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276讲 藏识染法互为因缘

第139页右边第一行,现在正讲到第七识,就是意的根,意识这个根,上次讲到它的种子依,就是说过去未来现在形成种性有所根依的,第一是种子依,第二是俱有依,俱有就是共同发起关系的,俱有依只是对于人的生命,心物一元的道理,现在看原文:“有作是说,眼等五识”,(哦!种子依还没有讲完啊?)那回到第138页:

“有作是说,要种灭已,现果方生。”有一派的理论。种子已灭,要“种灭已。现果方生”,等于上次也提到过,一棵树一样,种子没有了,才生出这个果来。譬如一颗种子种在泥巴里头,那么,这个种子在泥巴里头发芽、抽枝、开花,再结果。开花结果的时候,前面的种子没有了,“现果”就是现行的果,过去的果没有了,现行的果才开始生。

“无种已生。集论说故”,那么,《集论》上所解释的理由,这个因果的关系,“无种已生”,没有种子,新的种子没有动以前,它的功能已经存在,这是《集论》的说法。

“种与芽等不俱有故”,譬如一颗种子种下去,有整个泥巴、雨水各种因缘的关系才会发芽,那么这个中间,由种子的发芽、抽枝、开花、结果,这中间的过程还很多了,讲大概的过程。所以,种子与芽,发芽的道理,“不俱有故”,不是同时来的,这个中间有程序。所以可以说,过去的种子生现行,现行变成种子。这是一个理论,这是《集论》所讲的道理。

“有义。”另外有一种理论。“彼说。为证不成。彼依引生后种说故。”“有义”,就是另外有一种道理。“彼说”,这一种理论的说法。在事实上,以逻辑来论辩的话,(用)事实来求证,这种理论不成立。“彼依引生后种说故”,一颗种子种下去,因为前面的种子,有土壤、雨水等等的因缘凑合拢来,“引生”后面的那个种子。这是一种说法。

“种生芽等非胜义故。”所谓种子下去,慢慢的发芽,再抽枝、开花、结果,这个情形,是一个现象、作用,万物的一个作用、现象。“非胜义故”,不是形而上的道体。“胜义”是第一义,这是佛学的专有(名词),唯识叫做胜义,最高最高的,没有理论可以推翻它了,那是最高的第一义。

“种灭芽生非极成故。”种子没有了,当这个种子种在地下发芽的时候,种已经没有了,变成芽了。“非极成故”,这都是现象,变化的现象,是那个所变化的现象,不是能变化的那个体性。

“焰炷同时互为因故。”譬如一个蜡烛,一个灯光点起,点起就发亮了,这个烛光就来了。“焰”就是火光,这个蜡烛一点,点亮了,亮度越大,旁边的黑烟越冒得大。所以“焰炷”,灯光的影子同这个灯光亮光的中心,同时都存在的。当然电灯看不出来,电灯也有这个作用,因为太小了,所以我们看不出来。“焰炷同时互为因故”,换句话,没有光明就没有黑暗。等于这个道理啊,常常比方有些人所谓静坐啊、念佛啊,尤其睡眠的时候,越想睡思想越多;不打坐、不念佛还好,越坐越念,好像妄想杂念越来越大。“焰烛同时,互为因果”,那个亮光一点,黑烟就冒。所以,你不要管旁边杂念妄想多多,你念佛也好,做什么也好,你一路念下去,你只管亮光,不管旁边的烟,这个烟就是业力的关系。“焰烛同时”,他比方的非常好。“互为因果”,互相为因果的。

“然种自类。因果不俱。种现相生。决定俱有。”但是这个种子,以它自己本身的关系来讲,譬如刚才讲的,蜡烛一点燃就有亮光,一个火光,旁边一定冒烟,“焰烛同时互为因果”。但是光明到底是光明,它不是黑烟,黑烟是黑烟。“然种自类。因果不俱”,不是同类。“种现相生。决定俱有”,是种子的功能发出了作用。譬如蜡烛,它有燃烧的功能,放光的功能,“种现”,种子变成现行。譬如我们前生所带来的因果,这一生有我们自己的个性,有我们的遭遇,有我们各种的做法,这些因果关系是种子生现行,叫“种现”,种子生现行。“种现相生”,种子生现行;“相生”这个现象一起来。“决定有故”,是决定性的,探索生命存在的这个有。

