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页码是第135页,现在还在研究第八阿赖耶识与修证、修道的这个关系。上次讲到,“若无此识持烦恼种。转依断果亦不得成”,就是说,假设没有第八阿赖耶识这个作用,这是对于一般不了解有第八阿赖耶识(而言)。小乘道的人认为,只第六意识就解决了问题,不晓得再进一步研究第七识与第八阿赖耶识的关系。所以,这里再提出来,我们一切业力的烦恼,所谓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持续不断的这个生命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的作用,第六意识没有这个功能。
所以,本经上讲,假定你认为“无此识”,没有第八阿赖耶识。“持烦恼种”,保持三世因果的这个烦恼种子,他生来世都带来自己业力的这个习气。这种“转依”的作用,“转依”就是异熟。“断果”,断了一切烦恼才能证果。假使没有这个识的作用,这个理论就不成立了,所谓断烦恼而证菩提就不成立了。
“谓道起时。现行烦恼及彼种子俱非有故。染净二心不俱起故。”引申这个道理。
“谓道起时”,一个人真正悟道、得道的时候,成道的时候。“现行烦恼”,现在的一切烦恼没有了。“及彼种子俱非有故”,甚至过去的善恶业果,一切种子顿断,都清净了。所以,得道的时候,染污的,就是世间法的染污心;净心,一切佛法的净心,这两种“染、净二心”,不只善恶。“俱不起故”,同时不起来。就是《楞严经》所谓讲,“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这个“歇”是什么呢?就是现行的烦恼种子顿断,过去的业力、业识,过去的业识也顿断,一下就断了,切断了,空了。
那么,我们在中国一般大家自己喜欢学禅的。禅宗经常引用佛经的话“切断众流”,也是这个道理,就是烦恼顿断,过去的业力、一切种子顿断。这个地方是学理讲明,“谓道起时。现行烦恼”,现在的、这一生的。“及彼种子”乃至过去所带来的一切烦恼业力的种子。“俱非有故”,同时空了,不是有,染污心同净心两个都不起了。
“道相应心不持彼种。自性相违。如涅盘故。”初初得道的时候,悟道、证道的时候,与道的“相应”之心,还不是完全证道,与道心相应,譬如我们平常有一念,觉得人要自己空掉,清净,做点好事,这是与道的“相应心”一起。“不持彼种”,烦恼就比较轻了,过去业力种子也清了。为什么?道心跟烦恼“自性相违”,它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如涅盘故”,等于一个人道心一起啊,等于佛菩萨证得涅盘之果是一样,证涅盘果位一切皆空,染、净二心都空了。
“去来得等。非实有故。”所以,得道的时候,不但是空了现行的烦恼以及过去业力的种性,也空了时间观念。“去来”,过去、现在、未来。“得”或者得道,得个什么?所以《心经》告诉我们,“亦无所得故”,一切皆空了,所以得也不得,无所谓得与不得。那么,所谓得道的这个“得”字,在唯识的道理,属于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是过去、未来时间方面的。得道证果这个境界“非实有故”,是空的,真正证到真空了。
