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277讲 眼等五根即种子故

我不是经常说,这个人的眼睛瞎了,有病了,你说他还能看得见东西嘛?看见,看的不是我们看的现象,他看的是空空洞洞的黑暗,那个也是现象,那个也是眼识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我们视觉神经的反应。眼睛在前面,但是视觉神经是在后脑这里,是两根电线(神经束),好几根电线带到后面来……(断录)

眼睛瞎了,视觉神经还在,眼识的作用还有。可是,他不能分别。眼识看东西,知道是什么东西,这是意识作用。等于我们身体或者被人打一下,或者被某人碰一下,我们马上感觉得出来:这是他打我,这是某某碰到我。这个感觉的状态,就是真实心识体的作用,能够分别的这个意识,“俱有依”,同时起作用。所以“无别眼等为俱有依”,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起作用时,就配合意识,第六个。

“眼等五根即种子故”,再进一步说,眼睛是根啊,眼睛的后面的识不是这个根啊,根坏了,这个识也不能起作用;假设光有眼根的存在,没有这个识,眼睛也不能看东西。所以,“眼等五根即种子故”,它的本身就是“种子”。

那么,他引证另外一个经典,“二十唯识伽他中言。”“他”音tuo,不念ta。

“伽他”的意思就是偈子,偈颂,梵文的梵音叫“伽他”。《二十唯识颂》这一部论里头的偈子,这个偈子就是总纲了。

“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眼耳鼻舌身意六个,现在不谈“意”,谈前面五个,眼耳鼻舌身。识从哪里来?自己种子起现行,不是唯物的,所以唯识学是绝对唯心的,自性唯心所造,这个万物都是心造的,“识从自种生”。

“似境相而转”,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的眼睛不同哦,所以谈到眼睛啊,这个里头细的分别。佛经也非常注重眼睛部分啊。你看我们念佛的人,一念到阿弥陀佛的眼睛,所谓“绀目澄清四大海”,一个修道者成佛了,绀目,这个眼睛是绀的,一种颜色,天蓝色。婴儿生出来,尤其是外国婴儿,中国婴儿刚刚生下来,健康一点的眼白都发蓝的,就是绀,干净,这个精神充满如四大海水。那么,学佛修道,尤其在眼睛上、眼神上就可以看出他修养的工夫等等。

孟子也再三提到,一个人的个性、良心、事业,眼睛一看就知道了。眼睛向上望的人很傲慢,眼睛低视的人很会打主意,眼睛游移不定的人心思多。看相的说,“眼斜心不正,嘴歪是非多。”普通看相的都看得出来,所以眼睛的关系很大。

为什么每个人的眼睛不同?你要看相,要分类眼睛,每个眼睛硬是不同,那个制造人的工厂啊,不晓得是上帝开的,还是菩萨开的,不知道了。那个工厂里的每一种模型不晓得有多少,同样一个眼睛,你说人类,没有一个人的眼睛是完全一样的,你看,都是两条线,但绝不一样。

还有,外国人种同中国人种不一样,你们不晓得,有许多留学的,出去都搞不清楚。尤其看看欧洲人,你有没有东方人血统啊,我常常看,“你有没有东方的血统啊?”有些同学一看,“你的祖先有我们东方人的血统。”你们知不知道?就是这个眼角啊,东方人的眼角这里多一个嘴;完全的欧洲人,这里是圆的,这个角没有多一个嘴。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了,又五千块钱了,传一个秘诀。所以,我们一看外国同学,“你有东方血统。”他上代哪一代,算不定是我们元朝的一个我们中国人,打到那边去,然后在那边生一个(孩子),然后传下来就有了嘛。但是你要注意啊,在我们中国人里头,有些还有欧洲的血统,他眼睛这个地方收不拢。

所以,讲到这里,眼睛的关系非常重大啊。但是你看,这样一只眼睛,它包含了那么多的学问。那么,为什么每个人的眼睛有那么多的不同呢?就是同样的兄弟姊妹,眼睛绝不一样。鼻子当然也不一样了,不过,现在我们只讲眼睛,科学的范围,现在只讲眼科,不讲鼻科了。眼睛就有那么不同,为什么每个人的眼睛不同?是自己的种性,过去的种子业力所带来的,发生的现行。