“故瑜伽说。无常法与他性为因。亦与后念自性为因。是因缘义。”佛学讲因缘,因缘的道理我们已经解释很多次了,上次也提到过。“故瑜伽说”,瑜伽是一本经名,就是《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着的一本书。所以《瑜伽师地论》说“无常法与他性为因”,“无常”是佛学的一个名词,就是说宇宙万有,一切东西,不会永恒地存在,都是变化去了,所以叫无常,不能永恒的存在。“无常法”,无常是万有的一种现象,这个现象就是变化,不永恒的。所以,“瑜伽说。无常法与他性为因”。譬如我们讲一句话,现在我讲话,诸位听话,这个是有为的作用,无常,这句话听过了,就没有了;第二句话同样的讲,但不是前面的一句,是同样的话,不是前面的一句。一切念念无常,所以佛学叫念念无常,一句一句,一个思想,一个观念很快的就过去了。

“无常法与他性为因”,这个当下的“无常”念过去了,其它另外的观念发生了,互相“为因”。所以,以我们的思想来讲,也就是“亦与后念自性为因”,前念这一句话一讲过了,现象当下无常,就不存在了;因为它不存在,后面第二个作用,无常,乃至永远不断的作用又产生了,念念迁流,念念无常。佛学用文学来形容,就是念念迁流的变化。所以,“亦与后念自性为因”,这个是因缘的道理,一切万有都是因缘生法。

“自性言显种子自类前为后因。他性言显种与现行互为因义。”他解释前面两句话,什么叫“自性”呢?是自己本身的性质,不是明心见性。唯识的“自性”两个字,不要跟禅宗经常引用的“自性”两个字混淆起来。禅宗有时候讲自性,是代表了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个自性是讲现象的本身,那个性质、性能。

“自性言显”,就是表示“种子自类前为后因”,一个“种子”的本身。“前”,实际上前面我们叫它是因,生出后面的作用,叫它是果,因果的关系。那么“前为后因”,就是一个一个都是前因后果、前因后果的关系,这是讲“自性”。

“他性言显”,我们本论所谓“自性”与“他性”的差别,这个范围,这个含义的解释。“他性言显”,所谓“他性”这个名称,“显”就是表示,表示什么?“种与现行互为因义”,种子生出现行,现在的行为构成未来的种子。譬如我们昨天的事,今天还没有了,昨天是种子,今天是现行。那么,今天我们去办这一件事,因这一件事的连锁关系,又产生明天又需要去看他了,明天的现行又变成未来的种子。所以“种与现行互为因义”,互相为因果,互相为前因后果,后果也就是另一个前因。

“摄大乘论亦作是说。”另外一本经典叫做《摄大乘论》,我们本书叫做《成唯识论》,把它集中的。所以《摄大乘论》里头,他的理论解释我们这个生命的现象,体跟用,生命的能跟所,“亦作是说”,也有这个理论。

“藏识染法互为因缘。犹如束芦俱时而有。”“藏识”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我们这个自性的功能,第八阿赖耶识有被染污的功能。我们晓得,学过教育的,讲教育每个儿童,尤其是幼童,学幼儿教育的,或者小学教育的都提到过,教育是基于认为人有一个可塑性,人是可以改造,思想行为经过后天的教育,慢慢使他的思想能够塑造成功。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人性塑造的非常美丽,使他做一个好人,学过教育的都知道。

但是,如果我们拿哲学来研究,承认这个可塑性,人是有可塑性,是受这个教育的影响,思想的灌输,这是可能的。但是,这个里头就同现实问题有关系了。譬如说,我们晓得有人经常去给人家洗脑,洗脑就是想把思想改过来,那么我们过去的经验,大家讲:人到中年,再洗脑都洗不掉了,没得办法了。其实这个话错了,人性就是个幼童,他有可塑性;但你真能把他的脑子完全换了?那换不过来,好的就是好的。

我现在发现,教育对人是不是有效果,我现在都在怀疑。我看有许多人学问非常好,做人就是不对;有许多人一个大字都不认,没有受过教育,但他做人就是很好,比受过教育的人还好,可以说是比受过教育的人还受教育。这是什么道理?他种子带来的。教育啊、学识啊是后天给他染上去的,这个染上去的也可以把它洗掉,你洗脑也好,染脑也好,问题是,后面要有一个东西给你染啊,有个东西给你洗呀,对不对?假如说,没有自性这个东西,我们人性这个东西它不是物质的。共产主义唯物思想的,或者其他的哲学学派,乃至西方的医学也好,现在的物理,到现在为止,多半认识人性还是站在唯物思想的这个立场上,认为可以改变。

