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265讲 无想定

我们叫你坐在那里无想做不到的啊,一个钟头没有想,奖金一万块,好不好?拿电脑绑起来、心电图都绑上测得出来你究竟有想没有想。要做到完全无想没有动,所以无想定也很难啊。所以说,无想定中“应唯想灭”,为什么达到这个程度?因为讨厌“想”。但是有人做到,不要说修道人,“无想定”中,灰心到极点的人可以做到无想,真的。可惜你们大家都没有灰心到(那个程度),所以人心真死了,那无想,一点都不想。什么人无想呢?拖出去枪毙的人,法官叫出他的名字,他已经想不出来,验明正身,把他的名字用红笔一勾,这个时候无想定,那不要做工夫的,那灰心到极点了,听到子弹“嘣”一声,他大概都听不见了,就这么一趴就下去。

所以无想很难。所以有人讲“哎呀,我很灰心!”我说“真的啊?”“非常灰心!”“你还会讲话嘛,灰个什么心啊?”因为觉得我自己很灰心,这个就是对自己蛮可惜的、蛮爱惜的,我为什么这么灰心?可见还在想。“想灭”很难,但是,“想灭”还不是正定啊,还不是空,这个硬是把它灭掉。所以说无想定啊,注意这两个字“厌想”(自己心理状况,也是唯心造),讨厌了思想,才会达到无想定。

“然汝不许。既唯受想资助心强。此二灭时。心亦应灭。”但是无想你没有说不对,“然汝不许。”不允许。“既唯受想”,事实上“无想”跟“灭尽定”的灭掉想两样,这个中间的差别在这里。灭尽定就是提得起放得下,我有意识它现在不想,不是不想,“想”是使清净下来,并不是硬把它压下去,这个差别在这里。说真“空”了,“空”并不是压制啊。

所以说“既唯受想资”,你现在既然想,感觉同思想帮助我们心理造业的功用比人强,“此二灭时”,那么感受(感觉)同思想这两种心行(心态)灭掉以后,“心亦应灭”,那可以说无心了,这个整个心就灭掉了?

“如身行灭。而身犹在。宁要责心令同行灭。”他说那你观念错了。譬如说一个真入定的人“身行灭”,身体上的“行阴”:心脏不跳动了,血液循环得很慢、等于不循环,可也不是死亡还有暖气的,是“身行灭”。所以身、心两方面分开修的。这个理论不懂啊,所以,往往有许多用工夫境界是生理变化他错了当成心理的;有许多情况是心理的变化他错了又当成身体的。譬如讲修气脉那是生理方面的,这是两部分。所以“身行”把它灭了很不容易!那除非气脉功夫到家了,那到了气住脉停呼吸停止了,心脏也停止了,“身行”可以灭了。“如身行灭”,“身行灭”了,肉身并不是坏了,它第八阿赖耶识“暖、寿、识”还在的。那么这个肉体不要冷冻起来,一入定可以保持很久哦,不会坏的,要回来还可以用哦,像这个房子等于你长期租在那里。

不过这里头有个问题《唯识》上没有讨论,一般中国画的入定的人好像头顶上画个小人,另外一个身体就出去了,是不是出去了再回来找房子找不到?是不是这样找门牌、户口也找不到?看看都有头发的,不晓得从哪个头发里头钻进去?是不是这样?真正入定是什么现象?这个是大问题了!这一部分这里没有谈,所以还要研究,现在先把这个问题摆在这里。

“如身行灭。而身犹在。”这个肉体还在,那么你能够说,“宁要责心”,“宁”在这里是古文,翻译成白话是“你哪里可以”“责备”心,身灭了,心也跟着灭,同身的行阴一样灭了,说这个道理错了,你矛盾了,两个问题:生理跟心理的两个问题。

“若尔”,假设是这样的话。这个“若尔”是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假设是这样的话”。

“语行寻伺灭时。语应不灭。而非所许。”“语”就是讲话。讲话、我们为什么会讲话?我们一句、一句连着讲?讲话是讲话了,就是意识动了,靠这个肉体,身体牙齿、喉咙、嘴巴、嘴唇、声带,呼吸器官,很多了。你看我们发一个声,这里头的“电缆电线”都要发动才可以,言语是一种行为“语行”,这种行为它有动力,动力就是“行”。“寻伺”这两个字,我们的思想的状态,就是说我们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总是找,譬如我们大家打坐坐在那里,我们念佛也好,念头“有寻有伺”,什么叫“寻、伺”?坐在那里,想找个空,结果找也找不到。“伺”,心里又在等一个空的出现,是很可怜,一天在那里,就是李清照的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结果也修不成功,凄凄、惨惨、戚戚。这首词形容所有修行人好极了,这些人都还在那里,都想定,结果寻寻觅觅,都在那里寻伺。

“伺”就是等着,很想等出一个定境来,永远等不到,东找西找,然后找念头,所以“有寻有伺地”是凡夫地,慢慢进入“无寻”不要找了,伺那个比较清净境界来找你,这样好多了,随后到达“无寻无伺地”,那有点像样了,但还不是定,那是心行的用工夫初步上路。

所以,修道家的做功夫守窍你哪里守得住?就是外道啊!告诉你,所谓“一贯道”、“三贯道”的,就叫你守这里吧,守这里、你哪里看得住这里啊?不过看住了也不过一块肉了!就是你看不住啊,叫你打坐看这里,看看了又不晓得看哪里去了,又拉回来!在那里又“寻”又“伺”,就像李清照的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结果都找不到了,“悲悲切切”,最后都“凄凄惨惨戚戚”,“语行寻伺灭时”,假使就你这样讲,或者讲话一个思想的“寻”、“伺”过去了,“语应不灭”,应该讲话这个话语还留在这里,讲话的“成因”动能过去了。“而非所许。”事实上不可能。一个思想寻伺的心理,一个语言声一讲过了,它就抓不住了。

