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270讲 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现在讲烦恼的来因。这个烦恼的来因,我们不要光在书本上转,要体会自己。就是说有时候,我们平常一个人,心理上有些思想、有些感触,这个念头是莫名其妙而来的,都没有去想,没有用意去想它,会突然会钻出一个思想来,是所谓烦恼。就是第一点要注意的。所以平常,我常常给诸位强调,我们的心理状态,佛经是讲烦恼,烦恼不是痛苦哦,妄念烦恼,烦恼这个名词,一切众生一有生命,一入娘胎,当然,没有入娘胎以前,做鬼的时候也有烦恼,烦恼是随时跟着走。譬如,有许多人环境也很好,没有哪一样不好,你叫他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反省:觉得人生好不好?不好,很烦。为什么?没有事。

所以我常常形容啊,用文学境界的形容,尤其是中国的文学小说很多,《西厢记》的名言,尤其讲女性的烦恼比男性更多,其实一样的,不过女性的烦恼明显。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那多好的文学句子啊,就写人家的烦恼。在山上住着,或者是富贵人家,花园里头,一天到黑吃饱了没有事。尤其是古代太平的时候,大小姐、大少爷,一个人好几个丫头服侍,吃饱了硬是无聊啊。就是这个“花落水流红”,春天到了,后花园桃花掉下来,整个水上,就烦恼起来了,“闲愁万种”,为什么愁呢?没有理由,“闲愁”,吃饱了饭没有事,闲得太无聊了,找一些来愁愁。“闲愁万种”,还不止一种。那么,烦恼的结果干什么啊?“无语怨东风”,站在那里没有什么可咒的,念咒子了,没得咒的就咒一下东风:讨厌!把桃花都吹下来了。这个描写得好极了,哈。像这一类的心境,文学境界上的这些很多了,烦恼。所以,我们最难断除烦恼。

“业”呢,那就厉害了,自己不容易体会到。刚才我们讲人的个性,乃至身体的健康,变成男的、变成女的,男女老幼这些等等,是业力所生,这个很难体会。“果”也很严重,果是什么?我们这一生就是前生的果,前生所种的因,这一生得的果;这一生所有的行为,是为他生来世种的因,将来的果。

现在是讲烦恼,先解决烦恼。譬如说,还有一个现有的烦恼:我们听唯识听不懂,又想听,为什么你要听呢?因为是佛经嘛,听听佛经总有功德的。你晓得是“公”德、“婆”德?都不知道。烦恼是真的,越听越不懂,坐在这里两个钟头,不是痛苦,是烦恼。这个烦恼的来因还找得出来,因为是我听不懂,或者是听懂一点,好像似懂非懂,好麻烦啊——烦恼。但是有时候呢,没有事,突然而来的这个烦恼的来因是什么?这个心理状况是怎么来的?现在是讨论这个问题。

“又行缘识。应不得成。”假使,“烦恼亦应无因生故”,如果你认为烦恼是无因而来的,那是不对的。那么,我们晓得佛说的十二因缘,有个法则,释迦牟尼佛说的一个圆圈:无明缘行,就是我们心理的每一个思想是莫名其妙来的,那么在小乘呢,佛把它切断了,叫我们不要研究莫名其妙来的情绪思想是怎么来的。因为一般人没有这个科学头脑,佛把他切断了,就从那个莫名其妙来的开始,无明来的,无明缘行,行是动态,心理上这个念头一动,譬如说我们坐在这里,今年春假放了三天,在家里好好清净蛮好的,本来想三天清净清净,忽然动一个念头:“好久没有去看桃园的老王了,我要去看看老王啊。”想到一个老同学,“哎呀,不要去,不要去,难得清净。”越想越不对,搞来半天,结果啊,晚一点还要去,烦恼来了。无明念头一动,它就缘行,就动起来。“行缘识”,这十二因缘有十二个次序,一直最后生老病死,在轮回里转圆圈,十二因缘。

现在讲“烦恼亦应无因生故”,如果说,这个烦恼起来是无因来的话,那么无明缘行。“又行缘识”,行一动了以后啊,就有分别意识出来了,思想产生了。“应不得成”,这个理论就不能成立了,佛说的这个话就不对了,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这个理论不能成立了。

“转识受熏前已遮故。”同时,佛又说到,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是生命来源的三个次序,假使一个人的转识,意识心念一动,这个时候切得断,转得了,那就不是凡夫的生命,不是普通的生命,转识就成智,悟道了。所以“转识受熏前已遮故”,他说,前面我们过去讲过这个道理,已经把它讲过了,挡住了,不要再讨论了。等于会议,在大的会场里头,此案已经表决了,已经付了表决,不要再讨论了,“前已遮故”,摆在那里。