尤其是现在的医学,到了遗传工程这个阶段。譬如前两个礼拜,我们有国外回来的中央大学的你们老同学,研究这个遗传工程的,很有名的一位科学家,名字我一下记不起来。你一听吓死了,也笑死了,将来的人类不晓得会到什么程度!遗传工程现在正在研究人,使他不会老化,不会死掉。老了是某一个细胞、某一个神经不对了,他只要什么……人的身体是父母遗传下来的……他只要进去开刀什么的,把那个细胞,那个神经拿出来,好像我们包饺子一样,捏一捏啊,弄一弄啊,这个(遗传)工程给你改一改,然后再把它塞进去,这个人就健康发嫩了,可以返老还童了。或者你是个性软弱,研究下来,是你某个地方的神经不对,把这个神经不用整个的拉出来,细胞怎么(重新)排列……本来是这样排的,所以他的个性软弱,把它这样一排,个性就变了。

那一听,将来这个人,上帝也做不了主了,当然都听你们做主了。现在的医学发展的很厉害哦,这个东西叫遗传工程。你们不要以为听到一个工程,就以为是修马路的。这种名称一听,它的文化背景是站在唯物的观点来的,遗传工程。

譬如说,我们的一个同学,那位李同学,最新的博士啊,写信给我,我叫他学一个最新的经济,我也记不得了,他后来给我翻译:整体工程经济系统,我说好啰嗦,哪里记得那么多?为什么有那么多啊?又是整体,又是工程,又是经济,又是系统,系统就是工程,工程就是经济,外文为什么那么啰嗦啊,那么长?我说我懒得记。整体工程,那是管铁路、马路的?不是,是研究人类整个世界经济的现状分配。那么,看这些名称啊,就(知道这个)西方文化是从唯物哲学的观点来的。

譬如我们讲遗传工程,改变脑子。你说改健康可以,一定能把人的个性改变了?譬如,我们看一个人疯了,你假设做个医学观察,完全同平常好的时候是两样。但在重要的地方,到了要命的地方,他的个性没有变,还是原来那个个性。可见,你洗脑也好,把他染污起来也好,后面还有个东西。

现代科学还没有跟哲学两个碰头,将来要碰头。我讲这个话,讲了快到20年了,我早就叫了。那么,一些到国外的有些同学也把我这个话传过去了。我说:这不行啊,科学这么严重地分开,不行。我不是经常跟你们说笑话,科学分类严重了,就变成什么?到医院看病,说耳鼻喉科,我就挂个号看鼻子。过去一看,不行,“我是看左鼻的,你到右鼻子那边挂号。”科学嘛,分类很细。右鼻子去挂号,又不行,“我是看下一截的,你到上一截检查一下看,再来告诉我。”科学分的太细了!必须要有个综合的,这就叫做整体工程了。那么,你将来把整体汇总来研究,可见人性后面还有个东西,那就是藏识,第八阿赖耶识。

所以,“藏识染法互为因缘”,这个“染法”第七识,这个意根接受外面的染污,变成种子,放在第八识仓库里。“犹如束芦俱时而有”,“束芦”是什么?大概我们服过兵役的男同学都还知道三根枪,现在有没有我不知道了,我几十年不看部队了。三根枪一架,就架住在那里,你说三根枪架起来放在那里,哪根枪有力量?少一根都倒下来,就是三样东西,三个因缘。这个个东西要捆拢来,一根芦草放在那里会跌倒,你抓了一把草,把它一捆,它会站住,它变成一股力量。“犹如束芦,俱时而有”,同时,它的功能起作用了。所以,染法互为因缘,是第八阿赖耶识、第七识与一切识的关系。

“又说种子与果必俱。故种子依。定非前后。”再说,譬如一颗种子,种子本身就是果。譬如我们拿一颗桔子的种子来种,种下去,我们晓得,经过培养以后,发芽、抽枝、开花、结果,将来再生桔子。所以,一颗种子,你把它打开一看,中间是空的,什么都没有,因为真空才有妙有。这一颗种子里头,它包括有桔子。其实当然,我们吃的桔子是好吃的,桔子的籽籽不好吃啊,可是桔子的籽籽里头,就有种子的功能在。