“余法持种。理不成故。”有些学派认为,得道的时候,烦恼顿断,业力顿断,另外有一个道果,这个就是“余法”。所以心以外还另外求法,认为心以外,另外有个东西,能够保持业力种子,这种理论“理不成故”,逻辑上不成立的。
“既无所断。能断亦无。依谁由谁而立断果。”证道的时候一切真空,彻底空,毕竟空。真正得道的时候,没有一个断烦恼证菩提,断了一个什么?“无所断”处;也没有能断,能断所断都没有,很自然的。“依谁由谁”,所以禅宗参话头,参“念佛是谁?”“我是谁?”这个里头没有一个,无我,假定有道可得,有果可证,已经是有我相起来了,非究竟。所以说,证得道果的时候,“依谁由谁”啊?叫我们自己参究。“而立断果”,此中无我,没有谁,无我无谁呀,所以烦恼业力一切顿断,是证得道果。
“若由道力。后惑不生。立断果者。”假定你观念搞不清楚,认为悟了道以后,有了得道的“道力”,烦恼才不起来,如果是这样一个观念的话,那是错误的。如果这样认为,“立断果者”,认为得了道,才没有烦恼,才没有业力,建立这一种理论的话。
“则初道起。应成无学。”那这个逻辑很简单了,当我们刚刚发心,一动念要学佛要成道时候,已经成功了嘛,不需要修持了,这个也不通。
“后诸烦恼。皆已无因。永不生故。”为什么说理由不成立呢?当我们一念起道心的时候,已经得了道了,那么,再不会有第二念再重新升起烦恼,后来不会有烦恼心更继续起来了。因为烦恼之心是无因,没有理由再起了,得道的人,一切的烦恼切断了,永远不会再生,证得道果。
所以,上面讲了很多,我们连续(讲了)好几次,现在总结论:“许有此识。一切皆成。唯此能持染净种故。”我们由寒假讲到现在,都是讲第八阿赖耶识,讲了那么多。总结论就是建立第八阿赖耶识的作用。因为有这个识的功能,包括心物一元,物理世界、精神世界,一切唯心是它的作用。“唯此”,唯有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才能保持染法,染法是世间法,世间法都有染污的,就是现在所谓倒转来讲的污染。净法,我们念佛修道,这些善法都是净法。“染、净”二法等等是由于阿赖耶识功能作用而存在。阿赖耶识一证道以后,阿赖耶识空了,转了,转识成智,什么智?般若正智,也就是真如自体呈现。
现在研究第八阿赖耶识,一切唯心,心的根本作用,第一个根根讲完了,现在转到第七识来了。
“证此识有。理趣无边。恐厌繁文。略述纲要。”刚才做了结论,这一段再引申一下。讲了半天,是使我们了解心体基本的作用,那个根本就是第八阿赖耶识,证明有此识的存在。“理趣无边”,中间的道理,它的趣向意志,你若要深入研究啊,多的很,无量无边。如果只就阿赖耶识研究下去,这个文字不是那么简单,太多了,“恐厌繁文”,恐怕大家厌麻烦。“略述纲要”,所以,《成唯识论》的这个纲要只写到这里为止。“别有此识。教理显然。诸有智人。应深信受。”所以,本经的建立,就是告诉我们,心体的作用有第八阿赖耶识,所以特别建立了这个识的作用。“教理显然”,佛经一切的教理,所讲的道理,很明白地说明这个道理。希望一切有智慧成就的人,应该深深了解,“信受”这个道理,才好修行。
“如是已说初能变相。”总结论,第八阿赖耶识是心的“能变”作用,第一种能变是第八阿赖耶识。我们这个心非常会变化,第一种能变的功能是第八阿赖耶识。
第二种的能变相是第七识。“第二能变。其相云何。”第一能变是阿赖耶识,心的转变。第二能变是什么呢?第二能变是第七识末那识,什么叫第七识?
