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267讲 意法为缘

所以在中国哲学思想问题大的很,所以唯识一定要通了,应该搞清楚,这是因为在座有好几位专门研究哲学的,现在中国哲学特别要注意这个问题。现在就告诉你:“许便违害心行灭言”,假设承认这个理由,定中还有这一“思”(一“知”)的话,那么佛所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句话就违背(了)。“亦不得成灭受想定”,这样不叫作“灭受想定”。

“若无心所。识亦应无。”假定心所,心理思想一切作用不起作用了,那么六识当然空了,七识也空了,实际上心意识就“无”——空了。唯识不讲“空”这个字,“无”——没有了。“不见余心离心所故。”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心理的作用(断录)和身体的关系,这个心就是一个,心理的作用思想感觉等等都是心的作用。“余遍行灭。法随灭故。”其余的,说五遍行一灭,“法随灭”,余法就没有了。本院的同学注意哦,提到这里,假使学期考试,什么叫“遍行”、“五遍行”?八个识里头都有,假使考试有题目都答不出来的都入“定”,入了“灭尽定”。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八个识的位置上它都有作用。“作意”等于现在讲的“注意”,构成意识状态,“触”、“受”、“想”、“思”这五个。所以,这里讲“余遍行灭。法随灭故”。

“受等应非大地法故”,所以啊,“受”、“想”、“思”等等不属于像大地一样能够能生万法的道理。“此识应非相应法故。”所以,讲到第八阿赖耶识最后的心体这个功能并不是意识所相关的相应法。“许则应无所依缘等。如色等法亦非心故。”如果你承认这个道理,“应无所依缘等”,它没有所依傍,没有东西可以配合,“如色等法”,“色”就是地、水、火、风物质物理等等,“亦非心故”,物理不是心的作用,物理是心的第二重反应,不是心的全体。

“又契经说。意法为缘。生于意识。三和合触。与触俱起。有受想思。”他再说,“契经”,就是佛所说的经典,记载了释迦牟尼佛自己的话。“契经说”,“意法为缘”,第六意识——意动,意识一动,第六意识一动就生起意识来了,意识一来波浪就起了;“三和合触”,意、外境、意识(“意法”),“与触俱起”。所以这个时候意识一动,“作意”就有“触”,刚才讲五遍行,“作意”就有“触”,意一动,触就来。有触呢,就有受、想、思,就有感觉、感触,就有思想。

“若此定中有意识者。三和合故。必应有触。”所以在灭尽定中是没有意识作用的,假定认为入灭尽“定中有意识”的话,那么,意识,触、受就来了,“三种和合。必应有触”了。

“触既定与受想思俱。如何有识而无心所。”既然定中还有感触,等于说:“我在打坐,入定了。”“真的,怎么知道?”“因为我感觉到气脉都流通了嘛。”气脉流通是触法,受法,既然有触、有受,“触既定与受想思俱”,可见你的心在动,不然你怎么知道?真空了怎么知道?它有想。“如何有识而无心所”?因此,你怎么了解?这就是意识在动。当然,你说:“我已经空了。”那你不是自欺嘛?这是心所的作用。

“若谓余时三和有力。成触生触。能起受等。”假设说不在入定的时候,“余时”。意识、触、受,这种“三和有力,成触生触”,因为有所接触,所以连带跟着一个接触。“能起受等”,所以才有感受的作用。

“由此定前。厌患心所。故在定位。三事无能。不成生触。亦无受等。”因为我要入定,入这个灭尽定,在这个入定以前,等于说我们两腿一盘,姿势一摆,就是准备,这个并不是定,不过是做入定的准备。我们看到打坐的人,我们只能送几个字给他,故作入定状,故作入定状,就是做入定前的准备。“由此定前。厌患心所”,自己讨厌心理杂念思想太多了。“故在定位”,因此上来就把杂念思想空了。“三事无能”,触受想思这些没有。“不成生触”,因此,不随感触走,也没有感受。

“若尔。应名灭心所定。如何但说灭受想耶。”他说,“若尔”,假定是这样,你看学唯识、学佛法的人好啰嗦啊,抓住一点就问。他说:那这个定就叫做“灭心所定”啊?为什么灭尽定叫做“灭受想”定呢?

“唯厌受想。此二灭故。心所皆灭。依前所厌以立定名。”是这个道理:一个定境界,这个境界的范围名称,因为你开始厌恶自己的思想与感受,“唯厌受想”。

“此二灭故”,现在达到思想空了,感受也空,身心都空了。“心所皆灭”,心理一切妄想杂念不起。我们就讨厌这两个东西:有思想、有感受。“依前所厌以立定名”,因此,也叫它是“灭受想定”。但是大家不要忘记,这是一种基本定哦。得了这个定以后,还有别的定境界,还多了,所以佛经上说“百千三昧”。但是,是以这个为基础。

那么又问了:“既尔。此中心亦应灭。所厌俱故。如余心所。”“既尔”,既然是这样。那么“此中”,在这个定中。“心亦应灭”所有的心所,心理所起的作用固然空了,那心的本体也空了?“所厌俱故”,我们讨厌是讨厌有心啊,无心多痛快呢?