“又说种子与果必俱”,种子里头,必然同时具备有开花结果的功能。“故种子依。定非前后”,所以呀,第七识同第八识的这个“种子依”,这个中间——我们为了表达起见,一颗种子经过人工的培养,或者自然的生殖,多少阶段后才结出另一个果子,再另有一个种子,这是现象;结果以本能来讲呢,“定非前后”,种子里头就有开花,就有花,就有果,就有一切的功能。

“设有处说种果前后应知皆是随转理门。”“设有处说”,“设”就是假设。假定说有些地方,抓住现象界的有来讲,“种果前后”,一个种子生出一个果,这个“前后”因果的关系。“应知皆是随转理门”,是为了言语,为了思想的表达,告诉你这个现象,变成这个结果,“随转理门”,是跟着思想时代的不同,表达的不同,说这个道理。

“如是八识及诸心所。定各别有种子所依。”因此,我们论辩的结论,“如是”,翻成白话就是这样。根据我们上面所讲的这样的理由。“八识”,八个识啊,第八阿赖耶识,现在讲的重点是在第七识,第八识是根。我们心理的思想、感情、知觉、感觉等等的“心所”,心所表达的作用,所以“如是八识及诸心所。定各别有种子所依”,必定性的,决定性的告诉我们,有根本种子依。每一个心理的现状,发出来的作用,绝对有区别的不同。

等于我们人,我们全体坐在这里,都叫做人类,缩小范围,我们是中国人;再缩,我们是台北这个地方的人;再缩,我们现在是在11楼研究这个唯识课的共同人都是人,但是人生不同,各如其面,他的种性不同,思想感情、心理健康一切等等各有不同。为什么如此?因为每个人他的本身的种子所依不同,前生带来的因果报应,这里所讲的三世因果的道理。小而言之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大而言之是宇宙万有的法则,乃至再扩大点,你们在座有研究历史哲学的,一个时代,譬如说,现在是二十世纪的末期,二十一世纪快要开始了。每一个时代的共业,为什么我们会碰到这个时代?也是前因后果、种子。

将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什么样的时代?假使你了解了过去,孔子也讲过这个话,在《论语》上,“虽十世,可知也。”你了解了过去,就能够知未来,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一个时代的国家天下,一个时代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共业;个人是别业,个别的业力,共业别业,这就是种子变现行的道理,所以种子叫做种子依。现在,种子依的作用以外,还有俱有依。这个俱有依,就讲到共业与别业的关系了。

“次俱有依。”第二个问题,“俱有依”。什么叫“俱有依”?

“有作是说。眼等五识。意识为依。此现起时。必有彼故。无别眼等为俱有依。眼等五根即种子故。”什么叫做“俱有依”呢?这是古文了,但是我想用白话文把它换一换,想了半天也很难换,一换,三个字“俱有依”,一定要把它换成白话文啊,就要用十几个字、二十几个字,越搞越糊涂。所以干脆直接说中文,你就会了解了。可惜我们现在,自己中文的底子差得一塌糊涂了。

什么叫“俱有依”?也就是说,是这样一个理论:“眼等五识”,眼睛、耳朵、鼻子、舌(嘴巴,味觉神经)、身(身体,整个的神经),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识。所以,“眼等”,提一个眼,就包括了耳鼻舌身及整个的身体。这个前五识的“俱有依”……当我们的眼睛一看东西,跟着耳鼻舌身都动,“俱有依”,它整个的动。这个动是什么呢?“意识为依”,譬如当我们眼睛看东西。我们来上课,眼睛一看,“哎呦,没有位置了。”心里知道了,或者哪里有个空位,眼睛一看,或者耳朵听声音,“诶,他在骂我或者他讲我好话”,眼耳鼻舌身它同意识的作用——意识是它的“俱有依”。

“此现起时”,当我们现在起作用,现行的时候。“必有彼故”,意识马上起来发动。“无别眼等为俱有依”,实际上没有另外一个眼识……眼识有,没有另外一个东西,做眼识或者做耳识的俱有依。所谓俱有依,眼睛会看的功能也是俱有依。眼睛是眼根,不是眼识,如果我们的眼睛坏了,是这个根坏了,根就是机器,眼识还是存在的。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