所以,“似境相而转”。我们现在的人,是父母所生的身体,每个人的相貌不同,就是中国人的说法,“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的面孔不同,世界上没有一个相同的面孔。说这个人跟他像的不得了,不得了也只是不得了而已,还不是像,他就不是他,个性不同。再说双胞胎、连体婴,以前我们在大陆上看到过,现在可以开刀割开了,但是有些也是做不到。两兄弟连体婴,各有一半,身体在一起,大小便,一个要大便,一个并不要大便,只好两个人坐在一起了……一个要笑,一个要哭,思想感情不一样。他的眼睛要看,这一边喜欢看红的,这一边喜欢看绿的,他觉得这种漂亮,那边的不漂亮,还常常吵架。连体婴虽然不多,你就看出……可见这个人性,佛说的,是种子带来的,前生的业果,各有各的不同。

那么,这个所谓身体、面孔、眼睛等等变相不同,“似境相而转”。这句话怎么讲呢,拿我们白话来讲:每个人的相貌、生理的不同,是我们心理的一个投影现出来的。我这样讲对不对?是个投影。因此,天主教、基督教《圣经》讲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上帝照他的样子造了一个人类,这是宗教情绪讲。除去宗教,请问什么叫上帝?就是种子的功能,“似境相而转”,照他的样子,业力果报的样子反影出来。所以,我们的身体、相貌、个性就是业力种子的投影、反影。所以叫“似境相而转”,转换,这个“转”就是异熟的作用,就是异熟、等流的作用,“似境相而转”。

“为成内外处”,所以内有五识,眼耳鼻舌身;外六尘,色声香味触,外境。

“内外处”。“佛说彼为十”,这十种。加上意呀,就是十二根尘了。

那么,这个偈颂纲要是《二十唯识颂》里头所讲。还有《三十唯识颂》,造论的菩萨著者不同,没有完全成佛的。等于说都是教授,还差一级,或者差两级。《二十唯识颂》是安慧菩萨的作品,《三十唯识颂》是世亲菩萨着的。

“彼颂意说。世尊为成十二处故。说五识种为眼等根。五识相分为色等境。故眼等根即五识种。”上面《二十唯识颂》的意思,“意说”。“彼颂”就是这个偈颂的含义、内义而讲。“世尊”是释迦牟尼佛,他在理论上教育我们,使我们了解十二根尘、十二处,就是六根、六尘这个道理;眼、耳、鼻、舌、身、意同外物理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关联的地方。

因此佛说,“五识种为眼等根”,就是说,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这五个识的种子变出来,一变就变成眼根生理的机能,心物一元,都是唯心变的。那么,心的作用,在唯识的道理,宇宙万有的现象,是心的相分;精神部分,我们的思想精神部分,了解物理世界的这个作用是见分。

我们学唯识,开始时,这个就讲过很多了,相分、见分。相分拿现在观念就是现象界,宇宙万有的现象是相分;精神思想这一部分,是见分,心所变的。所以,自己反过来求证到,灭相归空而自己见性是证分,证到了就是得道了。那么,后来再演变,怕我们修道的人,自己所证的观念不准确,所以加一个最高的部分,证自证分,这四分。

现在他说,就是解释前面《二十唯识颂》的这个偈子,“说五识种为眼等根”,种子变眼根,眼耳鼻舌身的根;五识的相分、现象才变出了物理世界的色声香味触,色声香味触就是相分。“故”所以说。“眼等根即五识种”,所以,眼睛等等五根,就是前五识的种子。

证自证分就是作证,我们普通讲。你证到了,自己证到了,证到的对不对呢?譬如现在有学哲学的人认为,说禅宗一悟就是证道了,有些人认为这个悟啊,在西洋哲学上讲,就是直觉,西洋哲学所翻译过来的就是直觉的作用,或者是……等等。那都不是!直觉也还是相分,还不是见分。

见道之见,所以《楞严经》上讲,“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就是证自证分,见道以后,你所求证的准确与不准确?这个要证自证分,自己要证明的确是真正大彻大悟了。

所谓上面的第一个“见”,就是“见道之间”,拿唯识讲就是见分。第二个“见”是相分,“见见之时”。当我们看到外面境相,能看见的那个功能,外面的现象是所看见的,那个能看见的功能,“见非是见”,那个能见的这个作用、这个功能,不在外境所见的这个相分上。所以,所见的相分空掉了,“是诸法空相”,能见也空,“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要自己证到,证到了以后自己更要求证,自己所证的准确不准确,就是证自证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