“如余心所”,这个心体跟心所是同一道理喽。“不尔。如何名无心定。”若不是这个样子,怎么可以叫“灭尽定”是“无心定”呢?无心就是没有心喽。

“又此定位。意识是何。”再问:在这个灭尽定当中,“意识”是什么样子?

“不应是染。或无记性。诸善定中无此事故。”这个意识,我们现在的思想意识所起的作用,构成了我们的心理行为,归纳起来,即所谓造业,业归纳有三种:善,相反的恶,不善不恶中间的是无记。所以,做了好事,构成的心理行为是善业;做坏事是恶业;不好也不坏,一天吃饱了睡觉,那是无记业。无记也有果报的,我们人生有许多遭遇是意外的,那是无记业报,无记也有业报。无记是属于非善非恶。所以他说,在这个定当中,意识是何?不应该是染污,染污是恶法,也不应该是无记性,无记是昏沉,定是善、究竟的善法。“诸善定中无此事”,真正得定的人是在善法中,绝不会昏沉,也绝不会散乱。散乱就是心乱、就是染法,不算是大恶,也算是恶,染污。所以,定是“诸善定中无此事”,定本身就是功德,是善的。

尤其我们小的时候学打坐,先不要说修定,学打坐,我们一个老师父告诉我。那个时候我还很小,我说:这个双盘坐我打不起来啊,架起来。我开始学打坐,比你们惨的多了,那个膝盖头离下巴距离那么远,翘起来,根本坐不下去,单盘不敢看,双盘摸都不敢摸,呵,只好那么翘起来。那个老师父说:“一定要练好双盘。”“这个入定嘛不一定在腿呀?”“这个小孩子太聪明,不行。”他就告诉我一个故事,他说有个老和尚,这个故事我后来查遍了也查不到,到现在也没有查出来,他说是在佛经上,我没有看到。

他说有个老和尚,夜里呀修头陀行,旷野里头打坐,双盘坐,坐得很好。坐到半夜他入定了,哦,看到好多野鬼都来了拜哟,不是拜他:“哎,赶快拜,这里有个金塔,放金光的,这里有菩萨!”所以鬼都跪下来拜。他也不管,他入定了,看到鬼拜他也不管。但是鬼嘴里(讲是)拜塔,拜放金光的塔。他后来呀,给鬼拜来拜去呀,他也坐累了,坐到夜里大概一点两点钟,双腿盘不住了,变成单盘。这个鬼说:“哎呦,糟了,这个塔变了,银塔,银塔。”银塔也值得拜啊。他后来快要坐到天亮了,单盘也盘不住了,架起来了,这个鬼说:“哎呦,糟糕,金塔也跑了,银塔也跑了,这是土堆嘛。”鬼都拿泥巴来丢这个土堆,他就一身丢的很痛,赶快把两腿就拉起来盘起来。那个鬼又拜了,说:“金塔又来了,又来了。”所以说,这两个腿呀有如此之重要,哈哈。

小的时候那个师父教我,我就问,我小的时候也在这个上面很喜欢,问:“诶,这个出在哪里,哪一本书上?”他说:“佛经上。”我说:“哪一本佛经?”他说:“我记不起来了。”哈哈,我查了几十年还没有查到这一本经典。但是,出家人,过去的老修行们有这个传说,是真的。是哪一本佛经上,我的确没有看到,哈。这两个腿呀也的确很重要。这是讲到定,所以定本身就是功德,所以真得定了的人,神通智慧都从定生。所以持戒,不得定的人,你没有办法真持戒,得了定的人,他才持戒了,他没得戒可持了嘛,这个戒性就圆满了。所以戒定慧,定在中心,戒非定而不能持,真持;慧,非定而不能生。所以讲定心的重要。

“余染无记心。必有心所故。不应厌善起染等故。”所以,有散乱心,有染污的,乃至有昏沉无记的心,那你的心理状态就没有定,“必有心所”。所以说,得定是真正的善,至善,“不应厌善起染等故”,不能放弃这个善功德,而走散乱的染污心。

“非求寂静翻起散故。”入定是求真正的静,定极了就是“寂静”。没有说一个入定的人,在定当中会起散乱心,那不叫做定了,所以“非求寂静翻起散故”。

“若谓是善相应善故。应无贪等善根相应。此心不应是自性善。或胜义善。违自宗故。”所以,定本身是善。怎么叫做善呢?其实,善与不善是我们加上的名,相应是善。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