“结生染识。非行感故。”那么,这个烦恼是无明来的,莫名其妙来的,因此我们找一念,譬如我们做梦啊,先不讲生死,无明还不容易懂,看我们现有的人生,每天晚上谁有把握我要做个什么梦?梦是莫名其妙来的。你说梦来的是无因吗?不对,都有前因。那你说这个梦,如刚才(下午)那个人问的梦,一定是准吗?也不对,它是梦,不是真实。同样,了解了梦的道理,我们现在就在做梦。像今天坐在十一楼这个地方研究唯识,拿着课本。等一下这个梦就完了,再过四十分钟就散掉了,现有的境界怎么都把握不住了。就坐在这里,一下就散掉了。散掉了以后,我们如果动感情的无明啊,曲终人散后,这个地方空空的。多情的人,坐在这里,他就要掉眼泪了:刚才还有几十个人在这里唯识唯心的,现在一个人都没有了,好悲哀啊!他就烦恼起来了。像这样,这个情绪、这一切是怎么来的,这个心理状况?

所以,当我们的自性结合这个生命入胎的时候,“染识”,这个意识,中阴身,就是灵魂了,投胎的时候,“染识”,被染污了。我们注意啊,佛经这个地方用“染识”。因此我们读佛经时,有时候笑了:人真聪明,现在医学讲的生男、生女,是染色体(的作用),也是用“染”字,他(科学家)绝不是学佛的人,可见天下的真理差不多啊。那是基于唯物哲学来的,讲人的生命,所以,该生男、生女,生个什么。不过佛法是唯心的,不是唯物的。“结生染识”,这个染色体来,“非行感故”,不是生命的这个动能感应而来的,是自己那个无明冲动而来的,一念无明起。

所以佛经上讲我们修持的人要注意这个话了,“一念无明起,八万障门开。”譬如刚刚,我跟张主任张秘书讨论一个我们都认识的人,修道学佛几十年,最近过世了,死的很可怜,入魔了,那个境界。所以,一念无明一起来,就障闭了自己的智慧,佛经说的话,“一念无明起,八万障门开”呀,一切障碍就来。

就是这样,一念之间错了以后,他眼睛当场就看不见了,就马上瞎了,看不见了。你说这个佛法不灵吗?到这个时候,一听,毛孔都立起来,非常灵。哎,你说平常很灵嘛,看不出来,这就是无明。所以,“一念无明起,八万障门开。”

就是“结生染识。非行感故”,不是这个行阴的感受而来。

那么,如果是这样说的话,“烦恼无因,应说名色。行为缘故。”应该说,十二因缘里讲“名色”,即那个胎儿,胎儿身体是生命动力来的,“行为缘故”。

“时分悬隔。无缘义故。此不成故。后亦不成。”这样一来,这个理论整个错了,修持的理论错了。因为入胎的时候,我们灵魂结成胎儿这个人,同前面的阶段: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才缘名色,有了意识分别,灵魂同这个精虫卵藏结合,三元和合,才变成我们生命的胎儿,我们这个身体就是胎儿,成胎是精虫卵藏结合构成,三元和合出来的。

那么,(是由)前面的一个程序来的,这个工程,生命的工程是有个程序来的。那么,如果讲烦恼是无因,无明是无因而起的话,无明不是无因而起的,无明烦恼是有因而来。如果是无因而起的,“时分悬隔”,就是时间上,时间就有数字,这个数字程序上有不同。“无缘义故”,那佛说的十二因缘,由这个跳到那个,等于我们的钟、手表,由这一秒跳到那一秒,慢慢跳过来的,就是很快的话,也是有数字来的,不然就错了。“此不成故”,那么这个理论不能成立。“后亦不成”,基本的理论不能建立,下面的都是非真理,逻辑上不合,所以不合因明。我们拿现在话讲叫逻辑。佛法的逻辑同西方的逻辑是两派的研究,西洋人的逻辑,这一门学问的产生,是根据印度佛学的因明而来的。那么,有些站在西方人的文化观念上,认为佛法的因明还是由希腊的哲学逻辑而来的,这个就很难讲了。

现在讲烦恼、业、果,讨论到这里。我们这一段做一个结论,不然大家听了茫然,就是告诉我们:无明烦恼来是有因的,前因生后果,这是唯识的道理。种子起现行,过去的种性、因缘引起现在的行为;现行生种子,现在的行为累积起来,习惯累积起来,变成将来的种性,都有前因,不是无因。

