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268讲 勿使惹尘埃&何处惹尘埃?

我们现在《成唯识论》还在卷四,第132页,阿赖耶识还没有讨论完。继续上一次的原文,就是第132页最后一行。

“非善根等及涅盘故。若谓此心是等起善。加行善根所引发故。理亦不然。违自宗故。”就是说,阿赖耶识的本性,这个心的本体,说它是因为善才培养出来,证得涅盘才圆满,这个理由也不成立的。这个心是“等起善”,善恶、非善非恶,它一切种子具备。“加行善根所引发故”,因为我们做好人、做好事,修行善根加行,引发自性清净,本性的圆明,“理亦不然”,这个理论也不成立。为什么呢?“违自宗故”,在逻辑上,自己起矛盾。

“如余善心。非等起故。”等于讲,我们普通做一件好事,我们普通的心理有善有恶,善恶两个,乃至于无记,非善非恶,不是等起,不是同时来的,它有间歇性的。虽然我们前一个观念是善的,后来又否定了自己的观念,这件事情不做;那么,前一个观念假使是坏的,又否定了自己,这个太坏了,不能来。所以,善恶与非善非恶“非等起故”。古文的翻译,这个“故”字放在下面,现在新文字应该放上面,这是写作方法不同,佛学的文学。

“善心无间起三性心。如何善心由前等起。故心是善。由相应力。”这个善恶之心“无间”,无间升起啊,没有间歇性。升起“三性心”,三性就是善、恶、无记。那么“如何善心由前等起”?因此,上一次我们所讨论的,说善心由前面平等而起来的,这些理由上次讨论过了,大概诸位记到很难的,意思懂了,文字记到很难。

“故心是善。由相应力”,所以善心是慢慢培养出来的,要一切相应,因为善、恶、无记是心体的形。比方,我们晓得唯识的一个比方:此心犹如大海,不管善、恶、无记等等,所有的起用是心上的波浪。这个波浪是白浪、黑的浪,或者是浪花、平浪、扁浪,这个分善恶就是相,这些相是由“相应”,相感应而来,是内外交感而来,它并不是本体自然的现象。

“既尔。”既然这个样子。“必与善根相应。宁说此心独无心所。故无心所。心亦应无。”因此啊,在一般宗教哲学上说,本体这个东西与善行、“善根”比较“相应”,所以在理论上,“宁说”宁可以说、强调地说,这个心“独无心所”,那么,本体上面来讲,这个心无心所,一切用过了便空。所以,心所起用的本性自空,“故无心所”,心所也空。那么心体,体在哪里?没有看见,应该说也是空。这些都是理论,在逻辑上的辩论啊。

“如是推征。”所以,由这样的推理。“推”是推理;“征”就是求证,拿我们现有的生命的习惯来求证。“眼等转识。于灭定位。非不离身。”最后结论:就是得了定,得了道的人,前面五识、第七识、第八识照旧都存在。讲到这里,我们就提到中国的佛学了,唯识是印度的佛学,后期的,非常严谨,属于最高的哲学原理。因为研究了唯识,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哲学都站不住了。但是唯识在我们中国,为什么不大流行?因为我们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不大喜欢这个东西。中国人很简单的:肚子饿了,肚子饿了吃饭,吃稀饭、干饭、面包都一样,不需要研究得这么清楚,吃进去就好,吃饱了了事。东边冒烟了,恐怕那边出火了。这个烟是抽香烟啊,烧香烟啊,不需要问了,“啊,小心火烛啊!”就来了。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习惯。

所以,中国人很喜欢禅宗,提到东就想到西,中间差不多。去买酱油跟醋,两个都用这个瓶子装,差不多啦,有一点点没有关系,不用洗干净了。酱油里头还有点醋味,醋里头还有点酱油味,不是蛮好!讲逻辑可不然,酱油是酱油,一点醋都不能在内;醋就是醋,酱油不可滴上一点,所以,分别的很清楚。

那么将来在西方的文化,东西文化的融汇,尤其像现在的心理学,想突破了弗罗伊德的心理学范围,突破现代的,还是非要了解这个不可。只有唯识的真正心理学,是一切宗教哲学心理学里最高的。所以我们喜欢文学的民族,不喜欢逻辑的民族,念起来很困难。如果深思,能够有分辨的头脑,进入就很高兴了。现在这一段的结论,我们晓得,是讲第八阿赖耶识,真正得道入定了,它还存在不存在?那么,辩论到现在,所谓,前五识是阿赖耶识的现量境,眼、耳、鼻、舌、身,它的作用都存在。那么,既然存在了以后,那怎么叫得道啊?我们现在就用不着怎么修持嘛,何必一定要修一切善的加行,才达到那个成道的境界?