所以,研究唯识,有人往往配合《易经》来研究,等于宇宙万有的本体,假设是个圆圈,这个圆圈是假设的,空,叫做太极,第一能变,变出来干卦,第二能变,变出来坤卦,干、坤两卦是天地形成。我们如果配合阿赖耶识来讲,易经的干卦等于第八阿赖耶识,坤卦就是第七末那识。普通我们讲第七识,翻译成末那识。第七末那识是第二能变之相。我们普通翻末那识都翻译成“我执”,所以唯识始终不用这个名词,因为我执两个字的意义,中文的意义不能概括末那识的意思。那么现在开始讲末那识了。
我们现在的心理学只讲到第六意识,下意识、潜意识、第六感、灵感这些等等、直觉,都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第七识还摸不到边呢。现在,唯识,我们开始由八识又降低一层,到第二能变相——末那识。
诸位专门研究佛学的特别注意啊,此心第八识是第一能变之相,第七识是第二能变相,要了解。
现在,先学“颂曰。”一个偈语,归结拢来。“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不晓得讲些什么,虽然他想很归纳地作成中国的五言诗一样,越看越糊涂。假设没有长文的解释,我们看这个,那真是纪晓岚给学生批文章一样:“两个黄鹂鸣翠柳”,不晓得说些什么,“一行白鹭上青天”,越说越远,不懂了。你看,“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哪四种烦恼,第七识?我们这个生命的作用:“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所以,人天生都会“爱”,这个“爱”是广义的,也是狭义的。
“痴”,我痴,有我就非常痴,当然自己不晓得自己痴了,哪个人承认自己痴啊,都认为自己很高明的,(其实)都在痴。乃至我们讲一个严重的话: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正是他的痴心。其实慈悲也是痴啊,慈悲要度尽众生,众生谁要你度啊?菩萨偏要慈悲来度众生,此乃菩萨之多情也,多情就是痴,一切处都是痴。“我见”,我的主观的成见。“我慢”,“格老子,我总是了不起!”所以,有些人的心理是自卑感,自卑感的人一定很傲慢;傲慢的人一定有自卑感。因为如果没有自卑感的人不会傲慢,因为我怕你看不起我,“格老子,我就是看不起你!”就是自己认为自卑嘛;自己没有自卑,无所谓你看得起我,看不起我,都是一样,很平静的。所以,我痴、我慢、我见、我爱。
一切都是“我爱”,所以,爱情的哲学就是第七识出发的:要我爱你才爱你,我不爱你才不爱呢,你爱我没有用,一定要我爱你。当然,我爱是爱一切,爱名、爱利、爱什么,一切都在我爱中。
今天一个老朋友讲,我说:“哎呀,少管了,七八十岁了,这些事情……”“其实我现在什么事情都摆下了,都放下了,就是一点啦,就是觉得他们年轻的还不行,这个责任感……”多漂亮“责任感”。我说:“你不要痴了,老头子!有什么责任感?”我说:“你我死了,太阳照样从东边出来,他们年轻活得好好的,甚至比我们在还活得好一点。”“是啊,是啊,这个道理我也认为对呀,就是就是责任。”我说:“算了,不要……没有什么。”这就是我爱,好像非我不可。其实,没有我蛮好,大家也免得受这个罪,坐在这里呀,搞两个钟头,什么七识、八识的,七七八八的。我爱、我痴、我慢、我见,第七识的这四个是跟着来的,这四个叫做四烦恼,根本烦恼。
“及余触等俱。”第七识还有触。讲到这个触,特别注意啊,特别提出来,因为有一位同学,关于这个特别提出来研究。我认为他还没有太搞清楚,他已经很清楚了。你看我们佛法里头,“色声香味触”叫做六尘,就是外面的物理世界的关系影响我们,尘就是灰尘,染污我们的,刚才讲到染污。那么,跟“眼耳鼻舌身”相对的是“色声香味触”。“色声香味触”是六尘,“眼耳鼻舌身”是我们的机能。
“眼耳鼻舌身意”,加一个“意”就是六个了;“色声香味触法”,“法”就是思维的法则。
这个“触”你要注意哦,触的对面是身,有这个身体就有触,触的重点在身,这个身体。譬如我们今天坐在这里,气候最好,拿古人的诗句来讲,“不寒不暖杨花天”,就是最舒服的春天,古人的诗句形容这个天气是最好的,不寒不暖,不冷不热,杨花时节是最好的时候。我们今天的衣服,大家可以穿多,可以穿少,差一点没有关系。这个触是感触。感觉呢?我们觉得今天天气好,感觉到了,然后我们怎么讲:哎呀,这个天气好享受哦。这个受阴不是触,受阴由触进到心理的范围,生理、心理,领受在心,我们心理:好舒服啊!这个舒服,这个享受是心的作用,不是肉体物理触的作用,触就是接触。
那么,也可以说,拿现在的观念讲就是交感,电流的交感,交感作用就是触。物理的交感、心理的交感作用叫触。互相交感以后,然后心里觉得:诶,这个好,舒服、不舒服,或者是快乐、或者是痛苦,这是受阴境界,是感受。所以,受阴的一小部分属于生理,大部分属于心理。这个触呢,五阴里面没有它,是根尘相对,六根六尘,生理跟物理两个相对的时候发生的作用。要了解这个“触”字,“触”就是接触。那么现在讲“及余触等俱”,第七识有这个四烦恼,根本四烦恼之外,还有什么呢?
