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264讲 诸异熟识舍此身已

那么现在我们打开《成唯识论》卷四,第128页右边,这一段的研究很重要的。那我们现在的观念是身体与心的关系,身心的关系,现在名称叫唯识,心的作用分成八个识,就是说入定的人同死亡这个关系,身识怎么样分别,怎么叫作入定?真正的入定。入定有很多种,现在讲的是得道的人,说成道到达无心位得灭尽定,这个问题啊。现在我们第128页,接着上一次所讲的,这个观念来的。

“诸异熟识舍此身已。离托余身。无重生故。”就是现在我们这个身心的关系,所谓异熟识第八阿赖耶识,死亡的时候支持这个生命的是异熟识。“舍此身已”,当它离开了这个身体以后,“离托余身”,已经分离开了,要另外转身另外投生了,“离托余身”。“无重生故”,在这个死亡的肉体上不会再重生。

“又”,再一个问题。“若此位无持种识。后识无种。如何得生。过去未来不相应法。非实有体。已极成故。”当一个普通的人身体死亡了,离开了,那么我们在中国的名称就是灵魂了,就是这个心识的作用,这个灵魂的转生就是异熟识。“若此位”,假设入了灭尽定了就是得道的人,无心位。或者一个普通的人没有修道,普通叫做死亡,在这个位置上,这个位置就是说这个范围,这个范围就代表总叫“无心”。

“无持种识”,如果没有异熟识保持这个生命的作用。“后识无种”,后面这个心没有个根据、没有个来源,“如何得生?”怎么样才能够生起呢?“过去未来不相应法”,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没有来,过去的同未来的这个中间怎么连呢?它是彼此不相关的。所以,“明天”跟“昨天”,“明天”跟“昨天”两个是不相关的,“明天”和“昨天”是由“今天”连起来的,中间假如切断了“今天”,“昨天”和“明天”就不相干。

“非实有体”,它同时间空间一样,没有一个真正像物质世界一样一个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有之体。“已极成故”,这个理由是绝对的、已经告诉过了、成立了。

“诸色等法。离识皆无。受熏持种。亦已遮故。”再进一步说,一切物质世界的色法,色法包括地水火风,有形的物理物质的,包括我们这个肉体色法。“离识皆无”,实际上呢,进一步说它也是唯心造出来的,离了心识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以外,它本身物质是不存在的,它也是变化去了。所以讲,第八阿赖耶识能够受熏,熏染久了,坚固了,造成一个物质,“受熏持种”。

所以,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讲到第八阿赖耶识“受熏持种根身器”,这才有我们这个身体六根这个肉身同物质世界。“亦已遮故”,“遮”,就是这个道理已经给你摆到一边了,已经说过了,不要再说了,就是“遮”止了,不要再讨论。

他说这些理由之下,“然灭定等无心位中。如有心位。定实有识。具根寿暖。有情摄故。”“然”,但是。那么使我们了解大阿罗汉成道的人得了最高的九次第定“灭尽定”,灭尽定啊要注意,这个灭尽定大阿罗汉才能得到,“无心位中”,已经属于无心了,无心者得道。一切凡夫都是有心,有妄想心,“如有心位”,像我们凡夫同没有证到大阿罗汉果,普通人没有证到真的空,所谓你证到空也是心造的了,还是“有心位”的凡夫。这个“有心位”的空也好、光也好、感受也好,“定实有识”,这是第六意识所生、第七意识所造的,所谓有心有识。“具根寿暖”,就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有寿命,有寿命就有活力,身上就有暖。“有情摄故”,这样还是普通的众生,凡夫众生。

“由斯理趣。住灭定者。决定有识。实不离身。”那么好了,我们就了解真正大阿罗汉得定,得到灭尽定没有入涅盘以前,入了涅盘是“灰身灭智”,一切都空完了。那么,“灰身灭智”我们补充一下,本经上没有说明。有两种,一种大阿罗汉“灰身灭智”以后,愿力的坚固,因为自己心愿力的坚固,阿赖耶识作用可以保持肉身不坏,甚至把这个肉体的身变成化石一样。这是一种。(另)一种(入)灭尽定得了道的神通力的发起,也是靠愿力,把“四大”里头的“火大”增强,到了入涅盘的时候,意念一动,本身的“火大”把自己的身体统统化了,变成光,用不着电烧,也用不着加柴烧,自己就烧化了。所以,在过去的许多尊者、罗汉们烧的时候,自己“灰身”,有些故意留一点头发或者指甲给你作个纪念,舍利子都没有,都不留。舍利子是肉身的“四大”的结合的一部分,所谓化光而去,化成火而去,这才是真正成道、得道的考验。所以说“由斯理趣”,这个道理我们懂了,“理趣”,这个道理、这个方向。