“然行于法。有遍非遍。遍行灭时。法定随灭。”“行阴”你要注意了,这个行阴动能,这个动能“行”阴“于法”,“法”就是意识里的思想(第六意识),有些普遍性,有些不普遍性,这个行阴于“法”,有些普遍性,有些不是普遍性,这要注意哦。“遍行灭时”,那个普遍性的行阴当他得灭尽定“法定随灭”,这个“遍行灭时,法定随灭”,这个“法定随灭”,“于法”,心里意识应该没有了,这是普遍的。

“非遍行灭。法或犹在。”不是说普遍的“遍行”法灭了以后,这个意识中间思维还存在。“非遍行者”,那么,哪些叫“遍行”法?哪些叫“非遍行”法呢?

“非遍行者。谓入出息。”一个人鼻子呼吸的那个气一进一出这就是“非遍行”,各人单独的,你呼吸停止了,我没有停止啊,这是“非遍行者”。“见息灭时。身犹在故。”所以,我们自己感觉到我的呼吸停掉了,身体还在呼吸,这单独的范围他说不属于“遍行”。

“寻伺于语。是遍行摄。”至于我们心理状况,能够寻寻觅觅的、能够找的,我们在讲话,自己心里头知道:“哎哟!我这句话讲错了!”虽然没有讲出脸已经红了,或者听到人家讲话对与不对?我心里已经找出来。说“寻伺于语”它是遍行的、普遍存在的。

“彼若灭时。语定无故。”所以,心里寻找(“寻”、“伺”)的作用,它如果没有,这个功能,人就不会讲话了,这个思想不动了,话也讲不出来。

“受想于心。亦遍行摄。”所以,感觉状况、感觉与心里的思想,感觉与执着,这个整个心理作用,它属于遍行、到处都存在,意识里头也有,第八阿赖耶识上面也有,第七识也有,它是遍行的。

“许如思等。大地法故。”“思”跟“想”,学唯识要分清楚,“想”是粗的念头叫做想;“思”是细的念头。譬如我们有一件事情使我们放不下,睡眠都睡不好,即使睡着了做梦都要出现,那个功能是“思”的作用,所以“思”它很细,“想”是很粗的。所以,“思等大地法故”,“思”像个大地一样普遍存在,也就是“大地法故”。我们经常形容像大地上的青草一样,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以,“思”没有办法摆脱它,那并不是“剪不断,理还乱”,不止是“离愁”,什么都来,这是“思”,你也剪不断。“想”还好办,粗的好办,“思”难办了。

“受想灭时。心定随灭。”所以,真的入定的境界,感觉状态,受阴、思想这两个灭了,心就定了,真正得定了。“如何可说彼灭心在。”因此,你不能说认为灭尽定中,言语、“寻、伺”这个心理还有,第六意识还有作用,错了!

那么,又提出问题“又许思等是大地法。灭受想时。彼亦应灭。”那么,我又要请问了,“想”同“思”的力量太强了,那么你刚才所讲“思”犹如大地一样,大地它很坚固、很难破掉、很难空掉,那么“灭受想时”,大阿罗汉得到灭尽定,感觉同思想都灭了,“彼亦应灭”,这个思想这个“思”应该不起作用了吧?

“既尔。信等此位亦无。非遍行灭。余可在故。如何可言有余心所。”他说如果这样,那么,得道的人,所谓真得到空、得到灭尽定这个时候才说佛法求证到了,不叫做迷信,否则你教理理论再通的还算是迷信。那你说“我不迷信!”你怎么晓得?

“理论上对,”这个理论你没有实证到!所以,正信的人到那个时候已经没得“信”了。所以这一杯茶、我告诉诸位“我这一杯茶是欲界天天人所送来的茶,味道不同。”“真的啊!”你是迷信!要什么时候,譬如说这个茶味道、冻顶乌龙浓度到什么成度,“我绝对相信”,你迷信!到达你把这杯茶喝进去到肚子里已经变水了,那个时候你才叫正信,你也没得信了,不需要信!你已经证明到是这一件事,所以没得话讲。所以,正信、迷信之间差别这样大。所以,正信是善法。

“信等此位亦无。”他那么讲出来,所以正信到这里无所谓有。“非遍行灭,余可在故?”所以五遍行“思”、“想”等等灭了,其他还在啊?因此“如何可言有余心所”怎么这样一来,怎么可以讲其他的心理作用呢?

“既许思等此位非无。受想应然。大地法故。”既然你说大阿罗汉入定“想”没有,“想”灭了,粗的妄想没有、感受没有,“思”还有,这个“思”已经变成“慧思”了——是智慧的境界,他这里研究得非常细,入定的人“想”粗的妄想没有,但不是无知哦。

“佛者觉也”,我们大家都晓得这样讲,什么叫佛陀?翻译过来意思就是“觉”——觉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请问,佛是“觉”,这一觉知道不知道?知道叫做觉。你说佛到入定境界、入涅盘,不知道,我何必学佛?我学个不知道好了!

既然佛是知道这个“觉”,这一“觉”同我们现在这一“觉”,头脑感觉的觉、思想的觉、感受的觉,是一还是二?是一样还是两样?(如果是)一样?何必我信他呢?还不如信我!不一样?他那一“觉”觉的什么呢?这就是问题哦,所以学佛不能迷信哦,对不对?大家说“佛者觉也”,“南无佛陀耶”,“佛陀耶”——“觉也”,觉个什么呢?现在这里给我们分析的很清楚,受、想灭了,思维还在,这一知,无所不知,所以一悟千悟,一通就百通,这一知。

所以,“思等此位非无。受想应然。大地法故”。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