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263讲 暂求止息,渐次伏除

也没有身体感觉,你切断是切断了,“哎哟,我身上气脉又来了”,这又是一个思想,这个意识又起。这个意识完全切断了,“暂求止息”。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同学们假定用功到这里,你们(学院里)住院的同学假如看到在这里,就不要叫他下座做事了,就赶紧来跟我讲,就把我叫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的,对不起!挂牌,让他在这里坐一万年,坐下去了。“渐次伏除”,慢慢地、一步一步感觉思想统统伏下去,除灭一切妄想。“至都尽位”,所以“想”“受”——感觉跟思想,完全空了、关闭。“依此位立住灭定者”,说依这个程度,用功夫到了这个程度,叫做大阿罗汉入灭尽定。这懂了吧,很明显,佛经统统告诉你,说入定怎么证入,景象都给你讲了。

“故此定中彼识皆灭。”所以,在灭尽定中,眼、耳、鼻、舌、身、意等等统统关闭、停摆。只是停摆了,关闭了,这个开关并不是不可以打开的。“彼识皆灭”,打开就叫做出定,所以出定入定就是这个道理,并不是像一个刀一样剌进去叫作入定,拉出来叫作出定,这就不对了。“彼识皆灭”。

“若不许有微细一类。恒遍执持寿等识在。依何而说识不离身。”所以,你要知道入灭尽定进去了寿命还是存在的,这个肉体寿命,体温还是有的,“暖”、“寿”两个有,不过比平常的微细,所以假如你不懂得、不认为有微细一类的“寿”、“暖”,“恒”,永恒的普遍的保持这个寿命等等;“依何而说识不离身”,那佛经上说入灭尽定者“识不离身”这句话、佛的话就说错了?他就骗人了?佛是实语者!他都自己亲证过来,不妄语的!他说如果你那么搞不清楚,“识不离身”这个话就不通了。

“若谓后时彼识还起。如隔日疟。名不离身。是则不应说心行灭。”假定你认错了,你说所谓“识不离身”是讲他入定的时候没有心意识的作用,一出定的时候心意识还来啊,那等于人打摆子一样,一天发冷一天发热,他那是生病,那不叫做得道,“如隔日疟”。“隔日疟”,像我们台湾疟疾已经消灭了,我们打过疟疾的很痛苦,上两个钟头发热,热得不得了,被子都盖不住;一下发冷,冷得不得了。有的是隔日疟,隔一天的,有一天很好很正常,明天又来了,后天又来了,定期的。他说这个样子不是隔日疟嘛!这样叫作“识不离身”?那这种情形就不叫作悟道得定,不应该叫他“心行灭”。

所以我们禅宗祖师说,禅宗祖师也经常用这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叫证道,悟道的初步,你到了没有?所以有些同学说南老师讲我悟了道了,开悟了。谁开悟了?我几十岁也没有讲过哪一个开悟了!真到了“言语道断”,这还不算开悟,但是要开悟以前一定会到达这个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可以进入灭尽定,所以佛说“心行灭”。

“识与想等起灭同故。寻暖诸根应亦如识。便成大过。”“识与想等起灭同故。”八个识、尤其是第八阿赖耶识,同我们第六意识起的妄想思想是一样的,“起灭同故”念头一动识的作用就来,它等于海水跟波浪一样,海里头起了波浪,波浪也是海水变的,所以我们的思想、一天到晚思想不停是心意识的波浪,说波浪就是海水,海水就是波浪,心识的关系就是这个样子。

“寻暖诸根应亦如识”,所以,身体的温度同寿命同识的作用,乃至诸根(六根),譬如我们身体年纪大了,眼睛坏了,耳朵坏了,说死亡了没有?已经开始死亡一部分了;耳朵坏了,耳识死亡,意识还存在,是死亡了一部分而已。“便成大过”,这样就是错了,“故应许识如寿暖等实不离身”,所以,你要知道第八阿赖耶识同这个寿命、同体温一起实在不离身体。

所以,我们老化了,真正的一个修行、求证的人,衰老是比较慢。你看虚云老和尚120岁在广东眼睛被打瞎了一只,打在地下完全死过去了,慢慢又活过来,又要在大陆上,又在江西云居又盖了一个庙子,最后才走,到了128岁走。那显明老法师是他的首座,我们在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经九十八岁还是九十几了,做工的时候,抬木头,老和尚把身一转,看到那个比我还排骨(瘦)啊,比我还排,同那位老兄一样站在那里差不多得排骨,他那个木头一扛,年轻人还扛不动,他一个人在前面走,大家说:“老和尚你不要这样”,“不可以,一起做!”他说在丛林之中一起共同努力,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起做,他九十几了,轻灵得不得了,说有一次我们一起爬山,夜里那个情形,那个山坡上去,我怕他老人家,过了一条江啊,下去了就完了,我就扶着他走,扶着走了一截了,等没有路,两个人爬累了,他就把我手推开了,他说:“你不要扶我了。记住啊,以后啊我跟你各走各的!”所以,后来,我现在才知道他早就跟我讲的“我跟你各走各的路”,“记住啊,我们俩各走各的啊,你不要扶我了”,所以我还是没有扶他。这就是说明像我看到前辈这些人,说你工夫做得好,“暖”、“寿”,身体的轻便,越来越清明了,这是个明证哦,理论跟事实要配合起来哦,理论不配合起来,你说我得了道什么的,什么道?食道?只有食道,那不对的。

“故应许识如寿暖等实不离身。又此位中。若全无识。应如瓦砾。非有情数。岂得说为住灭定者。”如果说得了灭尽定的人啊,什么都不知道,认为什么都不知道就叫做入定,他说一个人就变成矿物了,变成泥巴、瓦块了,何必修道呢?“非有情数”,这不是人了,这样叫做得道啊?!这样不叫作入定,不是道!“非有情数”,不属于人类了,也更不是菩萨、罗汉。所以,认为入定啊是什么都不知道,错了!没有这个道理!