“住灭定者。”晓得入灭尽定的人,阿赖耶识功能还是存在的。“决定有识。实不离身”,实在的,阿赖耶识并没有离开这个肉体。阿赖耶识离开肉体就是死亡,等于我们搬房子迁出去了,不住这个房子了。所以,有些经典翻译成这个死亡得道的人叫作“迁识”。所以,真正修法、修净土宗的人,念佛修得好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要走的时候),“预知时至”(预先自己知道),“迁识而去”,没有什么痛苦,离开身体就走了,就是“迁识”的作用。那么,在西藏密宗说法:“破瓦法”、“迁识法”,就离开了。

“若谓此位有第六识。名不离身。亦不应理。”就是这个道理,修行先把道理搞清楚。假使认为大阿罗汉得灭尽定,在这个地位的话,认为还有第六意识的存在。

“名不离身”,那么这样叫做意识、心识没有离开身体这个观念错了。“亦不应理”,不合理。

所谓入灭尽定没有第六识,妄念杂想都没有了,它的第八阿赖耶识功能存在。

“此定亦名无心定故。”所以,灭尽定或者妄念空了、第六识空了也接近叫作“无心定”。“若无五识名无心者。应一切定皆名无心。”所以不要搞错了,有些人修行或者入定心里比较凝定,只是关闭了前五识的作用,眼睛不看、耳朵不听,乃至别人说话也听不见,自己心里很定,或者在念佛、或者听呼吸、或者做别的功夫,那么这个情形是关闭了前面五个识,第六意识还存在。这不叫作“无心定”,不要搞错了。如果说没有关闭了前面五识的作用,自己认为得定了,叫作“无心定”了,那随便什么人看戏看电视看傻了,嘴巴张开口水直流都忘了,那也叫做入定啰?那个猪、那个牛吃草吃得白口水直挂下来,那个眼睛瞪着,这个牛“定”了?那个猪睡眠了也叫猪“定”了?那前六识平等作用。

“诸定皆无五识身故”,但是,话说回来,真正得定的人,前面五识身(眼、耳、鼻、舌、身)一定关闭,一定空得掉!所以,还有气脉的感觉,还知道气走到哪里,那色身、身识上面的感受没有空嘛,那不叫得定,那是说你在打坐可以。我们有个话叫作“习定”,可以,我们在练习、学习进入定,那可以。你说那个就是“定”,不对的。所以,一般人把打坐啊、古里古怪的都当作“定”,定中还看见什么东西哦,有眼通了,通什么?那当然上面吃下去下面一定通,只要大便不秘结。这个是错误的观念。

“意识摄在六转识中。如五识身。灭定非有。”说第六意识就包括在前五识同第六意识配起来叫作“六转识”,这个阿赖耶识功能变化出来的(转化出来的)。所以说,真正得定的人前面“五识身。灭定非有”,得了灭尽定的人绝对是空掉的。所谓空,不是想象里头有个“空”的境界,空就是彻底的空。

“或此位识行相所缘不可知故。如寿暖等。非第六识。”那么,也有人问一个小问题:懂了。但是,或者“或此位识”,到了灭尽定,这个意识就是“行相所缘”,它好像没有起思想妄念,可它的功能、它的活动的力量还在,“不可知故”,不过自己不了解而已。“如寿暖等。非第六识”,等于我们生命当中这个寿(寿命)、暖(身体的温度),这个不属于第六意识所能感觉得到。这是一个问题,是不是这样呢?就是这个意思。

“若此位有行相所缘可知识者。应如余位。非此位摄。”他说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告诉你,假定得灭尽定的人在这个程度、在这个位置上,还有生命动力还在动,是自己不知道,“可知识者”,那推理可以到了,“应如余位”,那不叫作得定了,他说与其他的平凡的人差不多。“非此位摄。”不是属于灭尽定,得阿罗汉灭尽定,这个程度里头不包含,你这个问题就是题外的问题、普通的问题。

“本为止息行相所缘可了知识。入此定故。”我们记住,禅也用、密宗也用、禅宗也用、显教也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八个字,一切心行都关闭完,所以真正得止、真正得息、得休息,大休大息。所以《楞严经》上说“狂心顿歇”(“歇”就是休息的意思),“歇即菩提”,必须要完全关闭停止,所以真讲禅宗的开悟,“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歇”就是止息的意思。“本为止息”,本来得定的境界一切停止。“行相所缘可了知识入此定故。”一切身心的活动,所攀缘可以了知——自己很清楚完全停了,才能进入这个定。

“若此位有第六识。彼心所法。为有为无。若有心所。经不应言住此定者心行皆灭。”再说,得到灭尽定地位的人、这个程度的还有第六意识,你如果认为这个第六意识还存在的话,那么我要问你:他说“彼心所法”,那么这个入定的人,他的心里思想心态、心理行为这些起心动念的作用还有没有?所有心所都还有、都很清楚,那么佛说错了!“经不应言”,佛经不应该讲,“住此定者”,真得到这个定境界的人“心行皆灭”,那这个话佛说的就错了。就干脆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就是佛说错了,你的对了。凡夫的“行阴”灭不了,等于我们现在打坐你要叫自己腿不麻就做不到,这就是“行”啊,“行阴”啊,你心里尽管空掉,它那个血液在循环,呼吸的来往,这个行阴所管的它没有停啊,这个行阴所管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行阴空不了。所以你妄想纵然减轻一点,心行没有灭,那就不行。