那么,这个中间,六祖,你们看禅宗的《六祖坛经》,曾经有研究唯识的法师们问过他,讲到唯识的法师们,我们本院出家的同学们注意呀:禅宗的大祖师每一个都通教理,很通的,同学密宗的人一样。学密宗现在光想传一个法啦,念个咒子,观想一下,以为是密法,那都是方便,不是的。禅宗跟密宗都要在教理上非常透达。所以,临济祖师就是研究唯识宗的大师,他是少年出家,到青年这个阶段是专攻唯识,但是,你看后来,他悟道以后,一句都不提这个教理,提都不要提。

你看六祖呢,人家问他:转识成智才成佛,这一转怎么转?妄念转了就成佛道,这怎么转?六祖答复的话在《坛经》上:“转其名而不转其实”,还是这个东西,相转了。等于我们念的《心经》,是“诸法空相”,一切相真空了。所以,凡夫个个都是佛,就是这一念难转,转不过来。现在,在教理上不跟你谈转不转的,“入灭定位,非不离身”。你说,得道入定的(人)眼睛转识在不在?在。在哪里?不一定在身上,无所不在,无所在。以禅宗的讲法,遍法界就是一只眼,遍法界一只耳。它的作用是离相归体,用处大。

所以下面,他引用佛说的话,“故契经言。”佛在别的经典上(说),“不离身者。彼识即是此第八识。”所谓不离这个身体,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

“入灭定时。不为止息此极寂静执持识故。”所以成了道,得定的时候,阿赖耶识的功能转了,转了并不是换一个东西,“转其名而不转其实”。所以,入了灭尽定的时候,一切杂念、妄想、痛苦、烦恼都超度了,都一切停止了,所以叫寂灭,“此极寂静”,清净圆明到极点。“执持识故”,清净圆明的这个中间,是心意识的作用,这个功能照旧存在;不过,那个平常被污染的,完全洗刷干净了。

“无想等位。类此应知。”翻过来说,“无想”位包括五位,除了得道入灭尽定以外,昏过去了、一个人睡着了、得了无想定、生无想天等等也是这个道理。“类”,同一个情形。“应知”,应该知道。这里做了一个交代,下面同样的,还没有辩论清楚。

“又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契经”就是佛说的,引用佛说的经典。经典上面讲:“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提到过很多次,在《华严经》上,佛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讲了一句话:“奇哉”,就是奇怪,他睹明星悟道了,“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都是佛,都是现成的佛,尤其你们本院的同学,这些句子一定要背来,要考试到,马上就要答的出来;你平常就可以应用得上,用工夫就可以应用得上。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以不是佛,个个都是佛。所谓“妄想执着”就是被染污了,等于一个万古以来的一块光明的镜子,清白光明的镜子,(被)无量劫来的灰尘染上去了,所以我们修行是去这个染污,去染污心而已。你真正修行,你修千生万劫也不会多出来一样东西,这个自性你修千生万劫,不会多出来一个东西;你千生万劫不修它,它也没有减少。所以,自性本来如是。那么,所谓修行,只是去染污心而已。

我们晓得禅宗的两个偈子很有名,大家都知道。五祖的两个弟子,一个是六祖慧能,接任了这个主位,一个是北宗的神秀。后来禅宗传给六祖,理由何在?两个都是一样。神秀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确实很好,即使大彻大悟了的人,离不开这个偈子。言下顿悟还是要这样修的,是对的,是渐修的工夫讲到了透底。

六祖的偈子,当然,以顿悟来讲是比他高明,“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说:哎呀,我们是(学)禅宗六祖。对呀,六祖何处惹尘埃?你我可是处处惹尘埃啊。既然处处惹尘埃,就要走前面的路子,“时时勤拂拭”,随时把它洗刷干净。那么,不管密宗、显教,所有修行的路子,除此以外,决无第二条路。法门尽管多,八万四千法门,大原则就是这个。