真的入定的大阿罗汉,他在入定,你刺他一下还是出血的。不过呢,你刺他一下他流的血很快就收口止住了,甚至他定久了,你刺他一下他流的不是血,是白浆。可是在这个时候,所以在戒律上有啊,得定的人你伤害他,这个比犯杀生的罪还严重!所以说刺佛身血、刺得道等的入定的人阿罗汉身上的血是犯无间地狱的罪哦,伤害不得的!那么他出定以后痛不痛呢,出定以后“哎,怎么搞的会痛?”不过呢,他再入定去,用自己的意识可以把它治疗好,没有问题!可是这个伤害他的人比犯根本杀生罪还重,无间地狱里头有刺佛菩萨、阿罗汉身上血的,这个罪同杀死父母的罪是一样,入无间地狱。无间地狱永不翻身,很难很难,又不晓得要多少劫数,翻身还不变人,变成泥里中,泥里中是什么?蚯蚓啊,变细菌啊,又不知道经过多少多少劫,慢慢又变成什么,到了人身就很难了,所以说,入灭尽定的大阿罗汉同佛、菩萨,他还是“有情数”。换句话说,拿现在的观点,他还是活的生命。

“又异熟识。此位若无。谁能执持诸根寿暖。”说第八阿赖耶识它有个异熟的作用。什么叫异熟?我们大概很难懂,我们拿植物来解释,透过植物大概做个了解,我们到美国找一种水果或者一种植物,台湾没有,结果我们想办法到美国把这个种子找来,过了半年、或者把它放在冰箱货柜里把它运到台湾,再把它打开这个种子种到地下去,它种下去,浇一样的肥料、水,阳光、空气,它会不会成长啊?对,会成长,这个就是“异熟”。地区不同、时间又不同,新的生命,它生不生、出不出来啊?出来啊,有一点变味,稍稍不同一点。这是生命第八阿赖耶识有异熟识,有异熟的功能。

这个异熟,这样大概就可以了解了。“异熟识”也等于是第八阿赖耶识,不过特别提出来它这一方面特别的作用叫做“异熟”。所以,我们这个生命啊,是异熟果报来的,那么了解了我刚才作的这个种子的比方,我们现在大家活着、大家在座的有的几十岁、有二十几岁的寿命,看到这个人的活着都是异熟的作用。当妈妈生我们第一天的时候同我们现在完全不一样,你看到那个一岁的照片立刻说那个就是我,那个才不是你呢,现在的我同十几岁的我、二十几岁的我,异熟的作用,看起来是一个,其实不是一个,在道家这个就叫做物化(变化的作用),物化的作用——“异熟识”。异熟识,如果你认为生命这个第八阿赖耶识没有这个作用?那么我来问你:“谁能执持诸根寿暖”?那么,生理的细胞、你说新陈代谢谁在作主?现在科学、医学尽管是可以解释生命的循环、生灭不已,究竟开始造这个细胞的谁在作主?这些基因的变化谁来的?最初是谁来的?不是上帝,不是佛菩萨,也不是物质的,自己生命阿赖耶识唯我作主,暖、寿、识唯心所造。

如果说没有这个异熟识,那一个能够是生命暖、寿、识之物质之故,中间没有一个中心了?这个生命不存在!所以,佛经常骂见解不透彻乱修行的弟子们,佛骂弟子们“焦芽败种”,你看这个芽就像这个种子烧焦了,你再把它种下来它也发不出芽来,他不要修持了“焦芽败种”。

“皆应坏灭。犹如死尸。便无寿等。”他说如果没有异熟识支撑作用的话,他说应该身体就坏了,坏了同我们的尸体一样就臭了。为什么我们一个人可以睡眠很久,乃至生病很久只要一口气存在,阿赖耶识存在,乃至背部躺在病床虽然烂了,抹一点药膏还是可以好、不会臭。真到了阿赖耶识离开身体,呼吸一断、冰掉了以后,就臭了就烂了,异熟识的作用离开了,就是变成死尸了,死尸就是发青发紫肉体发黄,慢慢、慢慢里头腐化就软了,死完了以后先是软的,慢慢、慢慢经过一段时间就硬,硬起来以后,摸死人身上很硬,里头没有烂,等到硬过这一段你再摸软了,开始腐烂了,里头就烂了。

“便无寿等”,那这个寿命作用不存在。“既尔。”如果是这样,“既尔”这两个古词翻译成白话是“如果是这样”。“后识必不还生。”那么好了,这样同死亡就一样了,后来不会活转来了。“说不离身。彼何所属。”那么,佛说的,入定的人识不离身,唯识这个作用离不开这个肉体哦,“识不离身”。那么,如果像前面说的入定的人什么都没有了,那同植物、矿物一样,那同佛说的“识不离身”(相违),“彼何所属”,佛说的话就不对了?他讲的什么道理?他讲的话没有道理了。

所以,唯识上把佛说的话都是做了科学逻辑的分析,加上身心性命、自己修行实际的功夫来说明,这就是唯识学的可贵的地方。那么对于现在的心理学、哲学关联之处太多了,所以,将来的文化、佛法,唯识还会发展的,要注意哦,科学发展了,唯识学越严重。所以,你们诸位专门出家或者专门在家学佛的,在未来文化岗位上不深入唯识站不住脚的哦,那又是“焦芽败种”哦。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