所以,我们的课程叫“唯识与中观研究”,龙树菩萨着的《中论》最有名,那真是哲学里头的哲学了,讨论宗教哲学。那么,他的偈子,《中论》的第一首:“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般若正观的道理。这是龙树菩萨的《中论》。

世界上的一切是因缘生法,“诸法不自生”,一个生命是自己突然来的,没有这回事。一个水果必定要种子先下去,种成功再开花,没有完全虚空无根来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没有,“诸法不自生”。那么,讲唯物哲学的,你自生不出来一个东西嘛,一切(都是)物变的,一切物,万物变万物,是因缘因果而来,“亦不从他生”。其他的宗教说,这个世界的万有,是由一个主宰他创造的。没有一个主宰,若是这个主宰创造了万物,谁创造了他这个主宰?他这个权能是谁给他的?这个不能推理,一推理,站不住的。所以,也不从他生,宇宙万有生命并不是从某一个主宰而来。

“不共”,但是你说是“共生”的,自他共生?譬如说男女两个一结合,就要生一个人,(仅是)两个共同合作是不可能的,中阴身不加入,没有(可能),永远不会怀孕的。他前生不欠债,人家也不欠他的,他也不欠人家的,他两个人彼此无这个儿女债,他不会来,不共生。也不是无因生,不共生,不无因生。

共生,我们现在人很多,大家手牵手,我们马上手牵手,大家心里想到了明天,我们共生,生出来一大堆黄金、美钞、珠宝,都可以。看你生生看,生不出来的,不是共生,也不是无因生。

所以叫做菩萨得无生法忍,是名为无生,缘起性空,因缘生法,一切性空。

这个偈子是《中论》有名的第一个偈子。我是简单讲,中观正论,这个《中论》的四句话,解释起来就麻烦了。现在也是讲这个道理。这个烦恼是同样的道理,现在把《中论》这个偈子的“诸法”两个字换一换:烦恼不自生,也不从他生。不是说有个魔鬼……“我打坐坐的好好的,哎呦,有一个魔鬼来了,把我的心搞乱了。”哪有这回事?你自己就是魔鬼,不是他力,不共不无因,烦恼自性是你自己的染污法,自己转不过来,转过来就清净了,所以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刚才这一段讨论烦恼的来因。

那么好了,他刚才不是讲有三个吗:烦恼、业、果。那么,业与果呢?烦恼累积多了,堆垅来,变成熏习的力量很强,这股力量变成习惯了,就叫做业,这个就是业;业到了某一个阶段,就变成果了,这个业力就成果了。因此,本段只讨论烦恼,但业、果在其中了,他给我们列出来三样。这是讲凡夫境界。

现在讲修行成佛的境界,“诸清净法亦有三种。”“诸清净法”,注意这个“诸”啊,我们晓得,外道有时候也得清净啊。你看其他的宗教,你不能说其他的宗教都是外道啊,他也有一部分的清净法啊。要很虔诚的祈祷啊,他心境得清净了,只是所得的成分透彻不透彻而已。譬如《金刚经》上佛说的,“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以,以《金刚经》这个观点来看,佛法之伟大啊,它包含了一切宗教、一切哲学。他承认他们都有一点对,不是说不对,都抓到了这个道,无为法的一点,只是究竟与不究竟的差别而已。就是其他的外道也有点影子,不能说没有一点影子。

所以说“诸清净法亦有三种”,一切清净法门里头也分三种类,“世。出世道。断果。别故。”有三种差别,哪三种呢?“世”间的“清净法”,你注意哦,世间有不修道的一样有清净啊。所以,像我们大家在宗教里转久了,就说:没有信佛啊,没有三皈五戒啊,好像就不是了。错了,依我看来很多,我经常发现,社会上不信任何宗教的菩萨很多啊,依我看来真很多。他的行为,他的心理就合于菩萨道,不一定要有这个信仰的姿态。还有,社会上常常有很多人什么宗教都不信,他心境非常清净,少欲知足,这就是世间的清净,也是道哦。所以你不要看:哎呀,这个人不学佛哦,不学什么,他没有清净,不得道。这是错误的,少欲知足也是道哦。