“及余触”,交感作用,生理跟物理的交感作用,同时起来。
好了,我们这就看到佛法唯识的伟大。要是以现在医学科学来讲,根本不承认唯心,一切唯物,思想感觉什么的都有神经的反应。我们这个神经的反应,在唯识学里头是“余触”而已,光是(用)神经反应来说明生命的来源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假使研究唯识啊,加上现代许多学理,生理学啊、医学啊、心理学啊,就是“余触”,甚至一个“触”字的讨论,那就要好几年了,牵涉到很多有关的课程。
所以,“色声香味触法”,触法就是交感作用。这个交感作用,现在叫大家了解。这个触法在唯识的心理部分,它属于第七识的一部分,一小部分的功能。它同心有没有关系?有关系,不是全部。所以这里要注意啊,“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这四烦恼是第七识的根本,包括了“余触”,交感作用。
那么“有覆无记摄。”怎么叫“有覆”?第八阿赖耶识我们注意哦,尤其是我们本院同学,我好像也讲过,没有考过你们吧?你们自己应该要研究的《八识规矩颂》,第八阿赖耶识的“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第八阿赖耶识是无覆,没有遮住,无盖无覆,没有被别的挡住了,没有障碍。那么三界九地,物理世界、精神世界都是第八阿赖耶识变的。第七识呢,是“有覆”的,有障碍,它属于“无记”所摄。
我们晓得,唯识归纳人的一切心性是三性:善、恶,跟善相对的就是恶,就是不善了。不善不恶的叫做无记,就是非善非恶。所以,我们的心理行为,譬如睡眠睡得糊里糊涂,那属于无记。起心动念,任何一举一动,一个思想,不是善就是恶。说我现在愣在这里,或者疲劳了坐在那里,坐在西门汀看到街上了,大家过来过去,我也没有看见,是看到有人走,是谁不知道,愣住了,头昏昏的,这属于无记。所以第七识是无记作用,所以我们自己找自己找不到了。
我经常说,研究唯识提到《易经》,提到小说《西游记》。《西游记》里头,这一识拿什么人来做代表呢?就是孙悟空的那个师弟,叫沙悟净,沙僧,青脸色的,一天只晓得挑担子,挑这个身体,跟着后面走,他没有什么意见,毫无意见。孙悟空在的时候:“师兄讲的对。”猪八戒跟他讲讲:“也差不多,你的也对。”他就是个无记,一天就是跟着挑担子而已,是挑我们这个身体的,脸是青脸色的。
所以,第七识是这么一个形态,“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前面跟着第六意识跑,后面的根根在第八阿赖耶识那里,尾巴属于第八阿赖耶识。“随所生”,随意境所起作用,这个我相就表现出来了。“所系”,把它拴住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空掉我相呢?所以修到无我谈何容易呀?得到灭尽定,证得阿罗汉果的时候,我才真空掉。其实学佛很简单,所以唯识讲了那么多,就是修二空法:人空,法空,就成道了。人空的第一步就是空我相,我相就是第七识真正空了。我相什么时间才真能空呢?得阿罗汉道,得到灭尽定,一切烦恼顿断,业力种子顿断,得灭尽定,才是第七识空了。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这才跳出三界外,得了出世道,才没有真正的我相。小乘罗汉灭了我空,无我相就是无人相,才证阿罗汉道,还是小乘。要想证大菩萨道,还要进一步,连空也空,法也空,就成佛。所以成佛很简单,就是灭二空相,实际上二空也就是一空啊,就是空。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