“一切有情”都靠吃东西,靠饮食才能活着,那么生命要靠吃东西、靠吃饭饮食才能活着。“若无此识。彼识食体不应有故”,那可见这个生命有个第八阿赖耶识,这部分是生命根本的作用。 假设没有这个根本,吃下去是维持什么?不是维持这个肉体。所以我也常常说,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吃妈妈的奶,你把奶拿来化验看,没有什么多种维他命,没有那么多,成份只有几样,牛奶的成份也就只有几样。可以说婴儿的长大并不是靠吃奶长大,生命就有一个力量在长大,吃奶不过是帮助。那么有些修道的人可以不吃东西,他活得更好,吃空气还会活得很好,这是什么作用?都是这个阿赖耶识。
“谓契经说食有四种。”为了这个,我们对佛法讲的饮食先要了解,佛说的饮食有四种。
“一者段食。变坏为相。谓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由此色处非段食摄。以变坏时色无用故。”第一个,我们普通吃的,维持生命的,这个叫“段食”,分段的吃饭。那么,有些经典也翻译成“抟食”,用手抓来吃,印度人是三个指头,像这样抓来吃,新疆也是吃抓饭,中国人用筷子,西洋人用刀叉,都是靠手,通过一个工具抓来吃,一天吃几餐叫分段。
“变坏为相”,吃下去又变成大便、小便,又拉出来了,“变坏为相”。可是你不吃这个,你也“变坏为相”,这个人就饿死了,就变成烂肉一堆了,变成白骨了,不要修了,白骨观就完成了,“变坏”。这个段食“谓欲界系”,欲界里头的众生生命非吃不可,没有饮食就不能活。所以,这个“系”字注意啊,用一条绳子把它栓住了,这个生命是靠饮食进来的。
“香味”,所以我们做菜做得好哇,第一个赞叹:这位太太,你的菜真做得好呀!色香味俱全,又好看,又香,吃下去又好吃,做菜就是这三样,色香味。有些人做的菜很好吃,也很香,拿出来,那个颜色,酱油加多了,煤炭一样的;或者弄了个东西啊,放在瓦片上就拿出来,除了是叫化子鸡,是不大好看的,所以饮食呀,一定要色香味。那么佛经上不谈色字,“香味触”,“触”就是吃下去,使我们身体吸收了,维持这个生命。这三种,欲界里头的饮食就是这三种因素,“香味触三”。
“于变坏时。能为食事”,豆腐好好的,偏要把它弄成臭豆腐;菜好好的,要把它变坏了,这个味道才好呢。所谓“变坏”是起了化学作用。注意啊,所谓变坏是起了化学作用。吃进去的,你看,牛肉呀、萝卜呀、白菜呀、豆腐呀、香蕉呀,最后加一点水果,加进去到那个皮袋里头,不管好的燕窝呀、鱼翅呀、狗屎呀,那都差不多,下去就是里头的潲水桶啊,就在那里搅呀搅,变坏了,我们就:很好,营养充足,多种维他命、维你命、维我命,都在里头了,就在这个里头。“变坏时,能为食事”,欲界里头饮食的作用。
“由此色处非段”,这是欲界哟。如果是上界的天人(来说),欲界还算是下界了,不过欲界看地狱,他们又是我们下界了。上界的天人就是色界,比我们欲界高的,上界的天人“非段食摄”,上界的天人就不要吃这个了。
所以经典上说,我们看那个畜生,猪呀、狗呀,吃那个坏的,我们就不敢吃。不过到美国留学时,很多同学买错了,狗食罐头也买来吃。佛说,我们觉得这里的饮食很好吃,上界的天人,欲界天顶天的天人看到我们吃的这些菜饭,闻都不敢闻,觉得臭得不得了。一个阶层一个阶层不同,你说没有阶级观念?硬有阶级观念,人的享受硬是不同,这个叫做享受。“由此色处”,到了色界,他不要吃这些饮食了,色界的饮食不同了,“非段食摄”。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