尤其我们古代看的很多,所以我常常跟一帮现在的老年朋友讲,我们现在老了都是问题。像我们小的时候看到的,尤其是知识分子老年人,不是问题。老了,他一天忙不完,在家里写字啊、作诗啊,一个人坐在书房,把那几根山羊胡子都抓断了,坐在那里摇头摆尾的,一下,“啊!”高兴得发疯了一样。一下做了一句好诗啊,然后看到我们,“告诉你,好诗!”其实我们那时候,听了半天也听不懂,老是问:“好不好?”“好!好!”我(嘴里)说好,心里想你快点放我走吧,要出去玩,你还真问好不好,你的诗好不好,同我什么关系呀?但是我们那个时候,比你们现在不同,不敢调皮,只好站在那里,“好好。”“哈哈,你也懂了?好好背来,去吧,去吧。”这一下,等把我们放出来,大家已经玩也玩完了,气死了。可是他们忙不完,写毛笔字,当然,(他写)毛笔字我们也吃亏了,有时候抓不到人,就看到我们小学生,“来来来,给我磨墨!”我一辈子喜欢写字,我不喜欢磨墨。那个手都磨酸了,墨完了后再拿起笔写字啊,没得意思了。所以现在我说,这个东西我不玩了。要玩,还要个丫头,还要书童,每天要两个钟头帮我把墨磨好,等我起床以后,洗一把脸,纸也铺好,墨也磨好,房间也大,拿起笔来画两笔,然后笔一丢,走了,吃点心去了,管你,清理都是你的事,这个非有闲阶级不能玩。现在买一支好笔要好几千,一个墨,那么宽,那么长的,很好的一万几,然后刻几个好图章,哎呀我的妈!不能玩了,以前没有关系呀。那么,我讲的这些玩意啊,画画也好,是世间的清净法,也得清净,够享受的。倒是现在物质文明发达了以后,一般人有世间清净法修养境界的没有了,都很可怜。这是我们所看到的两个时代。在座大概年纪大一点的,都同意我的话,都看到过的。

第二是“出世道”,就是修行人。出世道严格讲有很多种,譬如有道家的、有婆罗门教的、有密宗的、显教的,那么不管密宗显教,是一个东西了,归纳起来有声闻、缘觉;你修密宗也好,修显教也好,逃不出四禅八定。你看,懂了以后,密宗很多的修法,传的都是修定的方法,四禅八定的修定法。那么,这个四禅八定逃不出三乘道,看你发心行为的成果,跑不出声闻、缘觉、菩萨道,这都属于“出世道”。

还有清净法的第三种,“断果”,就是我们讲的“拔开慧剑,斩断情丝”,这一断很难,提得起放得下,这一下难。所以,证得法身,所谓悟了道,拿禅宗来讲,你们注意哦,现在禅宗很流行,这个悟了、那个悟了,那都是言旁口天“误”,耽误的“误”啊。真悟了法身有“断德”,一切烦恼生死都切断了,悟了道就了了生死,有断德;甚至于说,有断除生老病死的功力,那才真叫做证道,证得法身要断德。叫你们研究《永嘉禅宗集》,这个是根据天台教理,《涅盘经》《法华经》教理来的,法身有断德。这个法身的断德就是解脱而来,所以学佛的目的就是求得解脱嘛。

结果我们一般学佛学道的,被这些形象,被这些法绑得更厉害。你修戒定慧,就被戒定慧绑起来了,哪里解脱的了呢?然后,这里有个法了,那边有个法了,千里求道,万里求法,都是不得解脱,越求得厉害,越绑得深。所以断德很难,这是智慧。断德是什么?般若波罗蜜多,要大智慧能断。所以我们先了解这个原理啊。

现在告诉我们,“诸清净法亦有三种”,“世”,这是一句;“出世道”,第二句;“断果”,三句。“别故”,有这样三种差别。这是古文,他翻的简单。

“若无此识持世出世清净道种。异类心后。起彼净法。皆应无因。”先讲了清净法中得道的境界,有这三种美德。现在转来转去,还是说明万法唯心,心的作用,基本那个功能第八阿赖耶识。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是受熏持种这个作用。就是说,现在佛菩萨告诉我们,要我们了解:没有第八阿赖耶识,“若无此识”,没有这个作用的话,没有这种功能的话,“持世出世清净道种”,世间法的清净心发起,出世间法的清净心发起,这个道种。“异类心后”,或者是转一个身。我们刚死了,或者是升天,因为功德好升天;或者是转一个其他的,或者是再来变人,或者是一个好好的男的,再来变成一个非常漂亮的女性,或者是古里古怪的女性。但是,虽然他的形象变了,这个修道的心还是一样,这个没有变。所以,“异类”以后,“异类心后”,他还是要修道。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