所以,现在在这里引用佛说的话,“契经”,“心杂染故。有情杂染”,我们一切众生的“心”被染污了,被外面纷杂的东西染污了。“有情”就是众生了,“心”染污了,所以变成凡夫。所以,成了佛悟道是什么呢?假使“心清净故”,悟了道是如何?还是本来心嘛。“有情清净”,那么众生心就清净,清净了就变成佛。这是先引用佛经的话。那么好了,现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这个本来心,为什么会被污染呢?现在我们讲污染这个话,是从佛学里头变过来的,佛经原来的翻译是染污,现在把它一变:污染,一样的。

“若无此识。彼染净心不应有故。”譬如一个镜子,一个玻璃镜——玻璃镜是物质的东西哦,拿来比方。它摆在那里一百年,看不见了,被灰尘染污了,看不见了。那么,这个我们晓得,人看物质容易看了。镜子为什么看不见了?被灰尘粘的太多了,把它洗干净就好了,又看见了。但是自心呢?我们这个心的作用,镜子是拿来做比方,心不是镜子啊。还有一点,佛经上经常拿大海水来比方这个心,这个体,可是注意哦,我们的心毕竟不是大海水啊。有些人讲到大海水,好像自己的心变成大海水,那我说,你太咸了,你一心都是咸的,那怎么办啊?那是个比喻啊,物质就是物质啊,比喻的本身限制于比喻,比喻毕竟不是那个东西。

所以,我们这个此心,虽然像镜子一样来比喻,它被外境界染污了,为什么会被染污呢?等于说,我们研究一个玻璃,玻璃粘上了灰尘,这是灰尘有粘着玻璃的功能呢,还是玻璃本身一定有被粘的这个物理作用?假定水也是物质,干净的水泼到玻璃上,为什么水在玻璃上停留不住?而玻璃也不受染污?因为这两种物质的性能,都是清净性的。那么这中间,为什么有一个被染污的作用呢?就是问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心不像一个玻璃对水一样,两不相干,彼此都很解脱,依然还我本来清净?可是我们做不到。这个是什么作用呢?

他说,因为有第八阿赖耶习气、习染。我们此生的习气是习惯于受染污。我们这个人的心理,所谓一切有情众生,喜欢抓一个东西,不喜欢丢掉,不喜欢解脱,学佛法本来是学解脱。可是我们告诉他:“你要学解脱。”“好。”一天到黑想办法去解脱,他又抓了一个“解脱”了,总喜欢抓。这个抓的习染的心理,习气就是习染,是阿赖耶识的作用,心体第八部分的作用。假设没有阿赖耶识这个功能,“彼染净心”,你注意啊,“净心”,洗干净的心是同样的啊。

譬如,我们现在说,因为理论上懂了,好了,我现在回转来修行,把这个心的脏的洗干净,这个洗干净的心理同那个染污的心理是一个,这个功能都是阿赖耶识的作用。你注意哦,“彼染净心不应有故”,就是不应该存在了。这怎么说呢?是心的体为什么受染污?因为知道了染污,为什么开始修行可以返本还源,找到自己生命本来清净光明面呢?他说,这个作用,这个转力点的那一转,就是这个作用。这个作用是什么?阿赖耶识的作用。

“谓染净法以心为本。”凡夫众生造业,所以,上至天堂,下入地狱,那个中国的小说《西游记》描写孙悟空就是代表这个,他可以上大闹天空,下入地狱,把阎王都搞得没办法,把自己的生命,那个阎王簿拿来一看,一笔勾销了,这本事多大啊!