再说,“又不应名灭受想定。”如果说入定的人第六意识还存在作用,就是心理状态同普通现在一样,那么这个名称不应该叫做灭尽定。现在注意,什么是灭尽定啊?灭掉“受”(感觉)、“想”(妄想),“灭尽定”灭这个“受、想”。

“此定加行。但厌受想。故此定中唯受想灭。”所以得灭尽定的人,灭尽定怎么进入呢?第一个它的加行法,“加行”还不是最终的目的,是帮助、是助道的,要想得此定,它的加行:厌恶了感觉作用、思想作用。所以我们看看真正的佛法修持,那么现在天天还喜欢搞气脉,越搞身体越舒服、越有功夫?你在玩弄感觉!在受阴中玩弄,受阴靠四大来的、肉体来的。

那么你说修气脉这些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修气脉的目的:修到最后就是把气脉修通了,为了抛弃了这个身体的感受,不被它困扰,因此才把气脉修通,不被身体困扰。气脉没有通以前,我们一身都是病,坐久了累,站久了难过,睡久了疲劳,行久了、路走多了痛苦,没有一样舒服的。这都是受阴的境界。吃饱了发涨,饿了肚子痛,怎么样都是不舒服,我们统统的被“受阴”、“行阴”所困。除了这些以外,最痛苦的思想、感情、烦恼,这是“想阴”。说“灭尽定”此定的加行法:“但厌受想”,厌离自己感受、思想,所以说得灭尽定的人,“受”灭、“想”灭,“唯受想灭”,所以叫灭尽定。

“受想二法资助心强。诸心所中独名心行。说心行灭何所相违。”所以我们特别了解,现在我们活着的生命所修道不能成功,最大的障碍一个是感受(感觉的状态)、一个是心理状态(知觉思想)。“受想二法”,五阴里头它的两个最重要,说五阴里头“色”,我们有身体肉体这个是色法,有肉体四大父母所生这都属于色法,这个里头“受”、“想”、“行”、“识”,最重要“受”、“想”两个,所以感觉同知觉两个东西。“资助心强”它帮忙我们心理造业最厉害了,尤其现代人现在讲享受,享受的东西就是感觉状况,这个享受是没有标准的,哪一种享受叫做舒服、不舒服?但是也有标准:摸到玻璃是比那个石头舒服一点,摸到软的硬的个人(感觉)不同。所以,越是物质文明发达的时代,人越讲究享受啊。所以说精神文明减低了,就是以感受(感觉)的状态为舒服,思想次要。所以,人到文明的社会,可是智慧越来越低。表面上看教育在普及啊,聪明多了,真智慧没有,集中在感受上。所以说,“受想二法资助心强”,它帮忙这个心造业的作用力量强大得很。

所以,在佛法的心理分析,“诸心所中独名心行”,心所生起的这种现象里头,“独名心行”,现在也懂了,禅宗祖师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是讲哪两种?一个感觉、一个知觉。所以“诸心所中”,把“受”、“想”这个作用——“独名”特别抽出来。所以我们现在了解了,你说打坐啊学佛啊很多人都承认自己开悟了。当然我也不晓得悟了,但是我到梨山去都是“雾”,大概也同棃山那个“雾”一样“开悟”了,这个是很大的错误。连感受都去不掉,感受去不掉生老病死也去不掉,感受的本身它就是病!真到了身空、心也空的话,感受没有了。所以,这些都是“心行处”没有灭。

“说心行灭何所相违。”因此佛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八个字是“受”“想”作用。所以现在我们讲,不讲是“受”跟“想”作用,“心行灭”就懂了。这个道理不矛盾。

“无想定中应唯想灭。但厌想故。”他说那么另外有一个入定境界叫“无想定”。无想定也等于是凡夫定,也叫做外道定。外道并不错哦,不要说提到外道好像我看不起,你不要看不起!你还“起不看”呢,你都做不到嘛,何必轻视外道!外道是外道,你会外道了然后再说我看不起,丢掉!说我口袋有钱,我看不起你一万块钱、一百万块钱。你(如果)一毛钱都没有,“他有钱我才看不起!”那你是吹牛哎。那是自卑的心理:觉得老子没有钱你有钱,“我看他讨厌,所以我看不起你。”你还是没有钱!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不自卑的决不傲慢,也无所谓看得起人、也无所谓看不起人,看一切人都很平等,所以骄傲粗暴的人自卑,是可怜人!因为自卑就是“格老子!你看不起我?所以我看不起你!”可见他心里还是很窝囊。同样的道理是不要轻视了“无想定”是外道。什么叫无想定?硬是把思想灭掉、停掉。那么,他这里提出问题,入无想定的人,“应唯想灭”,应该是思想完全给它关闭了,你看无想定很难做到。

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以后去学各种方法,他学无想定学了三年以后他才达到无想的境界。达到了以后,“知非即舍”,觉得这个不是道才把它丢掉。以他老人家的聪明、智慧、能力,他搞了三年才做到无想。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