“染”,染污心;“净”心,你也同孙悟空一样,修行到那个时候,生命不听别人做主了,一笔勾销了,就修到净心,是修净土的成就。一切唯心,“以心为本”。

“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心受彼熏持彼种故。”这都是心的作用,心是心王了,第八阿赖耶识是心王最基本的一部分。他说,染净等法,染法是世间凡夫法,净法是出世间的圣贤法,所谓小乘声闻、缘觉,大乘菩萨的,都是“因心而生”,是心的作用。“依心住故”,不管染法净法、善法恶法,都是“依心”本体而来的。“心受彼熏持彼种故”,我们的自心受了外界的熏陶、熏染……等于这个地方,上面这个杯子擦的干干净净,如果我们放一个香炉在这里,一天到黑点香,不要一个月,这里一块黄的,就把它熏黄了。“受彼熏故”,受熏以后啊,受熏“持种”,慢慢变成种子。黄色的就变成黄色的种子。

所以说,世界上的一切习惯都是受熏来的。譬如我们昨天讲笑话,我说:“哎呀,我呀,没有言语天才,一辈子走了那么多的地方,讲别的话总是讲不好。”有人说:“你是四川人哦,老师?”我说:“差不多了。”“你是哪里人,浙江人啊?”我说:“也对了。”他说:“那你究竟是哪里人?”我说:“我是中国人啊。”孔子说“丘乃东西南北之人也”,孔子说的。孔子大概也是南腔北调,口音听不出来,四川话的口音也有,什么口音也有,“丘乃东西南北之人”,也就是中国人。等于我讲了几十年,常常在外面有人家问我:“你府上哪里呀?”我说:“中国啊。”中国人答中国,“嘿嘿……”好像不好意思,我说:“真的嘛,我是中国人,不要分地区了,此乃孔子答复人家问他,孔夫子,你哪里人啊?丘乃东西南北之人也,到处都有。”为什么呢?是言语的个性不喜欢受熏。其实也很容易啊,多留意一下,就会把舌头转过来,就会说了,可是懒得去熏它。学习东西不专心就是受熏的功能不强。受熏久了以后“持种”,它变成种性,习惯性。

“然杂染法略有三种。”现在分析心理状态,凡夫的“杂染法”,现在没有讲净法了,注意哦,干净的一面是成道的一面,不谈,先讲凡夫的这一面。归纳起来,就是归纳的心理学啊,分三种:“烦恼。业。果。种类别故。”

所以要研究佛学,你们真要讲修持,你看这些教理。譬如有许多人的个性,“哎呀,我只要修持就行,这个教理好烦啊!”对不起,分析教理的这个智慧你都没有,你不要谈修持。不管你禅宗也好,密宗也好,“哎呀,我只要念个咒子就行。”你咒死你都没有用!要想持咒观想成功啊,都要教理分别清楚。“哎呀,我只想打坐参禅。”你教理都不行,参个什么禅?你要晓得,我们有时心理的状态,一个境界来,不管你修显教、密宗,一个境界来,你就分不清楚:这是心的烦恼所变化,还是心的业力所变化,还是过去的业力的果报所变化的。不知道,你就分不清楚了。

所以“染污心”归纳起来有三种:“烦恼”一种哦,不要变成一句了;“业”是一种;“果”是一种,这三种。这三种的“种类别故”,烦恼是烦恼,业是业,果是果,种类有差别,这在逻辑上的。

“若无此识持烦恼种。界地往还。无染心后。诸烦恼起。皆应无因。”所以,现在先讲烦恼,我们这几句话念下去啊,照他的文字解释,大家听的会糊涂,我们先把这一段文字再看一下,稍稍留意一下,我们抽出来就容易懂了。

“若无此识”,假设说这个心的作用没有第八阿赖耶识保持烦恼的种子,不是这一生哦,前生都带来,过去无数前生保留的烦恼种子。假设没有第八阿赖耶识保持我们的“烦恼种”,那么,我们的生命在三界九地,“界地往返”,就是轮回里头,怎么样来的?怎么样能够六道轮回?

“无染心后”,得了道的人,染污心洗刷干净以后,还你本来清白,那么有没有烦恼呢?还有烦恼,细烦恼还是有。那么得了道的人,这个细烦恼“皆应无因”,是莫名其妙来的。那么,我们何必修道呢?等于我们现在,人家讲宗教理论的,不管是上帝也好,佛也好,佛、上帝是万能,对不对?我们宗教徒:“那当然,我们教主是万能的啊!”“万能啊?”“对,无所不能。”“无所不能?怎么连魔鬼都降服不了呢?”有上帝就有魔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两个是对立的,你既然万能,这一能都能不了,就无能了!是不是很简单。所以,佛教没有说佛是万能,如来也不是万能。如来通一切法,住一切时,无所不能。但是有三不能,只有三样不能,其他都能。哪三样不能?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